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明月出天山
本章主要从李白出生地——碎叶城入手,介绍了李白的身世传奇以及李白诗歌中的西域特色。同时也分享了大唐王朝与碎叶城的关系、今天吉尔吉斯斯坦人民如何看待诗人李白等话题。
-
●1.1大唐山河
本节从唐开元天宝年间的社会情况入手,介绍了诗人李白活动的时代背景。又介绍了王兆鹏教授带领团队开发的唐代文学编年地图,总体上概述了李白的人生地图和重要的节点;最后以安旗先生和薛天纬先生的《李白年谱》作结,总结了李白探索研究的思路。
-
●1.2身世传奇
本节主要介绍了李白的出生传说,以及李白家族迁居西域,返回四川定居的情况。从这里我们可以大体了解到李白诗歌与西域特色的渊源,及其宽容多元的家庭教育环境。
-
●1.3碎叶二题
本节主要介绍了李白的出生地碎叶,讲述玄奘和安西都护府副都护杜怀宝与碎叶城的故事,认为碎叶城其实并不陌生,它与唐王朝,与汉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
●1.4托克马克之恋
本节主要介绍了吉尔吉色斯坦的人民怎么看待李白,这里介绍了吉尔吉斯斯坦邮政快递发行的邮票小全张,显示出李白是连接中吉两国人民的重要桥梁。
-
●1.5葡萄琥珀郁金香
本节主要从李白诗歌中多次出现的葡萄、琥珀、郁金香、胡姬、叵罗等西域名物入手,从显性的角度介绍了李白诗歌的西域情结。
-
●1.6生活在诗和远方
本节主要以李白的饮酒诗为例,揭示出李白诗歌中蕴含的西域酒俗的三大特点,从隐性的角度介绍了李白诗歌中的西域情结。
-
第二章峨眉山月歌
本章主要介绍少年李白在蜀中学习和干谒的情况。李白能够成为中国诗坛最耀眼的明星,不仅仅在于他天才的想象力,更离不开其“三拟文选”的刻苦学习。但是李白的干谒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既有苏颋的褒扬,也受到了李邕的冷遇。返回匡山,再学四年,少年李白终于决定离开蜀中,辞亲远游,寻找自己的政治理想。
-
●2.1铁杵磨成针
本节主要介绍李白少年时期在蜀中用功读书的情况。其中“三拟文选”的事迹,最令人称道,也由此分析“铁杵磨成针”的故事被安排在李白身上的原因。
-
●2.2被益州长史点赞
本节主要介绍了李白第一次干谒经历。李白20岁前往成都拜见益州刺史苏颋,其诗才得到了苏颋的极大褒扬。
-
●2.3被渝州刺史冷遇
本节主要介绍李白干谒渝州刺史李邕的经历。李白在渝州拜见李邕,但是李邕流露出一种贬斥冷遇的态度,李白写下《上李邕》一诗,以儒道两家典故予以反驳。
-
●2.4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本节主要介绍李白第一次离开蜀中,辞亲远游的情况。开元十二年,李白离开四川前往湖北。这一期间写下著名的“离乡三部曲”:《别匡山》、《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
-
第三章月下飞天镜
本章主要介绍李白在湖北漫游的经历。李白在湖北结识了司马承祯等重要人物,并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夫人成亲。这一期间,李白寄情山水,看起来安于现状,实则内心充满了时不我待的急迫和建功立业的渴望。
-
●3.1来从楚国游
本节主要了“离乡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渡荆门送别》。通过与陈子昂《度荆门望楚》的对比,认为壮志、逸情、乡思是解读《渡荆门送别》的三把钥匙。
-
●3.2司马承祯是谁
本节主要介绍了李白在江陵遇到道士司马承祯的经历。介绍了当时天下第一号的道家人物司马承祯的身份,以及司马承祯对李白的褒扬。李白为此写下《大鹏遇希有鸟赋》,希望能够展翅高飞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
●3.3笑而不答
主要介绍李白成婚安陆后的生活及作品。这一时期,李白与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夫人成亲,酒隐安陆。写下了《山中与幽人对酌》、《山中问答》、《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等一系列作品,表面看起来安闲自在,但内心依旧涌动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
●3.4人生进退的一把总钥匙
本节主要介绍李白《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的作品背景。李白酒隐安陆,看似潇洒自在,他的朋友孟少府写下文章,警醒李白。李白也回写了一篇《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在文中表达了自己“使寰区大鼎,海县清一”的政治理想,以及功成后“浮五湖,戏沧州”的林泉之思。
-
第四章请君试问东流水
本章主要介绍了李白在开元十五年在安陆成家后,以安陆为大本营展开的一系列漫游活动,以及在此期间写下的著名作品,像我们熟悉的《长干行·其一》、《静夜思》、《金陵酒肆留别》等都写于这一时期。
-
●4.1金陵子弟来相送
本节主要讲述了一个李白葬友人的故事和一篇诗作《金陵酒肆留别》。从李白葬友人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白身上的确有一些不同于中原文化的异域色彩,而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我们则可以看到李白的创造性诗思以及“东流水”这一意象与情怀愁绪的联系。
-
●4.2“青梅竹马”的古典魅力
本节主要讲解了李白在金陵时期创作的《长干行·其一》。在通过与《长干行·其二》的对比解读后,我们可以看到《长干行·其一》非常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诗歌的含蓄内敛之美。
-
●4.3《静夜思》的两种版本
本节主要介绍了《静夜思》的两个版本。由“《静夜思》中日版本差异”的话题入手,引出对《静夜思》版本的对比,得出《静夜思》不存在中日版本差异的结论。
-
●4.4《静夜思》的前世今生
本节承接上一节,进一步对《静夜思》的两个不同版本进行解读。主要介绍了《静夜思》版本的流变过程,同时进行了不同版本的对比,探求被改动的版本反而流传更广的原因。
-
第五章欲渡黄河冰塞川
本章主要介绍了李白一入长安的经历。李白在安州期间屡屡干谒,但却遭到人们的误解,于是李白转而前往长安,希望通过玉真公主的推荐,得到玄宗的赏识。然而一入长安的经历并不顺利,甚至连玉真公主都未见到,就不得不离开长安,继续漫游。这一期间写下《行路难》、《蜀道难》等名篇。
-
●5.1西入秦海序曲
本节主要介绍了李白在安州的干谒经历。其中尤以干谒裴长史为代表,写下《上安州裴长史书》,希望为自己进行辩白。整篇文章气贯长虹,文采斐然,不卑不亢,李白也在文末写道:“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开启了他的“弹剑三部曲。”
-
●5.2弹剑三部曲
本节主要介绍李白一入长安的情景。李白一入长安,以玉真公主为目标展开了干谒活动,他将希望寄托在宰相张说次子张垍的身上,但是受到冷遇,并未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遭遇“北门厄”后,离开长安,重新漫游。在这期间,写下“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和“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的诗句,大体还原了李白一入长安的失落之情。
-
●5.3多歧路,今安在
本节主要介绍李白初入长安受到打击后,进入了其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写下了《行路难》、《蜀道难》、《梁园吟》和《梁甫吟》等一系列重要的作品。本节主要解读《行路难·其一》,本诗情感一波三折,既有失落,也有自我安慰,既有迷茫,也有对未来的展望,表现了李白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
-
●5.4蜀道尽头是“东山”
本节主要介绍了李白的作品《蜀道难》,究竟难在何处。让我们看到,《蜀道难》不仅仅是在写现实道路之艰难,更是其理想道路的坎坷。接下来从蜀道到东山,介绍了李白心中的理想人物谢安,希望自己能像谢安一样,经历蜀道艰难之后可以东山再起。
-
第六章奔流到海不复回
本章主要介绍了李白在离开长安之后,长达十年的漫游经历,在这一时期,李白内心无法宁静,屡屡探索新的人生道路,在这一时期,李白拜谒了韩朝宗,拜访老朋友元丹丘和岑勋。李白内心是痛苦的,但是在漫游期间,得江山之助,李白也迎来了自己的创作高峰,写下《月下独酌》、《将进酒》等名篇。
-
●6.1行行重行行
本节主要概括性介绍了李白在离开长安后,十年漫游的情况。这一时期,李白“南徙、北游、左突、右奔”,试图找寻实现政治理想的新道路。李白的心理主要是苦闷的,但其创作已到达新的高峰。
-
●6.2但愿一识韩荆州
本节以《上韩荆州书》为代表,讲解李白的干谒作品。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干谒作品自成风骨,体现了其身上一贯的独立平等的意识。
-
●6.3《将进酒》之硬核知识
本节主要介绍了关于《将进酒》的一些硬核知识,如“将”字的读音,岑夫子、丹丘生究竟何许人也,以及一些诗句的版本问题和“天生我材必有用”中“用”字的两种理解。
-
●6.4天生我材必有用
本节主要对《将进酒》文本进行了解读,在肆意汪洋的文笔之下,表露出的是李白对时光流逝,自己不能建功立业的忧思和焦虑。同时也详细地讲解《将进酒》作为一首劝酒歌,能够成为千古名篇的理由。
-
第七章仰天大笑出门去
这章主要介绍李白二入长安的情况,首先四明狂客贺知章对其进行了“宣传”,玄宗见李白时“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然后太白在兴庆宫写下了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最后以杨义先生的“醉态思维”观点对《清平调词三首》进行了文学的解读。
-
●7.1贺知章的金龟子
这节从三个细节开始,首先是李白搬家,其次是李白的白头发,然后是贺知章的金龟子,引领大家揭开李白二入长安的序幕。
-
●7.2一白与四皓
“四皓”分别指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一白”指李白,玄宗见李白时”如见绮皓”,”四皓“也是李白魂牵梦萦的政治理想。
-
●7.3花想容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著名的《清平调词三首》具有非凡的文学成就,本节试图还原其创作背景并对其进行文学解读。
-
●7.4六个一的建构
唐玄宗天下第一人,杨玉环第一美人,高力士天下第一权臣,李龟年梨园第一班首,李白天下第一诗人,这五个“一”聚齐在一起,才有了第六个一——举世无双的清平调词。
-
第八章天子呼来不上船
这章主要分析李白二入长安表面风光的背后,内心难以为人所知的痛苦,解释了李白在他人看起来人生通达时候创作《月下独酌》的缘由,分析了唐玄宗对李白的看法,最后李白被赐金放还。
-
●8.1这翰林不是那翰林
该节主要介绍了傅璇琮先生《李白任翰林学士辨》中的观点,分享了“翰林待诏”、“翰林供奉”、“翰林学士”这些官衔的同与不同,以此解释李白所任“翰林供奉”并非其理想中的“翰林学士”,因此郁郁不乐。
-
●8.2花间一壶酒
李白二入长安,被玄宗宠遇,但是玄宗更加欣赏李白的文学才华,而非政治才能,因此李白政治理想难以实现,内心痛苦,写下了《月下独酌四首》等一系列名篇。
-
●8.3醉八仙
内心痛苦的李白选择借酒浇愁,杜甫有名篇《饮中八仙歌》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
●8.4玄宗识力与情怀
玄宗欣赏李白举世无双的文学才华,而非其政治才能,或许玄宗比李白更加了解李白,堪称李白深层次的知音,但李白对自己的人生设计是成为辅弼之臣,然后浮海而去,因此二者之间产生了不平衡,最后玄宗赐金放还,让李白自由地生活在祖国的名山大川之中。
-
第九章天姥连天向天横
李白离开朝廷以后,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结识了杜甫,内心依旧充满着巨大的痛苦,因此入道成了一个极好的排遣方式,他在齐州受道籍,成为了一个正式的道教中人。
-
●9.1双子星座登场
这节主要讲李白与杜甫会面,郭沫若先生将李白与杜甫称为中国盛唐诗坛的双子星座,安旗先生将其称为双曜星座。
-
●9.2世间多了个李道士
这节主要讲解李白在齐州接受高如贵道士的点拨,接受道籍正式入道的情况。
-
●9.3一桩诗题断句公案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中小学生历来传颂的名篇,但是根据唐诗研究界的最新研究成果,题目还有别解,《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应是更恰当更确切的题目。
-
●9.4古来万事东流水
《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是李白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他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其实该诗的描绘可以很好和李白重要的人生经历观照起来进行解读,也可谓别开生面。
-
第十章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是李白名句,该句和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有异曲同工之处,李白曾登临黄鹤楼,但碍于“崔颢题诗在上头”,因此多次写诗,一方面表达致敬,一方面希望超越前人的著作。
-
●10.1此地空余黄鹤楼
长江流域三大名楼之一黄鹤楼,因为不少文人墨客的题写,增加了其文化高度。同样,黄鹤楼也见证着古往今来不少文人之间的各种竞争。
-
●10.2李白首战崔颢
王兆鹏先生《唐诗排行榜》通过大数据的考察,将崔颢《黄鹤楼》其诗排在榜首,李白初次登临黄鹤楼,叹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
●10.3李白再战崔颢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也许这首诗并不一定是回应崔颢,但是有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的精彩从此就又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
●10.4李白三战崔颢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虽不是在黄鹤楼上写就,但是我们发现《登金陵凤凰台》与崔颢的《黄鹤楼》有太多相似之处,不论是韵脚还是表达层次以及深层结构上,《登金陵凤凰台》尾联的落脚点在国不得不说是对崔颢其诗的超越。
-
第十一章不识庐山真面目
李白早年就曾到过庐山,当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又选择在庐山屏风叠隐居,后加入永王李璘幕府,遭遇失败,被流放夜郎,于重庆奉节白帝城处被赦。
-
●11.1当年望瀑布
李白早年漫游名山大川,多次游庐山、写庐山,大家都熟悉李白的“日照香炉生紫烟”,但是李白还曾留下一首五言同题作品《望庐山瀑布》。
-
●11.2如今下庐山
李白晚年并没有放弃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永王李璘派遣韦子春游说李白加入其幕府,李白欣然从行。
-
●11.3斯人独憔悴
李白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之后写下一系列作品,一方面歌颂永王李璘,一方面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至德二载李璘兵败丹阳,李白受牵连被判长流夜郎。乾元二年朝廷因大旱发布大赦,李白在大赦之列,在奉节写下脍炙人口的《早发白帝城》。
-
●11.4轻舟与病身
该节分析了安史之乱中部分诗人的状况,讲解了高适、王维、杜甫、李白的不同选择与结局,认为李白的结局与其对于政治格局以及朝廷斗争复杂性的认识相当不足有深刻关系。
-
第十二章中天摧兮力不济
李白一路走来也走到了自己生命的尽头,该章主要介绍李白的晚年状况,以及他与三谢三山的重要关系。
-
●12.1当年对此酣高楼
李白一生与三谢三山关系匪浅。三谢三山分别指谢安与东山,谢灵运与天姥山。第三谢当然指谢朓,李白曾多次写诗怀念谢朓,那第三山呢,容老师卖个关子。
-
●12.2此间无处寻纪叟
李白怀念谢朓,因此与宣城结缘。因为宣城,认识纪叟,留下了让人唏嘘不已的《哭宣城善酿纪叟》。
-
●12.3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诗人李白在广德元年的冬天,离开人间,他的最后一篇作品叫做《临终歌》,也称《临路歌》。李白早年在《上李邕》中曾写道大鹏与孔子,在李白的人生尽头最后留下诗笔的时候,依旧写道了大鹏与孔子。
-
●12.4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本节首先回答了有关“三谢三山”的遗留问题。其中最后“一谢一山”即谢朓与谢家青山,李白离世后最初葬于龙山,后来范传正主持迁葬于谢家青山。课程最后以薛天纬先生所作的李白诞生1300周年的祭文作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