-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介绍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如何学习医学免疫学。
-
●1.1免疫及免疫功能(战争)
免疫就如同机体免疫系统与外来的“入侵者”展开的一场“战争”。本节介绍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免疫功能。
-
●1.2免疫应答的类型(战争的类型)
机体应答的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战争的类型”。本节介绍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概念、过程和特点。
-
●1.3免疫学与医学免疫学(战争学)
本节从不同角度认识什么是免疫学(即“战争学”)?介绍医学免疫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以及学习医学免疫学的方法。
-
第二章免疫器官和组织
介绍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和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
●2.1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细胞的黄埔军校)
介绍骨髓的结构和功能。骨髓是免疫细胞的“发源地”和B细胞的“黄埔军校”。
-
●2.2中枢免疫器官—胸腺(T细胞的黄埔军校)
介绍胸腺的结构和功能。胸腺是T细胞的“黄埔军校”。
-
●2.3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和脾脏(免疫细胞的军营)
介绍淋巴结和脾脏的结构和功能。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故为免疫细胞的“军营”或者“驻扎基地”。
-
●2.4外周免疫器官—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免疫细胞的边防基地)
介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它是免疫细胞守卫的“边防基地”。
-
●2.5淋巴细胞归巢和淋巴细胞再循环(免疫细胞作战运行路线)
介绍淋巴细胞归巢的概念、原理以及淋巴细胞再循环的路径和意义。它们也是免疫细胞行军作战运行的路线。
-
第三章抗原(战争的发起者或入侵者)
介绍什么是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成为抗原的条件以及抗原的种类。抗原是适应性免疫应答“战争的发起者”,大多数情况是外来的“入侵者”。
-
●3.1抗原的基本特性(入侵者的特性)
介绍什么是抗原、半抗原、完全抗原?抗原特有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即为“入侵者”的基本特性。
-
●3.2抗原的特异性(入侵者的特征)
介绍抗原的特异性及决定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即为抗原表位。抗原表位的概念和分类(顺序表位和构象表位、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入侵者”的特征就是具有特异性。
-
●3.3共同抗原和交叉反应
介绍共同抗原的概念、交叉反应发生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
●3.4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入侵者的条件)
什么样的物质才能成为抗原?与抗原的异物性、理化特性、分子量大小、分子构象等因素、宿主因素以及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构成“入侵者”的条件。
-
●3.5抗原的种类(入侵者的分类)
如何认识自然界的无数的“入侵者”?可以将其进行归类。本节介绍抗原的三种分类方法:①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细胞参与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③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
-
第四章抗体 (GPS-抗原的定位器)
介绍抗体的发现过程、基本结构、功能及特性以及制备过程。抗体能特异与抗原结合,是抗原的“定位器”(GPS)。
-
●4.1抗体的发现(诺贝尔奖)
介绍抗体的发现过程、抗体性质、抗体结构研究的过程、产生抗体细胞的发现过程。告诉你诺贝尔奖获得的奥秘!
-
●4.2抗体的基本结构
介绍抗体单体分子中两条重链和轻链、可变区和恒定区的结构和功能。其中可变区是“定位”抗原的结构基础。同时也介绍了多聚体抗体分子中的辅助成分、单体抗体分子的水解片段。
-
●4.3抗体的免疫原性
介绍抗体作为抗原时,它的三种抗原表位决定的特异性。
-
●4.4抗体的功能(GPS功能)
介绍抗体针对不同种类的抗原如何发挥作用。可变区发挥定位“入侵者”作用,恒定区负责实现清除“入侵者”效应。
-
●4.5各类Ig的特性及功能(各类GPS的特性)
介绍五类Ig各自的特性及发挥功能的不同,在机体它们发挥相互补充的作用。抗感染中IgG是“主力军”,IgM是“青年突击队”,SIgA是“边防军”。
-
●4.6单克隆抗体(体外制备GPS的过程)
介绍体外制备单克隆抗体原理、制备过程、特点及其应用。
-
第五章补体系统(手榴弹)
介绍补体的发现过程、补体激活的过程、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发挥作用必须要被激活,故其为“手榴弹”,必须要被“引爆”才能发挥作用。
-
●5.1补体的发现 (诺贝尔奖)
介绍补体发现的过程(诺贝尔奖获奖的秘密),补体系统的组成。
-
●5.2补体激活的经典途径(经典的引爆途径)
介绍补体激活经典途径的激活物、激活过程。抗体抗原复合物是经典“引爆”途径的“引爆”物,是补体激活的第三梯队。
-
●5.3补体激活的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早期的引爆途径)
介绍补体激活凝集素途径和旁路途径的激活物和激活过程。甘露糖+MBL是凝集素途径的“引爆”物,是补体激活的第二梯队,脂多糖等是旁路途径的“引爆”物,是补体激活的第一梯队。
-
●5.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手榴弹的功能)
介绍补体MAC溶解细胞的作用、补体片段的调理作用、炎症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手榴弹”可炸伤入侵者,也可损伤机体自身,也是把“双刃剑”。
-
第六章细胞因子(信号弹)
细胞因子(信号弹)
-
●6.1细胞因子类型
介绍细胞因子的概念、分类及常见的白细胞介素的作用。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发出的“信号弹”或“信息语言”指挥免疫细胞发挥作用。另外还介绍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和趋化因子的作用。
-
●6.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信号弹共有的特性)
介绍细胞因子共有的基本特征、作用方式、功能特征。它最大的特征是“个子”最“小”,寿命最“短”。
-
●6.3细胞因子的免疫功能(信号弹的功能)
介绍因子在调控免疫细胞的发育、分化、成熟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
-
●6.4细胞因子风暴(信号杀手)
细胞因子也是把“双刃剑”,过多的细胞因子是导致机体死亡的原因,故称其为“信号杀手”。本节介绍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的细胞因子的类型、相关的病原、常见的疾病及其他原因。
-
第七章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触发弹)
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CD分子和黏附分子。这些膜表面分子就像一个触发弹一样,借助于这些分子,使细胞触发下一个细胞的活动,引起细胞功能的改变。
-
●7.1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介绍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分类以及CD、黏附分子的概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
-
●7.2黏附分子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介绍黏附分子的四种分类,以及黏附分子的临床意义。
-
第八章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侦察器)
介绍MHC的发现过程、基因组成及遗传特征,MHC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MHC分子能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是T细胞识别抗原所必需的“侦察器”。
-
●8.1MHC分子的发现(诺贝尔奖)
介绍小鼠的MHC (H-2复合体)和人类的MHC (HLA复合体)的发现过程,告诉你诺贝尔奖获得的奥秘!
-
●8.2HLA复合体及其结构(侦察器的密码)
介绍HLA复合体的组成及结构,它是免疫系统的“侦察器”--HLA分子的原始密码。
-
●8.3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
介绍HLA复合体的遗传特征及其临床应用。
-
●8.4经典HLA分子分布和结构(侦察器的构造)
介绍经典HLAⅠ类和Ⅱ类分子的分布和结构,这两类分子中的肽结合区是它们作为“侦察器”传递抗原信息的核心部位。
-
●8.5HLA分子的功能(侦察器的功能)
介绍HLA分子在机体的免疫应答及其调节中的主要作用,这些“侦察器”的功能不仅限于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还可以制约免疫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参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参与T细胞在胸腺中的选择和分化、引起移植排斥反应等等。
-
第九章B淋巴细胞(B特种兵)
介绍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淋巴细胞的分类和功能,在机体与“入侵者”的战斗中,B淋巴细胞就像机体的作战部队中的一支特种兵,是一类最重要的免疫细胞。
-
●9.1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B特种兵的装备)
介绍B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也就是B特种兵在战斗中所有的精密装备及其功能。
-
●9.2B淋巴细胞的分类和功能(B特种兵的本领)
介绍B淋巴细胞的分类和功能,也就是B特种兵的兵种类型和功能。
-
第十章T淋巴细胞(T特种兵)
介绍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过程、膜表面分子、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功能。T淋巴细胞是经过胸腺严格筛选的“特种兵”。
-
●10.1T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
介绍T淋巴细胞从淋巴样干细胞发育为祖T细胞、前T细胞、未成熟T细胞和成熟T细胞的过程。另外还介绍T淋巴细胞严格筛选的过程,其经历的三个阶段、三件重要事件和产生的三个重要结果即其获得的“特殊本领”。
-
●10.2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
介绍与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有关的TCR-CD3、CD4/CD8 分子。另外还介绍与T细胞活化相关的共刺激分子和共抑制分子及其他膜分子。
-
●10.3T淋巴细胞的亚群及其功能(T特种兵的本领)
介绍如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T细胞和Th、CTL 、Treg等T淋巴细胞不同亚群的特点和功能。均具有“特殊的本领”。
-
第十一章抗原提呈细胞(侦察兵)
介绍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及抗原提呈的过程,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这场战斗中,抗原提呈细胞就像一支作战部队中“侦察兵”,能够将捕获的抗原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给T特种兵。
-
●11.1抗原提呈细胞(侦察兵)
介绍免疫系统的“侦察兵”--抗原提呈细胞的兵种类型。
-
●11.2MHC II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侦察入侵者的过程)
介绍免疫系统的“侦察兵”是如何通过MHC II类分子将入侵者(外源性抗原)的信息传递给T特种兵的。
-
●11.3MHC I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侦察叛徒的过程)
介绍免疫系统的“侦察兵”是如何通过MHC I类分子将”叛徒”(内源性抗原)的信息传递给T特种兵的。
-
第十二章T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T特种兵歼灭战)
介绍免疫应答的概述、T淋巴细胞识别、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即为“T特种兵的歼灭战”。
-
●12.1免疫应答概述(不同类型的战争)
区分广义与狭义的免疫应答、生理性免疫应答和病理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应答和细胞免疫应答的不同。可谓“战争”的不同类型。
-
●12.2T淋巴细胞应答识别阶段(T特种兵识别“入侵者”)
介绍T淋巴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特点及形成的免疫突触。
-
●12.3T淋巴细胞激活阶段(T特种兵扩军整编)
介绍T淋巴细胞活化需要的双信号、信号转导过程、增殖、分化的过程。T淋巴细胞以自身增殖的方式”扩军“,以不同方向的分化进行”整编“。
-
●12.4T淋巴细胞效应阶段(T特种兵清除”入侵者“)
主要介绍Th1、Th2、Th17、CTL细胞清除抗原即”入侵者“的过程。
-
第十三章B淋巴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应答(B特种兵的歼灭战 )
介绍在机体免疫系统和“入侵者”(抗原)的战斗中,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消灭“入侵者”的过程,以及B淋巴细胞的定位器-抗体产生的规律。
-
●13.1B淋巴细胞对TD-Ag的免疫应答(B特种兵识别入侵者)
介绍B特种兵通过识别抗原后,经历活化、增殖,最后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精准消灭“入侵者”的过程。
-
●13.2B淋巴细胞在生发中心的增殖与分化(B特种兵扩军整编)
介绍免疫系统的B特种兵在生发中心的扩军整编过程。
-
●13.3体液免疫应答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B特种兵制造定位器)
介绍B淋巴细胞制造“定位器”-抗体的一般规律及其意义。
-
第十四章固有免疫系统及其介导的免疫应答(武警保卫战)
介绍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固有免疫细胞的特点和应答的机制、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固有免疫不需要预先的刺激,故其为”武警保卫战“。
-
●14.1固有免疫系统的组成(机体的长城)
主要介绍构成固有免疫系统的组织屏障的组成和功能、固有免疫细胞和分子的组成及固有免疫分子的作用。屏障就是构成了”机体的长城“,可阻挡所有外来的”入侵者“。
-
●14.2固有免疫细胞应答的机制(武警保卫战的作战方式)
介绍固有免疫细胞模式识别的方式、识别的对象、活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其最大特征,不能通过增殖扩军。
-
●14.3经典的固有免疫细胞
介绍单核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化、活化和功能,其可杀伤胞内菌、胞外菌、病毒感染细胞及肿瘤细胞,故其为”全能杀手“。另外还介绍DC、中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特征和功能。DC是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故其为”智慧的侦察兵“,中性粒细胞寿命最短,但杀菌力最强,故其为”敢死队“。
-
●14.4固有淋巴样细胞【NK细胞(冷面杀手)】
比较ILC1、ILC2、ILC3和NK 细胞的不同,重点介绍NK细胞的分布、表面分子、识别方式、活化的方式、杀伤靶细胞的途径。当自身失去MHC-Ⅰ类分子时即可杀伤自身细胞,故为”冷面杀手“。
-
●14.5固有淋巴细胞【γδT细胞(边防杀手)】
介绍γδT细胞、NKT细胞、B1细胞的分布、识别抗原、表面分子及功能。γδT细胞主要位于黏膜下和皮下组织,故为”边防杀手“。
-
●14.6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武警保卫战的过程)
介绍固有免疫应答的过程、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区别和联系。
-
第十五章免疫耐受(隐蔽战)
介绍免疫耐受的概念、发生机制、及与临床医学的关系。免疫的本质是区分自己和非己。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免疫应答表现为无反应性,以避免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其实是一场“隐蔽战”。
-
●15.1免疫耐受的概述 (诺贝尔奖)
介绍免疫耐受的发现历史,免疫耐受的概念和免疫耐受的类型。
-
●15.2免疫耐受与临床医学
介绍通过免疫耐受的机理治疗相关的疾病,包括诱导免疫耐受和打破免疫耐受的方法。
-
第十六章超敏反应(变态战争)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利也有弊。大多数时候,免疫应答对机体产生的是保护性的免疫。但有些时候,免疫应答如果过强,导致了机体组织的损伤,故其为“变态战争”,即超敏反应。
-
●16.1超敏反应概述(诺贝尔奖)
超敏反应的发现曾获得了诺贝尔奖,介绍超敏反应的发现史,超敏反应的概念和超敏反应的分类 。
-
●16.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速发型变态战)
介绍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Ⅰ型超敏反应的参与成分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发病最大的特点是来的快、去的快,故称其为“速发型变态战”。
-
●16.3临床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介绍临床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过敏性胃肠炎和皮肤过敏反应。
-
●16.4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
介绍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防治原则,查明变应原,避免接触;脱敏治疗;药物治疗及免疫生物疗法等。
-
●16.5Ⅱ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溶细胞型变态战)
介绍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机体通过补体、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的作用,导致自身细胞的溶解,故称为“溶细胞型变态战”。
-
●16.6临床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介绍常见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肺出血 - 肾炎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
-
●16.7Ⅲ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复合物型变态战)
介绍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引起机体损伤的发起者是免疫复合物,故称其为“复合物型变态战”。
-
●16.8临床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介绍临床常见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包括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如常见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
●16.9Ⅳ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变态的细胞战)
介绍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导致机体损伤的是效应的T细胞,故称其为“变态的细胞战”。
-
●16.10临床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介绍临床常见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
-
第十七章免疫学防治(防御工程)
主要介绍如何利用免疫学原理进行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即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
-
●17.1疫苗(战前备战)
介绍什么是疫苗,疫苗的基本要求,种类及其应用,人体注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故其为“战前备战”。
-
●17.2单克隆抗体治疗(生物导弹)
介绍治疗性单克隆抗体(抗细胞表面分子单抗,抗细胞因子单抗,抗体靶向治疗)的治疗机制及其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抗体靶向治疗可通过抗体的定向作用将药物带到肿瘤细胞表面,所以,将其称为“生物导弹”。
-
●17.3CAR-T细胞免疫治疗(细胞导弹)
介绍什么是CAR-T, CAR分子的结构,CAR-T细胞的应用、CAR-T细胞治疗方案,CAR-T细胞治疗优势。CAR-T治疗是通过CAR使T细胞定向杀伤肿瘤细胞,故为“细胞导弹”。备注:黄底红字为标题修改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