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中国哲学史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认知思维方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核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学习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和积 淀的哲学智慧,对于大力弘扬内涵博厚、富有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1.1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对象和基本问题是什么?
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认知思维方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核心,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学习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深刻把握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和积 淀的哲学智慧,对于大力弘扬内涵博厚、富有特色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
●1.2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精神传统是怎样的?
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至隋唐时期、宋至清中叶时期、鸦片 战争至1919年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
-
●1.3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中国哲学的根本方法。
-
●1.4为什么学习中国哲学史?怎样学好中国哲学史?
主要介绍学习哲学史的重要价值和学号中国哲学史的方法和途径。
-
第二章中国古代哲学的产生
在中国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我们的祖先对生活、实践的探索和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和雏形时期。
-
●2.1中国哲学的萌芽
在中国哲学登上历史舞台之前,我们的祖先对生活、实践的探索和对宇宙人生的思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萌芽时期。这些萌芽主要体现在先民的创世神话和宗教信仰中。
-
●2.2中国哲学的雏形
中国哲学形成于殷周之际,其基本标志是在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已 经抽象出了反映物质世界的一般本质和规律的范畴和观念,这就是 《易经》中的阴阳观念和“易”、“乾坤”等概念,《尚书》中的“敬德保民”思想和“五行”、“天德”等概念。
-
第三章孔子的哲学
孔子生活在春秋晚期,其时“礼坏乐崩”,传统政治秩序逐渐瓦解,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异常尖锐复杂。面对纷繁的社会矛盾,处于不同立场的人便会形成不同的认识,提出不同的哲学思想。孔子站在维护旧贵族统治和传统政治秩序的立场上,在学习继承中华先民的思想智慧、反思三代兴亡的历史经验、总结春秋时期哲学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开创了儒家学派,形成了极富原创性的哲学思想。
-
●3.1孔子对“仁”的提升与“人”的反思
“仁”是孔子思想中最有特色和思想智慧的范畴之一。孔子在对“仁”的抽象和提升中对人进行了反思,奠定了儒家人学思想的基础。
-
●3.2孔子对“礼”的发展与“道”的追求
孔子继承了前人的“礼”论,并在反思和倡导周“礼”的过程中,对“礼”有所提升和发展,从而使“礼”逐步具有了哲学的义蕴。
-
●3.3孔子对“天”的思考与“命”的探索
“天”是儒家哲学和伦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天”在《论语》中共岀现了19次。孔子对“天”的思考和对“命”的探索是他思考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形而上依据。
-
●3.4孔子思想的价值与影响
孔子开创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儒家学派,他在中国历史上的价值与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
第四章老子的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以“道”看世界,提出道孕育万物的发生过程,在道基础上提出睿智的人生辩证法,以及救世的社会法则。
-
●4.1老子的哲学
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以“道”看世界,提出道孕育万物的发生过程,在道基础上提出睿智的人生辩证法,以及救世的社会法则。
-
第五章墨子的哲学
墨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突出“兼相爱、交相利”,“天志”、“明鬼”与“非命”的天人观和“三表法”与“察类明故”的认识论。
-
●5.1墨子的哲学
墨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墨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哲学突出“兼相爱、交相利”,“天志”、“明鬼”与“非命”的天人观和“三表法”与“察类明故”的认识论。
-
第六章孟子的哲学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性善论”、“心性修养轮”、“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和圣人学说和英雄史观。
-
●6.1孟子的哲学
孟子是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提出“性善论”、“心性修养轮”、“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和圣人学说和英雄史观。
-
第七章庄子的哲学
庄子的哲学主要包括道论与天论、 齐物论、逍遥游与无待境界等内容。
-
●7.1庄子的哲学
庄子的哲学主要包括道论与天论、 齐物论、逍遥游与无待境界等内容。
-
第八章《易传》的哲学
秉承孔子的解《易》思想,又受到老子自然哲学的影响,《易传》遂成为战国时期重要的哲学著作。而且,因为相传《易传》由孔子所作,所以它在中国历史上同样具有“经”的地位,从而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持久的影响。
-
●8.1《易传》的哲学
《易传》的变化观与宇宙生成论、《易传》“三才之道”的系统观 、《易传》的道德论与社会观。
-
第九章荀子的哲学
荀子对先秦时期的天人关系、人性善恶、礼法关系、名实之辨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实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对法、道、墨、名等家思想都有所吸收,但其思想仍是以儒家思想为主。
-
●9.1荀子的哲学
荀子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观、化性起伪”的人性论、“化性起伪”的人性论、“隆礼重法”的社会政治主张、“解蔽”与“正名”的认识论。
-
第十章韩非的哲学
韩非的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变革实践在理论上的反映。面对“一天下”的时代大势,他秉持了荀子“四海之内若一家”的政治理想,坚持倡导“立法术,设度数”“利民萌便众庶之道”(《韩非子•问田》,克服了商鞅重“法”、申不害重 “术”、慎到重“势”的思想局限,强调法、术、势三者的有机结合与相辅相成,成为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为秦王朝最终统一天下和建立封 建帝国做了理论准备。他的著作被后人编为《韩非子》。
-
●10.1韩非的哲学
韩非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法、术、势统一的法治观、“世异则事异”的历史观、“道理相应”的自然观、“参验”论与“矛盾”说。
-
第十一章惠施的“历物之意”
惠施是当时很有学问的人,他的“善辩”是以“强于物……散于万物而不厌”、“遍为万物说”为特点的。
-
●11.1惠施的“历物之意”
惠施是当时很有学问的人,他的“善辩”是以“强于物……散于万物而不厌”、“遍为万物说”为特点的。
-
第十二章公孙龙的名辩理论
公孙龙第一次从哲学上对名实概念予以阐释和总结,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名辩理论。
-
●12.1公孙龙的名辩理论
公孙龙第一次从哲学上对名实概念予以阐释和总结,并由此形成了系统的名辩理论。
-
第十三章汉初儒学的复兴
在汉初儒学复兴的过程中,陆贾、贾谊两人的努力无疑是具有开拓性的。两人的思想是汉初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结果,与黄老学一样具有综合各家学说,尤其是综合儒、道、法三家的倾向。但与黄老之学不同的是, 陆贾、贾谊的思想基础却表现出明显的儒家倾向。
-
●13.1汉初儒学的复兴
对内加强制度建设的需要日渐增强,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与国力的提升,以往对匈奴所取的过分软弱的政策也需作出调整。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制度的正面建构,主张入世承担、积极有为的儒家思想越来越受到重视。
-
第十四章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和儒学的经学化神学化
汉武帝时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基本形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初步确立,这些都为儒家思想的意识形态化奠定了必要的社会基础。董仲舒吸纳战国以来逐渐流行的阴阳五行学说乃至民间信仰, 重新予以解释,建立起神学化的儒学体系。
-
●14.1董仲舒的宇宙论
董仲舒引入《易传》、《吕氏春秋》的许多观念,把“天”的化生功能与规则即“天之道”视为阴阳、四时、五行的交变规则时,我们可以看到,他的“天道”观是紧紧依托于大自然变迁的节律建立起来且具有某种经验性的。这是董仲舒的信仰体系与古代西方和古代印度创设的神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区别。
-
●14.2董仲舒的人性论
宇宙论探讨宇宙世界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则,仁、义、礼、智则是儒家认可的价值信念。如何从宇宙论转出价值论,使宇宙论得以成为孔孟提倡的价值信念的客观依据呢?董仲舒是从人的构成与人性问题谈起的。
-
●14.3董仲舒的政治观
从价值论转入社会政治领域,董仲舒一方面仍然把政治统治的正当性诉诸“天”、“天道”,另一方面亦诉诸由“天”、“天道”预定的道德信念。他强调“大一统”,推行“更化”,并把宗教哲学和政治思想结合起来,维护君主绝对权威,为巩固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依据。
-
●14.4儒学的经学化与今古文经学之争
从儒学史上看,董仲舒的贡献不仅是在理论上为孔孟建构的价值体系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撑,而且在他的倡议与影响下,经学的地位也日益得到上升与巩固。
-
●14.5谶纬思潮与《白虎通义》
西汉末年,随着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社会危机的加重,封建统治难以维持,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为代表的官方经学,与当时社会流行的谶纬迷信结合起来而形成的神学思潮,漫整个东汉一代。由班固汇集,经东汉章帝钦定的《白虎通义》集中表现了把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予以神圣化的意图,标志着经学神学化和神学经学化的最终完成。
-
第十五章王充的哲学
王充是汉代著名哲学家,他提出元气论,主张“效验”的认识论和偶成说和命定论。
-
●15.1王充的哲学
王充是汉代著名哲学家,他提出元气论,主张“效验”的认识论和偶成说和命定论。
-
第十六章道家的新发展和王弼的哲学
魏晋学术的主流是“玄学”,王弼坚持“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得意忘象”的认识论、“崇本息末”的名教观。
-
●16.1道家的新发展和王弼的哲学
魏晋学术的主流是“玄学”,王弼坚持“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得意忘象”的认识论、“崇本息末”的名教观。
-
第十七章慧能的禅学思想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八大宗派之一。自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东来,经历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的传承,到慧能时逐渐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禅宗弟子突出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心性哲学,并以离相、离念之说,与庄老思想遥相呼应。
-
●17.1慧能的禅学思想
禅宗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八大宗派之一。自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东来,经历了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的传承,到慧能时逐渐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佛教特有的禅宗。禅宗弟子突出以心传心、见性成佛的心性哲学,并以离相、离念之说,与庄老思想遥相呼应。
-
第十八章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的哲学
唐代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初唐时期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的重整和中唐时期由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等推动的儒学复兴运动。它们共同体现了唐代儒学在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
-
●18.1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的哲学
唐代儒学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初唐时期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经学的重整和中唐时期由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等推动的儒学复兴运动。它们共同体现了唐代儒学在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作用。
-
第十九章周敦颐的宇宙论和境界论
周敦颐的宇宙论和境界论,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第一,“无极而太极”;第二,太极与动静;第三,“诚者圣人之本”;第四,孔颜乐处。
-
●19.1周敦颐的宇宙论和境界论
周敦颐的宇宙论和境界论,主要围绕四个方面,第一,“无极而太极”;第二,太极与动静;第三,“诚者圣人之本”;第四,孔颜乐处。
-
第二十章张载的气学
张载的气学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第一,“太虚即气”的本体论;第二,天、道、神、化的宇宙观;第三,“德性所知”的修养论;第四,“民胞物与”的境界论。
-
●20.1张载的气学
张载的气学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讲解,第一,“太虚即气”的本体论;第二,天、道、神、化的宇宙观;第三,“德性所知”的修养论;第四,“民胞物与”的境界论。
-
第二十一章程颢、程颐的哲学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天理”与“性”的本体论;第二,程颢的功夫论与境界论;第三,程颐的修养论与认识论。
-
●21.1程颢、程颐的哲学
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天理”与“性”的本体论;第二,程颢的功夫论与境界论;第三,程颐的修养论与认识论。
-
第二十二章朱熹的理学
朱熹一生以著述讲学 为乐,经史子集无所不窥,著作等身,倾其一生心血注释的四书,宋以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并从元朝开始成为历代朝廷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
-
●22.1朱熹的理学
朱熹一生以著述讲学 为乐,经史子集无所不窥,著作等身,倾其一生心血注释的四书,宋以后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并从元朝开始成为历代朝廷科举考试的标准解释。
-
第二十三章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长期在家乡 从事讲学活动,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其中陆九渊与陆 九龄又被时人称为“江西二陆”,以比做“河南二程”。他们相与讲学论 道,创立了南宋“心学” 一派,开启了理学思潮的新生面。
-
●23.1陆九渊的心学
陆九渊长期在家乡 从事讲学活动,与其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其中陆九渊与陆 九龄又被时人称为“江西二陆”,以比做“河南二程”。他们相与讲学论 道,创立了南宋“心学” 一派,开启了理学思潮的新生面。
-
第二十四章王阳明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思想
-
●24.1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王阳明心学产生的背景
-
●24.2龙场悟道与心即理
龙场悟道的过程与心即理的思想
-
●24.3知行合一论
知行合一的思想
-
●24.4致良知教
良知的含义和致良知的功夫
-
●24.5阳明心学的理论特色及历史影响
阳明心学的特色和对后世的影响
-
第二十五章罗钦顺的哲学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理只是气之理”、对“佛学”与“心学”的批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质料,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受气而生。批评佛禅之学,认为以良知为天理就是将人心的“知觉”误作外在的人伦事物的必然道理,“是道理全在人心安排出,事物无复本然之则矣”。
-
●25.1罗钦顺的哲学
罗钦顺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理只是气之理”、对“佛学”与“心学”的批判。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质料,包括人在内的宇宙万物都受气而生。批评佛禅之学,认为以良知为天理就是将人心的“知觉”误作外在的人伦事物的必然道理,“是道理全在人心安排出,事物无复本然之则矣”。
-
第二十六章对理学的总结与早期启蒙思想
宋明理学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宇宙论与本体论、人生论与心性论、知行观与修养论、天人观与境界论四个层面。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整体上表现出突破封建藩篱的民主意识、自然科学研究的热潮提供了科学知识基础、学术领域开辟了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
-
●26.1对理学的总结与早期启蒙思想
宋明理学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宇宙论与本体论、人生论与心性论、知行观与修养论、天人观与境界论四个层面。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整体上表现出突破封建藩篱的民主意识、自然科学研究的热潮提供了科学知识基础、学术领域开辟了重实际、重实证、重实践的新学风。
-
第二十七章李贽的“异端“思想
以“是非无定质”的相对主义真理观打破了僵化的儒学意识形态。提出“人必有私”的自然人性论,充分肯定人的“私利之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出“人本自治”与“圣凡平等”。
-
●27.1李贽的“异端“思想
以“是非无定质”的相对主义真理观打破了僵化的儒学意识形态。提出“人必有私”的自然人性论,充分肯定人的“私利之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提出“人本自治”与“圣凡平等”。
-
第二十八章黄宗羲的哲学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
-
●28.1黄宗羲的哲学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他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他认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主要著作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和《明夷待访录》等。
-
第二十九章方以智的哲学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并充分吸收了气学与佛、道思想,将气本论的宇宙论与追问“所以”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带有杂糅性质的哲学体系。
-
●29.1方以智的哲学
方以智的哲学思想主要继承了程朱理学的思想并充分吸收了气学与佛、道思想,将气本论的宇宙论与追问“所以”的本体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带有杂糅性质的哲学体系。
-
第三十章王夫之的哲学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由此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与批判工作。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他对老庄思想、汉代的天人感应论、佛教唯心理论以及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解剖和尖锐的批判,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30.1王夫之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由此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与批判工作。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他对老庄思想、汉代的天人感应论、佛教唯心理论以及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解剖和尖锐的批判,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30.2王夫之的人性论和历史观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王夫之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学术研究,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由此展开对整个传统文化的总结与批判工作。在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中,他对老庄思想、汉代的天人感应论、佛教唯心理论以及程朱学派、陆王学派,都进行了比较深刻的解剖和尖锐的批判,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
第三十一章龚自珍的哲学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文章力主“更法”“改图”,揭露清代统治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其主要学术著作与诗文收入今人所编《龚自珍全集》。
-
●31.1龚自珍的哲学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的文章力主“更法”“改图”,揭露清代统治的腐朽,洋溢爱国热情。其主要学术著作与诗文收入今人所编《龚自珍全集》。
-
第三十二章魏源的哲学
魏源是清代思想家,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 “悉夷情”以“制外夷”,他在林则徐编纂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介绍当时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
-
●32.1魏源的哲学
魏源是清代思想家,鸦片战争失败后,为了 “悉夷情”以“制外夷”,他在林则徐编纂的《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成《海国图志》,介绍当时世界上各主要国家的基本情况。
-
第三十三章康有为的哲学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大同书》、《诸天讲》等。
-
●33.1康有为的哲学
康有为是近代著名思想家与政治活动家。主要著作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春秋董氏学》、《大同书》、《诸天讲》等。
-
第三十四章谭嗣同的哲学
提出“仁学”的“以太”说和“仁学”的“两三世”说。将封建“纲常名教”视做笼罩束缚人们的“网罗”,“冲决网罗之学”对君臣之伦作了猛烈批判。把“以太”作为日新之动力,以“心力”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
●34.1谭嗣同的哲学
提出“仁学”的“以太”说和“仁学”的“两三世”说。将封建“纲常名教”视做笼罩束缚人们的“网罗”,“冲决网罗之学”对君臣之伦作了猛烈批判。把“以太”作为日新之动力,以“心力”作为事物发展的动力。
-
第三十五章梁启超的哲学
论述“进化即进步”的历史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进化以进步为目的、进化以“革”为动力。认为中国要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 必须培养新型的国民,提出“新民说”,认为最主要的是“除心奴”和“道德革命”两个方面。
-
●35.1梁启超的哲学
论述“进化即进步”的历史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进化以进步为目的、进化以“革”为动力。认为中国要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 必须培养新型的国民,提出“新民说”,认为最主要的是“除心奴”和“道德革命”两个方面。
-
第三十六章孙中山的哲学思想——“知难行易”的学说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中国革命的先驱,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他深感中国古代“知易行难”说法的片面性,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知难行易”。
-
●36.1孙中山的哲学思想——“知难行易”的学说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族英雄、爱国主义者,中国革命的先驱,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实践,他深感中国古代“知易行难”说法的片面性,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孙中山提出了相反的命题:“知难行易”。
-
第三十七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生史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孙中山还从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接受美国社会学者威廉关于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和发挥,形成了民生史观。
-
●37.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与民生史观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孙中山设想通过三民主义的实施能够“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进而实现国富民强、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孙中山还从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接受美国社会学者威廉关于人类解决生存问题是社会进化的定律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和发挥,形成了民生史观。
-
第三十八章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流派与文化争鸣
说到新文化运动,大家也许觉得它年代久远,但它提倡的内容却至今影响着我们,比如用白话文写作,现代汉语标点符号,中文从左到右横向排版,还有汉语中“她”的使用等等,都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渊源。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引发了“新旧思潮之激战”。
-
●38.1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流派与文化争鸣
说到新文化运动,大家也许觉得它年代久远,但它提倡的内容却至今影响着我们,比如用白话文写作,现代汉语标点符号,中文从左到右横向排版,还有汉语中“她”的使用等等,都与新文化运动有着密切渊源。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思想流派,引发了“新旧思潮之激战”。
-
第三十九章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研究俄国革命经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由进化论的民彝史观转向唯物史观、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
●39.1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研究俄国革命经验,接受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是第一个由进化论的民彝史观转向唯物史观、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家。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