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9
开课时间2025/02/15 - 2025/07/30
课程周期24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眼镜学是研究眼镜及其应用的一门科学,不仅涉及光学、材料学、生物化学,同时与眼球生理学、眼科学、视光学、双眼视觉学和医学心理学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作为眼视光学及眼视光医学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最终掌握眼镜学中专业术语的意义和定义,掌握眼镜镜片的基本知识和眼镜的配装工艺技术,了解镜片设计、材料、品牌与营销等的新进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把理论与工作实践紧密结合,成为具有扎实视光学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创新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从事眼保健与视觉保健、视功能康复、医学验光配镜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为培养具有较扎实的视光学专业知识及相关自然与社会科学知识,有较强的眼视光学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于2009年成立教学团队,开设了《眼镜学》课程作为四年制眼视光学专业的专业课程。2016年,学院成立五年制眼视光医学专业,《眼镜学》为该专业的专业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课程理论体系和实验内容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满足了眼视光学专业及眼视光医学专业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

自2009年以来,本课程已经连续开设12年,基本上每年授课两个学期,受益学生近1000余人。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影响,学生无法返校上课,该课程即采用在线课程网络平台授课,初步实现了线上和线下的混合教学,为以后真正的混合教学探索了一些经验。今后本课程仍将继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践效果不断进行调整、更新,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与结合,不断采取措施进行课程优化,最大限度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

经过长期的教学探索和实践,本课程教学目标明确,理念先进,方法科学,风格独特,教学效果显著,具有以下显著特色和创新点:

1.推动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全方位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建立立体化教学资源。实施了“教学内容线上自学、线下授课+实验室独立操作”混合式教学,提高了自主预习学习和独立实践要求。采用“综述+临床能力考核+网络考核+操作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的综合评价,实现了"全过程学习和评价"的新模式。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本身为焦点”的体验式学习模式,使得学生在理论学习和经验反思的交互过程中体会到眼镜学的奥妙之处。

3.“课内与课外结合+理论教学与临床案例结合+多教学模式与多元化考核结合”的无缝学习模式。教学资源丰富,可随时随地学习,满足学生课内外丰富和拓展知识。在线课程网络平台与传统讲课结合后增进学生对眼镜学新进展、研究前沿的创新思考。成果导向及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基础知识、临床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贯通,提升学生临床能力和人文情怀,形成无缝学习模式。

         学生学业评价 采取综合性评价方式,将结果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本门课程最终成绩。结果性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规定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过程性评价则 穿插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反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

课程大纲
多焦点镜
11.1双光镜的相关参数、类型,双光镜棱镜效应的计算,像跳大小的计算。
11.2双光镜的验配程序。
11.3老视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和检查,老视的矫正方式。
11.4双光镜的阅读附加,常见的和特殊设计的双光镜的特点,视觉矫正范围和调节需求,棱镜依赖型与控制型双光镜的概念与区别。
11.5渐变镜的基本特征和设计原则,设计分类和评估。
11.6双光镜与单光镜、渐变镜相比较的优点和缺点,渐变镜规范验配程序(配戴者的选择、参数的测量和意义、配发和检测)、常见疑难问题分析和处理。
11.7渐变镜的发展历史、市场分析、特殊设计的渐变镜和应用。
眼镜片材料、表面处理及安全防护
12.1常见镜片材料(玻璃镜片与树脂镜片)的特性。
12.2眼镜片材料的分类。
12.3眼镜片的镀膜。
12.4镜片表面加膜处理的应用原理。
12.5镜片材料的光学属性与化学属性。
12.6光致变色现象与光致变色镜片的类型。
12.7环境对眼睛的潜在损害。
12.8光学辐射防护。
12.9眼镜的抗冲击性能。
12.10职业和运动中的眼睛安全防护。
12.11安全眼镜片验配的指导原则
眼镜配装及检测
13.1眼镜的割边工艺。
13.2眼镜的保养。
13.3眼镜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