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本章从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西方文学经典四个方面介绍与探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
-
●1.1跨文化研究
所有的文化都是在互相的影响,互相的交流,互相的融合当中发展的。本小节探讨的跨文化研究,主要是指中国和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
●1.2比较文学
本小节将介绍比较文学的历史渊源与学科特点,以及成为比较文学学者应该必备的素质。
-
●1.3世界文学
本小节介绍世界文学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探讨在全球化的新时代,世界文学应如何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为世界文学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
-
●1.4世界文学与非西方文学经典
世界文学是一个不断扩展,不断丰富的概念,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中国作为东方文学大国,应该努力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学介绍给世界的读者、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
第二章爱默生与中国
爱默生是美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及社会活动家,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本章节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学习爱默生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2.1爱默生眼里的中国
本小节介绍爱默生对当时中国及中国文化的看法、观点,以及相应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渊源。
-
●2.2爱默生与儒家思想
爱默生中晚年时,对中国儒家思想非常推崇。本小节将探讨爱默生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并探讨爱默生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契合之处。
-
●2.3爱默生思想与禅宗思想的契合
爱默生认为人性是可以完善的,本小节将以“人的自我完善”为一切入点,探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思想与中国禅宗思想的契合之处。
-
第三章庞德与中国
庞德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他非常热爱中国文化,也一直从中国文化中吸取养分来进行诗歌创作与创新。本章将从三个方面,探讨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3.1庞德的中国情缘
庞德一生有着难以割舍的中国情缘。他喜爱中国文化,翻译了不少中国古诗和儒家经典。
-
●3.2庞德的诗学理念与其翻译的《华夏集》
庞德的一生对中国古诗都充满着兴趣,早期翻译的《华夏集》是其代表作。本小节将探讨两个问题:庞德是如何翻译中国古诗的呢?他的翻译实践又体现了怎样的诗学理念呢?
-
●3.3庞德与儒家思想
庞德一生热爱儒学、研究儒学,是儒家经典的翻译者,也是儒学的信奉者。本小节将介绍庞德与儒家思想的研究与探索,探讨庞德热爱儒学的原因。
-
第四章中国古诗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肯尼斯·雷克思罗斯是美国著名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被称为“垮掉派之父”。本章将从四个方面,探讨中国古诗对肯尼斯•雷克思罗斯诗歌创作的影响。
-
●4.1雷克思罗斯翻译的中国古诗
自雷克思罗斯翻译了大量的中国诗以后,他从中国诗中获取了大量的灵感,常常将中国诗歌中的一些素材用于诗歌创作中,他创作的诗也极具中国古诗简约、飘逸的神韵。
-
●4.2吸纳使用中国古诗对仗的技法
雷克思罗斯对中国古诗句式的模仿,使其诗句避免了拖沓冗长,变得更为简洁明朗。诗句对称式的结构,给其诗歌增添了整齐感和韵律美。
-
●4.3采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
雷克思罗斯长期研习和翻译中国古诗,对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及其寓意非常熟悉,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常常加以运用。
-
●4.4营造中国式诗境
雷克思罗斯在诗歌创作中吸收了不少中国古诗元素。比如,对仗手法,中国古诗意象等。本小节探讨的是他吸收中国古诗写作手法的最终目的。
-
第五章奥登与中国
威斯坦·休·奥登出生于英国的约克镇,被认为是继叶芝和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语诗人,对20世纪的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本章将介绍诗人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渊源。
-
●5.1奥登的中国之行及诗歌《在战争时期》
1938年诗人奥登从伦敦出发,在南安普顿登上远行的客轮前往中国。奥登和衣修伍德在数月内几乎横穿大半个中国,亲眼见证了战争的残酷与悲惨,他们把在中国的经历写成《战地行纪》(Journey to a War)一书,其中包括战地诗《在战争时期》(In Time of War)。
-
●5.2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上)
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对新诗艺术的探索进入多元化格局,中国现代主义诗派异军突起,他们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本小节探讨诗人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影响的具体表现。
-
●5.3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的影响(下)
20世纪40年代,中国诗坛对新诗艺术的探索进入多元化格局,中国现代主义诗派异军突起,他们都深受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本小节继续探讨诗人奥登对中国现代派诗歌影响的突出表现。
-
第六章白璧德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白璧德是20世纪初美国“新人文主义”运动的首倡者和奠基人,也是一位与中国颇有渊源的思想家。本章从哲学观、领袖观与教育观三个维度讲述白璧德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借镜。
-
●6.1白璧德的节度法则与孔子的中庸之道
人类社会存在一系列二元关系:一与多,常与变,普遍性与特殊性,传统与创新,同情与选择等等,白璧德认为应该在两个极端之间协调,填充二者之间的空白。其节度法则与孔子“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在表述与内涵上均存在一致性。
-
●6.2白璧德的人文主义领袖与孔子的为政者素质之间的契合
领导者的道德品性是白璧德设立的最重要的一重标准。在对于领袖的道德品质论述上,白璧德也深受孔子的影响。他多次引用了《论语·颜渊》中关于君子的论述来阐释自己的人文主义领袖观。
-
●6.3白璧德与孔子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上的契合
白璧德从1894年起至1933年去世,一直任教于哈佛大学。也因为此,白璧德更多关注的是大学教育,其教育内容、方法与理念均与孔子存在诸多契合之处。
-
第七章赛珍珠与中国
赛珍珠(Pearl Sydenstricker Buck)是20世纪享誉盛名的美国女作家,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本章从赛珍珠如何与中国结缘、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和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三个方面分析赛珍珠与中国的密切联系。
-
●7.1赛珍珠如何与中国结缘
赛珍珠生于美国,长于中国,其乳母王阿妈和家庭教师孔先生对她日后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如果说王阿妈的陪伴和照顾为赛珍珠对中国文化的浓厚兴趣打下了基础,那么,孔先生则让赛珍珠与中国文化结下一世情缘。赛珍珠后来在庐山结识了美国农学家约翰·布克并与其在中国安徽北部的宿州农村生活了三年多,了解到了中国底层农民最真实的生活状况。她创作了多部中国题材的小说,还翻译了《水浒传》。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国作家,却与中国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
-
●7.2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
赛珍珠长期在中国农村生活,她以其亲身经历以及对中国传统深入了解的文化底蕴,创作了一大批形象生动、比较客观地反映中国农民的文学作品。她从中西文化影响的基础上拥有了她自己对中国农民的理解,找到了中国农民与土地既矛盾冲突又和谐共生的本质存在。赛珍珠笔下的中国农民以《大地》中的主人公王龙为代表,王龙是“大地之子”。赛珍珠对“大地之子”进行了客观忠诚的描述,书写了一部承载中国土地伦理文化的长篇史诗。
-
●7.3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
赛珍珠文学创作的成功,在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并由此进行了一场不小的争论,这些对赛珍珠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都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中国学者对赛珍珠作品的评价不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基本肯定、褒贬各半和基本否定。之所以有学者对赛珍珠的作品进行严厉批评,甚至有一部分学者从根本上否定了赛珍珠小说的价值和艺术品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时间证明,她无愧于“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这一称号。
-
第八章比较文学视角中的月亮
我们从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学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在中国和欧洲的文学艺术中,“月亮”意象明显差异的表现方式及其生成原因,进而探讨两种文化对“自然”的观念之差异及其后果。
-
●8.1作为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月亮”意象
在中国文学艺术中,以月亮为表现对象或背景的作品数不胜数。在古希腊以来的西方文学艺术中,以月亮为表现对象或背景的作品,在数量上相对较少,而且大多数出现在是浪漫主义兴起以后。通过对缺类现象的探讨和分析,挖掘缺类现象背后的文化差异,可以从更广阔的角度来审视相关文学的源流与不同特点。
-
●8.2月亮在中国与欧洲文学艺术中的审美表征
从成书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以来,月亮就一直是中国诗人的歌咏对象或灵感来源。直到浪漫主义时期,欧洲文学艺术中才出现了较多与月亮有关的作品,但月亮很快就重新落入被忽视的境地。
-
●8.3与月亮有关的中国与欧洲代表性文艺作品欣赏
中国现存最早的咏月诗歌《诗经·陈风·月出》是和爱情联系起来的。从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与前者有相似的审美趣味和表征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一脉相承与源远流长。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写于公元前六世纪的《月亮下去了》就像是一曲绝唱,直到十八世纪末,德国诗人歌德才写下了被誉为“最美的月光诗”的《对月》。但是,这没有开创欧洲文学艺术的表征月亮的新传统。
-
第九章中西诗学交汇中的“雨巷”诗人——戴望舒
戴望舒所处的历史环境及其诗风转变的过程,比较典型地反映出新诗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变化,也体现了象征主义从前期到后期的走向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从翻译、模仿到突破、创新,戴望舒自觉地从欧洲现代诗歌中寻求灵感的启迪,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为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现代诗歌的走向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
●9.1《旧锦囊》时期:中国古典诗歌与西方象征诗歌相结合的最初尝试
由于谙熟中国古典诗歌,戴望舒对于以李商隐、李煜为代表的注重烘托暗示诗风很有共鸣。对波德莱尔和魏尔伦的作品的直接阅读,让他的诗歌感觉得到了印证。在中国古典诗歌注重含蓄的传统与法国象征派重暗示的主张之间,戴望舒寻求一种创造的融合。
-
●9.2《雨巷》时期:中国古典诗歌的音乐性与法国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
《雨巷》体现出来的音乐性是对于魏尔伦“音乐高于一切”的诗论的积极回应,和对于以连绵的韵律出名的魏尔伦诗歌的认真模仿,也是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词由于吟唱需要而规定的平仄相间与偶数句押韵的自觉遵守。它成功地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歌的象征和音乐性进行了创造性地融合。是魏尔伦诗歌音韵特点与中国古典诗歌的音韵规律相结合而出现的新的作品。
-
●9.3《我底记忆》时期:去除音乐性,走向内在韵律的散文化表现
戴望舒认为现代人有着现代的情绪,现代诗歌应该有新的形式。他意识到了“诗情”的重要性,认为“诗的韵律不在字的抑扬顿挫上,而在诗的情绪的抑扬顿挫上,即在诗情的程度上。” 开始追求诗歌的散文化,“为自己制最适合自己的脚的鞋子”。
-
第十章《名人传》与《史记》的异与同
司马迁的《史记》与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传》是古华夏和希腊罗马文明中各自产生的两部优秀史著。本章探讨了两者的相似点与不同处,以及为何前者成为中国乃至东亚的典范史作,后者却表现平平。
-
●10.1《名人传》与《史记》的同
本节讨论了《史记》与《名人传》在体裁、立意、写作手法和人物塑造等方方面面的相似处,尤其是两位作者尊重事实,对笔下人物不隐恶不虚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修史态度。
-
●10.2《名人传》与《史记》的异
本节介绍了《史记》与《名人传》在总体史学思想、基本叙述框架和信息量大小等方方面面的不同处,以及比之《名人传》清一色的单传,《史记》单传与合传并用的短板与长处。
-
●10.3《名人传》为何没能像《史记》那样垂范后世?
本节讨论了《史记》为何能够垂范,《名人传》却没能取得这种成就的种种原因,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司马迁的历史识见明显高于普鲁塔克。
-
第十一章潇湘八景诗画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潇湘八景,在中日禅宗文化交流中,约于十三世纪中晚期传去日本,意蕴丰富的八景意象——“晴岚、烟寺、夜雨、晚钟、归帆、秋月、落雁、暮雪”,契合了日本人寻觅幽玄空灵、平远淡泊的审美意趣,在异域的共性或个性交融的赋诗、绘画表述中,融入“和”文化,获得广阔的造境抒情空间,衍生出多样式的潇湘八景杰作,在国际舞台,彰显着潇湘文学的魅力,鉴证着湖湘文化的强大张力。
-
●11.1八景图的缘起
潇湘八景,缘起文化底蕴深邃厚重的潇湘,最早的八景图乃北宋文人宋迪所绘。宋迪曾任荆湖转运判官,在湖南永州淡岩留下了摩崖题刻:“嘉祐八年三月初八日转运判官尚书都官员外郎宋迪游。”依据宋迪在淡岩的题刻分析,认为“八景图在潇湘绘成”有合理性。最早的八景诗,是1099年北宋诗僧惠洪题咏宋迪的《潇湘八景图》诗(周裕锴,2010:45-46)。日本高僧惟肖得岩(1360-1437)的“平沙落雁图叙”记有:“尤以僧史寂音觉范惠洪及宋迪作品为最胜”(朝倉尚,1969:3),由此得知,日本禅僧在南宋中晚期已经读到惠洪的八景图题诗。
-
●11.2中国禅僧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
潇湘八景,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潇湘文学的经典。1269年,禅宗杨歧派禅僧大休正念赴日弘法,任镰仓净智寺第二代住持,大休最早在日本写下“潇湘八景诗”。大休的潇湘八景诗透出日本人满足“山市熙攘、帆归人悦、丰收欢喜”寻常生活的轻快,淡化了“潇湘清怨、九嶷悲怆、苍梧云愁”的意韵。
-
●11.3潇湘八景的感召力
潇湘八景,传去日本,在与“和”文化碰撞融合中,以底蕴文化深邃,华蕊芳香经久不衰,定格为艺术极品,备受紫金贵族的激赏仰视。皇宫京都御所设立八景厅(现存)、
皇家离宫修学院选有八景并题诗吟八景歌。修学院八景,应和当地自然风景,洞庭潇湘由修学院山麓田园替换,生成为日本的八景,折射出潇湘八景具有高度的文化融通性 -
●11.4“求变进取”的精神
日本文人高度评价潇湘八景,赞誉水墨八景图“空前地影响日本、丹青手忘我地竞绘八景图,与牧溪、玉涧的八景图真迹的比较中求变之”,以达精湛的进取精神,实然值得我们学习。通过比较互鉴,擢拔优秀传统文化,承先人睿智,更自信地“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认识一个立体多彩的中国。”无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未来意义。
-
第十二章19世纪俄罗斯作家眼中的中国
19世纪是俄罗斯文学的“黄金时期”,却也是腐朽的清王朝走向没落的时期。本章节就将从两个维度,介绍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笔下的中国。
-
●12.1想象与虚构:普希金诗歌创作中的中国形象
俄国诗人普希金在文学创作中对中国进行了直接和间接的描写,构建了一个模糊但却独具特色的中国形象。我们通过诗人生命轨迹上的这些中国印记,可以洞悉其诗歌创作中的真情实感和人生命运的悲剧性。
-
●12.2误读与偏见:冈察洛夫眼中的中国形象
俄国作家冈察洛夫的游记《巴拉达号三桅战舰》对中国的描写虽然比较客观,但误读与偏见也无处不在。深入研究这些误读与偏见,对于重塑中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第十三章书史研究与比较文学
书籍史研究是一个独特论题和新的研究焦点,它能够与文学研究中的其他论题,比如性别、政治经济等社会问题以及作品的审美维度等等发生奇特而微妙的相互作用。通过一些具体而微的例证,比如斯宾塞长诗《仙后》中骑士卡莱平人物名字的丰富含义、中国书籍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宋代印刷术的兴起之意义和影响、中西小说与性别之间的联系、《好逑传》在西方的传播和经典化过程等等,我们对书籍史诸多核心问题的来龙去脉有了清楚的认识。书籍史研究能够也应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不可分的一部分。
-
●13.1A Brief Introduction to Book History
本节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书籍史”进行了概念厘定,并概述了书籍史研究的缘起和各个发展阶段。书籍史是一个独特论题和研究焦点,它能够与我们在文学研究中时常谈论的其他论题,比如性别、政治经济等社会问题以及作品的审美维度等发生奇特而微妙的相互作用。
-
●13.2The Book History in English Literature
本节通过对埃德蒙德·斯宾塞的经典长诗《仙后》中骑士卡莱平这个人物名称的书籍史研究与考证,我们发现它具有丰富而复杂的蕴涵。斯宾塞用16世纪欧洲最著名的一部拉丁文辞典的名字来给诗中的人物命名,不仅体现出斯宾塞本人的深刻用意,更能生发出一系列重要的联想意义。
-
●13.3The Important Turning Point in China's Book History
本节从纵向勾勒了中国书籍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在古代中国,书写工具往往制约了书籍文化的发展。但随着印刷术的诞生,我们迎来了中国书籍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宋朝印刷术的普及,它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文化”,并从多方面影响了宋朝作者和读者与书籍之间的关系。
-
●13.4The Role of Book History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本节主要探讨了书籍史研究的地位和意义。书籍史研究存在多种模式和方法,但重要的是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新启示。从书籍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就小说和性别之间的关系而言西方小说与中国小说相比既有差异,又有相似之处。我们不仅要比较两种不相关的文学,还要跨越国界去追溯文学在历史上的联系。书籍史在比较文学研究中理应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它能够也应该成为比较文学研究不可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