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
“非遗”之首——昆曲经典艺术欣赏
2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时间2025/02/01 - 2025/06/30
课程周期22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传承六百年的昆曲艺术,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它是我国古典表演艺术的经典,是我们民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结晶。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也是中国第一例。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昆曲艺术之美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昆曲声腔的起源
顾春芳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
顾春芳
昆曲演唱的审美观
顾春芳
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
顾春芳
昆剧演出简史
昆曲的前世
王安祈
昆曲的鼎盛期
王安祈
从”花雅争胜”到昆曲的衰落
王安祈
苏州昆剧传习所和“传字辈”艺人
王安祈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王安祈
昆曲的今生
王安祈
情向前生种,人逢今世缘
王安祈
昆曲与晚明文化
昆曲水磨调与文学性
郑培凯
昆曲的文化意义
郑培凯
明代南戏与南戏的声腔
郑培凯
腔调的演变,从海盐腔到昆山腔
郑培凯
梁辰鱼与《浣纱记》
郑培凯
戏曲的表现特色
郑培凯
汤显祖与“玉茗堂四梦”
郑培凯
《牡丹亭》的文学性和意义
郑培凯
昆曲与文人文化
中国戏曲史的主体是民间演出
刘祯
戏曲文化身份的认定
作家身份的双重性与杂剧的雅俗共赏
刘祯
戏曲身份的接受与认可
刘祯
昆曲,600年还是400年?
刘祯
昆曲典雅是文本与舞台共同的
刘祯
昆曲,文人与民间的交流、互动
刘祯
余论
刘祯
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
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上)
声腔音乐是昆曲艺术的本质特征
周秦
昆腔源流
周秦
魏良辅与新声昆山腔(上)
周秦
魏良辅与新声昆山腔(下)
周秦
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下)
昆腔音乐的四大要素之曲牌
周秦
昆腔音乐的四大要素之宫调
周秦
昆腔音乐的四大要素之腔格和口法
周秦
关于度曲
周秦
汤显祖与《牡丹亭》
《论辅臣科臣疏》
叶长海
从徐闻到遂昌
叶长海
创作“临川四梦”
叶长海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
叶长海
《牡丹亭》的主题
叶长海
《牡丹亭》文采斐然
叶长海
《牡丹亭》的影响
叶长海
昆曲中的爱情
昆曲中的爱情
白先勇
《牡丹亭·惊梦》
白先勇
《孽海记·下山》
白先勇
《长生殿·小宴》
白先勇
《风云会·千里送京娘》
白先勇
《玉簪记·秋江》
白先勇
昆曲与当代中国文化
“戏改”和“百花齐放”背景下的昆曲
傅谨
《十五贯》和现实题材剧目的出现
傅谨
昆曲作为戏曲表演的范式
傅谨
传统复苏与昆曲文化地位重新确立
傅谨
《西厢记》
《西厢记》里的爱情
爱情的真谛
张燕瑾
元人的爱情
张燕瑾
《西厢记》爱情描写举例
张燕瑾
一见钟情式的爱情
张燕瑾
“浓盐赤酱”的描写
张燕瑾
《西厢记》的艺术
自然
张燕瑾
相反相成的塑造人物手法
张燕瑾
突转反跌的戏剧冲突
张燕瑾
开传奇先河
张燕瑾
语言华丽
张燕瑾
《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元曲四大家”
张燕瑾
刊本繁多传播广泛
张燕瑾
王实甫与但丁
张燕瑾
《西厢记》的影响
张燕瑾
《长生殿》与《桃花扇》
昆曲剧目的两座高峰
周育德
《长生殿》
洪昇的生平
周育德
《长生殿》的故事
周育德
《长生殿》中的人物形象(上)
周育德
《长生殿》中的人物形象(下)
周育德
《长生殿》的发展、演变与传承
周育德
《桃花扇》
孔尚任的生平
周育德
《桃花扇》的故事
周育德
《桃花扇》中的人物形象
周育德
《桃花扇》的发展、演变与传承
周育德
昆曲折子戏导赏
中国戏剧史的精粹——折子戏
丛兆桓
传统经典折子戏
《单刀会》
丛兆桓
《林冲夜奔》
丛兆桓
《昭君出塞》
丛兆桓
《贞娥刺虎》
丛兆桓
昆曲表演艺术之一
昆曲行当略说——生
陈均
官生 《长生殿·小宴》表演赏析
蔡正仁
穷生 《彩楼记·评雪辨踪》表演赏析
蔡正仁
巾生《牡丹亭·游园惊梦》表演赏析
蔡正仁
昆曲行当略说——旦
陈均
《牡丹亭·惊梦》中的闺门旦表演
张洵澎
由《吟凤阁·罢宴》看老旦的表演
黄小午,王维艰
《蝴蝶梦》中的贴旦表演(上)
梁谷音
《蝴蝶梦》中的贴旦表演(下)
梁谷音
昆曲表演艺术之二
昆曲行当略说——净
陈均
昆曲早年是生净两行两门抱
周万江
昆曲的花脸行之演艺难度大(上)
周万江
昆曲的花脸行之演艺难度大(下)
周万江
花脸的粗矿与细腻
周万江
昆曲行当略说——丑
陈均
昆曲中副行与丑行的表演 (上)
张铭荣
昆曲中副行与丑行的表演 (中)
张铭荣
昆曲中副行与丑行的表演 (下)
张铭荣
  • 第一章昆曲艺术之美

    昆曲之美存在于音乐、案头和场上等几个最主要的层面,每一层面都有非常复杂的规范和要求。
    然最重要的不外乎几点,一是昆曲自身的音乐发展及其美感特点,二是以昆曲演绎的传奇意蕴之美,三是昆曲和其他戏曲剧种有何不同,一般观众如何去欣赏昆曲。
    因此,这一讲主要从“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的审美”以及“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四个方面介绍昆曲的美感特性。

  • 1.1昆曲声腔的起源

    ——

  • 1.2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

    ——

  • 1.3昆曲演唱的审美观

    ——

  • 1.4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

    ——

  • 第二章昆剧演出简史

    本课介绍昆剧演出的历史,从昆曲的产生,南戏到传奇的演变,到昆曲在晚明时期的兴盛局面,再到清代中期之后,昆曲开始衰落,一直延续到民国。由于昆乱之争,昆曲衰微到了极点。此后由于《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再到“非遗”的出现,使得昆曲再次复苏兴盛,而且,还活跃着一批技艺精湛的昆剧艺术大师。

  • 2.1昆曲的前世

    ——

  • 2.2昆曲的鼎盛期

    ——

  • 2.3从”花雅争胜”到昆曲的衰落

    ——

  • 2.4苏州昆剧传习所和“传字辈”艺人

    ——

  • 2.5《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 2.6昆曲的今生

    ——

  • 2.7情向前生种,人逢今世缘

    ——

  • 第三章昆曲与晚明文化

    昆曲的产生离不开晚明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是文学的发展,使得传奇的写作趋于成熟,给昆曲提供了优秀的剧本,另一方面,昆曲本来就是晚明风尚的产物,也成为晚明的一代风尚。从南戏的诸种声腔,到昆曲成为国剧,昆曲是一种集大成式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意义。汤显祖的《牡丹亭》虽然不是为昆曲所写,但是后来成为昆曲的代表剧目,需要更多的研究。

  • 3.1昆曲水磨调与文学性

    ——

  • 3.2昆曲的文化意义

    ——

  • 3.3明代南戏与南戏的声腔

    ——

  • 3.4腔调的演变,从海盐腔到昆山腔

    ——

  • 3.5梁辰鱼与《浣纱记》

    ——

  • 3.6戏曲的表现特色

    ——

  • 3.7汤显祖与“玉茗堂四梦”

    ——

  • 3.8《牡丹亭》的文学性和意义

    ——

  • 第四章昆曲与文人文化

    戏曲滥觞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民间性是其本质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文人之手最终走向精致和成熟。蒙元时代特殊的异质文化与科举考试的废除,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剧作家;明初士大夫阶层创作的教化剧,使戏曲艺术获得合法的文化身份与官方的认可,也为昆曲的产生与发展培育了沃土;来自民间的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后,其风格完全符合了文人的审美趣味,最终被认定为“官腔”,激起了文人创作的兴趣,创造了古典戏曲表演艺术的辉煌。然而必须认识到,昆曲作为文人文化,从未丧失民间性,“花雅之争” 从其诞生之日就奠定了。

  • 4.1中国戏曲史的主体是民间演出

    ——

  • 4.2戏曲文化身份的认定

    ——

  • 4.3昆曲,600年还是400年?

    ——

  • 4.4昆曲典雅是文本与舞台共同的

    ——

  • 4.5昆曲,文人与民间的交流、互动

    ——

  • 4.6余论

    ——

  • 第五章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

    昆腔音乐融南北曲于一炉,是昆曲艺术区别于其它曲种的本质特征。昆山腔形成于元末,明人魏良辅的改革使之成为具有严格规范和完美表现力的“雅乐”。昆腔音乐包括曲牌、宫调、腔格、口法等诸多要素,而传统意义的“度曲”则大致涵盖从选牌联套、填词订谱直至擪笛唱曲的曲乐活动全过程。

  • 5.1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上)

    ——

  • 5.2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下)

    ——

  • 第六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戏剧家。汤显祖的巅峰之作《牡丹亭》,讴歌人间至情至爱,表现爱情超越生死的伟大力量。至今依然是昆曲常演常新的剧目,在海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 6.1《论辅臣科臣疏》

    ——

  • 6.2从徐闻到遂昌

    ——

  • 6.3创作“临川四梦”

    ——

  • 6.4《牡丹亭》的故事情节

    ——

  • 6.5《牡丹亭》的主题

    ——

  • 6.6《牡丹亭》文采斐然

    ——

  • 6.7《牡丹亭》的影响

    ——

  • 第七章昆曲中的爱情

    昆曲的剧本是传奇,是中国传统的诗文学的一部分,爱情占有重要地位。昆曲属于雅部,从词句到舞蹈音乐,都是非常雅致的。虽然讲的是男女相悦,但是会让观众感觉乐而不淫。《牡丹亭·游园惊梦》、《孽海记·下山》、《长生殿·小宴》、《千里送京娘》、《玉簪记·秋江》这些折子戏反映了昆曲中的爱情的不同侧面。

  • 7.1昆曲中的爱情

    ——

  • 7.2《牡丹亭·惊梦》

    ——

  • 7.3《孽海记·下山》

    ——

  • 7.4《长生殿·小宴》

    ——

  • 7.5《风云会·千里送京娘》

    ——

  • 7.6《玉簪记·秋江》

    ——

  • 第八章昆曲与当代中国文化

    在当代中国,昆曲的处境、位置和意义几经变化,这既和国家的文化政策相关,也和人们对于昆曲的认识相关。昆曲的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由背离传统向复兴传统的转变,也是这一转变的一部分。2001年以来,由于昆曲成为“非遗”,以及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被重新认可,昆曲也恢复了原有的文化地位。

  • 8.1“戏改”和“百花齐放”背景下的昆曲

    ——

  • 8.2《十五贯》和现实题材剧目的出现

    ——

  • 8.3昆曲作为戏曲表演的范式

    ——

  • 8.4传统复苏与昆曲文化地位重新确立

    ——

  • 第九章《西厢记》

    王实甫是“士林中等辈伏低“的戏剧家,《西厢记》是“天下夺魁“的经典作品。《西厢记》提出的爱情观念一直影响至今。本课题讲解《西厢记》所写爱情的性质、戏剧冲突的特点、塑造人物手法的独创性及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王实甫是可以同意大利的但丁比肩的伟大作家。

  • 9.1《西厢记》里的爱情

    ——

  • 9.2《西厢记》的艺术

    ——

  • 9.3《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

  • 第十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康熙年间问世的两部传奇杰作,是昆曲文学史和昆剧舞台上的两座高峰之作。因为成就之辉煌和影响之深远,两部传奇的作者洪昇和孔尚任有“南洪北孔”之盛誉。《长生殿》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钗盒情缘”为主线,真实地描绘了唐朝天宝年间的社会背景,揭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历史教训。《桃花扇》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剧,表现南明王朝覆灭前后的真人真事,写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两部传奇都塑造了一系列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文辞典雅生动,遵守昆曲音律的规范,是中国文学史和昆曲史上的不朽作品。

  • 10.1昆曲剧目的两座高峰

    ——

  • 10.2《长生殿》

    ——

  • 10.3《桃花扇》

    ——

  • 第十一章昆曲折子戏导赏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剧目浩若烟海,表演载歌载舞、诗情画意、形神美妙。“折子戏”是无数前辈艺人精心创作、历经800年积淀淘汰,而硕果仅存的典范精粹。
        本讲是通过:关羽之单刀赴会;林冲之亡命天涯;昭君之远嫁匈奴;贞娥之刺虎殉国;四位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塑造,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铸造着华夏民族精神。引导新进高校的大学生们在修好主课之余,兼爱民族传统艺术,选修综合国学——“非遗”昆剧。

  • 11.1中国戏剧史的精粹——折子戏

    ——

  • 11.2传统经典折子戏

    ——

  • 第十二章昆曲表演艺术之一

    昆曲的脚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大类,各有不同的规范与程式,行当的细化,是昆曲表演艺术提高的标志。生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老生分为老生、外、末,都是指老年男子,但是地位不同。武生是近代以来才有的行当,以武工为主。小生,分为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旦角指戏里的女子,可以细分为很多小行当,最常见的有闺门旦、贴旦、老旦、正旦等。

  • 12.1

    ——

  • 12.2

    ——

  • 第十三章昆曲表演艺术之二

    净、丑也是昆曲的主要行当。净分为大面和白面。其中,大面,又叫大花脸,大多是正面人物。白面一般代表奸臣,脸谱以白色为主,又叫二花脸。净角行当的代表角色,还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丑分为副丑和小丑。副丑是较有文化、地位较高的角色。小丑是喜剧角色,又叫小花脸。小丑有“五毒戏”之说,指《下山》里小和尚的“蛤蟆”,《游街》里武大郎的“蜘蛛”,《盗甲》里时迁的“壁虎”,《羊肚》里彩婆的“蛇”,《问探》里“夜不收”的“蜈蚣”。

  • 13.1

    ——

  • 13.2

    ——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昆曲艺术之美

    1.1 昆曲声腔的起源

    1.2 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

    1.3 昆曲演唱的审美观

    1.4 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

    视频数4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昆剧演出简史

    2.1 昆曲的前世

    2.2 昆曲的鼎盛期

    2.3 从”花雅争胜”到昆曲的衰落

    2.4 苏州昆剧传习所和“传字辈”艺人

    2.5 《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2.6 昆曲的今生

    2.7 情向前生种,人逢今世缘

    视频数7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昆曲与晚明文化

    3.1 昆曲水磨调与文学性

    3.2 昆曲的文化意义

    3.3 明代南戏与南戏的声腔

    3.4 腔调的演变,从海盐腔到昆山腔

    3.5 梁辰鱼与《浣纱记》

    3.6 戏曲的表现特色

    3.7 汤显祖与“玉茗堂四梦”

    3.8 《牡丹亭》的文学性和意义

    视频数8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昆曲与文人文化

    4.1 中国戏曲史的主体是民间演出

    4.2 戏曲文化身份的认定

    4.3 昆曲,600年还是400年?

    4.4 昆曲典雅是文本与舞台共同的

    4.5 昆曲,文人与民间的交流、互动

    4.6 余论

    视频数7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

    5.1 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上)

    5.2 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下)

    视频数8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6.1 《论辅臣科臣疏》

    6.2 从徐闻到遂昌

    6.3 创作“临川四梦”

    6.4 《牡丹亭》的故事情节

    6.5 《牡丹亭》的主题

    6.6 《牡丹亭》文采斐然

    6.7 《牡丹亭》的影响

    视频数7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昆曲中的爱情

    7.1 昆曲中的爱情

    7.2 《牡丹亭·惊梦》

    7.3 《孽海记·下山》

    7.4 《长生殿·小宴》

    7.5 《风云会·千里送京娘》

    7.6 《玉簪记·秋江》

    视频数6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昆曲与当代中国文化

    8.1 “戏改”和“百花齐放”背景下的昆曲

    8.2 《十五贯》和现实题材剧目的出现

    8.3 昆曲作为戏曲表演的范式

    8.4 传统复苏与昆曲文化地位重新确立

    视频数4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西厢记》

    9.1 《西厢记》里的爱情

    9.2 《西厢记》的艺术

    9.3 《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视频数14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长生殿》与《桃花扇》

    10.1 昆曲剧目的两座高峰

    10.2 《长生殿》

    10.3 《桃花扇》

    视频数10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昆曲折子戏导赏

    11.1 中国戏剧史的精粹——折子戏

    11.2 传统经典折子戏

    视频数5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昆曲表演艺术之一

    12.1

    12.2

    视频数9
  • 第十三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三章 昆曲表演艺术之二

    13.1

    13.2

    视频数9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