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课程概论
这一讲首先介绍本课程的整体目标、线下线上部分各自的教学任务和相互关系。然后围绕翻译课上学什么,翻译的本质及三个重要理念进行讲解。
-
●1.1线下线上教学重点
“德语翻译入门”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技能课,需要大量的练习,因此,本课程设计为线下线上混合式课程。线下教学内容建议依据王京平、杨帆出版的《新德汉翻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20),任课老师在各章的理论指导下,组织学生从宏观到微观做相关的练习。线上内容并没有绑定教材,而是拓展了其它理论和实践内容,旨在开阔学生的视野,多角度地看待翻译的本质、任务和评价标准。
-
●1.2翻译课上学什么?
首先要区别外语课上的翻译与本课程的翻译,本课程是全面培养学生获得与翻译实践有关的各项技能,外语只是其中的一个重点。另外要区别技能和技巧,技能是根本,需要大量实践获得技能后才可能获得技巧。因此,要想圆满完成翻译任务,学生们必须重视平时的翻译练习。
-
●1.3翻译的本质
我们翻译的不是语言,而是言语,言语是人们交际使用的语言,它的涵义受到翻译目的和语境的影响。需要明确的是,我们翻译的不是语言的字面义,而是它所承载的信息。
-
●1.4三个重要理念
在翻译实践中有多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字面译、信息译和话语义的翻译等,以达到不同翻译目的。译文也存在多样性,因为翻译的理解和表达都是在阐释。我们要遵守的翻译原则是:尽可能依据源文,要脱离源文必须有站得住脚的原因。
-
第二章诺德访谈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由费米尔和赖斯创立的对翻译界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理论,克里斯蒂安娜·诺德教授是这一理论的第二代著名学者,她在继承该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以“功能对等+忠诚”为代表的新认识。2019年10月我们与诺德教授就功能翻译理论的一些根本认识进行了访谈。诺德在本文采访中,对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理念做了最新的权威性的阐释,有助于指导学生们的翻译实践。
-
●2.1翻译是交际行为
翻译不是发生在真空中,而是译者帮助那些因语言和文化障碍无法沟通的人们去实现交际目的。翻译时要顾及的不只是交际双方,还有交际场景(地点、时间、交际媒介)。而交际场景总是植根于文化,制约着人们的交际方式。
-
●2.2什么是“功能对等+忠诚”?
译者应致力于提交的译文能够满足委托人期望的功能,但不一定与源文作者预期的功能一致。译者要忠诚于翻译任务的委托人和译文读者。
-
●2.3关于等值和等效
“等效”是总体概念,“等值”位于其中,“等效”是动态概念,是就翻译目的而言,强调译文在受众产生的效果,而文本自身不存在等效。“等值”是一个静态概念:源文和其译文在各自的文化中实现了对等,即为等值。换言之,一篇译文是否等效,和源文无关,完全取决于翻译委托人的目的。
-
●2.4翻译目的和信息源
翻译的目的和受众是决定如何翻译的前提条件,源文对译者而言只是提供信息,译者有权依据翻译目的和受众的接受能力对源文信息进行取舍。
-
●2.5关于二种翻译策略
文献型翻译不可能在整个篇章层面达到等值,对词或语段的翻译有可能达到等值。诺德建议老师拿出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给学生讲解,让他们从中获得对翻译规律的基本认识。
-
●2.6学生应该如何有效地学习翻译?
学生如何有效学习翻译?
-
第三章论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本章从圣经典故“巴别塔”入题引出翻译研究史上最著名的辩题之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目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翻译观、科学辩证的认识翻译的可能性与限度。首先结合本雅明的翻译认识介绍当代解构主义哲学视域的“不可译观”;然后重点介绍在翻译实践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成因与分类;基于上述观点和现象进行梳理总结,说明此辩题关系到翻译目的与翻译标准,根本成因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及两者共存的辩证关系;最后介绍翻译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趋势:可译性占主导、不可译性为次要。
-
●3.1引言:巴别塔的传说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两千多年翻译实践历史上最重要的辩题之一,古今中外的翻译家、文学家、学者各持己见。圣经中有关于人类想修建通天高塔——巴别塔,上帝担心人类会狂妄自大、不听神谕,让人类使用各自不同的语言,导致建塔计划失败。
-
●3.2“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个哲学的终极悖论
德里达从哲学视角解构巴别塔典故,认为巴别塔的计划失败说明:翻译是一项十分必要但无法完成的任务。真理是不可穷尽的,意义具有时间性的变化特质。本雅明指出译文是原作的来世新生,所以不可能忠于原作。
-
●3.3从翻译实践看“可译性”&“不可译性”
不同语言间能够互译的原因是语言作为认知客观世界、交流沟通工具的本质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翻译实践层面的不可译分为:相对不可译与绝对不可译。相对不可译是指因文化差异出现的不同语言间的不对等性而造成的暂时不可译。绝对不可译集中表现在文学领域:特有文学形态、意象与审美感受、文本风格。
-
●3.4梳理与总结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争本质上是翻译目的与翻译标准的不同认识与主张,翻译不应只奉行唯一的标准,采用何种评判标准首先要看翻译目的。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主张动态地评价译文的等效性。可译与不可译反映了人类各语言间的共性与特殊性,两者是共存的,翻译是可能的,但是有限度。可译性是整体的,不可译性是局部的,两者是辩证的。对于不可译因素,可有多种补偿手段,提高其可译性。
-
●3.5发展趋势
可译性是主导、主要的,可译性是从属且次要。随着译者能力的提高、翻译理论与技术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深入,更多的不可译终将变为可以翻译。
-
第四章翻译阐释
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和信息转换,整个翻译过程都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德国既是翻译阐释思想的来源地,也是其最新发展潮流的汇聚地。本章介绍翻译阐释思想在德国的发展历程,各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最后探讨翻译阐释理论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价值。
-
●4.1翻译阐释学的定义和独创之处
翻译阐释学是一门聚焦于翻译过程中理解和诠释的学科。传统的翻译研究聚焦于文本和文本的比较,只关注翻译行为的结果,忽视译者的主体性。翻译阐释学将翻译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以译者为中心,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译者在文本理解和加工的过程中发挥的主体性。
-
●4.2翻译阐释理论在德国的萌芽和发展
翻译阐释学在德国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浪漫派时期,文学翻译阐释阶段,现代翻译阐释学。
-
●4.3翻译与阐释的历史渊源
很多语言学家认为,翻译和阐释密不可分,翻译就是阐释,翻译理论的历史就是阐释的历史,伽达默尔还从词源学的角度论证了阐释和翻译的关联。
-
●4.4浪漫派时期——施莱尔马赫的贡献
施莱尔马赫最早对翻译的历史层面和翻译的阐释层面进行了相关论述,奠定了翻译阐释学的理论基石。他将理解看作翻译阐释的核心层面,主张从历史的角度研究作者的生平和动机,注意到个体独特性的存在,区分了主观性和客观性。
-
●4.5文学翻译阐释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乔治•斯坦纳和德国的阿佩尔。斯坦纳将翻译的阐释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任,侵入,吸纳和补偿。阿佩尔对翻译阐释的历史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述。
-
●4.6Fritz Paepcke的翻译理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翻译阐释发展成现代翻译学的一个独立的研究方向,明确与作为语言学分支学科的传统翻译学划清界限,不再局限于文学翻译,将所有类型的翻译都囊括到其研究领域中,科学系统地探讨了翻译的整个过程和翻译的主观层面,在翻译实践方面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主要有:Fritz Paepcke, Radegundis Stolze和Larisa Cercel。
-
●4.7翻译阐释学的科学化
翻译阐释学的科学化
-
●4.8翻译阐释理论的应用
Paepcke和Stolze都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指导翻译实践的建议,本章节用具体的实例分析翻译阐释理论如何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批评。
-
第五章翻译实践访谈
这一讲是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德语部眭卫教授的采访,他是有30多年汉译德的资深翻译,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他在采访中对翻译的本质、译者对源文的选择以及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翻译谈了自己的认识,对学习翻译的人很有启发。
-
●5.1我们翻译什么?
作为译者重要的是传递源文的意思,而不是它的字面含义。源文和译文存在语言结构、语义和语言使用习惯方面的差异,不可能把源文的语言一字不差地转换在译文中,译者只能在理解了源文的整体意思后,把它的意思表达出来。重要的是,译者只有在源文语境中去理解源文,才可能理解透彻,只有在译文语境中去表达译文,它的读者才可能理解。
-
●5.2为什么要加工原文?
不能把翻译看成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由于翻译目的、文化差异的存在,译文读者不可能置身于源文语境中完全理解源文的内容,这时就需要针对译文读者的期望对源文做些必要的删减,这是译者的责任。译者的任务是根据译文受众的需要,从目的语文化背景出发选取原文中有价值的信息去表达。
-
●5.3对翻译者有什么要求?
一名合格的翻译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扎实的外语功夫,较高的母语水平和广博的知识,翻译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
-
第六章主述题与翻译
主述题是语言学概念,涉及话语中信息分量的铺设,它对翻译十分重要,这一讲通过翻译实例就德译汉、汉译德的方法分别提出了处理信息的建议。
-
●6.1主述题与翻译
主述题是信息概念,不是句法概念,主题位于句首,是句子的中心,述题是对主题的叙述和说明,是新的信息,也是句子要突出的内容。中文的话题结构,德语是主谓结构,这造成翻译困难。
-
●6.2德译汉的翻译原则
为了不丢失源文的信息,译者要尽可能维持源文的信息结构,不要随意改变源文的顺序。遇到因为语言结构不同和表达习惯不同的情况,可以在不损失源文信息的情况下调整译文顺序和表达方法。
-
●6.3汉译德的翻译原则
德语强调主谓结构,把汉语翻译成德语时,要首先确定德语的主语和谓语。汉语的主题不一定都可以做德语译文的主语,汉语的句子也有没有主语的情况,这时翻译成德语时必须要补充主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