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中医思维之秘
揭开中医思维之秘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8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上海中医药大学
开课教师张挺陈慧娟朱凌凌
学科专业医学中医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医是中国的国粹,她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馈赠给世界的珍贵的礼物。自神农尝百草,到屠呦呦研究员青蒿素的研究获得诺奖,中医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医在维护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张挺
中医学的起源
中医学的起源(1)
张挺
中医学的起源(2)
张挺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先秦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与形成(1)
张挺
先秦秦汉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与形成(2)
张挺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理论体系的充实和系统化时期
张挺
宋金元时期——中医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时期(1)
张挺
宋金元时期——中医理论的突破性进展时期(2)
张挺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的集大成时期(1)
张挺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的集大成时期(2)
张挺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的集大成时期(3)
张挺
近现代——中医理论汇通、中西医论争、中西医结合
张挺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之人是一个整体(1)
张挺
整体观念之人是一个整体(2)
张挺
整体观念之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1)
张挺
整体观念之人和环境是一个整体(2)
张挺
辨证论治
张挺
元气论
元气论的起源
张挺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张挺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张挺
阴阳学说
走入阴阳——阴阳学说的起源
陈慧娟
认识阴阳——阴阳概念
陈慧娟
认识阴阳——阴阳的特征、属性与关系
阴阳的基本特征
陈慧娟
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陈慧娟
阴阳的关系之阴阳对立制约
陈慧娟
阴阳的关系之阴阳互根互用
陈慧娟
阴阳的关系之阴阳消长平衡
陈慧娟
阴阳的关系之阴阳转化
陈慧娟
实践阴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归类人体组织结构
陈慧娟
阐述人体的机能和物质
陈慧娟
分类体质
陈慧娟
区别病邪属性
陈慧娟
分析病理变化
陈慧娟
指导四诊与辨证
陈慧娟
归纳药食性能
陈慧娟
指导养生
陈慧娟
确立治疗原则
陈慧娟
五行学说
五行的起源
五行的起源(上)
朱凌凌
五行的起源(下)
朱凌凌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之木曰曲直
朱凌凌
五行的特性之火曰炎上
朱凌凌
五行的特性之土爰稼穑
朱凌凌
五行的特性之金曰从革
朱凌凌
五行的特性之水曰润下
朱凌凌
五行的归类方法
朱凌凌
五行归类表
朱凌凌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间的正常关系——相生
朱凌凌
五行间的正常关系——相克及五行制化
朱凌凌
五行间的异常关系之——母子相及
朱凌凌
五行间的异常关系之——相乘
朱凌凌
五行间的异常关系之——相侮
朱凌凌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朱凌凌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朱凌凌
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1)
朱凌凌
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2)
朱凌凌
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3)
朱凌凌
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4)
朱凌凌
中医学主要思维方法
象思维
意象思维的起源和概念
张挺
意象思维的特点
张挺
意象思维对藏象经络体系构建的影响
张挺
意象思维在中医认识疾因病理上的体现
张挺
意象思维在中医诊断疾病上的应用
张挺
意象思维在中医选方用药上的应用
张挺
意象思维在中医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1)
张挺
意象思维在中医治疗疾病方面的应用(2)
张挺
中和思想
“中和”的由来
陈慧娟
中和的内涵及意义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健康观之阴阳中和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健康观之气血津液调和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健康观之脏腑和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健康观之经络和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疾病观之“失和”的疾病观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疾病观之“失中”的病因观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的养生观(上)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的养生观(下)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的治疗观之确立“和”的治疗目标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的治疗观之规定适中的治疗原则
陈慧娟
中和思想与中医的治疗观之方剂配伍重视药物“中和”
陈慧娟
  • 第一章绪论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至今依然闪耀在世界医林的璀璨明珠。
    中医学以独特的视角、深邃的思维对生命科学的重大命题进行了较为全面、完整、准确的诠释与解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 1.1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中医是什么?中医的仁德观、生命观、疾病观是什么?中医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与西方医学相比,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何在,中医独特的思维方式科学吗?本节主要介绍中医的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 1.2中医学的起源

    本节从本能医学、巫术医学、经验医学三个方面揭示中医的起源。

  • 1.3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本节详细介绍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实、突破性进展、集大成到中西医的结合、汇通,并概括性的介绍了各时期的代表性医家和医著。

  • 1.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本节详细阐释了中医学两个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是属于理念、观念层面的东西,而辨证论治则是方法层面的内容。

  • 第二章元气论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对中医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其酝酿和成型的土壤。传统文化一些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如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更是成为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发挥着指导作用。
    而本节主要从气一元论的起源、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三方面介绍。

  • 2.1元气论的起源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萌生于先秦,成熟于战国及秦汉,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

  • 2.2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气一元论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本节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气是运行不息的物质、气是万物感应的中介。

  • 2.3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中医学把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一元论应用于医学方面,用来解释人的生命、健康和疾病,从而确立了中医学的生命观和疾病观。
    本节分别从生命由气构成和维持、疾病源于气的失常、诊断疾病重在察气、治疗疾病重在调气、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五个方面介绍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第三章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把宇宙间万事万物区分为阴阳两大类别。从对立统一的角度来认识事物间相互关系,把握事物运动变化趋势,为两分法认识世界提供了哲学依据。
    本章从阴阳的起源、概念、特征、属性、关系以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详细讲解阴阳学说。

  • 3.1走入阴阳——阴阳学说的起源

    阴阳学说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中华传统服饰、绘画、武术、建筑等无不受到阴阳学说辐射与影响。
    阴阳学说对中医学而言,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思考方法,也为中医学解读人体健康、疾病,阐释生理、病理,指导诊断、养生、治疗提供了说理工具。

  • 3.2认识阴阳——阴阳概念

    阴阳最初的涵义非常朴素具体,指的是日光的向背,后来它进一步演化成表征事物相对属性的抽象概念,最后又上升到哲学高度。在经历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概念演化后,作为哲学概念的阴阳怎么理解它的涵义呢?
    本节从阴阳的属性、对立以及相关三个关键词出发,帮助学生理解阴阳的概念。

  • 3.3认识阴阳——阴阳的特征、属性与关系

    本节从一张表格出发详细介绍阴阳的特征;从可变性和可分性说明阴阳的相对性;从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三方面阐述阴阳的关系。

  • 3.4实践阴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作为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医理论建构之初被引入中医学中,成为中医学习阐释生命、健康、疾病,指导医疗实践的重要工具。
    本节从九个方面详细阐述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分别是归类人体组织结构、阐述人体的机能和物质、分类体质、区别病邪属性、分析病理变化、指导四诊与辨证、归纳药食性能、指导养生、确立治疗原则。

  • 第四章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本章主要从五行的起源、特性、五行间的正常与异常关系、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出发,介绍了五行学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中医临床上发挥作用。

  • 4.1五行的起源

    五行概念形成于夏商之际,发展于春秋战国,它的影响持续至当今社会。五行及其思想广泛渗透到古代自然科学、社会文化、政治制度、语言文字等各个方面,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 4.2五行的特性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五行具有什么特征呢?人们对自然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五行归类的依据是什么?五行之间的联系,对我们有什么实际指导意义呢?

  • 4.3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五行的正常和异常关系,其中正常关系包括相生、相克以及五行制化,异常关系包括母子相及、相乘以及相侮。

  • 4.4五行学说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指导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第五章中医学主要思维方法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两种思维方法:象思维、中和思想。分别讲解了概念、特点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5.1象思维

    意象思维,又称“象思维”、“象数思维”、“形象思维”、“取象思维”等,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复杂事物的一种基本思想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

  • 5.2中和思想

    “中和”是中华民族一种原创的思维理念,是儒家的基本思想,是儒家指导行为规范,指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本准绳。
    本节主要介绍中和思想作为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法之一,如何指导中医在临床中的应用,详细阐述了中和思想在中医健康观、疾病观、养生观和治疗观的体现。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1.2 中医学的起源

    1.3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4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视频数17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元气论

    2.1 元气论的起源

    2.2 元气论的主要内容

    2.3 元气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举例

    视频数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阴阳学说

    3.1 走入阴阳——阴阳学说的起源

    3.2 认识阴阳——阴阳概念

    3.3 认识阴阳——阴阳的特征、属性与关系

    3.4 实践阴阳——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视频数17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五行学说

    4.1 五行的起源

    4.2 五行的特性

    4.3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4 五行学说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视频数20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中医学主要思维方法

    5.1 象思维

    5.2 中和思想

    视频数2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