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导言
江南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因时间、空间以及角度的不同,历来说法不一。江南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现在用长江三角洲这一新的称谓。
江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历来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城市文化、市民文化开始形成,其中诞生于苏州昆山的“昆山腔”发展成为昆曲;曲艺兴盛,苏州评弹成为里巷市民娱乐消遣;古琴艺术在江南有深厚的传统;江南丝竹作为民间丝竹合奏音乐在苏州的太仓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些生长在江南的音乐文化相继被联合国、国家确立为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 -
●0.1导言
江南概念的界定和范围的划分,因时间、空间以及角度的不同,历来说法不一。江南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现在用长江三角洲这一新的称谓。
江南地区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历来是吴越文化的核心区域,江南地区成为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城市文化、市民文化开始形成,其中诞生于苏州昆山的“昆山腔”发展成为昆曲;曲艺兴盛,苏州评弹成为里巷市民娱乐消遣;古琴艺术在江南有深厚的传统;江南丝竹作为民间丝竹合奏音乐在苏州的太仓开始形成和发展,这些生长在江南的音乐文化相继被联合国、国家确立为人类非物质口头文化遗产。
-
第一章昆曲-典雅之美
昆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形式,它被称为百戏之母,它也是世界三大戏剧源头之一。昆曲是一种格律严谨,形式完备,声腔音乐婉转细腻的演唱艺术。昆曲艺术是融合了文学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富有诗情画意的舞台形象,它是东方古典艺术的杰出代表。本章将从昆曲的历史、音乐、表演等方面进行介绍。
-
●1.1魏良辅与昆山腔
本节介绍了昆曲的起源、魏良辅和昆山腔。昆曲又名昆剧。昆曲,最早起源于元朝末年苏州地区的昆山一带,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它原来是指昆山腔,简称昆腔。它是元末南戏五大声腔之一。
-
●1.2昆曲音乐
本节介绍了昆曲的水磨腔,水磨腔细腻典雅柔美流丽,充分表现了吴地水文化的特色情趣。昆曲的音乐文化和抒情特色正是在明清发展成熟的文化的物态化标志,是吴地水文化的音乐化、戏剧化。
-
●1.3昆曲曲牌
本节将详细的介绍昆曲传统记谱使用的工尺谱,此外还会介绍昆曲的曲牌。
-
●1.4昆曲的伴奏
本节介绍了昆曲的伴奏乐器,邀请了苏州昆剧院的笛师姜伟均先生进行讲解与示范。
-
●1.5南北曲
本节介绍了魏良辅对昆山腔的改革,如何将南北曲的特点融于一体。
-
●1.6昆曲旦角的演唱
昆曲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本节将介绍旦角的演唱特点。
-
●1.7昆曲小生的演唱
昆曲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本节将介绍小生的演唱特点。
-
●1.8昆曲生角的演唱
昆曲角色行当中的生角,分为巾生与官生。本节邀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周雪峰为我们进行表演,他演唱的《长生殿》中的名段《长生殿・迎像哭像》,是大官生的代表作。
-
●1.9昆曲老生(末)的演唱
昆曲的角色行当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本节将介绍老生(末)的演唱特点。
-
●1.10昆曲净角的演唱
净角,又通称花脸。净角的演唱风格与其他角色迥然不同,它要表现个人的威武雄壮,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行腔方式。
-
第二章评弹-弦索之美
评弹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起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水乡——苏州,流行于江、浙、沪一带。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本章将对评弹艺术的历史文化、唱腔流派、伴奏音乐、代表作品以及演出场所等方面进行介绍。
-
●2.1江南文采出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评话表演又被称为“大书”,评话通常一人登台,只说不唱,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弹词,俗称“小书”,一般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演出的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
-
●2.2走进光裕社
悠悠古城,袅袅姑苏,钟灵毓秀,浓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评弹在江南扎根,发芽,成长,成熟。书场,作为评弹的传承载体,具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本节将介绍光裕书厅,与评弹进行一次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
-
●2.3苏州评弹唱腔流派的发展
评弹中三个最基础的流派唱腔,评弹的唱腔流派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的陈(遇乾)调、俞(秀山)调、马(如飞)调,这也是对后世流派产生重要影响的三个早期流派。
-
●2.4蒋调
蒋月泉先生致力于评弹艺术六十余年,是评弹界的泰山北斗。他说书官正,章法正谨,说表细致清脱,语言高雅凝练、幽默含蓄,表演潇洒传神,弹唱悦耳动听、声情并茂,后期更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成为书坛上最负盛名的大家。
-
●2.5徐丽仙与不断创新的“丽调”
徐丽仙所创的丽调唱腔,是以周玉泉的周调以及蒋月泉的蒋调调为基础,兼收徐云志调的运腔,又在京剧、越剧、江南民谣、北方曲艺的曲调中汲取营养而创作出来的。丽调唱腔曲调柔和优美,婉转曲折。音色响处清越,轻处沙厚,韵味悠长。
-
●2.6淡雅纯美造化境——朱慧珍
朱慧珍的嗓子天赋极好,她的音色清丽、甜润而嘹亮,一曲“俞调”如春莺百啭甚得广大电台听众青睐,被冠以“金嗓子”的美称。
-
●2.7弹词响档沈薛调
在弹词名演员中,沈俭安、薛筱唧搭档的¨沈薛调”,珠联璧合,唱响了评弹艺术走向繁荣的关键时代。他们的演出风靡了当时的沪上书坛,成为一组大响档,不少经典唱段为后辈传唱、仿效。无论是流派唱腔还是伴奏音乐,他们都对评弹弹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2.8周云瑞和评弹音乐
周云瑞先生,他是一位评弹艺术的全才,他能编书、会谱曲,好弹唱、精说噱,有理论、能实践,擅教育、育人多。他一生钟爱音乐,为评弹音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2.9评弹伴奏
本节介绍了弹词演出中,演员使用的主要伴奏乐器是三弦和琵琶。
-
●2.10后记——苏州评弹的传承与发展
介绍了评弹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
-
●2.11诗词与弹词的完美结合——《蝶恋花·答李淑一
苏州弹词开篇《蝶恋花·答李淑一》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词,弹词名家赵开生作曲,经过融合弹词的唱腔,和其他戏曲中的板式变化创作而成的,是弹词唱腔与戏曲融合的典型代表。
-
第三章吴歌-民风之美
吴歌,泛指用吴语演唱的民间歌谣,主要流传在以苏州为中心的泛太湖地区。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就有记载,现今流传最著名的吴歌有白茆山歌、芦墟山歌和河阳山歌,其他支脉还有太仓双凤山歌、阳澄湖渔歌等。
本章将对吴歌的历史源流、艺术特征、代表曲种、表演形式等方面进行介绍。 -
●3.1吴歌的历史源流与艺术特征
吴歌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前的《楚辞•招魂》中就有记载。吴歌,还出现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从古人的很多诗作中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已经相当广泛。吴歌的音乐优美动听,旋律时而婉转、柔和,时而高亢、明快,与吴方言的韵调有着紧密的联系。吴方言亦称“吴侬软语”,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独特的韵调形成了吴歌鲜明的地方特色。
-
●3.2白茆山歌
白茆山歌是吴歌的杰出代表之一,白茆山歌发源于常熟白茆一带,那里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位于苏州、无锡、上海之间,河港交叉、湖泊成群,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气质。有关白茆山歌的起源,当地流传着汉代张良来白茆传授山歌的故事,现存的山歌中还有“张良就是唱歌郎,坐着风筝教思乡”的歌词。
-
●3.3芦墟山歌
芦墟山歌发源于吴江市芦墟镇。古芦墟在今太浦河北岸的芦北村一带,以前这里叫北顾里。芦墟山歌的语言自然朴素,曲调丰富多彩,每一首山歌都是朴实的生活写照。
-
●3.4河阳山歌
河阳在张家港市东南部的河阳山一带,河阳古称河阳里,自古为江东重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河阳山歌流传在这一区域已有数千年历史,是吴歌的重要支源。
-
●3.5吴歌中的劳作
吴歌与江南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在生活中处处歌唱,吴歌也反映着劳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接下来的四讲我们将聆听不同类型的吴歌,来体验江南人民淳朴的民风之美。
-
●3.6吴歌中的爱情
“爱情”是吴歌永恒的主题之一,情歌(私情山歌)是吴歌中数量最多的一部分。
-
●3.7吴歌中的饮食
歌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哪种题材的吴歌中总是出现各式各样的食物。歌中出现的食物大多都具有象征意义。有的 “寄情”,有的“寓意”,正如古人所说的“旁引曲喻,假物借声。”
-
●3.8吴歌中的儿歌
儿歌是吴歌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类,主要有摇篮曲、游戏歌、绕口令等,曲调接近口语,节奏轻快,内容多为生活趣事,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还反映了当地的一些民俗风情。
-
●3.9吴歌的传承与保护
吴歌生长在锦绣江南,反映着江南特有的农耕文明,过去人们生活环境闭塞,唱吴歌成为人们娱乐、解忧、交际的重要方式。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耕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取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也导致吴歌逐渐衰落,由当年万人对歌会的盛况到现在的门庭冷落。
-
●3.10当代吴歌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审美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吴歌也做出了改革,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当代的新编吴歌。
-
第四章古琴-丝桐之美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古琴属于弹拨类乐器,古代的时候古琴的弦是用丝做成的;桐就是桐木,制作琴身的木料。丝和桐体现了古琴与自然的关系,所以我们常常用丝桐来指代古琴。本章将对古琴的形制、谱式、名家流派、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
-
●4.1古琴的文化背景
古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又称瑶琴、七弦琴等,按照周代制作乐器材料分类它属于八音中的丝类,现在属于拨弦乐器,之所以古,是因为它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古琴不仅仅是一架琴的内涵,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儒家士大夫的文人情怀。
-
●4.2古琴的形制
本节将对古琴的形制进行介绍。
-
●4.3古琴的谱式
我们现在比较熟悉,常用、接触比较多的是五线谱和简谱。古琴不同,它有自己一套记谱体系,而且与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文化传承有密切的联系。古琴的记谱法经历了从文字谱到减字谱的演变和发展过程。
-
●4.4琴曲大成《神奇秘谱》
本节将介绍的是琴曲大成《神奇秘谱》
-
●4.5古琴名家与流派
古琴文化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继承和传播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古琴名家。琴派一般是指有共同艺术风格的古琴家逐渐形成的流派。相同地区的琴家,经常彼此交流,相互学习,吸收当地民间音乐,比较相近的演奏风格,打谱有地域特色,最终形成了带有很强地域特点的古琴流派。
-
●4.6虞山派
虞山琴派形成于明末,创始人为严澂(又名严天池)。虞山在苏州北部的常熟,河流密布,所以虞山派也叫“琴川派”或“熟派”。
-
●4.7今日“吴门琴韵”
吴门琴派是近代虞山琴派的继续和发展,吴门古琴宗师吴兰荪是今虞琴社的创始人之一,他的琴艺风格严谨而淳实、古朴纯正。其子近代吴门琴派代表人物吴兆基祖籍无锡,吴兆基的风格融合了川、熟二派之长,琴风潇洒恬逸,质朴古淡。
-
●4.8诗歌中的古琴艺术
琴棋书画,古琴是文人音乐的代表,很自然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文人撰写的经典诗句中有许多与古琴文化相关的内容。
-
●4.9图像中的古琴艺术
古琴造型质朴,音韵婉转,穿透力强,它不仅是中国古老乐器中的精华,其实它本身也是完美的艺术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是一位学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历代书画家们非常喜欢表现古琴这一书画题材。另一方面古琴在考古学领域也有呈现,从湖北战国时期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七弦琴,魏晋时期嵇康、阮籍抚琴的画像砖等等,可以看到古琴的发展。
-
●4.10古琴的现代意义
古琴艺术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沉淀了华夏民族的文化道统、人文意蕴、儒家乐教和道家的乐天思想。今天,在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提倡美育陶冶的背景下,古琴艺术成为一种传统文化的符号,了解和熟悉古琴这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第五章江南丝竹-吴韵之美
江南丝竹音乐是是丝弦乐器与竹管乐器共同演奏的音乐种类。江南丝竹以它典雅、柔美而细腻的艺术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曲丝竹心已醉,梦听余音夜不寐。内中奥妙谁得知,仙乐霓裳人间回。”这首流传于民间的诗歌毫不夸张地道出了江南丝竹令人魂牵梦绕的音乐魅力。
-
●5.1江南丝竹溯源
江南丝竹的追源溯流,目前学术界的观点有两种,分别昆曲说”和“十番锣鼓说”。
-
●5.2江南丝竹的乐器组合
江南丝竹的组合主要以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所构成,种类和件数也不会过于复杂,而所使用的打击乐器在体积和重量上也主要属于“轻便型”、音色音量也都不大的类型,具有小型、精炼、轻便、灵秀的特点。
-
●5.3二胡和笛
本节介绍的是江南丝竹合奏中的主要乐器,二胡与笛子。
-
●5.4琵琶、扬琴与三弦
本节介绍的是江南丝竹合奏中的主要乐器,琵琶、扬琴与三弦。
-
●5.5堂名、家乐班和清客串
江南丝竹的乐曲种类繁多,优美细雅。而承载着这些曲目演出的人员,他们所在的演出团体,都有共同的组织形式。 “家乐”班和“堂名”班是两种比较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乐社组织,更是在江南丝竹形成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6细说丝竹曲目类型 -
●5.6细说丝竹曲目类型
本节介绍的是,江南丝竹曲目的类型。
-
●5.7江南丝竹的八大名曲和音乐风格
江南丝竹中的 “八大曲”包括:《中花六板》、《慢六板》、《三六》(亦作《老三六》)、《慢三六》、《四合》(亦作《四合如意》)、《行街》(亦作《行街四合》)、《云庆》和《欢乐歌》,充分展现了江南丝竹的音乐魅力。
-
●5.8《欢乐歌》《三六》赏析
本节介绍了江南丝竹的《欢乐歌》、《三六》。
-
●5.9《行街》《六花六节》赏析
《行街》因为用在婚礼的迎亲接亲中边行进边演奏而得名。行街由《行街头》、《新行街》、《老行街》、《尾声》四个部分构成,因此也称为《行街四合》。
-
●5.10江南丝竹的文化传承与影响
当代江南丝竹如何被更好地普及和推广,以及发扬传承,本节课我们来到太仓市的江南丝竹馆,请太仓市江南丝竹协会会长高雪峰老师为大家来介绍。
-
第六章十番锣鼓-盛乐之美
苏南十番锣鼓,民间习惯称为锣鼓,历史上又有十不闲、十样锦等名称,主要流行于江苏南部苏州、无锡一带。十番锣鼓是传统民间鼓乐,演奏主要用于宗教的超度、醮事与传统民间的各种风俗礼仪活动。本章对十番锣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使用乐器、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介绍,
-
●6.1十番锣鼓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征
本节主要介绍了苏南十番锣鼓的历史渊源及艺术特征。
-
●6.2十番锣鼓乐器志——乐器划分
作为盛行于苏南的锣鼓合奏乐,无论是“清锣鼓”还是“丝竹锣鼓”,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下确立了乐队规格与体系。
-
●6.3十番锣鼓乐器志—清锣鼓
“十番锣鼓”中的“十”是指合奏使用的笛、管、笙、弦、云锣、汤锣、木鱼、大鼓十种乐器。也有认为 “十”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完备的象征,因此体现出“十番锣鼓”不仅乐器数量多,种类也丰富且全面。
-
●6.4十番锣鼓乐器志—丝竹锣鼓
十番锣鼓随着历史发展,军中之乐走下高台,演变至寻常百姓的娱乐活动。到了到崇祯末出现了“荤锣鼓”,即添加“笙、管、弦”等吹打乐器,又称“丝竹锣鼓”。
-
●6.5十番锣鼓剧目赏析——《下西风》
《下西风》是一首流行于苏南地区的十番锣鼓曲,属于十番锣鼓中的“笛吹粗锣鼓”。作为十番锣鼓的代表性曲目,《下西风》常常在晚会节目单上出现。《下西风》实际上是一首无标题的乐曲,“下西风”三字,仅仅是该曲所用的第一个曲牌唱词的头三个字而已,与其乐曲内容则是毫不相干的。
-
●6.6十番锣鼓剧目赏析——《金蛇狂舞》
本节为大家介绍的是苏南十番锣鼓音乐《金蛇狂舞》
-
●6.7十番锣鼓的传承与发扬
自明正德年间记载至今,十番锣鼓已传承四百多年,苏州十番锣鼓的传承方式与昆曲相似,均以班社传承为主。历史上,苏州演奏十番锣鼓的班社有数百之多,现如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十番锣鼓班社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