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昆曲艺术之美
昆曲之美存在于音乐、案头和场上等几个最主要的层面,每一层面都有非常复杂的规范和要求。
然最重要的不外乎几点,一是昆曲自身的音乐发展及其美感特点,二是以昆曲演绎的传奇意蕴之美,三是昆曲和其他戏曲剧种有何不同,一般观众如何去欣赏昆曲。
因此,这一讲主要从“昆山腔的起源”、“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昆曲演唱的审美”以及“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四个方面介绍昆曲的美感特性。 -
●1.1昆曲声腔的起源
——
-
●1.2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造
——
-
●1.3昆曲演唱的审美观
——
-
●1.4昆曲传奇的人文之美
——
-
第二章昆剧演出简史
本课介绍昆剧演出的历史,从昆曲的产生,南戏到传奇的演变,到昆曲在晚明时期的兴盛局面,再到清代中期之后,昆曲开始衰落,一直延续到民国。由于昆乱之争,昆曲衰微到了极点。此后由于《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再到“非遗”的出现,使得昆曲再次复苏兴盛,而且,还活跃着一批技艺精湛的昆剧艺术大师。
-
●2.1昆曲的前世
——
-
●2.2昆曲的鼎盛期
——
-
●2.3从”花雅争胜”到昆曲的衰落
——
-
●2.4苏州昆剧传习所和“传字辈”艺人
——
-
●2.5《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
——
-
●2.6昆曲的今生
——
-
●2.7情向前生种,人逢今世缘
——
-
第三章昆曲与晚明文化
昆曲的产生离不开晚明独特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是文学的发展,使得传奇的写作趋于成熟,给昆曲提供了优秀的剧本,另一方面,昆曲本来就是晚明风尚的产物,也成为晚明的一代风尚。从南戏的诸种声腔,到昆曲成为国剧,昆曲是一种集大成式的传统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意义。汤显祖的《牡丹亭》虽然不是为昆曲所写,但是后来成为昆曲的代表剧目,需要更多的研究。
-
●3.1昆曲水磨调与文学性
——
-
●3.2昆曲的文化意义
——
-
●3.3明代南戏与南戏的声腔
——
-
●3.4腔调的演变,从海盐腔到昆山腔
——
-
●3.5梁辰鱼与《浣纱记》
——
-
●3.6戏曲的表现特色
——
-
●3.7汤显祖与“玉茗堂四梦”
——
-
●3.8《牡丹亭》的文学性和意义
——
-
第四章昆曲与文人文化
戏曲滥觞于民间,根植于民间,民间性是其本质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经过文人之手最终走向精致和成熟。蒙元时代特殊的异质文化与科举考试的废除,造就了一批知识分子剧作家;明初士大夫阶层创作的教化剧,使戏曲艺术获得合法的文化身份与官方的认可,也为昆曲的产生与发展培育了沃土;来自民间的昆山腔,经过魏良辅的改革后,其风格完全符合了文人的审美趣味,最终被认定为“官腔”,激起了文人创作的兴趣,创造了古典戏曲表演艺术的辉煌。然而必须认识到,昆曲作为文人文化,从未丧失民间性,“花雅之争” 从其诞生之日就奠定了。
-
●4.1中国戏曲史的主体是民间演出
——
-
●4.2戏曲文化身份的认定
——
-
●4.3昆曲,600年还是400年?
——
-
●4.4昆曲典雅是文本与舞台共同的
——
-
●4.5昆曲,文人与民间的交流、互动
——
-
●4.6余论
——
-
第五章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
昆腔音乐融南北曲于一炉,是昆曲艺术区别于其它曲种的本质特征。昆山腔形成于元末,明人魏良辅的改革使之成为具有严格规范和完美表现力的“雅乐”。昆腔音乐包括曲牌、宫调、腔格、口法等诸多要素,而传统意义的“度曲”则大致涵盖从选牌联套、填词订谱直至擪笛唱曲的曲乐活动全过程。
-
●5.1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上)
——
-
●5.2昆腔音乐与昆唱艺术(下)
——
-
第六章汤显祖与《牡丹亭》
汤显祖是我国明代杰出的文学家与戏剧家。汤显祖的巅峰之作《牡丹亭》,讴歌人间至情至爱,表现爱情超越生死的伟大力量。至今依然是昆曲常演常新的剧目,在海内外舞台上大放异彩。
-
●6.1《论辅臣科臣疏》
——
-
●6.2从徐闻到遂昌
——
-
●6.3创作“临川四梦”
——
-
●6.4《牡丹亭》的故事情节
——
-
●6.5《牡丹亭》的主题
——
-
●6.6《牡丹亭》文采斐然
——
-
●6.7《牡丹亭》的影响
——
-
第七章昆曲中的爱情
昆曲的剧本是传奇,是中国传统的诗文学的一部分,爱情占有重要地位。昆曲属于雅部,从词句到舞蹈音乐,都是非常雅致的。虽然讲的是男女相悦,但是会让观众感觉乐而不淫。《牡丹亭·游园惊梦》、《孽海记·下山》、《长生殿·小宴》、《千里送京娘》、《玉簪记·秋江》这些折子戏反映了昆曲中的爱情的不同侧面。
-
●7.1昆曲中的爱情
——
-
●7.2《牡丹亭·惊梦》
——
-
●7.3《孽海记·下山》
——
-
●7.4《长生殿·小宴》
——
-
●7.5《风云会·千里送京娘》
——
-
●7.6《玉簪记·秋江》
——
-
第八章昆曲与当代中国文化
在当代中国,昆曲的处境、位置和意义几经变化,这既和国家的文化政策相关,也和人们对于昆曲的认识相关。昆曲的发展既体现了中国社会由背离传统向复兴传统的转变,也是这一转变的一部分。2001年以来,由于昆曲成为“非遗”,以及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被重新认可,昆曲也恢复了原有的文化地位。
-
●8.1“戏改”和“百花齐放”背景下的昆曲
——
-
●8.2《十五贯》和现实题材剧目的出现
——
-
●8.3昆曲作为戏曲表演的范式
——
-
●8.4传统复苏与昆曲文化地位重新确立
——
-
第九章《西厢记》
王实甫是“士林中等辈伏低“的戏剧家,《西厢记》是“天下夺魁“的经典作品。《西厢记》提出的爱情观念一直影响至今。本课题讲解《西厢记》所写爱情的性质、戏剧冲突的特点、塑造人物手法的独创性及其在戏剧史上的地位。在世界文化史上,王实甫是可以同意大利的但丁比肩的伟大作家。
-
●9.1《西厢记》里的爱情
——
-
●9.2《西厢记》的艺术
——
-
●9.3《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
——
-
第十章《长生殿》与《桃花扇》
《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代康熙年间问世的两部传奇杰作,是昆曲文学史和昆剧舞台上的两座高峰之作。因为成就之辉煌和影响之深远,两部传奇的作者洪昇和孔尚任有“南洪北孔”之盛誉。《长生殿》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钗盒情缘”为主线,真实地描绘了唐朝天宝年间的社会背景,揭示“古今来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的历史教训。《桃花扇》是一部严肃的历史剧,表现南明王朝覆灭前后的真人真事,写秦淮名妓李香君和复社文人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两部传奇都塑造了一系列的鲜活的人物形象,文辞典雅生动,遵守昆曲音律的规范,是中国文学史和昆曲史上的不朽作品。
-
●10.1昆曲剧目的两座高峰
——
-
●10.2《长生殿》
——
-
●10.3《桃花扇》
——
-
第十一章昆曲折子戏导赏
中国戏曲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剧目浩若烟海,表演载歌载舞、诗情画意、形神美妙。“折子戏”是无数前辈艺人精心创作、历经800年积淀淘汰,而硕果仅存的典范精粹。
本讲是通过:关羽之单刀赴会;林冲之亡命天涯;昭君之远嫁匈奴;贞娥之刺虎殉国;四位流传千古的历史人物的舞台形象塑造,如何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铸造着华夏民族精神。引导新进高校的大学生们在修好主课之余,兼爱民族传统艺术,选修综合国学——“非遗”昆剧。 -
●11.1中国戏剧史的精粹——折子戏
——
-
●11.2传统经典折子戏
——
-
第十二章昆曲表演艺术之一
昆曲的脚色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大类,各有不同的规范与程式,行当的细化,是昆曲表演艺术提高的标志。生角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等。老生分为老生、外、末,都是指老年男子,但是地位不同。武生是近代以来才有的行当,以武工为主。小生,分为官生、巾生、穷生、雉尾生。旦角指戏里的女子,可以细分为很多小行当,最常见的有闺门旦、贴旦、老旦、正旦等。
-
●12.1生
——
-
●12.2旦
——
-
第十三章昆曲表演艺术之二
净、丑也是昆曲的主要行当。净分为大面和白面。其中,大面,又叫大花脸,大多是正面人物。白面一般代表奸臣,脸谱以白色为主,又叫二花脸。净角行当的代表角色,还有“七红八黑三和尚”之说。丑分为副丑和小丑。副丑是较有文化、地位较高的角色。小丑是喜剧角色,又叫小花脸。小丑有“五毒戏”之说,指《下山》里小和尚的“蛤蟆”,《游街》里武大郎的“蜘蛛”,《盗甲》里时迁的“壁虎”,《羊肚》里彩婆的“蛇”,《问探》里“夜不收”的“蜈蚣”。
-
●13.1净
——
-
●13.2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