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学
脊椎动物学
少于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4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菏泽学院
开课教师张红梅朱道玉张贵生孙西寨张国松
学科专业理学生物科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探索动物形态结构奥秘;揭示动物发生发展规律;树立野生动物保护意识!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脊索动物门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脊索动物门一
孙西寨
脊索动物门二
孙西寨
尾索动物亚门一
孙西寨
尾索动物亚门二
孙西寨
尾索动物亚门三
孙西寨
头索动物亚门一
孙西寨
头索动物亚门二
孙西寨
圆口纲
圆口纲一
孙西寨
圆口纲二
孙西寨
鱼纲
外部形态
张红梅
皮肤
张红梅
肌肉系统
张红梅
骨骼系统(1)
张红梅
骨骼系统(2)
张红梅
消化系统(1)
张红梅
消化系统(2)
张红梅
呼吸系统
张红梅
循环系统
张红梅
排泄系统
张红梅
感觉器官
张红梅
神经系统
张红梅
生殖系统
张红梅
两栖纲
两栖动物(一)
朱道玉
两栖动物(二)
朱道玉
两栖动物(三)
朱道玉
两栖动物(四)
朱道玉
爬行纲
羊膜卵的出现
张红梅
体型和皮肤
张红梅
骨骼
张红梅
肌肉系统
张红梅
消化系统
张红梅
呼吸系统
张红梅
循环系统
张红梅
排泄系统
张红梅
神经系统
张红梅
感觉器官
张红梅
生殖系统
张红梅
鸟纲
鸟类的主要特征
张贵生
外部形态和皮肤
张贵生
骨骼(一)
张贵生
骨骼(二)、肌肉系统
张贵生
消化系统
张贵生
呼吸系统
张贵生
循环、排泄、生殖系统
张贵生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张贵生
哺乳纲
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张贵生
外部形态和皮肤
张贵生
骨骼和肌肉系统
张贵生
消化系统
张贵生
呼吸、循环和排泄
张贵生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张贵生
动物地理和生态
动物地理
张国松
动物生态
张国松
  • 第一章脊索动物门

    【教学目标和要求】
    1、重点掌握脊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和演化及起源的证据;
    2、了解脊索动物门各亚门的简况,掌握其进化路线;
    3、以文昌鱼为代表,掌握原索动物的特征及其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4、了解海鞘的结构特点和发育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脊索动物的三大主要特征和各亚门的主要特征和分类概况。
    教学难点:理解原索动物(尾索和头索动物)的特征及在动物演化上的意义。
    【重要关注点】
    1.脊索动物特征
    1.1脊索动物有哪些共同特征?
    1.2与无脊椎动物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2.脊索动物分哪几个亚门?哪几个纲?
    2.1文昌鱼的胚胎发育过程?
    2.2理解海鞘的变态过程。

  • 1.1脊索动物门一

    1 脊索动物门特征
    1.1 主要特征
    1.2 次要特征
    1.3 共同特征

  • 1.2脊索动物门二

    2 脊索动物门的分类概述
    2.1 尾索动物亚门
    2.2 头索动物亚门
    2.3 脊椎动物亚门

  • 1.3尾索动物亚门一

    尾索动物亚门
    1、亚门主要特征
    2、海鞘形态结构
    2.1、外形
    2.2 皮肤与骨骼

  • 1.4尾索动物亚门二

    2.2  呼吸与消化
    2.4  循环与排泄
    2.5 生殖
    2.6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 1.5尾索动物亚门三

    3. 幼体与变态
    4. 分类

  • 1.6头索动物亚门一

    头索动物亚门
    1 . 亚门原始性特征
    2、形态结构
    2.1 外形
    2.2 皮肤系统
    2.3 肌肉与骨骼系统
    2.4 呼吸与消化系统
    2.5 循环与排泄系统

  • 1.7头索动物亚门二

    2.6 生殖与发育
    2.7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3 分类

  • 第二章圆口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掌握圆口纲的主要特征,重点掌握其结构的原始性和特化性;
    2、了解七鳃鳗鱼的特点;
    3、了解圆口纲的演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圆口纲原始性特征。
    教学难点:对无上下颌、无偶鳍原始特征和和适于寄生生活的特征。
    重要关注点
     1.圆口动物主要特征。
    2.七鳃鳗和盲鳗的差异  。

  • 2.1圆口纲一

    圆口纲主要特征
    1 原始和特化的结构特点
    1.1 原始特征
    1.2 特化特征(与寄生或半寄生生活相适应)
    2 形态结构
    2.1 皮肤系统
    2.2肌肉与骨骼系统
    2.3 呼吸与消化系统
    2.4 循环与排泄系统

  • 2.2圆口纲二

    2.5 生殖系统
    2.6 神经系统与感觉器官
    3 分类
    3.1 七鳃鳗目
    3.2 盲鳗目

  • 第三章鱼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以鲫鱼为代表,重点掌握鱼纲的进步性、原始性及其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掌握我国鱼类重要目的特征,以及鱼类的生态;
    3、了解我国的经济鱼类和渔业的现状及进展;
    4、了解上、下颌产生和成对附肢出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上下颌形成的生物学意义;成对附肢出现的意义;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总鳍鱼在动物学上的研究意义;鱼类头骨的组成及特点;典型脊椎骨的结构;鱼类的呼吸系统、的循环系统、渗透调节机制、生殖方式及性逆转现象。
    [难点]:骨鳞的结构;鱼类头骨的组成及结构;鳃的结构;鱼的呼吸运动、血液循环、脑的结构、外周神经系统。
    【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学习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讨论法等。
    【教学内容】
    1 概述
    2 鱼类的主要特征
    2.1 外部形态和皮肤
    2.2 骨骼系统
    2.3 肌肉系统
    2.4 消化系统
    2.5 呼吸系统
    2.6 循环系统
    2.7 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
    2.8 排泄系统
    2.9 生殖系统

  • 3.1外部形态

    体形  纺锤形 侧扁形 平扁形 棍棒形 2.鱼类身体分为三部分 头  自口端至鳃盖后缘(最后一对鳃裂)。 躯干  鳃盖后缘至肛门(泄殖孔)。 尾  泄殖孔至体末端。 (1)头部 口:  上位口 口裂朝向背方,以浮游生物为食。 下位口 口裂朝向腹方,以底栖生物或岩石上藻类为食。 端位口 口裂位于头前端,以漂浮生物或其他有机物为食。 触须  着生于口周围,上面分布有味蕾。 眼   鼻孔   (2)躯干部 鳍:  背鳍 臀鳍(analfin)位于肛门和尾鳍之间。形态、数目因种而异。功能:维持鱼体垂直平衡。 尾鳍(candalfin)位于尾部,鱼运动时起舵和推动作用。 正尾型尾鳍:  歪尾型尾鳍:  原尾型:  无尾鳍: 胸鳍 软骨鱼:胸鳍与体轴成水平排列---平衡作用。        胸鳍与躯体结合成体盘---运动功能。 硬骨鱼:胸鳍较小与体轴成垂直排列。 腹鳍 软骨鱼:位于泄殖腔两侧。 硬骨鱼:腹鳍腹位:位于腹部,较低等的鱼类。如鲤形目         腹鳍胸位:位于胸鳍下方鳃盖之后。如鲈形目         腹鳍喉位:位于鳃盖之间的喉部。         无腹鳍:  如鳗鲡 鳍式:用来表示各鳍的形态特征,鳍名—大写英文字母; 棘数—罗马数字,软条数—阿拉伯数字,“—”表示棘与软条相连,“,”表示棘与软条分隔,数目变化范围“-”表示。如鲤鱼鳍式: D.II,18-19;P.I,16-18;V.II,8-9;A.III,5-6;C.20-22。 侧线:      

  • 3.2皮肤

    皮肤及其衍生物 1.皮肤 珠星(追星):  2.毒腺 3.发光器 4.鳞片 大多数鱼类体表被有鳞片,少数鱼无鳞是次生现象。鳞分为三种: (1)盾鳞:   (2)硬鳞:  (3)骨鳞:  圆鳞:  栉鳞:  鳞式:         侧线上鳞数                     侧线鳞数——————                               侧线下鳞数                          侧线上鳞:自背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侧线下鳞:自臀鳍前缘至侧线的鳞行数。

  • 3.3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 (一)肌肉的发生 / 躯干、尾部肌肉:/轴上肌 中轴肌:                  \轴下肌        /        \          /眼肌 体节肌:         头部肌肉   鳃下肌        \                   \舌下肌         附肢肌:奇鳍肌                 偶鳍肌 (二)头部肌肉 (三)躯干肌 (四)附肢肌 (五)发电器官

  • 3.4骨骼系统(1)

    骨骼系统
    硬骨形成的途径:
    软骨化骨: 
    膜化骨: 
    (一) 中轴骨 axial skeleton
    1.头骨  skull
    脑颅:包围脑、视、听、嗅等器官的骨格。鱼类有一完整的脑颅。
    骨骼分布:
    鼻区:
    耳区:
    蝶区:
    枕区:
    咽颅:7对分节弧形软骨,围绕消化管前段。
    第1对  颌弓dibular arch
    第2对  舌弓 hyoid arch
    第3-7对 鳃弓 branchial arch
    鳃盖骨
    2.脊柱(vertebral column)和肋骨(rib)
    (1)脊柱
    躯干椎:椎体、髓弓、髓棘、锥体横突
    尾  椎:椎体、髓弓、髓棘、脉弓、脉棘
     (2)肋骨

  • 3.5骨骼系统(2)

    附肢骨骼appendicular skeleton 1.奇鳍骨 软骨鱼的支鳍骨为软骨,有1至多排,骨块大,数较少。 硬骨鱼每根支鳍骨分为三节(或三块):鳍骨,中间鳍骨,远端鳍骨。鳍骨与髓棘相关节,远端鳍骨与皮肤鳍条相连接。 尾鳍的皮肤鳍条直接与脊柱末端变形的髓棘或脉棘相关联。正尾型:脊柱上弯尾椎愈合成尾杆骨,髓棘变形成尾上骨,脉棘、脉弓愈合成宽大板状的尾下骨。 2.带骨和偶鳍骨 (1)带骨 肩带pectoral girdle 硬骨鱼: 软骨鱼:  腰带pelvic girdle 硬骨鱼:一对无名骨。 软骨鱼:一对坐耻杆骨形成一字型,位于泄殖孔前方。 (2)偶鳍骨 胸鳍:  腹鳍:  雄性软骨鱼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交配器叫鳍脚。 鳍骨类型:      韦伯氏器:      三脚骨:     间叉骨:      舟骨:      闩骨:

  • 3.6消化系统(1)

    消化系统
    鱼类由于食性不同,食物种类的差异,各种鱼的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显著区别。
    (一) 消化道
    1.口咽腔  
    (1)齿 
    颌齿:着生于颌骨
    犁齿:着生于犁骨
    腭齿:着生于腭骨
    舌齿:生于舌上
    咽齿:生在下咽骨上
    软骨鱼的齿:
    硬骨鱼的齿:
    鲤形目第五对鳃弓特化为咽喉齿,其形状、数目、排类方式为分类依据。
    (2)舌
    (3)鳃耙 
    2.食管
    3.胃
    4.肠
    5.肛门与泄殖腔
    泄殖腔:内部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个开口。
    泄殖窦:内部有生殖管及排泄管二个开口。板鳃类、肺鱼类有泄殖腔。辐鳍鱼类有泄殖窦。

  • 3.7消化系统(2)

    (二)消化腺
    1.肝脏
    2.胰脏
    鲤科鱼类肝脏呈弥散状分散在肠细膜上,与胰细胞混杂故称肝胰脏。

  • 3.8呼吸系统

    消化系统
    鱼类由于食性不同,食物种类的差异,各种鱼的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有显著区别。
    (一) 消化道
    1.口咽腔  
    (1)齿 
    颌齿:着生于颌骨
    犁齿:着生于犁骨
    腭齿:着生于腭骨
    舌齿:生于舌上
    咽齿:生在下咽骨上
    软骨鱼的齿:
    硬骨鱼的齿:
    鲤形目第五对鳃弓特化为咽喉齿,其形状、数目、排类方式为分类依据。
    (2)舌
    (3)鳃耙 
    2.食管
    3.胃
    4.肠
    5.肛门与泄殖腔
    泄殖腔:内部有肛门、生殖管、排泄管三个开口。
    泄殖窦:内部有生殖管及排泄管二个开口。板鳃类、肺鱼类有泄殖腔。辐鳍鱼类有泄殖窦。
    (二)消化腺
    1.肝脏
    2.胰脏
    鲤科鱼类肝脏呈弥散状分散在肠细膜上,与胰细胞混杂故称肝胰脏。

  • 3.9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鱼类循环系统特点:
    (1)心脏一心房一心室,软骨鱼有动脉圆锥,硬骨鱼有动脉球,单循环。
    (2)动脉系:出鳃动脉,背大动脉根,背大动脉。
    (3)静脉系:前主静脉2,后主静脉2。侧腹静脉2,总主静脉2,肝静脉1,肾门静脉2(发达),体静脉。
    (一) 心脏
    1.静脉窦 
    2.心房(心耳)  
    3.心室  位于心房前方,房是孔处有瓣膜,心室壁肌肉层厚。
    (二) 血液循环
    组织液:
    淋巴液:
    (三)脾脏
    位于胃的一侧或后方。鲤鱼的脾脏在鳔腹侧小肠背侧细长条状,红褐色。功能:产生淋巴细胞和白细胞,破坏衰老的红细胞。

  • 3.10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
    (一) 肾脏
    鱼类的肾脏紧贴鱼腹腔背壁,为一对实质性块状器官,呈暗红色。
    1.前肾
       2.中肾
    (二) 输尿管和膀胱
    (二)泌尿机能
    (三)渗透压的调节
    1.淡水鱼类
    2.海水硬骨鱼
    3.软骨鱼

  • 3.11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1.侧线系统
    罗伦氏壶腹  
    2.听、平衡觉感受器
    半规管: 
    3.视觉器官
    眼球结构:
    外层:巩膜  角膜
    中层:脉络膜(包括银膜、血管膜、色素膜)  虹膜
    内层:视网膜
    晶体大而圆,由韧带悬挂在虹膜上,适于近视。

  • 3.12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
    1. 脑的发生
    2. 脑的结构
    (1)端脑
    (2)间脑
    (3)中脑
    (4)小脑
    (5)延脑
    3脊髓
    (二)外周神经系统
    1.脑神经   10对
    2.脊神经
    (三) 植物性神经系统
    1.交感神经系统
    由躯干部脊髓发出的内脏运动纤维,在脊髓附近的交感干中换神经元后与效应器相连。节前纤维短有髓鞘,节后纤维长无髓鞘。
    2.副交感神经系统
    由脑和脊髓发出的内脏运动神经,在效应器附近换神经元,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
    软骨鱼副交感神经为:III,VII,IX,X.
    硬骨鱼腹交感神经为:III,X.

  • 3.13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
    由性腺和生殖导管组成。性腺左右成对或一侧发育,性腺由系膜悬于腹腔背侧,有的鱼性腺与肾脏关系密切,大多数鱼类二者无联系。
    (一)两性异形
    1.个体大小:
     2.体形变化:
    3. 色泽:
    4. 珠星:
    (二)生殖器官
        1.雄性
    2.雌性
    (三)生殖腺发育与卵子结构
    生殖腺发育根据其特征分为6个时期。
    体外受精,卵生。少数鱼:卵胎生 体内受精,体内发育,营养来自卵黄。假胎生 发育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与母体有物质交换。

  • 第四章两栖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以青蛙为例,重点掌握两栖动物在形态结构以及发育上对水生到陆生转变中的过渡性;

    2、掌握两栖类结构上的进步性、原始性;

    3、了解两栖类与人类的关系;

    4、了解五趾型附肢和肺出现的意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栖类对陆生的适应情况;五趾型四肢骨出现的意义;肺出现的意义;两栖类皮肤的特点、肌肉系统、循环系统;蛙蟾类的生殖系统;两栖类的经济意义。

    [难点]:两栖类的肌肉系统、血管系统、胚胎发育和变态。

    【重要关注点】
     
    1.两栖类获得了哪些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为什么说它们的必生活还不能完全离开水?
     
    2.两栖类躯体结构的主要特征?

     3.理解五趾型附肢的特点以及出现的意义。
     
    4.理解并掌握不完全双循环。

     5.理解并掌握口咽式呼吸。

    6.通过学习如何理解两栖类生存的压力,结合实际考虑如何进行两栖类动物保护?

  • 4.1两栖动物(一)

    水、陆环境的比较
    1.陆地空气氧含量大
    2.水密度大
    3.水的比热大
    4.陆地干燥,水分易蒸发。
    5.陆地环境复杂。 
    一.外形


    鼓膜
    声囊
    二、皮肤及衍生物
    两栖类的皮肤由真皮和表皮两部分组成。
    皮肤衍生物
    粘液腺:
    毒腺
    色素细胞:

  • 4.2两栖动物(二)

    骨骼系统
    (一)头骨
    (二)脊柱
        1.颈椎
    2.躯干椎
    3.荐椎
    4.无尾目尾椎愈合成一根尾杆骨。
    (三)带骨和附肢骨
        1.肩带  
    固胸型:
    弧胸型:
    2.胸骨
    3.腰带 
    4.附肢骨  
    5.五趾型附肢
    前肢:
    后肢:
    肌肉系统
    1、肌肉分节现象已不明显。
    2、附肢肌由于运动的多样性而更为发达。。
    3、鳃节肌也发生变化,大部分退化;一部分转为咽喉部肌肉。

    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1.口咽腔 
    2.食道 
    3.胃  
    4.肠 
    5.泄殖腔 
    (二)消化腺
    1.肝脏 
    2.胰脏
    呼吸系统
    1.喉头气管室 
    2.肺 
    3.呼吸方式  口咽腔呼吸

  • 4.3两栖动物(三)

    循环系统
    1.心脏  
    静脉窦
    心房
    心室
    动脉圆锥
    2.动脉系统 
    3.静脉系统 
    4.淋巴系统

  • 4.4两栖动物(四)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脑明显分为五部分,但无明显的脑曲。
    1.大脑  
    2.间脑  
    3.中脑 
    4.小脑 
    5.延脑 
    6.脊髓 
    外周神经系统
    1.脑神经10对
    2.脊神经10对 
    3.植物性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1.侧线 
    2.视觉器官 
    3.嗅觉器官  
    4.听觉器官  
    生殖系统
    1.雄性生殖系统
    2.雌性生殖系统
    3.生殖方式
    4.育及变态

  • 第五章爬行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以蜥蜴为例,重点掌握爬行动物的特征,突出羊膜卵产生的意义;

    2、了解爬行纲的分类,以及毒蛇的识别与蛇伤的防治。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爬行动物适于陆地生活的主要特征;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爬行类骨骼系统的特点、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嗅觉、各目的特点。

    [难点]:羊膜卵的结构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爬行类的中轴骨骼;颅骨的类型;爬行类的血液循环、听觉器官。

    【重要关注点】

     1.理解羊膜卵的结构及其出现意义。
     
    2为什么说爬行类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

     3.爬行类首次出现了五项结构,它们的出现有什么生物学意义?

     4.爬行类较两栖类的进步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5.理解次生腭、胸腹式呼吸、新脑皮、同型齿的概念。

  • 5.1羊膜卵的出现

    羊膜卵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 5.2体型和皮肤

    主要特征

    爬行类按体形可分为蜥蜴型、蛇型、龟鳖型。按生境可分为地面爬行、树栖、穴居、水栖等。它们在中生代曾繁盛一时,但现存种类不多,其主要特征为:

    (一)皮肤

    角质化程度加深,缺少腺体而干燥 表皮有角质层分化,细胞积累大量角蛋白,角质层外侧形成角质鳞片或甲角 质层磨损后由其下边的生发层产生细胞补充。角质鳞:鳞片间角质层变薄,使 鳞片能活动并具有生理透水性。摄氏20-30度时皮肤失水占总失水量的80%。鳄类的角质鳞下边有真皮发生的骨板。龟甲为角质盾片与真皮来的骨板愈合而成。鳖无角质鳞,以革质膜代替。角质层束缚动物体生长,需定期更换叫蜕皮。蛇、蜥蜴约两个月蜕皮1次;龟、鳖无定期蜕皮,以新替旧。真皮较薄,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有的形成骨板。真皮上层有色素细胞,在外界环境因素(光、温度)作用下,通过植物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调节改变体色,色素细胞还有吸收辐射热提高体温的作用。

    皮肤腺:雄性蜥蜴大腿内侧有股腺,腺孔排成一列,分泌物干后在孔外形成黄色短刺状突起,交配时把持雌体。一些蛇、龟在下颌或泄殖腔附近有腺体,分泌物产生特殊气味招引异性交配。

  • 5.3骨骼

    骨骼系统
    中轴骨骼
    1.头骨
    2.脊柱分化为五部分:颈、胸、腰、荐、尾。
    附肢骨骼
    五趾型附肢近一步完善 
    肩带:
    前肢:
    腰带:
    后肢:

  • 5.4肌肉系统

    肌肉系统
    1.皮肌  
    2.咬肌
    3.肋间肌
    4.躯干肌 
    5.附肢肌

  • 5.5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口腔
    牙齿 
    毒 
    舌  
    口腔腺 

  • 5.6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呼吸道: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喉、气管、支气管。
    喉头  
    气管  
    肺 
    呼吸方式:口咽式呼吸  

  • 5.7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
    1.心脏
    二心房一心室,心室内有不完全隔膜。鳄两心室间仅留一潘氏孔。静脉窦退化,一部分并入右心房。动脉圆锥消失。
    2.动脉

    动脉圆锥分成三条血管: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右体动脉弓。分别发自心室右侧、心室中央、心室左侧。心室间隔不完全处由肉柱形成一个腔,来自肺静脉的多氧血进入该腔后,进入左体动脉弓出心,绕到心脏右侧。右体动脉弓绕到心左侧,二动脉弓在背面汇合成背大动脉,分支到各个内脏器官。
    3.静脉
    静脉窦退化  由于心脏壁和血管壁上肌肉增多,产生的压力较高,静脉窦促血液回心作用减小而退化。
    肾门静脉退化  后肢来的血液一部分进入肾门静脉经毛细血网后,汇集成肾静脉入后腔静脉。另一部分血入肾后,直接穿过肾脏入后腔静脉(不入毛细血管网)。使血液心速度加快。
    一对腹侧静脉  汇集后肢和体壁来的血,向前以毛细血管终止于肝脏内。
    一对前腔V.,一条后腔V.,一条肝门V.,一对肾门V.。

  • 5.8排泄系统

    排泄系统
    肾脏:鳄、蛇两肾不对称,右肾靠前。
    输尿管 
    膀胱  
    排泄物:含氮代谢废物为尿酸,
    盐腺  

  • 5.9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
    间脑:
    中脑:
    小脑:
    延脑:发达,形成弯曲。
    脊髓:有颈胸膨大和腰荐膨大。
    外周神经
    脑神经12对:

  • 5.10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
    栉状体:
    睫状肌:
    泪腺:
    顶眼:
    2.听觉器官
    内耳:
    中耳:中耳室后壁新形成一个正圆窗,使内淋巴流动以余地。
    外耳:骨膜下陷形成外耳道。
    3.嗅觉器官
    4.红外线感受器
    颊窝:
    唇窝:

  • 5.11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
    雄性:精巢一对

    雌性:
    卵巢一对
    输卵管不同部位功能不同:
    体内受精,卵生:卵借阳光、腐叶产生热量孵化。
    卵胎生:孵化过程在母体内完成,营养来自卵黄,孵化后期形成卵黄囊胎盘与母体有气体、营养物质的交换。

  • 第六章鸟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以家鸽为代表,重点掌握鸟类适应于飞翔的特征;

    2、掌握鸟类主要的分类依据和主要目的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鸟类适应飞翔生活的特征;鸟类的进步特征。

    [难点]:鸟类的骨骼系统、双重呼吸、循环系统、双重调节;鸟纲分类。

    【重要关注点】
     
    1.鸟类适于飞翔生活的结构特征。
     
    2.鸟类骨骼系统的结构特点。
     
    3.鸟类的进步性特征。
     
    4.动物体体温恒定的意义。
     
    5.鸟类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

    6.你对我国的“爱鸟周”活动的认识?

  • 6.1鸟类的主要特征

    鸟类与爬行动物相同的特征:
    鸟类的进步特征:
    鸟类的特化特征: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

  • 6.2外部形态和皮肤

    外形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
    头部:
        
    颈部:
    躯干:
    尾部:
    四肢
    皮肤及衍生物
    (一)皮肤
    特点:薄、松、软、干燥
    1、表皮 
    2、真皮 
    3、皮下层 
    (二)衍生物
    1、尾脂腺 
    2、羽 
    3、(1)正羽  分布于体表、翼、尾
    飞羽 
    尾羽 
    覆羽 
    (2)绒羽 
    (3)纤羽 
    (4)羽的颜色
    化学性颜色:
    物理性颜色:
    (5)换羽

  • 6.3骨骼(一)

    骨骼系统
    特点:薄、愈合、中空、轻而坚固。
    1、头骨
    2、脊柱
    脊柱分为五部分:颈、胸、腰、荐、尾。
    颈椎
    胸椎  
    腰椎  
    荐椎 
    尾椎  
    3、肋骨与胸骨
    4、附肢骨
    前肢骨骼
    肩带 肩胛骨:
    锁骨:
    乌喙骨:
    前肢 
    上臂:     
    前臂:     
    腕、掌、指:
    后肢骨骼
    腰带: 
    髂骨:
    坐骨:
    耻骨:
    后肢 股部:
    胫部 
    跗跖部 
    趾部

  • 6.4骨骼(二)、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
    特点:薄、愈合、中空、轻而坚固。
    1、头骨
    2、脊柱
    脊柱分为五部分:颈、胸、腰、荐、尾。
    颈椎
    胸椎  
    腰椎  
    荐椎 
    尾椎  
    3、肋骨与胸骨
    4、附肢骨
    前肢骨骼
    肩带 肩胛骨:
    锁骨:
    乌喙骨:
    前肢 
    上臂:     
    前臂:     
    腕、掌、指:
    后肢骨骼
    腰带: 
    髂骨:
    坐骨:
    耻骨:
    后肢 股部:
    胫部 
    跗跖部 
    趾部
    肌肉系统
    特点:与飞翔扇翼有关的胸肌特别发达。躯干背部肌肉不发达。腿部肌肉发达。皮肌发达。
    胸肌 
        胸大肌:

  • 6.5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消化道:喙、口腔、咽、食道、嗉囊、胃(腺胃,肌胃)、小肠、盲肠、直肠、泄殖腔。
    喙:
    舌:
    胃 腺胃:
      肌胃:
    小肠
    盲肠 
    大肠
    泄殖腔 
    腔上囊
    消化腺 
    肝脏 
    胰脏 

  • 6.6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
    1、呼吸道:外鼻孔、鼻腔、内鼻孔、喉、气管、支气管
    外鼻孔
    喉 
    气管 
    支气管 
    气管
    2、肺 
    3、气囊
    初级支气管形成的气囊:
    次级支气管形成的气囊:
    4、鸟类的呼吸
    双重呼吸:
    吸气:
    呼气:
    气囊的功能:

  • 6.7循环、排泄、生殖系统

    心脏:
    动脉:
    颈A.
    静脉:
    血液循环方式:
    淋巴系统:
         

  • 6.8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特点:大脑发达为纹状体发达,成为智慧中枢。小脑发达。视叶发达,嗅叶退化。
    1、大脑
    2、间脑
    3、中脑
    4、小脑
    5、延脑
    6、脊髓
    7、脑神经
    感觉器官
    1、视觉器官
    眼睛是鸟类飞翔生活中定向、定位、觅食、防御等活动不可缺少的。
    瞬膜
    巩膜
    脉络膜
    视网膜
    视觉调节
    2、听觉器官
    鸟类听觉器官由外耳、中耳、内耳构成。
    内耳
    声波的传递:鼓膜—耳柱骨—卵圆窗—外淋巴—膜迷路—内淋巴—听斑。
    3、嗅觉器官
    鸟类嗅觉器官退化,少数种类发达如无翼目(嗅出地下昆虫或蠕虫)、鹱
    形目(嗅出海面上散布的动物油脂气味)、鹤形目、兀鹫等。

  • 第七章哺乳纲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以家兔为代表,重点掌握哺乳纲的进步性特征;
    2、掌握各亚纲、各目、以及某些科的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胎生、哺乳及其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哺乳类的进步特征;
    [难点]:哺乳类的骨骼系统;哺乳类的呼吸运动;哺乳类的循环系统;哺乳类的肾脏结构、肾单位及渗透调节;哺乳类脑的结构;哺乳类植物性神经系统;哺乳类耳的结构;哺乳纲分类。
    【重要关注点】
    1.什么是胎生,胎生哺乳的意义是什么?
    2.什么是胎盘、胎盘分为哪几类?
    3.哺乳类皮肤的结构功能特点?
    4.哺乳类特有的皮肤腺?
     5.哺乳类骨骼系统的有哪些特征?
    6.哺乳类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特点?

     
    7.简述吞咽反射的过程?

     
    8.简述哺乳类完成呼吸运动的过程?

     
    9.简述哺乳类血液循环系统的特征?

     
    10.简述哺乳类肾脏的结构、功能、及泌尿过程?

     
    11.简述哺乳类脑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各部分的功能?

     
    12.简述哺乳类各亚纲和主要目的特征,及代表动物?

  • 7.1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胎生哺乳的意义
     胎盘:
    意义:
    主要特征
     1、体表被毛,皮肤腺发达。
     2、具二个枕髁,颈椎通常7枚。
     3、下颌由单一齿骨组成,牙齿为再出齿、异型齿,有口腔消化。肌肉质唇
     4、有可活动的眼睑和肉质外耳。
     5、四肢适应多种形式的陆地运动。
     6、四腔心脏,左体动脉弓。
     7、具横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
     8、肺呼吸,声带发音。
     9、后肾排泄系统。
     10、神经系统高度发达,脑神经12对。
     11、恒温
     12、胚胎借胎盘附着在子宫内发育,有胎膜结构。单孔类除外。
    13、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幼兽

  • 7.2外部形态和皮肤

    外形
    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尾、四肢。
    头 
    躯干 
    四肢 
    趾行性
    蹄行性
    皮肤及其衍生物
    (一)皮肤
    1、表皮 
    2、真皮 
    3、皮下组织 
    (二)皮肤衍生物
    包括毛、爪、蹄、角、鳞及皮肤腺
    1、毛 
    (1)毛的结构
    毛干:
    髓质:
    皮质:
    鳞片层:
    毛根:
    (2)毛的种类
    针毛:
    绒毛:
    触毛:
    (3)毛的发生
    (4)毛色
    (5)换毛
    2、爪、甲、蹄
    3、角
    哺乳动物的角分为洞角、实角和表皮角。
    (1)洞角:
    (2)实角:
    (3)表皮角:
    4、鳞
    5、皮肤腺
      (1)皮脂腺:
    (2)汗腺:
    (3)乳腺:
    (4)臭腺:

  • 7.3骨骼和肌肉系统

    骨骼系统
    1.头骨
    特点:
    主要骨块:
    顶部 
    底部 
    枕部  
    鼻囊部 
    耳部 
    上下颌 
    2.脊柱
    分为颈、胸、腰、荐、尾五部分。锥体双平行,两椎体间有软骨椎间盘相隔,椎间盘中央有残留脊索叫髓核。
    (1)  颈椎 
    (2)  胸椎(12-15枚)兔为12枚
    特点:
    (3)  腰椎  多为4-7枚,兔7枚(鲸21枚)
    特点:
    (4)  荐椎  一般为3-6枚,兔4枚。
    特点:
    (5)  尾椎  不同动物数目不等,兔16枚。
    3.肋骨和胸骨
    胸骨:
    胸廓:
    4、带骨和附肢骨
    肩带;
    腰带:
    五趾形附肢
    前肢:肱、桡(内)、尺(外)、腕(9)、掌(5)、指(5)。
    后肢:股、胫(内)、腓(外)、跗(6)、跖(4,缺第1枚)、趾(4,缺第1枚)。
    肌肉系统
    1.皮肤肌
    2.头部和颈部肌肉
    头部:
    咬肌:
    3.膈肌
    4.胸壁肌(呼吸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 7.4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口、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结肠、直肠]、肛门)
    1.口腔及口腔消化
    肌肉质唇:
    颊:
    腭:
    舌:
    牙齿:
    特点:
    食虫型:
    食肉型:
    食草型:
    杂食性:
    口腔腺:
    耳下腺(腮腺)
    下颌腺:
    舌下腺:
    眶下腺:
    2.咽
    3.食管
    4.胃
    反刍胃一般由四个室组成:瘤胃、网胃、瓣胃、皱胃。
    5.肠
    空肠:
    回肠:
    盲肠:
    结肠:
    直肠:
    (二)消化腺
    1.唾液腺
    2.肝脏
    3.胰脏
    4.肠腺

  • 7.5呼吸、循环和排泄

    呼吸系统
    (一)呼吸道
    1.鼻腔
    2.喉
    甲状软骨 
    会厌软骨 
    杓状软骨 
    环状软骨 
    3.气管
    (二)肺
    呼吸性支气管
    肺泡管(囊)
    肺泡
    (三)呼吸运动
    胸式呼吸:膈肌收缩,中央腱下降(向腹腔移位),胸腔扩大。(吸气)
    膈肌舒张,中央腱上升(向胸腔移位),胸腔缩小。(呼气)
    腹式呼吸: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前移,胸腔扩大。(吸气)
    肋间内肌收缩,肋骨后移,胸腔缩小。(呼气)
    呼吸中枢在延脑
    循环系统
    1.心脏
    2.动脉系
    3.静脉系
    4.血液
    血液循环方式:完全双循环
    5.淋巴循环
    八.排泄系统
    1.肾脏
    后肾
    肾脏纵切面:
    皮质:
    髓质:
    肾盂:
    肾单位:
    2.输尿管
    3.膀胱
    4.尿道
    5.尿液

  • 7.6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神经系统
    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尤其大脑变得更复杂,爬行动物出现的新脑皮道哺乳动物得到高度发展,形成高级神经活动中枢。
    (一)中枢神经系统
    1、大脑
    2、间脑
    3、中脑
    4、小脑
    5、延脑
    6、脊髓
    7、脑室、脑脊膜、脑脊液
    脑室:
    脑脊膜:
    脑脊液:
    (二)外周神经系统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7-38对,颈8对,胸12对,腰7对,荐4对,尾6对。胸5-8
    与腰1合成臂丛,腰5-8与荐4对合成腰荐丛。
    (三)植物性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为内脏运动神经,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心肌、腺体。
    特点:
    1、分布与机能:
    2、发出部位:
    3、从中枢到效应器的路径:
    4、纤维结构:
    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
    感觉器官
    1、嗅觉
    2、听觉
    外耳:
    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耳咽管组成。
    鼓室:
    耳咽管:
    内耳:
    3、视觉
    眼球:
    外膜:
    中膜
    内膜:
    折光系统:
    眼的辅助装置:
    眼睑
    瞬膜:
    泪腺:
    结膜:
    眼肌:
    4、皮肤感受器

  • 第八章动物地理和生态

    【教学目标和要求】
    1、了解动物的分布和动物栖息地;
    2、掌握世界动物地理分区、我国地理分区。

  • 8.1动物地理

    动物地理
    1.动物的分布
    1.1动物的栖息地
    1.2动物的分布区与发生中心
    1.3动物分布
    2 动物地理区系划分
    2.1大陆漂移学说
    2.2世界地理分区
    2.3我国地理区系概述

  • 8.2动物生态

    动物生态
    1.生态因子
    1.1非生物因子
    1.2生物因子
    2.种群
    3群落
    4生态系统
    4.1生态系统的结构
    4.2食物链和食物网
    4.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转
    4.4自然保护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脊索动物门

    1.1 脊索动物门一

    1.2 脊索动物门二

    1.3 尾索动物亚门一

    1.4 尾索动物亚门二

    1.5 尾索动物亚门三

    1.6 头索动物亚门一

    1.7 头索动物亚门二

    视频数7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圆口纲

    2.1 圆口纲一

    2.2 圆口纲二

    视频数2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鱼纲

    3.1 外部形态

    3.2 皮肤

    3.3 肌肉系统

    3.4 骨骼系统(1)

    3.5 骨骼系统(2)

    3.6 消化系统(1)

    3.7 消化系统(2)

    3.8 呼吸系统

    3.9 循环系统

    3.10 排泄系统

    3.11 感觉器官

    3.12 神经系统

    3.13 生殖系统

    视频数13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两栖纲

    4.1 两栖动物(一)

    4.2 两栖动物(二)

    4.3 两栖动物(三)

    4.4 两栖动物(四)

    视频数4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爬行纲

    5.1 羊膜卵的出现

    5.2 体型和皮肤

    5.3 骨骼

    5.4 肌肉系统

    5.5 消化系统

    5.6 呼吸系统

    5.7 循环系统

    5.8 排泄系统

    5.9 神经系统

    5.10 感觉器官

    5.11 生殖系统

    视频数11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鸟纲

    6.1 鸟类的主要特征

    6.2 外部形态和皮肤

    6.3 骨骼(一)

    6.4 骨骼(二)、肌肉系统

    6.5 消化系统

    6.6 呼吸系统

    6.7 循环、排泄、生殖系统

    6.8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视频数8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哺乳纲

    7.1 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7.2 外部形态和皮肤

    7.3 骨骼和肌肉系统

    7.4 消化系统

    7.5 呼吸、循环和排泄

    7.6 神经系统、感觉器官

    视频数6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动物地理和生态

    8.1 动物地理

    8.2 动物生态

    视频数2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