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绪论
绪论
-
●0.1服装的起源
关于服装的起源,原因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气候适应说、身体保护说、护符说、装饰说、异性吸引说、羞耻说等,这几种学说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服装产生的原因进行了阐释。
-
●0.2中国服装文化概述
通过学习,了解学习中国服装史的目的和意义:首先,学习中国服装史,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理论水平。其次,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地创造未来。第三,古为今用,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通过学习,掌握学习中国服装史的方法:首先,从点切入。其次,一线贯穿。第三,宏观把握。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服装史的基本特征。这里概括为四点:首先,强调服装与人、与环境的和谐与统一。第二,注重服装的精神功能并将其道德化、政治化。第三,中国历代服饰是多民族融合的结果。第四,中国服装绵延数千年,服饰文化一脉相承。
-
第一章先秦服装
先秦服装
-
●1.1原始社会服装
原始社会是中国服装的萌芽时期,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裸态生活以后,到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出现了最初的服装;发展到山顶洞人时期开始使用原始的缝纫工具——骨针,并以藤蔓树叶、鸟羽兽皮为材料制作服装的原始服装阶段。第二阶段是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先民们发明了纺轮,出现了纤维材料和织物,原始先民逐步摆脱了原始状态的服装,开始穿着真正意义上的服装,从而改变了原始的衣生活状态,也为中国服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1.2夏商服装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其服饰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夏代服饰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服饰从防寒护体的原始功能,发展为被统治者利用的政治工具;第二,服饰中出现明显的等级分化;第三,祭祀礼仪服装受到高度重视。夏代,中国纺织技术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现代意义上的衣料出现。商代的服饰与夏代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中华服饰文化中的上衣下裳制,交领右衽,大带、“蔽膝”等服饰特征已有所体现。
-
●1.3周代服装
1、冕服:西周时期,统治阶级为了稳定阶级内部秩序,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相应的冠服制度。以冕服为首的冠服体系在西周礼制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冕服是中国古代服装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冕冠、冕服和佩饰附件。冕冠是周代礼冠中最为尊贵的一种,冕服是采用上衣下裳的基本形制。2、深衣:西周时期出现了一款新样式——深衣。周代以前的服装是上衣下裳制,那时候衣服不分男女全都做成两截——穿在上身的那截叫“衣”,穿在下身的那截称“裳”。深衣是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上下连属制长衣,一般为交领右衽、续衽钩边。3、胡服骑射:“胡服骑射”与中国服装史上的第一次服饰变革。所谓胡服,实际上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式汉族服装有较大差异,一般为短衣、长裤和革靴,衣身瘦窄,便于活动。
-
第二章秦汉服装
秦汉服装
-
●2.1秦代服装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封建统一国家。秦始皇帝推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统一度量衡、刑律条令等,其中也包括衣冠服饰制度。在秦朝,黑色为尊贵的颜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靠强大军队取得巨大成功的秦始皇对军队建设高度重视,加强军队建设成为秦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内容。秦代首服的种类与前代相比,有简有丰。既有对沿用了近千年的礼冠的大幅消减,又有对各个战败国冠巾的吸收利用,客观上推动了秦代服饰向多元化发展。
-
●2.2汉代男子服装
汉代男子服饰的冠、巾和帻是其突出代表,汉代的冠是区分等级身份的基本标志,其种类来源于三个方面:即恢复周礼之冠、承袭秦代习俗和本朝创新形成。汉承秦后,以袍为尚。汉代男子的袍分为曲裾袍和直裾袍两种。汉代,男子的无裆裤逐渐被有裆的裤子取代;汉代的佩绶是区分官阶的重要标志,成语“紫绶金章”即由汉代发展而来。
-
●2.3汉代女子服装
汉代贵族妇女的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汉代女子所穿的深衣,衣襟绕襟层数有所增加,腰身裹缠得很紧,下摆呈喇叭状,把女子身体的曲线美很好地凸显出来。衣领是最有特色的地方,当时人称“三重衣”。襦裙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汉代因循不改,用作妇女的常服。
-
●2.4汉代服装审美
汉代,儒家的美学思想成为上层阶级的正统美学思想,长期占统治地位。因此,研究汉代美学思潮的历史转变及其特点,对于揭示中国汉代服饰发展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魏晋南北朝服装
-
●3.1魏晋服装
魏晋时期是最富个性审美意识的朝代,文人雅士纷纷毁弃礼法,行为放旷,执著于追求人的自我精神和特立独行的人格,重神理而遗形骸,表现在穿着上往往是蔑视礼教,适性逍遥、不拘礼法,率性自然,甚至袒胸露脐。同时清谈玄学在士人之间成为一种时尚,强调返璞归真,一任自然。
-
●3.2南北朝服装
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服饰文化,是按两种不同的性质和方向互相转移的。南北朝,一些少数民族首领改穿汉族统治者所制定的华贵服装,最有代表性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改制。同时,胡服向汉族劳动者阶层传移,裤褶、裲裆、半袖衫等服装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地区,从而使汉族传统的服饰文化更加丰富。
-
●3.3魏晋服装审美
玄学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想体系,对当时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无论在着装的思想意识方面,还是服装款式的表现形式上,都有鲜明的体现。魏晋南北朝服饰一改秦汉端庄稳重之风格,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形成独特的褒衣博带之势。另外,佛教对魏晋南北朝服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许多西域的动植物纹样出现在服装面料上。
-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隋唐五代服装
-
●4.1隋代服装
隋代服饰基本上仍保持着北朝的式样,是承前启后的时期。隋文帝厉行节俭,衣着简朴,在服饰上没有严格的规定,对于等级尊卑也不太重视。至隋炀帝时期,恢复了秦汉以来推行的章服制度,随着经济逐渐恢复,崇尚华丽铺张的风气日盛,并且一直延续至唐代。隋炀帝在服饰制度上进行了系列改革,恢复了自西周确立的冕服十二章纹样,并对百官及皇后服饰做了新的规定。
-
●4.2唐代男子服装
唐代男子服饰,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与隋代基本相同,而形式上则比隋代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常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圆领袍衫、幞头、革带、长靿皂革靴配套,是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样式。虽然,唐代男装服式相对女装较为单一,但是在服色上却有详细严格的规定。
-
●4.3唐代女子服装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唐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最流行的有“襦裙服”、“女着男装”和“女着胡服”三种风格的服装。这些服饰不但是当时社会的时尚风向标,而且对现代社会女性的着装风格和审美倾向也产生了影响。
-
●4.4唐代服装审美
唐代的织、染、印、刺绣等制作工艺都已十分发达,织物品丰富多彩,织造精巧,其精美程度可称当时同类产品的世界之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唐代服饰织物的艺术风格以富丽绚烂、流畅圆润为特征,装饰纹样以动物、花卉所占比重最大,鸟兽成双,左右对称,花团锦簇,生趣盎然。
-
●4.5五代服装
五代十国分裂时期,服饰仍大体沿袭唐制。五代男子一般穿圆领衫子,腰系帛鱼,头戴幞头。幞头变化较显著,由软脚变为硬脚。五代时期,不再崇尚奢侈华丽,转而追求淡雅和清秀,女装基本同晚唐相似,以窄袖短襦和长裙为主。不同之处是女子襦裙的腰身下移,更便于穿着和行动。妇女流行缠足,鞋履式样发生变化。
-
第五章宋代服装
宋代服装
-
●5.1宋代男子服装
由于对恢复古代服饰制度的重视,宋代男子的官袍以隋唐时期的圆领袍衫形制为主,结合古代制度,形成宋代的独有特点。同时,与官服配套的革带、佩鱼、方心曲领等配件与官员的品级密切相连。隋唐时期的幞头,发展到宋代成为男子的主要首服,幞头的形制和前代有明显的不同。
-
●5.2宋代女子服装
宋代妇女服饰崇尚简洁、雅致,不能出现奇装异服。特别是南宋时期,在审美上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女子的背子、襦、袄、衫,裙等,在风格上崇尚简练、质朴、洁净、自然。不刻意追求新颖,避免与众不同;在色彩上一反唐代的浓艳、鲜丽,体现出淡雅、恬静,简约至极的“理性之美”。
-
●5.3宋代服装审美
宋代,“程朱理学”在哲学体系中占有统治地位,“程朱理学”对服饰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质朴、典雅甚至拘谨的服饰风格,服饰美学观时时受到“程朱理学”的制约。在这种理学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审美观念相比唐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崇尚俭朴,反对华丽。
-
第六章辽金元服装
辽金元服装
-
●6.1辽、金服装
辽代契丹族男子的发式,多作髡发。妇女发饰比较简单,一般作高髻、双髻或螺髻,也有少数披发,额间多结帕巾。辽代契丹族服装,以左衽、圆领、窄袖长袍为主,男女皆然,上下同制。袍色比较灰暗,纹样也比较朴素。金代服饰基本保留了女真族服装的特点。金代的服饰与辽代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金人多用皮毛为料,色彩多用浅淡的白色。其衣以袍为主,左衽、圆领、小窄袖。服饰等级不分明,没有严格的规定,服饰简练而朴实。
-
●6.2元代服装
蒙古族男女均以长袍为主,样式较辽为大。虽入主中原,但服饰制度始终混乱。男子平日燕居喜着“辫线袄子”,首服为冬帽夏笠,各种样式的瓦楞帽为各阶层男子所用。女子袍服仍以左衽窄袖大袍为主,里面穿套裤,无腰无裆,用带子系在腰带上。女子的首服中最有特色的是“顾姑冠”。
-
第七章明代服装
明代服装
-
●7.1明代男子服装
明代男子的官服可分为祭服、朝服、公服、常服等。官员的服饰在级别确定上严格而又系统,以至出现图案的集中表现、即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补子。
-
●7.2明代女子服装
明代女子的冠服制度较前代更加完备。其中风冠霞帔是最具代表性的贵族礼服。比甲、长裙以修长为美,是明代女装的典型。
-
●7.3明代服装审美
明代,在服饰上出现了北方服饰效仿南方的现象,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四方服饰仿京都的固定模式。此时,吉祥词语和吉祥图案开始在各类男女服饰上出现。从明代男女冠服制度当中补子图案的系统性,以及在普通巾冠名称上出现的诸如“四方平定巾”、“六合一统帽”等吉祥词语的盛行,反映了明代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封建意识趋向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诸多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之风。
-
第八章清代服装
清代服装
-
●8.1清代男子服装
清代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服装的繁缛华丽是此前任何一个王朝都无法比拟的。皇帝冠服便是典型。皇帝冠服有礼服、吉服、常服和行服4种。每种都有冬、夏两式。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行服是用于巡幸或狩猎。
-
●8.2清代女子服装
清代女服始终保持着满汉两民族原有的服装形式,使不同风格特色的女装长期共存,在相互影响下逐步融合,并对近代女装的变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妇女缠足风,到清代更加盛行。汉族妇女以穿着弓鞋为多,旗女不裹小脚,大多穿装有木底的绣鞋,时称“高底鞋”。
-
第九章民国服装
民国服装
-
●9.1民国男子服装
民国男子的服饰,初期仍沿袭清代旧俗。从20年代起,上海等大城市的教师、公司洋行和机关的办事员等开始穿着西装,但多见于青年,老年职员和普通市民则很少穿着,长衫马褂作为主体的礼服,仍有一定的地位。孙中山先生设计了“中山装”,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一时期的男子服装呈现出新老交替、中西并存的“博览会”式的局面,为男装的进一步变革铺平了道路。
-
●9.2民国女子服装
在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逐步改变了中国女性千百年来固有的服饰形象,广大妇女从缠足等陋习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唐朝以后,中国妇女服装的裁制方法一直是采用直线,胸、肩、腰、臀没有明显的曲折变化,至此开始大胆变革,使服装以充分展示自然人体美,改良旗袍的普遍穿着成为一种趋势。
-
第十章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
●10.1土族、裕固族、苗族服装
土族男女服饰都是袍型,其服饰间有蒙古族和藏族服饰的特点。在衣服与鞋帽上有丰富的刺绣,花纹精巧,色彩鲜艳而协调。裕固族世代以畜牧业为主,男女皆善骑马,因而形成了具有牧业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苗族服饰作为苗族形象的一种标志,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其基本特点为:男子短衣长裤或大襟长衫;女装一般为上衣下裙或上衣下裤,服饰配件多,图案精美,色彩艳丽。
-
●10.2朝鲜族、回族、维吾尔族服装
朝鲜族具有飘逸淡雅的独特风格。朝鲜族素有“白衣民族”之称,不论男女老幼皆喜穿白色素净的衣衫和鞋。回族服饰色彩与图案直接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族崇尚白色,白色为最洁净的颜色,白衣、白裤、白帽、白盖头是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维吾尔族服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主要特点为:松宽洒脱的式样,对比强烈的色彩。
-
●10.3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服装
蒙古族服饰注重色彩的搭配与运用。蒙古族在色彩上“尚白”,白色被认为是最神圣、最崇高的颜色。鄂伦春人一般穿皮衣、皮裤,男子的皮衣通常是长袍和长袄两种。赫哲族的服饰特点很强,历史上还因为赫哲族以鱼皮为服装原料而被称之为“鱼皮部”。赫哲族过去的服饰原料主要是鱼皮与兽皮。
-
●10.4彝族、纳西族、高山族服装
彝族在历史上宗族观念深、支系多,所处地域广阔,自然环境复杂,彝族服饰在质地、款式、纹样、饰品等方面均形成了明显的地域特征。纳西族最典型的要算云南丽江纳西族妇女服饰,上身穿腰肥袖大、长过膝盖的蓝色大褂,外加紫色或灰色坎肩,下穿蓝布或深色布长裤,腰系黑色或深蓝色多褶围裙。高山族的服饰有两种,常服与盛装,成年人盛装崇尚华美艳丽,羽冠卉服交映,珠贝绣饰点缀,色彩缤纷,令人目不暇接。
-
●10.5壮族、瑶族服装
古代壮族曾经流行过纹身习俗,图腾崇拜十分普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图腾观念的淡漠,纹身逐渐变为一种纯粹的装饰,成为服饰的补充和延伸。壮族人崇尚蓝黑色。瑶族男子上衣有左大襟和对襟衣两种,一般均束腰带,裤子各地长短不一,有的长及脚面,有的却短至膝盖,大都以蓝黑色为主。瑶族妇女服饰各地的差异很大,有的上穿无领短衣,以带系腰,下着长短不一的裙子;有的上穿长可及膝的对襟衣,腰束长带,下穿长裤或短裤。
-
第十一章外国古代服装
外国古代服装
-
●11.1古埃及服装
古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纵贯其中,远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居民。约在公元前3100年,上埃及统治者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形成了统一的埃及王国,后历经30个王朝的兴衰,在公元前332年,被希腊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征服,结束了法老时代。古埃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在文字、历法、科技、艺术等方面极具成就,服饰上亦是如此。
-
●11.2古代西亚服装
古代西亚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的摇篮之一,与古埃及文明同时期产生。在亚洲西部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有一片肥沃的月牙洲,史称:“美索不达米亚”。这一地区曾产生了古代奴隶制国家,从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从亚述帝国的兴起,到古波斯大帝国的称雄。随着战争和民族迁移,频繁地进行着王国和朝代的更替,使该地区文化混杂,在服装上既有南方型的缠腰布,又有北方型的贯头衣和长裤。这对后来的西欧服饰文明产生了很大影响。
-
●11.3古希腊服装
欧洲地中海是孕育世界古老文明的一个大摇篮,地中海沿岸的古代文化辉煌灿烂,成为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的文化艺术更是人类精神的宝库,她像明珠一样光芒四射。产生于公元前6~1世纪的古希腊雕刻和绘画艺术为我们展现了古希腊人的服装。
-
●11.4古罗马服装
继古希腊文明之后崛起的古罗马文化是欧洲奴隶社会文化艺术最后的高峰,它不仅继承了古希腊和波斯诸国的文化精髓,而且还汇集了罗马帝国成员国中各个民族的艺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身的文化。在服装上,以宽松肥大的长袍为主,将长袍的缠绕艺术推向高潮并使之成为罗马文化的象征。
-
第十二章中世纪服装
中世纪服装
-
●12.1拜占庭时代服装
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在公元4世纪前后,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成为经济、文化中心,故东罗马帝国亦称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信奉基督教,同时吸收阿拉伯的伊斯兰文化,并保留了较多的希腊、罗马文化,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从拜占庭的服装风格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影子。这个时期的服装由绕体式演变为缝制式,形成更加清晰、也更为奢华的衣服结构。受基督教影响,女子浑身包裹得严严实实,不露肌肤、不显体型。豪门贵族通过色彩丰富、饰有刺绣、宝石和珍珠的真丝、锦缎面料做成衣服来炫耀自己的高贵地位。普通百姓只能穿朴素的羊毛或亚麻布做的衣服。
-
●12.2欧洲文化黑暗时代服装
欧洲文化黑暗时代服装有其典型独特的风格,不仅有物质层面,还有精神层面。通过学习,了解欧洲文化黑暗时代服装的成因及特点,掌握这一时期的服装内涵和本质特征。
-
●12.3罗马式时代服装
这一时期,随着基督教精神的广泛影响,日耳曼人在接受罗马文化、拜占庭文化的同时与宗教文化相融,产生了11-12世纪的罗马式风格,催生了服装向另一个新方向过渡。
-
●12.4哥特式时代服装
12世纪中叶,欧洲进入中世纪的第二大国际性时代——哥特式时代,。哥特式一词源于中世纪的建筑,它是对中世纪艺术样式的总称,哥特式建筑采用线条轻快的尖形拱券,教堂建筑由高耸挺秀的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修长的立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造成一种向上升华,神秘天国的幻觉。垂直线和锐角的强调是其特征,它反映了基督教盛行时代的观念和中世纪城市发展的物质文化风貌。受其影响,服装中出现省道,从此,服装从平面走向立体。
-
第十三章近世纪服装
近世纪服装
-
●13.1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
1、意大利风时代的服装: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风时代服装的特色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面料,其二是独立剪裁、独立制作的袖子。2、德意志风时代的服装:德意志风时代的服装,其主要特色是斯拉修装饰。斯拉修是裂口、剪口的意思,是指流行于15世纪~17世纪的衣服上的裂口装饰。3、西班牙风时代的服装:西班牙风时代,男装的显著特点是轮状皱领和衬垫填充物,女装则突出表现为紧身胸衣和裙撑的使用,并且这种女装式样一直影响了西欧4个多世纪,直到今天,仍是女装的传统造型。
-
●13.2巴洛克时期的服装
17世纪-18世纪初,欧洲极为动荡,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激烈斗争,使欧洲各国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荷兰、英国先后步入资本主义社会,法国则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的专制政体,然而欧洲的王公贵族们却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追求豪华,讲究排场,成了表现权势的社会性、政治性的需求,在这样一个男性大显身手的时代,必然产生以男性为中心的、强有力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所谓的巴洛克艺术风格。
-
●13.3洛可可时期的服装
17世纪的巴洛克风服装是以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装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女装中裙撑再度复苏。
-
第十四章近代服装
近代服装
-
●14.1新古典主义和帝政时期的服装
18世纪中叶,意大利发掘了赫库兰尼姆和庞贝两大古代都市遗址,引发了人们对古代文化的关注,在艺术风格上,“优美但轻薄”的洛可可文化开始向“朴素而高尚、平静而伟大”的古典文化转移,这种倾向被称为新古典主义。
-
●14.2浪漫主义时代服装
法国大革命宣告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结束,欧洲开始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政治风云的变幻让人们心底弥漫着不安。人们缺乏上进心,反对古典主义,逃避现实,憧憬富有诗意的、空想的境界。人们倾向于主观的情绪和好伤感的精神状态,强调感情的优越,中世纪文化的复活是他们的理想,服饰将人们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服装史上,浪漫主义风格源于19世纪的欧洲,1825年至1845年间被认为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是早期几大风格的混合体,尤其是文艺复兴、哥特及洛可可元素的复古。
-
●14.3新洛可可时代服装
1852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正式称帝,从此一直到1870年,法国进入近代史上的第二帝政时代。由于这个时代又一次复兴了上个世纪的洛可可趣味,因此在服装史上把1850-1870年称作“新洛可可时期”。又因这个时期女装上大量使用裙撑“克里诺林”,所以,服装史上也称其为“克里诺林时代”。
-
●14.4巴斯尔时代服装
1870年至1871年法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的普法战争,改变了欧洲政治军事格局,战争中法国挫败,综合国力削弱,国际地位下降,接踵而来的巴黎公社起义又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打击。资源贫乏和政局动荡使法国的服装业进入了一个混乱时期。巴斯尔是为了臀部隆起而使用的臀垫,臀垫早在17世纪末就已出现,但历来有不同的名称和造型。19世纪30年代以后开始使用“巴斯尔”这一叫法。由于19世纪70-90年代才是巴斯尔盛行时期,所以习惯上称这个时期为服装史的“巴斯尔时期”。
-
●14.5S形时代服装
19世纪最后的10年到20世纪的前10年,艺术领域出现了新的思潮,即新艺术运动。其特点是否定传统的造型样式,采用流畅的曲线造型,突出线性装饰风格。主题以动植物为主,如蛇、花蕾、藤蔓等具有波状形体的自然物,加上创造性的想象。用非对称的连续曲线流畅地描绘出精细的图纹。新艺术运动在欧洲大陆蔓延开来,到1900年巴黎的万国博览会上达到顶峰。服装受新艺术运动思潮的影响,体现曲线美的女装最受欢迎,女性侧影的S形造型成为服装时尚的典型,故称这一时期为S形时期。
-
第十五章现代服装
现代服装
-
●15.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服装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6月,结束于1918年11月,历时四年多,是一场主要战场在欧洲但是波及全世界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欧洲是主战场,所遭受的战争创伤最为严重。战后几乎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经破产或濒临破产。这次战争对于世界人民来说是巨大的损失,对于女装现代化却是绝对的促进力量。
-
●15.220世纪20年代的服装
进入20年代,西方女装的现代形态得到了真正确立,并开始了绚丽多姿、蓬勃发展的进程,同时也迎来了巴黎高级时装20世纪的第一次兴盛。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这个时期出现的以“现代主义”为特质的设计运动也反映在服装上。
-
●15.320世纪30-40年代的服装
尽管30年代初出现了世界经济危机,却为西方现代女装带来了极富魅力的典雅风格,成熟的优雅女性美成为日后女装不断流行的模式。这个时期流行的“装饰艺术”也成为服装设计的一种风格。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服装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女装完全变成了一种非常实用的男性味很强的装束,而男装仍以套装、制服为主,外形则以方正挺拔为理想。
-
●15.4迪奥尔时代的服装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苏、美两个大国为代表的僵持了40年之久的冷战局面,东西方之间的交流从此中断,国际形势十分紧张,面对这样的局面,已经饱受战争摧残的人们渴望和平。在这种情况下,克里斯羌·迪奥尔(Christian Dior)以敏锐的感觉抓住时代变革的契机和人们的心愿,适时地推出了崭新的服装造型,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
●15.520世纪60-90年代的服装
1、20世纪60-90年代的服装:60年代是一个“反叛”的年代。这一时期,十几岁的青少年人口猛增,“年轻风暴”席卷全球。避世运动、嬉皮士运动以及大学校园里学生反传统反体制运动愈演愈烈。70年代,东西方服饰文化进一步融合,高级时装一统天下的时代宣告结束,时装朝着更加民主化、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80年代,回归自然、保护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国际会议中非常重要的议题,这一切敏感地反映在时装设计中。90年代以来,欧美经济一直处于不景气状态,能源危机进一步增强了人们的环境意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成为人们的共识。2、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著名服装设计师:了解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著名服装设计师: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三宅一生、薇薇恩·韦斯特伍德、卡尔·拉格菲尔德、阿玛尼、让·保罗·戈尔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