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4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湖北中医药大学
开课教师王华梁凤霞周华吴松李佳陈丽郝青
学科专业医学临床医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为什么古人说“一针二灸三服药”?如何实现“一根银针治百病”?通过此课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针灸学的奥秘吧。 针灸是中医学中具有鲜明特色的一门学科,古老而神奇,从针灸铜人到外交名片,针灸的发明和针灸学的创立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一大贡献,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本课程通过讲授针灸基础理论经络与腧穴、针灸技术和方法、针灸临床诊治常见疾病,展示针灸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针灸技术、鲜明的诊治特点、丰富的临床应用知识。针灸通过刺激腧穴,提高自身抗病能力和自我康复能力,起效快捷,适应症广,安全方便,将在我们的健康之路上发挥积极作用。来,跟着我们一起学习《针灸学》吧!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针灸学发展简史
王华
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王华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王华
经络总论
经络是什么?经络有什么作用?
梁凤霞
经络系统的组成
梁凤霞
腧穴总论
腧穴是如何命名和分类的?
梁凤霞
特定穴
特定穴及临床应用(一)
梁凤霞
特定穴及临床应用(二)
梁凤霞
如何给腧穴定位呢?
梁凤霞
经络腧穴各论
手太阴经脉与腧穴
吴松
手阳明经脉与腧穴
吴松
足阳明胃经与腧穴
足阳明胃经与腧穴(一)
吴松
足阳明胃经与腧穴(二)
吴松
手少阴经脉与腧穴
吴松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吴松
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
吴松
足少阳胆经与腧穴
足少阳胆经与腧穴(一)
郝青
足少阳胆经与腧穴(二)
郝青
足少阴经脉与腧穴
郝青
手厥阴经脉与腧穴
郝青
手少阳经脉与腧穴
郝青
足太阳膀胱经与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与腧穴(一)
郝青
足太阳膀胱经与腧穴(二)
郝青
足厥阴经脉与腧穴
李佳
督脉与腧穴
李佳
任脉与腧穴
李佳
刺灸法总论
如何选择针具和体位?
李佳
刺灸法各论
毫针刺法
如何进针与行针?
李佳
针刺补泻与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
李佳
灸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陈丽
拔罐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陈丽
三棱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陈丽
头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陈丽
耳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陈丽
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可以发挥哪些治疗作用?
梁凤霞
针灸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梁凤霞
针灸临床的诊治特点是什么?
梁凤霞
如何组成针灸处方?
梁凤霞
针灸治疗各论
头痛的针灸治疗
周华
腰痛的针灸治疗
周华
痹症的针灸治疗
周华
中风的针灸治疗
周华
面瘫的针灸治疗
周华
失眠的针灸治疗
周华
郁证的针灸治疗
周华
胃痛的针灸治疗
周华
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陈丽
痛经的针灸治疗
陈丽
  • 第一章绪论

    针灸学是为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不仅拥有宽阔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而且具有自身特定的学术范畴。本章将从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对外传播、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解。

  • 1.1针灸学发展简史

    针灸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针法和灸法产生以后,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和古代哲学思想及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渗透,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事业的发展,使针灸医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和提高。本专题将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述针灸学的发展简史。

  • 1.2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针灸发源于我国。随着我国古代文化、科技的对外传播,针灸也被逐渐传入周边邻国、欧美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针灸在世界范围传播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接受针灸,并逐步认可针灸的合法地位。本专题将为大家讲述针灸学对外传播的发展历史。

  • 1.3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针灸基础理论,针灸技术和针灸应用三大部分,其中又包含了经络学说、腧穴理论、常用针灸器具的操作技术和针灸的临床治疗等理论和临床知识。针灸学是一门应用型很强的临床学科,想要学好针灸学,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本专题将从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两大方面为大家进行讲解。

  • 第二章经络总论

    中医有古训道: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经络。经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功能。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本章将从经络的作用和意义、经络系统的组成两个方面给大家讲解。

  • 2.1经络是什么?经络有什么作用?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临床各科,尤其是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专题将从经络的定义、作用以及经络学说对临床的指导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 2.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别,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本专题将给大家详细讲述经络系统的组成、命名、分布规律、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等基本内容。

  • 第三章腧穴总论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腧穴既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又是疾病的反应处。临床上,通过观察腧穴部位的形色变化,按压痛点,扪查阳性反应物等,可辅助诊断;针刺腧穴,可以疏通经脉、调理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了解和掌握腧穴的命名、分类、定位,有助于更好的指导针灸临床。本章将从腧穴的命名和分类、特定穴及其临床应用、腧穴定位三大方面给大家进行讲解。

  • 3.1腧穴是如何命名和分类的?

    古代医家以腧穴所处的部位和作用为基础,结合自然界现象和医学理论等,采用取类比象的方法对腧穴命名。了解腧穴命名的含意,有助于熟悉、记忆腧穴的部位和治疗作用。人体有众多腧穴,按其是否归经、有无固定名称和位置,总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大类。本专题将为大家讲述腧穴的命名方法和分类。

  • 3.2特定穴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穴中具有特殊性质和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谓的腧穴。特定穴有如下十类: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本专题将为大家讲解特定穴中的五腧穴及其临床应用。

  • 3.3如何给腧穴定位呢?

    准确取穴和针灸疗效的关系很大,只有掌握了腧穴定位的方法,再学习具体腧穴的定位就会事半功倍。本专题将给大家讲解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简便定位法四种常用的腧穴体表定位方法。

  • 第四章经络腧穴各论

    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腧穴定位和主治是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点穴是针灸学的基本技能,本章介绍了十四经脉的经脉循行原文,经脉脏腑属络关系,经脉与组织器官的联系,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以及十四经脉常用的腧穴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操作要求。

  • 4.1手太阴经脉与腧穴

    手太阴肺经是经脉循行中的起始经脉,居于十二经脉之首。本节介绍了手太阴肺经的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手太阴肺经的病候和主治概要,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4.2手阳明经脉与腧穴

    手阳明大肠经由手太阴肺经交来,又交于足阳明胃经。本节介绍了手阳明大肠经的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手阳明大肠经的病候和主治概要,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扶突、迎香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4.3足阳明胃经与腧穴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在人体经络当中是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本节介绍了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足阳明胃经的病候和主治概要,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水道、归来、伏兔、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4.4手少阴经脉与腧穴

    手少阴心经由足太阴脾经交来,属心络小肠,交于手太阳小肠经,本节介绍了手少阴心经的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手少阴心经的病候和主治概要,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4.5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足太阴脾经由足阳明胃经交来,属脾络胃,交于手少阴心经,本节介绍了足太阴脾经的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足太阴脾经的病候和主治概要,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4.6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

    手太阳小肠经由手少阴心经交来,属小肠络心,交于足太阳膀胱经,本节介绍了手太阳小肠经的经脉循行,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手太阳小肠经的病候和主治概要,少泽、后溪、腕骨、养老、支正、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的定位方法和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 4.7足少阳胆经与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膀胱经。本经属膀胱络肾,起于目内眦,从头走足,止于小趾外侧。有穴通道,起于睛明,止于至阴,左右各67个穴位。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流注时辰为下午三至五点,即申时。课程分为两个小节,主要从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和本经腧穴四个部分对足太阳膀胱经进行介绍。本经腧穴主要学习临床常用的二十二个穴位。

  • 4.8足少阴经脉与腧穴

    ]足少阴肾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肾经。本经属肾络膀胱,有穴通道起于涌泉,止于俞府,左右各27穴。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流注时辰为下午五至七点,即酉时。本次课程主要从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和本经腧穴四个部分对足少阴肾经进行介绍。本经腧穴主要学习临床常用的七个穴位。

  • 4.9手厥阴经脉与腧穴

    手厥阴心包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心包经。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本经有穴通道,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有穴位9个,左右对称。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流注时辰为下午七至九点,即戌时。本次课程主要从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和本经腧穴四个部分对手厥阴心包经进行介绍。本经腧穴主要学习临床常用的四个穴位。

  • 4.10手少阳经脉与腧穴

    手少阳三焦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三焦经,首载于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医书。本经属三焦络心包,有穴通道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左右各23穴。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流注时辰为晚上九至十一点,即亥时。本次课程主要从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和本经腧穴四个部分对手少阳三焦经进行介绍。本经腧穴主要学习临床常用的七个穴位。

  • 4.11足太阳膀胱经与腧穴

    足少阳胆经是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胆经。本经属胆络肝,有穴通道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左右各44穴。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流注时辰为晚上十一点至凌晨一点,即子时。课程分为两个小节,主要从经脉循行、主要病候、主治概要和本经腧穴四个部分对足少阳胆经进行介绍。本经腧穴主要学习临床常用的十五个穴位。

  • 4.12足厥阴经脉与腧穴

    足厥阴肝经,简称肝经。十二经脉之一。该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该经发生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不可以俯仰,胸胁胀满,少腹疼痛,疝气,巅顶痛,咽干,眩晕,口苦,情志抑郁或易怒。

  • 4.13督脉与腧穴

    督脉,十四经脉之一。本经共有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本经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

  • 4.14任脉与腧穴

    任脉,奇经八脉之一。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

  • 第五章刺灸法总论

    刺灸法的定义、掌握刺灸的定义及作用、了解刺灸法的量学要求,讲述针具的起源和发展,刺法的起源和发展,刺法及灸法操作的量学要求,灸法的量学要素。

  • 5.1如何选择针具和体位?

    常用针灸器具有很多,其中针具记录比较早的有九针,为九种针具的总称。出自《黄帝内经》。即鑱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毫针、长针和大针。常用的体位有:仰卧位、俯卧位、侧卧位、仰靠坐位、俯伏坐位、侧伏坐位。

  • 第六章刺灸法各论

    刺灸法包括刺法和灸法,本章主要介绍针灸器具和体位、以及毫针刺法、灸法、拔罐法、三棱针法、头针法和耳针法的基本知识、操作要求和适应证等内容。

  • 6.1毫针刺法

    毫针的构造、规格、检查和保藏,针刺的练习,针刺前的准备,针刺方法。

  • 6.2灸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灸法在临床上可单独使用,也可与针刺合用,具有防病保健的作用。常见的灸法包括艾灸法和非艾灸法,艾灸法包括艾炷灸和艾条灸。经络痹阻、中气不足、气血凝滞导致的各种病证均可使用灸法。

  • 6.3拔罐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近年来,拔罐法风靡世界。在古代,拔罐以兽角为罐具,故被称为角法,能够调整机体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常用的吸附方法包括火罐法、水罐法和抽气罐法,操作方法包括留罐法、走罐法、闪罐法、刺络拔罐法和留针拔罐法。临床常见的腹痛、颈肩腰腿痛等局部病证及头痛、目赤肿痛等内外科病证均可使用拔罐法治疗。

  • 6.4三棱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三棱针法古称“锋针”,具有疏通经络、开窍泻热、调和气血、消瘀散结等作用,适用于实证、热证、瘀血和疼痛等病证。常用的针刺方法包括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和挑刺法。

  • 6.5头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头针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精神病证、疼痛和感觉异常和皮质内脏功能失调等病证。头针的穴线定位均位于头皮部位,可分为额区、顶区、颞区和枕区,共14条标准穴线。

  • 6.6耳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耳针法以耳穴为刺激部位,适用于疼痛性、炎性、过敏性和功能紊乱性等疾病。耳穴在耳郭的分布犹如一个倒置在子宫内的胎儿,疾病发生时往往会在耳郭的相应区域出现不同的病理反应,可以采用望诊法、压痛法和皮肤电阻测定法进行诊查。目前临床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毫针法、电针法、埋针法、压丸法、刺血法和穴位注射法。

  • 第七章针灸治疗总论

    针灸治疗是运用“四诊”诊察疾病以获取病情资料,以经络辨证为特色,结合脏腑及八纲辨证等方法,对临床上各种不同的证候进行分析归纳,以明确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机及标本缓急,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配穴处方和治疗手法,依方施术,以通经脉,行气血,调脏腑,和阴阳,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章将从针灸的治疗作用、治疗原则、诊疗特点及针灸处方四个方面进行讲解。

  • 7.1针灸可以发挥哪些治疗作用?

    针灸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治疗作用也各不相同,但其众多的治疗作用都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而实现的。本专题将从这三个方面给大家讲解针灸的治疗作用。

  • 7.2针灸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针灸治疗原则就是运用针灸治疗疾病必须遵循的基本法则,是确立治疗方法的基础。针灸治疗的病种众多,针灸方法也多种多样,所以从总体上把握针灸治疗原则具有执简驭繁的重要意义。针灸治疗的原则可概括为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和三因制宜四个方面,本专题就将从这四个方面给大家进行讲解。

  • 7.3针灸临床的诊治特点是什么?

    针灸临床上的辨证论治有鲜明的特点,即不仅要辨病辨证,更要辨经,只有达到辨证与辨经结合、辨证与辨病结合才能更好地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针灸治疗过程中强调调神与调气并重,医患双方处于治神状态,再配合采用各种针灸方法,刺激经络腧穴激发经气,方能达到良好的疗效。本专题将从三个方面讲解针灸临床的诊治特点。

  • 7.4如何组成针灸处方?

    针灸处方是在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腧穴和刺灸、补泻方法组合而成。针灸处方包括两大要素,即穴位和刺灸法。处方是否得当,关系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学习针灸必须讲究针灸处方。本专题将从穴位的选择和刺灸法的选择两大方面给大家进行讲解。

  • 第八章针灸治疗各论

    针灸治疗临床疾病有300多种,但临床主要治疗内科、妇儿科、皮外伤科、五官科疾病为主,还可以治疗急症及亚健康疾病,还可以美容、减肥等。本章主要介绍临床上针灸疗效明显、实用性强的十种疾病。包括头痛、腰痛、痹症、中风、面瘫、失眠、郁证、胃痛、月经不调和痛经。主要介绍这些病症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基本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注意事项。

  • 8.1头痛的针灸治疗

    头痛是以患者自觉头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按经络辨证可分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又可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类型。外感头痛包括风寒、风湿和风热三种证型,内伤头痛包括肝阳、血虚、痰浊、肾虚、血瘀等五种证型。治疗法则为调和气血,通络止痛。可以局部选穴加上远端循经选穴。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耳针法、皮肤针法等。

  • 8.2腰痛的针灸治疗

    腰痛是以患者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按经络辨证可分为督脉证和足太阳经证。。按证候又可分为寒湿腰痛、瘀血腰痛和肾虚腰疼三种证型。治疗法则为舒筋活络,通经止痛。可选局部阿是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耳针法、皮肤针法和穴位注射法等。

  • 8.3痹症的针灸治疗

    痹症是以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为主症的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行痹(风痹)、痛痹(寒痹)、着痹(湿痹)、热痹四种证型。治疗法则为通经活络,行气止痛。可选局部穴为主配合循经选穴和辨证选穴。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刺络拔罐、穴位注射法、火针法等。

  • 8.4中风的针灸治疗

    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仅以口歪、半身不遂为主症的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证型。其中中脏腑又分为闭证和脱证。中经络的治疗法则为调神导气、疏通经络,以督脉、手厥阴和足太阴经穴为主。中脏腑的治疗法则醒脑开窍、启闭固脱,可选督脉和手厥阴经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头针法、穴位注射法、电针法等。

  • 8.5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是以口角向一侧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症的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风寒证和风热证两种证型。治疗法则为祛风通络、疏调经筋,以局部穴位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皮肤针法、灸法等。

  • 8.6失眠的针灸治疗

    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或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或睡眠时间不足,严重者甚至彻夜不眠为特征的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肝火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脾胃不和等五种证型。治疗法则为调和阴阳、安神利眠,以督脉、手少阴及足太阴经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皮肤针法、耳针法、拔罐法等。

  • 8.7郁证的针灸治疗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满,或易哭易怒,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症的一类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痰气郁结、心神失养、肝肾亏虚等五种证型。治疗法则为调神疏肝、理气解郁,以督脉、手少阴及手足厥阴经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耳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 8.8胃痛的针灸治疗

    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寒邪犯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气滞血瘀等四种证型。治疗法则为和胃止痛,以胃之下合穴、募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耳针法、穴位注射法、穴位埋线等。

  • 8.9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月经不调是以月经的周期及经期、经色、经质、经量异常为主症的一类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等三种证型。月经先期的治疗法则为理气调血、固摄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月经后期的治疗法则为益气活血、条畅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月经先后无定期的治疗法则为调补肝肾、调理冲任,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耳针法、皮肤针法、穴位注射法、头针法等。

  • 8.10痛经的针灸治疗

    痛经指妇女在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难忍,或伴有恶心呕吐的病症。按证候又可分为实证和虚症两种证型。实证又包括寒凝血瘀、气滞血瘀两种证型。虚症又包括肾气亏虚、气血不足两种证型。实证的治疗法则为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以任脉及足太阴经穴为主。虚症的治疗法则为调补气血、温阳冲任,以任脉、足阳明、足太阴经穴为主。除针灸治疗外,还可以选用耳针法、皮肤针法、穴位注射法等。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针灸学发展简史

    1.2 针灸学的对外传播

    1.3 针灸学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方法

    视频数3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经络总论

    2.1 经络是什么?经络有什么作用?

    2.2 经络系统的组成

    视频数2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腧穴总论

    3.1 腧穴是如何命名和分类的?

    3.2 特定穴

    3.3 如何给腧穴定位呢?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经络腧穴各论

    4.1 手太阴经脉与腧穴

    4.2 手阳明经脉与腧穴

    4.3 足阳明胃经与腧穴

    4.4 手少阴经脉与腧穴

    4.5 足太阴脾经及腧穴

    4.6 手太阳小肠经与腧穴

    4.7 足少阳胆经与腧穴

    4.8 足少阴经脉与腧穴

    4.9 手厥阴经脉与腧穴

    4.10 手少阳经脉与腧穴

    4.11 足太阳膀胱经与腧穴

    4.12 足厥阴经脉与腧穴

    4.13 督脉与腧穴

    4.14 任脉与腧穴

    视频数17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刺灸法总论

    5.1 如何选择针具和体位?

    视频数1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刺灸法各论

    6.1 毫针刺法

    6.2 灸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6.3 拔罐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6.4 三棱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6.5 头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6.6 耳针法如何操作和应用?

    视频数7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针灸治疗总论

    7.1 针灸可以发挥哪些治疗作用?

    7.2 针灸治疗的原则是什么?

    7.3 针灸临床的诊治特点是什么?

    7.4 如何组成针灸处方?

    视频数4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针灸治疗各论

    8.1 头痛的针灸治疗

    8.2 腰痛的针灸治疗

    8.3 痹症的针灸治疗

    8.4 中风的针灸治疗

    8.5 面瘫的针灸治疗

    8.6 失眠的针灸治疗

    8.7 郁证的针灸治疗

    8.8 胃痛的针灸治疗

    8.9 月经不调的针灸治疗

    8.10 痛经的针灸治疗

    视频数10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