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研读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研读
3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4
开课时间2025/02/24 - 2025/07/10
课程周期20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精选15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的经典作品进行研读,涵盖不同时代、不同大洲、不同性别的作家,同时又凸显1980年代以来的新近作家,以及与中国问题的相关性。课程选取的获奖作家有:托马斯•曼(德国,1929)、赛珍珠(美国,1938)、福克纳(美国,1949)、加缪(法国,1957)、川端康成(日本,1968)、索尔仁尼琴(前苏联,1970)、马尔克斯(哥伦比亚,1982)、索因卡(尼日利亚,1986)、戈迪默(南非,1991)、辛波斯卡(波兰,1996)、帕慕克(土耳其,2006)、莫言(中国,2012)、爱丽丝•门罗(加拿大,2013)、阿列克谢耶维奇(白俄罗斯,2015)、石黑一雄(英国,2017)。

    课程内容围绕20世纪的人类历史和现实,围绕科技、革命、战争、冷战、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种族平等、后殖民主义等议题,帮助学生理解优秀作家对于现代和人类状况的反思、审视;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文学新兴技巧,激发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兴趣;帮助学生学会观察、分析中国及20世纪的人类发展道路,以及当下和未来人类仍然面临的紧迫问题,形成真正的世界性视野。

课程大纲
概述——诺贝尔文学奖的“传统”
1.1 世界性的文学奖项与世界性的文学视野
1.2 20世纪技术革命与现代主义的兴起
1.3 诺贝尔文学奖作家对于20世纪历史和现实的审视
《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研读》阅读书目
什么是合格的“病人”——托马斯·曼《魔山》研读
2.1 《魔山》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2 《魔山》中的日常生活世界
2.3 技术统治与现代精神危机
赛珍珠的几个世界——《大地》《我的几个世界》研读
3.1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女作家小世界
3.2 赛珍珠的中国文学世界
3.3 赛珍珠眼中的宗教世界
作家中的作家——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研读
4.1 福克纳与80年代的中国文学
4.2 福克纳小说的基本主题:失落的世界
4.3 福克纳的小说艺术
在荒诞的世界里孤独行动——加缪《局外人》研读
5.1 法国人还是阿尔及利亚人?
5.2 局外人
5.3 认识到荒诞只是一个开始
日本文化的印记——川端康成《雪国》《千只鹤》《古都》研读
6.1 日本艺伎与《雪国》中的驹子
6.2 《千只鹤》中的茶道
6.3 《古都》中的京都风物
“红色人类”的“二手时间”——索尔仁尼琴和阿列克谢耶维奇
7.1 两部成名作
7.2 接近真实的不同方式
7.3 对人类命运的共同思考
是魔幻还是现实?——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研读
8.1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8.2 《百年孤独》的魔幻与现实
8.3 魔幻的现实何以呈现?
“文明者”的傲慢——索因卡《死亡与国王的侍从》研读
9.1 作为第三世界的非洲
9.2 非洲民族传统与西方殖民文化的冲突
9.3 “文明者”的傲慢
种族隔离与内心区隔——戈迪默《保守的人》研读
10.1 戈迪默——“南非的良心”
10.2 种族隔离及其表现
10.3 “保守者”的没落
如此陌生的现实世界——辛波斯卡诗歌研读
11.1 20世纪人类现实的困境
11.2 关于战争与政治的沉思
11.3 “写诗的荒谬”与“不写诗的荒谬”
伊斯坦布尔的“呼愁”——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研读
12.1 “呼愁”——理解帕慕克作品的关键词
12.2 通过细密画折射奥斯曼帝国的命运
12.3 什么是“红”?
当历史成为笑谈——莫言《生死疲劳》研读
13.1 莫言与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
13.2 历史的断裂与反复
13.3 被消费的历史与苦难
女孩和女人们的生活——爱丽丝·门罗《传家之物》研读
14.1 女性的成长
14.2 循规与逾矩
14.3 短篇的技巧
对抗“忘却的政治”——石黑一雄《远山淡影》《浮世画家》研读
15.1 被遗忘与扭曲的战争记忆
15.2 美国化——日本优等生文化的延续
15.3 知识分子的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