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是国际商务专业核心课程,对接国家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面向外贸业务员职业岗位,从事进出口业务操作,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数字贸易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中国企业走出去。本课程前序课程是《经济学原理》,后续课程是《跨境电商理论与实务》。
【课程结构与内容】
本课程对接数字贸易新业态,立足职业岗位新要求,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融入INCOTERMS2020、UCP600等新标准和新规范,基于外贸业务员工作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本课程融合外贸业务员岗位“重合同、守信用”的素质要求,深化“岗课赛证”综合育人理念,涵盖全国互联网+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技能大赛技能点和1+X跨境电商B2B数据运营项目考核点,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设置学习情境、任务和知识点,包括交易准备(8学时)、交易磋商(10学时)、签订合同(6学时)、安排运输(6学时)、办理保险(6学时)、国际支付(8学时)、争议处理(4学时)、合同履行(8学时)、数字贸易(16学时)九大模块内容。
【资源建设应用】
聚焦数字贸易产业需求,对接新职业岗位技能,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校企合作共同开发9个学习情境,26个任务单元,75个知识点,资源总数358个,其中教学视频136个,总时长970分钟,教学动画56个,教学课件86个,典型案例80个,动画、视频、虚拟仿真资源占教学资源的53.63%。另外还有思政园地30个,在线作业20个,随堂测试26个,期末测试2套,习题库、案例库和单据库等拓展资源,以及虚拟仿真实训系统POCIB,满足在校学生、高职扩招学生和社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习者利用平台资源的“公告”“学习目标”明确课前任务;利用动画导入课前问题,通过“精读视频”“泛读时光”完成课程的自主学习;通过案例讨论分析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内容,完成在线作业和随堂测试检验学习效果;再进行技能训练和思政园地,通过讲、学、思、练、拓五个环节实施教学完成学习目标。教师通过平台检测学生学习单元的完成度,统计作业、测试的正确率,通过线上讨论答疑解惑,教师团队通过平台分享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基于数字贸易背景下对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和素养提出的新要求,课程内容进行动态更新。
针对贸易术语新惯例,更新贸易术语。贸易术语INCOTERMS2020修订后,课程团队第一时间更新了贸易术语DAP、DPU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视频。
针对数字贸易新业态,增加跨境电商。跨境电商作为一种新型国际贸易方式,增加了跨境电商营销、支付、物流、客服以及跨境电商经典案例。
针对课程思政新要求,融入思政元素。以“重合同、守信用”为核心思政观,增加了课程思政案例和思政园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学习考核评价】
基于采集教与学过程数据,构建要素全面化、主体多元化、标准多维化的包含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和增值评价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打通学生持续发展通道。由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学生、系统平台组成评价主体,以课前预习、课堂活动、课后测试等为评价要素,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进行多维度综合考察,强化学习成效、拓展专业技能、提升综合素养,保证教学目标全面有效达成。
1.课堂考评:出勤情况(5%)、参与讨论情况(5%)、完成作业情况(5%),随堂测试(5%)、在线期末考试(10%),共占30%;
2.实践考评:参与实践次数(10%)、完成实践任务(10%)、提交实践作业(10%),共占30%;
3.思政考评:专业课认可度、职业岗位态度、理想信念目标,由主讲教师(10%)、学生自评(10%)、学生互评(10%)构成,共占30%。
4.增值考评:1+X证书(5%)、技能竞赛(5%),共占10%。
【课程特色创新】
1.打造“一核心,双导师,三融入,四协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以“重合同、守信用”为核心思政观,学校和企业双元导师为保障,融入教师、教材和教法,政校行企四方协同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凸显严谨的合同观,精益求精的单证观,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构建“六共同”校企双元共建课程机制。
通过与阿里巴巴共建数字贸易学院,企业教师参与教学,将外贸行业新规范和新标准引入教学知识点 ,实现“六共同”校企双元共建课程机制:共同调研课程需求、共同开发课程内容、共同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制课程教案、共同设计课程项目,共同考核评价,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创新“六步三阶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
每一个任务采取“六步三阶段”开展教学:“问题导入—知识讲授—启发探索—学生讨论—实操训练—课程反思”六步,“课前启化—课中内化—课后转化”三阶段,坚持学生中心理念,精准实施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