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研究进展
中医外科学研究进展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16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医外科学研究进展是中医外科学研究生的主干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临床专业课,本课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外科疾病发展规律以及最新进展的一门临床学科。本课程包括了临床多个亚学科的研究进展,如疮疡、乳房疾病、瘿、瘤、岩、周围血管疾病、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男科疾病等内容。中医外科学有其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内外治方法,重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更重视局部辨证,用系统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让我们跟着老师们一起来学习吧。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中医外科学研究进展总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括
曹毅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
曹毅
疮疡
疮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陶茂灿
丹毒、有头疽诊治进展
陶茂灿
乳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乳房疾病概况
楼丽华
乳房疾病的检查法
赵虹
乳痈诊疗进展
赵虹
粉刺性乳痈诊疗进展
赵虹
乳核诊疗进展
赵虹
乳衄诊疗进展
赵虹
乳癖诊疗进展
赵虹
乳疬诊疗进展
赵虹
乳岩诊疗进展
乳岩诊断进展
赵虹
乳岩治疗进展
赵虹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马丽俐
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辨证规律
马丽俐
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曹毅
蛇串疮诊疗进展
陶茂灿
常见感染性皮肤病诊治进展
HPV相关疾病诊治进展
曹毅
真菌皮肤病诊治进展
陶茂灿
色素性皮肤病诊治进展
杨晓红
湿疮诊治进展
马丽俐
油风诊治进展
陶茂灿
银屑病诊治进展
马丽俐
粉刺诊治进展
曹毅
瘾疹诊治进展
马丽俐
药毒诊治进展
陶茂灿
如何开展中医外科学科研
医学研究的意义
杨晓红
如何开展医学研究
杨晓红
红蝴蝶疮诊疗进展
曹毅
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徐利
痔的诊疗进展
徐利
肛瘘的诊疗进展
徐利
脱肛的诊疗进展
徐利
直肠癌诊治进展
方征宇
泌尿男性疾病的诊治及研究新进展
泌尿男性疾病概况
李玉兵
尿石症的诊疗进展
李玉兵
前列腺增生症诊疗进展
李玉兵
男性不育症诊疗进展
李玉兵
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脱疽诊疗新进展(上)
周秀扣
脱疽诊疗新进展(下)
周秀扣
其他外科疾病
毒蛇咬伤诊疗进展
陶茂灿
毒虫咬伤诊疗进展
陶茂灿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
曹毅
中医特色外治法的应用
曹毅
  •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研究进展总论

    随着社会、医学的进步,中医外科学逐渐形成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中医外科学以中医基础为指导,以阴阳辨证为纲要,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有诸内,必形诸外”,“治外必先诸内”的理论,应用内治和外治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 1.1中医外科学发展概括

    中医外科学起源于远古时代简单清创止血,至周代有了疡医,初步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内经》是中医外科的理论基础,形成于汉代,在晋、隋、唐、金元时期不断发展,明清时期逐渐成熟,并形成了以陈实功、王维德、高锦庭为代表的三大流派。近代,随着西医外科学的萌芽和融入,分科逐渐细化,给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中医外科学逐渐与西医外科学相结合, 建立我国特色的外科学是我们今后努力和发展的方向。

  • 1.2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

    外科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六淫邪毒、饮食不节、外来伤害、感受特殊之毒、情志内伤、劳伤虚损、痰饮瘀血。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外科疾病的辨证:辨病、阴阳辨证、部位辨证(上部、中部、下部)、经络辨证、局部辨证(辨肿、肿块和结节、痛、痒、脓、溃疡、出血)。治疗:内治和外治(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其他疗法)。

  • 第二章疮疡

    广义疮疡泛指一切体表浅显的外科疾病;狭义疮疡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感染性疾病;中医外科学的疮疡更多的是指狭义疮疡,相当于西医的“体表外感疾病”。疮疡所包甚广,有痈、疽、疔、疖、瘰疬、疥、癣、毒等分,历来是中医外科研究的主要对象。本章旨在介绍疮疡的认识和诊疗发展以及丰富的临床治法。

  • 2.1疮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疮疡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房室损伤等)两大类。本章节将详细讲述疮疡的病因病机,并对疮疡的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展开介绍。

  • 2.2丹毒、有头疽诊治进展

    丹毒是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有头疽是发生在皮肤肌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两种疾病均为典型的疮疡,本章节将分别讲述丹毒及有头疽的病因、分类、辨证论治以及西医治疗进展。

  • 第三章乳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世界上,有这样两个器官最能显现女性的力量。一个器官是阴道,另一个器官是乳房。前者是两性交合、孕育生命的必经通道,后者则是哺育生命的神圣源泉。就生命的成长而言,后者显然更为重要。在现代社会,乳房疾病多发,致病因素多样,乳房健康与人类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在本章,将以乳房概况、乳房检查法以及各类乳房疾病为专题向大家讲述乳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 3.1乳房疾病概况

    乳房是人类繁衍、哺育后代的重要器官。著名的阿蒂米丝的多乳房雕像,是史上最惊人的乳房崇拜,它象征了丰盛乳汁,投合了历久不衰的多乳房幻想,这源自人类自身对女性神圣的乳房的自信与自豪。千百年来,人类一直探索生命的奥秘,对于自身的研究从没停止过。在本专题,主要通过乳房的解剖、与脏腑经络的联系、常见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角度讲述乳房疾病概况。

  • 3.2乳房疾病的检查法

    及时正确的进行乳房检查,对于乳房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乳房触诊可以对乳房的整体情况、肿块的性质有一个初步的判断。本专题介绍的乳房辅助检查,包括钼靶X线摄影、超声、磁共振、病理检查、乳管镜检查等,是目前筛查及诊断乳腺疾病的主要方法。

  • 3.3乳痈诊疗进展

    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有言:“乳痈有热,三里主之。”乳痈,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常有乳房结块,红肿热痛,溃后脓出稠厚,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发生于哺乳期的是“外吹乳痈”;发生于妊娠期的是“内吹乳痈”;不论男女老幼,在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发生的称为“不乳儿乳痈”。在本专题,主要讲述发生于哺乳期的外吹乳痈。

  • 3.4粉刺性乳痈诊疗进展

    与狭义的发生于哺乳期的乳痈不同的是粉刺性乳痈,此病是发生于非哺乳期和非妊娠期妇女的慢性化脓性乳腺疾病。在历代文献中并无与之相符的疾病记载,1985年顾伯华主编的《实用中医外科学》 中首次提出了“粉刺性乳痈”的病名。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浆细胞性乳腺炎、肉芽肿性乳腺炎、乳腺导管扩张症等,病名概念复杂。在本专题,将会对此进行辨析。

  • 3.5乳核诊疗进展

    乳核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此“乳中结核”非彼“乳房结核病”,《备急千金药方》卷二十三中提到:“此症(结核)生于皮里膜外,结为果核,坚而不痛。”本病即为西医学上常说的“乳腺纤维腺瘤”,是指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同时增生所形成的一种乳房良性肿瘤。

  • 3.6乳衄诊疗进展

    乳衄,最早记载于《疡医大全》,“妇女乳房并不坚肿结核,惟乳窍常流鲜血,此名乳衄。”临床上引起乳衄的疾病有很多,如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乳腺增生病、导管扩张证、乳腺囊性增生病等。凡是以乳头溢血为临床表现的,均可以归于乳衄的范畴。在本专题,主要讲述的是西医学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

  • 3.7乳癖诊疗进展

    “乳癖”之名最早出现在华佗的《中藏经》中,“癖者,痞也。痞者,气机不畅,胀满疼痛。”到了明代,乳癖一词被明确的与乳房肿块联系起来,龚居中在《外科活人定本》中指出:“乳癖,此症生于正乳之上,乃厥阴,阳明经之所属也……何谓之癖,若硬而不痛,如顽核之类”。在本专题介绍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

  • 3.8乳疬诊疗进展

    乳疬,即西医学的乳房异常发育症,指男女儿童或中老年男性在乳晕部出现的疼痛性结块,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男性、10岁以前的女孩以及13-17岁的男孩。在本专题,主要讲述的男性乳房发育症是男性最常见的乳房疾病,主要因体内性激素代谢水平失衡等导致乳腺腺体增生或脂肪肥大。

  • 3.9乳岩诊疗进展

    乳岩,指发生在乳房部的恶性肿瘤,即西医的乳腺癌或乳房癌,是来源于乳腺导管和小叶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其中来自导管的乳癌占绝大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乳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与死亡率均居女性各类恶性肿瘤首位,分别为24.2%和1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数据统计,中国乳癌的发病率也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 第四章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皮肤覆盖于人体表面,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占人体重的15%,皮肤具有许多重要功能,也是人体最重要的免疫器官。皮肤病病种繁多,有近3000种皮肤疾病,而中医药是我们国家的宝库,中医药治疗皮肤病具有很大的优势,很多皮肤疾病通过中医药的治疗能够极大缓解甚至治愈。本章主要介绍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原发皮损及继发皮损、外用药物的使用原则、常见和疑难皮肤病的诊治进展以及如何开展中医外科学科研等。

  • 4.1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皮肤病种类繁多,皮肤病的病因无外乎内因、外因两大类,外因主要包括六淫、虫、毒。内因则与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肝肾亏损等有关。皮肤病的病机主要有气血失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导致生风化燥、伤阴损阳等,最终影响着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自觉症状如瘙痒疼痛、灼热感、蚁行感、麻木感以及他觉症状是皮肤病辨证的重要依据。

  • 4.2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辨证规律

    皮肤损害,是指可用视觉或触觉检查出来的皮肤或黏膜损害的客观体征,原发性皮损指的是疾病过程中直接发生或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继发性皮损指的是在原发皮损基础上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或损伤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瘢痕、色素沉着、萎缩等。课程讲述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特点和与中医辨证的关系。

  • 4.3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外科具有特色的治疗方法。外治法是运用药物手术、 物理方法或使用一定的器械等, 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外治法除了要进行辨证施治外, 还要根据疾病不同的发展过程, 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 4.4蛇串疮诊疗进展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中医认为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夹湿邪为患,西医认为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因其初期症状多样,临床上本病误诊率较高。本节旨在介绍中西医针对本病不同的诊治以及调护方法。

  • 4.5常见感染性皮肤病诊治进展

    感染性皮肤病是由病原体侵入皮肤引起的疾病,例如病毒引起的各种疣类,真菌引起的皮肤癣菌病,球菌引起的化脓性皮肤病、杆菌引起的麻风、结核,动物血吸虫尾蚴引起的血吸虫尾蚴性皮炎,疥螨引起的疥疮等。因本病病因种类较多,本节主要介绍HPV相关疾病诊治进展和真菌皮肤病诊治进展。

  • 4.6色素性皮肤病诊治进展

    首先了解一下影响皮肤颜色的两个主要因素,主要给大家介绍四个色素皮肤病,第一个是色素减退范畴的白癜风,第二个是色素增加范畴的黄褐斑、雀斑和太田痣。其中白癜风和黄褐斑我们作为重点介绍的内容。

  • 4.7湿疮诊治进展

    湿疮,属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 皮损呈现多种形态、对称分布、反复发作、瘙痒剧烈为特点。发病与湿热浸淫、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禀赋不耐等相关。根据病程以及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急性期以有渗出倾向丘疱疹为主。慢性期呈苔藓样变。急、慢性湿疮分别以清热利湿和养血润肤为治则,根据辨证分型采用中医内、外治疗法。介绍湿疮的鉴别诊断,现代医学的主要的治法,以及近来特应性皮炎的诊断和研究新动向。

  • 4.8油风诊治进展

    随着大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逐步提高,越来越重视毛发这个对人的形体美容、精神和社会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人体组成部分。毛发问题也成了我们临床研究的重点,本专题就其中油风的问题进行探讨,介绍油风诊治进展。

  • 4.9银屑病诊治进展

    白疕,一种红斑鳞屑性皮肤疾病。初起多由外邪所致,为实证;病久或再发,多为虚实夹杂或虚证。临床分型:寻常型、关节病型、红皮病型和脓疱型,可用皮肤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协助确诊。PASI、DLQI、PGA评估银屑病严重程度。介绍中医对血热内蕴、血虚风燥、血瘀气滞、湿毒蕴阻、火毒炽盛、风湿阻络、热毒伤阴证的辨证论治。现代医学主要针对抑制IL-17、23、TNF-α等细胞因子选择生物制剂治疗中重度斑块型银屑病。

  • 4.10粉刺诊治进展

    粉刺是一种以颜面、胸、背等处见丘疹顶端如刺状,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为主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其临床特点是丘疹、脓疱等皮疹多发于颜面、前胸、后背等处,常伴有皮脂溢出。多见于青春期男女,本节主要介绍中医对粉刺的诊断与治疗。

  • 4.11瘾疹诊治进展

    瘾疹,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以时隐时现的风团和瘙痒为主要特征,风邪袭表、胃肠积热、肝肾不足、情志内伤是主要的发病机理。瘾疹可分为自发性和诱导性两大类,辨证分型:风寒外侵证、风热袭表证、湿热内蕴证、血虚风燥证等,中医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养血,疏风止痒。临床治疗应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中医西医治疗相结合。简介病情评估方法以及现代研究主要切入点。

  • 4.12药毒诊治进展

    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各种途径(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造影、外用等)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引起的炎症反应,并可伴有全身各系统症状,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类型,西医也常称为药物性皮炎、药源性皮肤病等。本节旨在介绍药毒在中西医方面的常见分型以及临床诊疗的概述。

  • 4.13如何开展中医外科学科研

    这个章节的内容主要两个部分,一个是医学研究的意义,另外一个是如何开展医学研究。主要围绕我们皮肤科相关的已经结题或者在研的一些课题为基础,从科研选题、科研方案的确定这两个方面跟大家进行一个简单的探讨。

  • 4.14红蝴蝶疮诊疗进展

    红蝴蝶疮,又名蝶斑疮。是一种以面及手等暴露部位皮肤红斑、鳞屑、萎缩,状似蝴蝶,可累及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临床常见类型为盘状红蝴蝶疮和系统性红蝴蝶疮。其特点是盘状红蝴蝶疮好发于面颊部,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多为慢性局限性;系统性红蝴蝶疮除有皮肤损害外,常同时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病变呈进行性经过,预后较差。本节主要介绍中医诊断与治疗红蝴蝶疮。

  • 第五章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肛门直肠疾病包括多种疾病,也有多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章主要介绍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方法、痔的诊治进展、肛瘘诊疗进展、脱肛诊疗进展、以及直肠癌的诊疗进展等。

  • 5.1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首先了解一下肛门直肠疾病检查方法的意义,第一节介绍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体位,第二节介绍病变位置的标记法,第三节介绍专科检查,视诊、指诊。其中指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是重点介绍的内容。

  • 5.2痔的诊疗进展

    痔的诊疗进展主要是介绍痔的病因学进展,主要分2个部分介绍,一个是中医关于痔的症状、病因学、中医治疗的历史沿革,第二个是西医对痔发病机制认识的进展。

  • 5.3肛瘘的诊疗进展

    肛瘘的诊疗进展主要是介绍三个方面,第一个是肛瘘的定义,第二个是肛瘘的治疗,肛瘘的西医治疗主要介绍肛瘘的各种保留括约肌手术,第三个是肛瘘的中医挂线治疗,重点介绍挂线治疗的历史来源、材质、挂线的方法。

  • 5.4脱肛的诊疗进展

    脱肛的治疗进展主要是介绍脱肛的病名的历史沿革、病因病机、中医治疗。主要介绍脱肛的中医治疗中的注射疗法,注射疗法的药物组成及作用机制。

  • 5.5直肠癌诊治进展

    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每年以4%的速度在增加,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本节旨在介绍直肠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及分期、中医病因病机、、以及在中西医方面的常见分型和临床诊疗。

  • 第六章泌尿男性疾病的诊治及研究新进展

    中医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男科理论与经验,近年来中医男科研究蓬勃兴起,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目前中医男科已在全国范围内多病种,多角度,多手段地展开了研究,并出现了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趋势。

  • 6.1泌尿男性疾病概况

    泌尿、男性系统包括泌尿系统和男性生殖系统及两者的同一通道即尿道,泌尿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溺窍;男性生殖系统功能的外在表现,中医学称为精窍,精、溺二窍由肾所主,但与其他脏腑的生理功能密切相关,泌尿、男性系统疾病的发生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引起。

  • 6.2尿石症的诊疗进展

    尿石症属祖国医学"淋证"范畴,是泌尿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治愈后复发率也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尿石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与方法。现将近年来中西医防治尿石症的研究进展。

  • 6.3前列腺增生症诊疗进展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是影响老年男性生活质量的最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弄清。中医治疗此病有疗效高,本节着重介绍中西医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

  • 6.4男性不育症诊疗进展

    不育男子希望明确其不育的真正原因,并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得有效的治疗,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出现了许多令人鼓舞的诊断和治疗男性不育的进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使男性不育的诊治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规范化和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现将近年来中西医治疗男性不育症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 第七章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介绍脱疽的定义是由于先天不足,正气虚弱,寒湿之邪侵袭导致肢体脉络闭塞、气血不畅,发生以肢体末端缺血性坏死、趾(指)节脱离脱落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古代脱疽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六种疾病。目前,普遍认同脱疽相当于动脉硬化性坏疽、糖尿病性坏疽以及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简述了脱疽的临床特点。

  • 7.1脱疽诊疗新进展(上)

    现代医学认为脱疽的发病因素至今尚未明了。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病不外乎内因与外因,其主要的机理是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寒邪侵袭,凝滞脉络所致。

  • 7.2脱疽诊疗新进展(下)

    本病起病隐匿,病理进展缓慢,呈周期性发作,一般要经过4~5年,才趋严重。具有起病缓慢,病程长,治疗不彻底又反复发作的特点。介绍了脱疽的临床症状、分期与分级。

  • 第八章其他外科疾病

    本章主要介绍毒蛇咬伤、毒虫咬伤,其病因病机系由各种原因导致病变部位的静脉阻塞,气血瘀滞,甚则脏腑不和,治疗时注重内治外治结合,正确处理伤口,以防毒邪走窜入血入脏。

  • 8.1毒蛇咬伤诊疗进展

    全世界保有蛇类3340余种,毒蛇超过660种,我国蛇类200余种,每年被毒蛇咬伤者约20万人次,总体致死率和致残率仍偏高,本专题将结合国际指南与近年来我国蛇伤救治经验进展介绍毒蛇咬伤的诊疗方案。

  • 8.2毒虫咬伤诊疗进展

    毒虫咬伤,是被毒虫类叮咬而引起的中毒性疾病。常见的有毒昆虫和节肢动物如马蜂、大黄蜂及节肢动物蝎子、蜈蚣、蜘蛛等,它们对人体的伤害多局限在叮咬部位,全身反应多见于继发的过敏反应。本病若及时治疗和处理,病情较轻者,一般预后良好。但部分严重患者可导致休克,昏迷,抽搐,心脏和呼吸麻痹等,甚至死亡。本专题将介绍几种常见毒虫的损伤机制及处理。

  • 第九章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是突出中医外治为特色的中医药方法,中医外治法具有历史悠久、疗效独特,作用迅速、简便廉验之特点。中医外治法有近百种方法,与内治法相比,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之妙,对不适合内治之人更显示其治疗之独特,本章主要介绍多种常用的外治法的最新研究。

  • 9.1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

    中医外治法包括药物疗法、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药物疗法包括膏药、油膏、箍围药、草药、掺药、酊剂及洗剂多种剂型,根据疾病所在部位及病情发展变化所需选择。手术疗法包括切开法、火针烙法、砭镰法、挑治疗法、挂线法、结扎法、拖线法。其他疗法包括引流法、垫棉法、针灸法、熏法、熨法、热烘疗法、塌渍法、冷冻疗法和激光疗法。

  • 9.2中医特色外治法的应用

    外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 也是最直接的外治法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十分重要, 也是最直接的。一般情况下, 皮肤病患者的整体辨证与局部皮损辨证是一致的, 但亦经常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此时应以皮损辨证为主指导外治法。对于一些皮损较小且局限的皮肤病,如病毒疣、痣、鸡眼等, 无论其整体辨证有无证可辨亦均可以局部皮损辨证为主。皮肤科常用的特色中医外治法包括:中药涂擦、中药塌渍法、中药熏药、中药药浴、火针、刺络拔罐。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中医外科学研究进展总论

    1.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括

    1.2 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

    视频数2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疮疡

    2.1 疮疡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2.2 丹毒、有头疽诊治进展

    视频数2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乳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3.1 乳房疾病概况

    3.2 乳房疾病的检查法

    3.3 乳痈诊疗进展

    3.4 粉刺性乳痈诊疗进展

    3.5 乳核诊疗进展

    3.6 乳衄诊疗进展

    3.7 乳癖诊疗进展

    3.8 乳疬诊疗进展

    3.9 乳岩诊疗进展

    视频数10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4.1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

    4.2 原发性和继发性皮损的形态特征及辨证规律

    4.3 掌握外用药的使用原则

    4.4 蛇串疮诊疗进展

    4.5 常见感染性皮肤病诊治进展

    4.6 色素性皮肤病诊治进展

    4.7 湿疮诊治进展

    4.8 油风诊治进展

    4.9 银屑病诊治进展

    4.10 粉刺诊治进展

    4.11 瘾疹诊治进展

    4.12 药毒诊治进展

    4.13 如何开展中医外科学科研

    4.14 红蝴蝶疮诊疗进展

    视频数16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肛门直肠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5.1 肛门直肠疾病的检查方法

    5.2 痔的诊疗进展

    5.3 肛瘘的诊疗进展

    5.4 脱肛的诊疗进展

    5.5 直肠癌诊治进展

    视频数5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泌尿男性疾病的诊治及研究新进展

    6.1 泌尿男性疾病概况

    6.2 尿石症的诊疗进展

    6.3 前列腺增生症诊疗进展

    6.4 男性不育症诊疗进展

    视频数4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与研究新进展

    7.1 脱疽诊疗新进展(上)

    7.2 脱疽诊疗新进展(下)

    视频数2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其他外科疾病

    8.1 毒蛇咬伤诊疗进展

    8.2 毒虫咬伤诊疗进展

    视频数2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9.1 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

    9.2 中医特色外治法的应用

    视频数2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