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的读法有很多。旧时塾师以《通鉴》白文训蒙童,使其识句读,大概是最低端的读法。比较普通的读法,是初学者通过对《通鉴》的阅读,了解中国古代史前半段的梗概。另外还可以将《资治通鉴》作为历史研究的取材来源来阅读,也可以将《资治通鉴》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来阅读,这都是比较专门的读法。
这几种读法中,识句读的责任不应该由我们这样的课程承担,而通过阅读长达二百九十四卷的《资治通鉴》来了解中国历史的大纲,又是这样一门小课承担不起的责任。后两种专家式的读法,显然也不适合向初学者推介。所以,我们这门课要介绍的,是《资治通鉴》的另一种读法:思想史的读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阅读,我们以《资治通鉴》为媒介,来追寻唐宋之际思想观念变化的足迹。
大凡史书皆可作史料来看待,《资治通鉴》也不例外。但《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可以分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其实可以和将《通鉴》作为通史教材的读法相呼应,《通鉴》记载了东周晚期至五代的历史,自然可以作为研究这段历史的史料库。这是《资治通鉴》作为史料的显性层面。另外还有一个隐性层面。《通鉴》作者是如何通过剪裁、编辑史料来体现自身的意志,这些意志又是如何与时代思潮相呼应的?这些内容虽不落文字,但我们可以通过检阅、对读、印证各种相关文献,来达到分析目的。从这个层面来看,《资治通鉴》虽然不记载宋代的历史,却是研究宋代思想史的重要史料。将《资治通鉴》作为探索唐宋思想转变的媒介,挖掘它的隐性史料价值,是我们这门导读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本课程为大学慕课课程,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探索自我知识建构的深度和广度。欢迎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选课学习。
《资治通鉴》编修的政治文化背景
1.1 宋初文治导向的确立-1.1.1序言
1.1.2结束武人统治
1.1.3文治导向确立
1.1.4宋初文治导向的确立
1.2 两种“历代君臣事迹”-1.2.1 两种“历代君臣事迹”《册府元龟》与《太平御览》的区别
1.2.2 《资治通鉴》的名称变化
1.2.3 “稽古以鉴今”的真实逻辑
1.3 司马光的史学志向
1.4 《资治通鉴》成为官修项目
第一单元作业
第一单元测验
《资治通鉴》与王安石变法
2.1 经筵中的争论
2.2 司马光与王安石经济主张的区别
2.3 司马光经济主张在《资治通鉴》中的体现
2.4 王安石变法对《资治通鉴》编修的冲击
第二单元测验
第二单元作业
设事喻理:《资治通鉴》中的怪力乱神与野史小说
3.1 对《资治通鉴》采用笔记小说的批评
3.2《资治通鉴》的取舍原则
3.3《资治通鉴》中的怪力乱神
第三单元测试
第三单元作业
《史记》与《资治通鉴》:比较的角度
4.1.1 叙事差异:“荆轲刺秦王”的两种讲法(上)
4.1.2 叙事差异:“荆轲刺秦王”的两种讲法(下)
4.2.1 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上)
4.2.2 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中)
4.2.3 思想差异:对待游侠的态度(下)
第四单元作业
第四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