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古代学校教育的产生 [主讲人 吴耐军]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起源于生产与生活的需要。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教育从形式上由非形式化教育转变为形式化教育。在学校教育发展的初期,无论是学校教育目的还是教育内容,均与政治或宗教的需要有着密切的关系。
-
●1.1教育的起源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活动。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
●1.2世界早期的学校出现
两河流域、古埃及、古印度、中国最早进入文明时代,也是最早产生学校的区域。中国早期的学校单独作为知识点来讲解。
-
●1.3中国远古时期的教育
从新石器文化时代到文明时代,中国教育发展迅速。在遥远的原始氏族时代,人们就开始从丰富多彩的氏族群体活动中领略教育的感化作用,并且以此来调剂氏族内部的人际关系和伦常秩序,进而向文明的领域靠近。
-
●1.4夏商时期的学校教育
先秦时代的教育是以夏代教育为底蕴,孕育、生长及扩充而来的。夏代教育代表着一个世纪之交的重要文化现象。商朝文化教育的发展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
●1.5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
西周是继商代之后的奴隶制国家,它经历了中国奴隶制社会的全盛时期和衰落时期。西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在官府”。
-
●1.6古希腊时期的教育
古希腊是西方奴隶制的完整而典型的代表,是欧洲文化教育的最早源头。
-
●1.7古罗马时期的学校教育
古罗马的教育文化继承了古希腊的教育,并继续向前发展,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
-
第二章古代教育理论的奠基 [主讲人 乔勇]
“轴心时代”是教育家辈出的光辉时代。无论是中国的先秦诸子,还是欧洲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三杰”,他们面对社会变革的大势,从教育与政治关联的视角,阐释自己对教育本义、教育理想、教育内容甚至教育文法的理解。这些理论不仅影响着当时的教育发展,更成为整个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基石。
-
●2.1孔子的教育思想(上)
孔子(公元前551—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杰出的教育家,儒家教育的创始人,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
-
●2.2孔子的教育思想(下)
孔子提出的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教育文法、道德教育、教师思想等对中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
●2.3孟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被后世统治者尊称为“亚圣”。他提出了“性善论”,强调教育要“求其放心”,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思想经验。
-
●2.4荀况的教育思想
荀子,战国末年赵国人,儒学大师。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三次任学宫“祭酒”。他以“性恶论”为基础,提出了“化性起伪”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
-
●2.5墨家、法家教育思想
墨子阐述了环境和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染丝说”,主张教育要培养“兼士”。道家强调“行不言之教”,教育要顺其自然。
-
●2.6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美德和善性,使人达到至善。他提出了著名的启发教学法“产婆术”。
-
●2.7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柏拉图在早期作品《理想国》中,不仅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政治思想,而且详尽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系统。
-
●2.8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根据人是由身体(肉体)和心灵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所组成的理论,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从理论上论证了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的问题。
-
●2.9《学记》与《雄辩术原理》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的作品,主要论述教育的实施,涉及教育作用、政策、制度、方法等各个领域,首次从理论上对教育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雄辩术原理》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著作,它对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法论著。
-
第三章古代学校制度的发展 [主讲人 李朦]
封建社会是古代世界教育发展的高峰时期。学校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较以前有了很大提升,学校教育日趋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类型日趋多样化。然而,也日益暴露出学校教育日益脱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教育制度等级化、形式化等弊端。
-
●3.1稷下学宫的性质
稷下学宫是当时特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条件下的产物,其性质是多重的,但从其主要功能来看,是教育机构。
-
●3.2稷下学宫的特点
作为战国时期学术中心与教育中心的稷下学宫,既发扬光大了西周官学的办学形式,又综合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长处,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
-
●3.3汉代太学出现的背景
为培养官吏,推行“教化”,汉代统治者兴办太学。简而言之,国家之“守成”在于推行“教化”,“教化”之推行在于官吏的素质,官吏素质之保证在于兴办太学。
-
●3.4汉代的太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于元朔五年(前136)置立五经博土,元朔六年(前123)又在丞相公孙弘等的再次提议下,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太学就此诞生。
-
●3.5庆历兴学中的主要举措
庆历兴学彻底结束了宋初重科举轻官学的局面,使官学教育得以全面恢复。
-
●3.6宋元时期的蒙学
中国古代的蒙学是指八岁到十五岁之间儿童的教育。宋元时期的蒙学在前代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不仅蒙学机构普遍设置,而且蒙学教材和读物种类繁多。蒙学的发展是宋元时期教育上的突出成就。
-
●3.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重视官吏的选拔,选官制度几经变化,经历了世卿世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发展阶段。
-
●3.8书院的特点
书院制度在中国教育史上存在了近千年,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成为我国古典教育宝库中的珍品。书院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管理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
第四章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 [主讲人 谢文庆]
封建社会中后期是世界古代教育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个时期教育思想家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教育理论的思维水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中外教育家面对的教育现实问题不同,教育理论论述的核心也不一致。
-
●4.1朱熹的教育思想
朱熹对我国古代儒家积累的教学经验与理论,做了一番归纳、整理、总结、改造工夫,使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了。其中很多发人深思的见解,是值得我们借鉴的遗产。
-
●4.2朱子读书法
朱子读书法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有影响的读书法,集古代读书法之大成,值得认真研究和参考。
-
●4.3王守仁的教育名著《传习录》
《传习录》是明朝中叶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核心教育思想,是中国思想史、教育史上的经典著作。
-
●4.4王守仁的教育哲学
王守仁一生致力于教育,形成了独特的心学教育哲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
●4.5王守仁的教学思想
王守仁一生教授了多名优秀弟子,在讲学中,他继承和发展儒家许多教学原则,形成了他自己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
●4.6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王守仁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即童蒙教育。蒙学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同成年人有着较大区别,他的许多儿童教育思想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
●4.7阳明心学教育思想的历史价值
阳胆心学教育思想不仅给中国教育发展提供了传统文化资源,也可以为世界教育变革提供精神力量。
-
●4.8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是清朝初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批判传统的宋明理学教育,提倡教育要经世致用,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4.9人文主义教育思想
人文主义学者从资产阶级“人性论”出发,否认教会宣传的“原罪说”,反对封建教会教育对儿童本性的压抑,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关怀儿童,信任儿童。他们认为应该通过教育使人类天赋的身心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
●4.10新教的教育思想
新派诸派皆以教育为宗教改革的手段,并将教育改革视为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
-
第五章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 [主讲人 李朦]
近代制度化的教育建立起了系统严密的学校教育制度。这个时期的学校教育日益凸显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功能,并以教育对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以义务教育制度建立为标志的国民教育制度的建构,成为近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
●5.1英国17-18世纪的教育
英国是最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国家,1688年成立了资产阶级和贵族联合执政的君主立宪政权,此时英国在教育制度上按照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进行了改革创新,但英国教育仍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和宗教色彩。
-
●5.2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教育
法国大革命期间,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重大作用,由国家统一管理国家的教育,为新兴资产阶级和劳动者创设世俗化的没有阶级限制的学校教育制度,充分发挥儿童的主导作用,按照他们的天性进行教育。
-
●5.3教会学校的举办
西方教会在中国兴办学校,传播西学,是传教士借以扩大影响,进一步达到传教目的的重要手段。在早期的教会学校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英华书院和马礼逊学校。
-
●5.4京师同文馆
1862年,洋务派创办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第一所由政府创办的西式学堂,开始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
●5.5福州船政学堂(上)
福州船政学堂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背景下,清政府设立的海军人才培养学校。
-
●5.6福州船政学堂(下)
船政学堂开创了近代海军教育的先河,它以全新的教学体制和内容取代了中国传统的封建教育体制和内容,为中国近代教育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5.7留美幼童
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曾分四批派遣120名幼童赴美国留学。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官方派出的留学生。
-
●5.8壬寅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是在壬寅学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壬寅学制的改造而完成的。
-
第六章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主讲人 李宁]
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家们逐渐开始关心教育如何为近代社会培养理想的人才,如何根据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组织科学的教育和教学。教育理论家从不同的视角,如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阶段等方面提出了异于传统教育理论的新主张。这个时期成为教育思想发展的繁荣时期。
-
●6.1近代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理论有了全新的发展,成为教育思想发展的繁荣时期,尤其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
●6.2洛克的绅士教育主张
约翰·洛克,英国17世纪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他在认识论方面反对天赋观念论,信奉经验论,提出了著名的教育理论——“白板说”。
-
●6.3裴斯泰洛齐的和谐教育理论
裴斯泰洛齐,瑞士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一生从事社会改良活动和教育工作,其教育思想充满着人道主义和社会改良主义的色彩。
-
●6.4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是近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强调教育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提倡自然主义教育。
-
●6.5赫尔巴特的传统派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学家。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教学形式阶段理论、教育心理学化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6.6斯宾塞的实科教育思想
斯宾塞(1820-1903年),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著名课程命题。
-
●6.7乌申斯基的民主主义教育主张
乌申斯基(1823-1870 年),是19世纪俄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俄国国民学校和俄罗斯教育科学的奠基人,“俄国教师之父”。
-
●6.8蔡元培的民主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理论,在北京大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
第七章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主讲人 谢文庆]
20世纪是人类历史发展最为迅猛的时代,也是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期,现代资本主义教育制度逐步形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按照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政治需要调查、改革本国教育。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民主化、科学化和多元化改革是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
-
●7.1英国1944年教育法
1944年教育法是英国教育史上的一部重要法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教育的特色,反映了英国政府在20世纪教育政策的转变。
-
●7.2英国义务教育法规的历史演进
英国的义务教育经历了一个由放任自流到适度干预,再到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和进一步发展义务教育的演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英国政府是通过一系列的义务教育法律法规来实现的。
-
●7.3美国的国防教育法
在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的刺激下,美国1958年出台了《国防教育法》。这部法律的实质就是明确了国防和教育的关系,尤其是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视作关系国家安危乃至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
●7.420世纪60年代美国课程改革
1958年,美国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决定对美国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为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
-
●7.5壬戌学制
1922年的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或新学制,在借鉴美国教育制度的同时注意了本土化的建构,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
-
●7.6国民党教育方针的演变
随着国民党势力的扩大,及其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逐步确立“三民主义的教育”方针,几经周折,成为指导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政策。
-
●7.7南京国民政府的高校招考制度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高校招考制度的总趋势是由各高校自主招考向全国统一招考转变。这种变迁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对。
-
●7.8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为加强小学教师的管理,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小学教师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
-
●7.9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区建设培养了大量军政兼优的干部人才,为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7.10民国时期中国共产党高校党建工作
在一百年的光辉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高校的党建工作,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探索高校党建的创新模式,推动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
第八章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主讲人 孙文杰]
19世纪末兴起的新教育思潮揭开了世界现代教育理论探索的序幕。大致而言,19世纪末至20世纪的现代教育理论主要是在对传统教育理论批判的基础上,集中于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关于教育民主化的诉求,二是关于教育本质的追问,三是关于教育与大自然、大社会之间关联的探讨。
-
●8.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主要教育思潮
欧美现代教育理论的建立开始于19世纪末叶,以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起为标志。
-
●8.2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1859-1952),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他在实用主义哲学基础上,倡导进步主义教育,对现代世界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
●8.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主要教育思潮
二战前后出现的一些新的教育理论流派,其特点突出表现为把自己的教育主张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哲学观点之上,用以考察、分析教育问题,并试图用它们来解决当代资本主义教育的新矛盾。
-
●8.4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
马卡连柯(1888~1939年),苏联教育家。他主持过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从事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提出了通过集体和生产劳动来教育儿童以及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和方法,丰富了他的教育学理论。
-
●8.5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从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角度、对智、体、德、劳、美各育发展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诠释。
-
●8.6中国现代主要教育思潮
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在此前后出现的各种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是对中国现代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
●8.7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实践
陶行知(1891—1946),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1927年,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
-
●8.8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
陈鹤琴(1892-1982),中国现代著名学前教育家。他提出“活教育”主张。1940年,在江西创办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