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红楼梦》
伟大的《红楼梦》
6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4
开课时间2025/02/01 - 2025/06/30
课程周期22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块历经悲欢离合、兴衰际遇的石头;一座无所不包、真假莫辨的园林;一次释梦解味的精神旅行。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说不完的红楼梦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红楼梦》的特殊性
不一般的《红楼梦》
王蒙
《红楼梦》主题的丰富性
王蒙
《红楼梦》人物的丰富性
王蒙
《红楼梦》情节的丰富性
王蒙
美学理想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王蒙
创作方法上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王蒙
红学是一门显学
王蒙
跨时代的经典——《红楼梦》
王蒙
曹雪芹的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家族世系
曹雪芹的家族史
孙逊
曹雪芹身世之谜
孙逊
曹雪芹的才貌性格
孙逊
曹雪芹家世生平与《红楼梦》创作
孙逊
《红楼梦》的成书、版本与流传
《红楼梦》的存世版本
潘建国
《红楼梦》文本生成的三个阶段
前八十回及其“增删五次”
潘建国
程甲本后四十回的著作权及其文字来源
潘建国
程乙本对于程甲本的文字修改
潘建国
《红楼梦》的意蕴
说不完的《红楼梦》意蕴
叶朗
《红楼梦》意蕴的第一个层面
叶朗
《红楼梦》意蕴的第二个层面
曹雪芹的审美理想
叶朗
《红楼梦》中的悲剧世界
叶朗
《红楼梦》意蕴的第三个层面
《红楼梦》中对人生的哲理性感悟
叶朗
从贾宝玉看《红楼梦》人生感悟
叶朗
故乡——寻找生命的本源
叶朗
《红楼梦》三个层面意蕴的关系
叶朗
“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
“正邪两赋”的诗人天性
大家眼中的贾宝玉
李鹏飞
贾宝玉的天性
李鹏飞
“爱博而心劳”:宝玉的同情心
贾宝玉对年轻女子的同情心
李鹏飞
贾宝玉对刘姥姥的同情心
李鹏飞
拒绝污染扭曲,永葆本真天性
贾宝玉亲近自然物和少女的美
李鹏飞
贾宝玉厌恶时文八股和仕途经济之路
李鹏飞
从贾宝玉看一个时代
李鹏飞
“有时似傻如狂”
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
李鹏飞
曹雪芹明贬暗褒下的贾宝玉
李鹏飞
王熙凤形象赏析
众人眼中的王熙凤
鲜活的艺术形象
张庆善
王熙凤的身份
张庆善
例举众人对王熙凤的评价
张庆善
读书人眼中的王熙凤
张庆善
“脂粉堆里的英雄”与“美女蛇”
王熙凤的美
张庆善
王熙凤的才能
张庆善
王熙凤的狠毒和贪婪
张庆善
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
张庆善
王熙凤与贾府的衰落
张庆善
“一从二令三人木”——王熙凤的结局
张庆善
《红楼梦》中的丫环
《红楼梦》中的丫环 – 重要特殊的群体
苗怀明
形象塑造上的艺术成就
苗怀明
如何刻画丫环形象
形象美、性格美和品格美
苗怀明
人物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苗怀明
丫环们不幸的命运
苗怀明
人物塑造方式
苗怀明
详细分析袭人、晴雯
袭人
苗怀明
晴雯
苗怀明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
郑培凯
牡丹亭的影响
郑培凯
林黛玉的女性意识
郑培凯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郑培凯
皮肤滥淫vs 意淫
郑培凯
批评才子佳人小说
郑培凯
《红楼梦》与戏曲传奇
《红楼梦》小说中出现的戏曲传奇
顾春芳
小说中戏曲传奇的类别与类型
顾春芳
《西厢记》和《牡丹亭》对《红楼梦》的影响
顾春芳
曹雪芹的家学渊源
顾春芳
《红楼梦》中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
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之一
顾春芳
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之二
顾春芳
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之三
顾春芳
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之四
顾春芳
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之五
顾春芳
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之六
顾春芳
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之七
顾春芳
细说元妃所点的四出戏
第一出戏:《一捧雪 • 豪宴》
顾春芳
第二出戏: 《长生殿 • 乞巧》
顾春芳
第三出戏: 《邯郸梦 • 仙缘》
顾春芳
第四出戏 : 《牡丹亭 • 离魂》
顾春芳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对人物心理的精细把握与揭示
刘勇强
心理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内心独白&外面的形容
刘勇强
言行失态和梦境反映人物潜意识
刘勇强
心理活动的古典姿态
先看 “低头”的描写
刘勇强
再看“脸红”的描写
刘勇强
“红了脸,低了头”的叙事逻辑
刘勇强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探寻《红楼梦》的诗意空间
曹立波
微与半—— 钗黛之情愫
曹立波
俏与娇—— 湘云之意态
曹立波
攒与撮——凤姐之辛酸
曹立波
凹与凸——黛湘之诗才
曹立波
《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动态美
曹立波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悲剧力量
黛玉之死(上)
白先勇
黛玉之死(中)
白先勇
黛玉之死(下)
白先勇
宝玉出家(上)
白先勇
宝玉出家(中)
白先勇
宝玉出家(下)
白先勇
《红学》的贡献
伟著《红楼梦》
陈维昭
红学的两个世界
陈维昭
红学的三个时间维度
陈维昭
红学的另一种贡献
对宝钗、袭人的看法
陈维昭
“新红学”的本质
陈维昭
余英时的红学革命
陈维昭
刘心武先生的红学
陈维昭
走向世界的《红楼梦》
《红楼梦》在国外的流传
胡文彬
《红楼梦》的外文译本
胡文彬
为《红楼梦》在国外传播贡献力量的那些人
胡文彬
《红楼梦》走向世界的路径探索
胡文彬
《红楼梦》的当代意义
这就是“新文化”
刘勇强
《红楼梦》形式之“新”
刘勇强
《红楼梦》内涵之“新”
刘勇强
作为新文化组成部分的《红楼梦》
刘勇强
《红楼梦》历久弥新的经典性
刘勇强
《红楼梦》的世界意义
刘勇强
《红楼梦》与当代的隔膜
刘勇强
  • 第一章说不完的红楼梦

    红楼梦》之于中国古典文学乃至世界文学,都有重要、特殊的意义。《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它的生动、深刻、立体,真实与幻想并重,并且在在主题、人物、情节、美学理想和创作方法上都丰富非常。
    从清代中期开始,对《红楼梦》的专门研究“红学”已经成为一门显学,涉及《红楼梦》相关的方方面面,积淀了丰厚的学术成果。到今天,阅读和研究《红楼梦》仍有重大意义,因为它是历久弥新的,当代的读者仍能从中读到共鸣,受到启发和熏陶。

  • 1.1《红楼梦》的特殊性

    《红楼梦》从诞生时就开始流行,它的现代读者和“粉丝”甚至包括毛泽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它的生动、深刻、立体,真实与幻想并重,并且在在主题、人物、情节、美学理想和创作方法上都丰富非常。

  • 1.2红学是一门显学

    《红楼梦》的研究不但产生了专门的学问“红学”,而且成为一门显学,从清代中期到现在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关于其作者、版本、情节、本事的考证和索隐,积淀了丰厚的学术成果。

  • 1.3跨时代的经典——《红楼梦》

    《红楼梦》永不过时。比如第61回《投鼠忌器宝玉瞒赃,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中平儿裁定王夫人房中玫瑰露失窃一案,就体现出中国的人情世故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故事放在今天的中国仍有现实意义。

  • 第二章曹雪芹的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独特的,以作者的亲身经历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小说;曹家的家族兴衰史,是《红楼梦》的主要创作素材和描写对象。
    曹家世代簪缨,祖以军功拔擢,从曾祖曹玺开始任江南织造,祖父曹寅尤受康熙帝恩宠,尽享东南繁华风流;自父辈曹颙、曹頫开始没落,于曹雪芹十三岁时被雍正帝革职抄家,举家迁回北京。曹雪芹经历了巨大的生活变故,将四十余年人生经验和沉痛体悟一一写入小说。

  • 2.1曹雪芹家族世系

    曹家时代簪缨,始祖曹锡远是“从龙入关”的正白旗包衣,高祖曹振彦亦为多尔衮旗下军官。曾祖曹玺之妻孙氏曾为康熙帝保姆,祖父曹寅自幼为康熙帝伴读。曹玺、曹寅遂先后任苏州、江宁织造府织造,曹寅任职期间还四次为南巡的康熙帝接驾,尊宠非常。曹寅死后,曹颙、曹頫兄弟先后继任江宁织造,却逐渐失宠,终于雍正五年被革职抄家。曹雪芹为曹颙遗腹子或曹頫之子,曹家被抄时,曹雪芹约十三岁。

  • 2.2曹雪芹的才貌性格

    曹家被没后,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生活,结识清宗室敦敏、敦诚兄弟等友朋,并在其诗集中留下生活轨迹。根据这些资料,可知曹雪芹生活拮据却才气惊人,在贫病中勉力创作《红楼梦》小说。

  • 2.3曹雪芹家世生平与《红楼梦》创作

    曹家的家族历史在《红楼梦》中艺术再现,如“借省亲写南巡”,小说中贾府“大观园”的雏形即江宁织造府花园——南京随园,如此种种。曹雪芹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素材,但经过了复杂的艺术加工,因此不可将二者直接等同。

  • 第三章《红楼梦》的成书、版本与流传

    《红楼梦》存世版本包括抄本和印本两大类,抄本中较为重要的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舒本等,印本中最为重要的是程甲本和程乙本。借助版本比勘的结果,研究者认为《红楼梦》的创作重心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变化,即从描画青年男女风月故事,转为叙写少男少女情感故事及成长悲剧。曹雪芹去世前大概只完成了前八十回的文字,至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出版时,才首次刊出了后四十回,但其文字来源以及艺术价值,迄今仍有不同看法。

  • 3.1《红楼梦》的存世版本

    《红楼梦》存世版本包括抄本和印本两大类,抄本中较为重要的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舒本等,因它们或多或少保留有脂砚斋的批语,统称为“脂本”。印本中最为重要的是清代乾隆末出版的程甲本和程乙本。

  • 3.2《红楼梦》文本生成的三个阶段

    《红楼梦》前八十回经过多次增删和文学重心的迁转,后四十回的文字来源和艺术功过迄今尚存争议,程乙本对于程甲本也有诸多文字改动,这就是《红楼梦》小说文本变动和生成的三个重要阶段。

  • 第四章《红楼梦》的意蕴

    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意蕴”是基于感性的审美体悟,而理论作品则是基于逻辑的命题判断,但艺术作品的意蕴可以通过逻辑与理论的方式来传达。
    《红楼梦》的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曹雪芹对于“有情之天下”的审美理想,以及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必遭毁灭的悲剧;《红楼梦》充满哲理性感悟和超越性,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

  • 4.1说不完的《红楼梦》意蕴

    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内容”,艺术作品的“意蕴”是基于感性的审美体悟,而理论作品则是基于逻辑的命题判断,但艺术作品的意蕴可以通过逻辑与理论的方式来传达。

  • 4.2《红楼梦》意蕴的第一个层面

    《红楼梦》意蕴的第一个层面,在于它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展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

  • 4.3《红楼梦》意蕴的第二个层面

    《红楼梦》意蕴的第二个层面,在于曹雪芹对于“有情之天下”的审美理想,以及这种理想在当时社会必遭毁灭的悲剧。

  • 4.4《红楼梦》意蕴的第三个层面

    《红楼梦》意蕴的第三个层面,在于它充满哲理性感悟和超越性,从根本上追问和体验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

  • 4.5《红楼梦》三个层面意蕴的关系

    《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逐层递进,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后一个是前一个的升华。艺术作品的意蕴需要欣赏者不断的开掘,《红楼梦》的意蕴随着阅读和接受的推进也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红楼梦》的魅力和生命力历久弥新。

  • 第五章“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要理解《红楼梦》,首先就要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要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意义,又要先理解这一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和命运。贾宝玉这一人物身上具备超时空的性格共性,曹雪芹在塑造这一人物的时候,既意识到了历史上一切与此同类者的共同性格特点,对他们的共性进行了高度的抽象,上升到了哲学思考的层次,同时也生动细腻地描写了这一共性在贾宝玉这一特定时代产儿身上的各种具体表现。他的赤子天性与爱好自然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思想、爱情与人生道路的性质与归宿,也决定了他跟时代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 5.1“正邪两赋”的诗人天性

    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主客观尚未彻底分离,能够设身处地地体察人情与物情——这既是古今诗人、艺术家的共性,也是宝玉这一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宝贵天性。

  • 5.2“爱博而心劳”:宝玉的同情心

    宝玉对他周围的悲苦的年轻女性,对刘姥姥这样的乡村穷苦人,都有着发自内心的真挚的同情。曹雪芹通过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表达了他对中国文化中深仁厚爱精神的高度赞美。

  • 5.3拒绝污染扭曲,永葆本真天性

    宝玉崇尚自然之美,反对扭曲本真天性,这通过他对园林美学的理解、对年轻女性的崇拜、对繁文缛节的厌恶、对仕途经济之路与科举制度的抗拒表现出来。

  • 5.4“有时似傻如狂”

    曹雪芹表面上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描述宝玉的“傻”与“狂”,实际上是在含蓄地赞美宝玉。这体现出他复杂高超的文学技巧,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宝玉这一人物形象在理解上的多元性。

  • 第六章王熙凤形象赏析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人物形象。她性格复杂,既有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很有才干的一面,也有阴险狠毒,贪婪毒辣的一面。从清代开始,读者对王熙凤的形象争议很大,新时期红学界对王熙凤评价越来越丰富和立体。学者们认识到她既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又是“美女蛇”。她的命运悲剧与贾府的衰落和宝黛爱情悲剧相始终。她可以说是贾府的掘墓人。

  • 6.1众人眼中的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她出身四大家族的金陵王家,是贾府的掌家人。贾母口中的“凤辣子”是对她性格的绝佳概括,姑娘主子们爱她,下人却对她又怕又恨。

  • 6.2读书人眼中的王熙凤

    从清代开始,《红楼梦》的读者对王熙凤的评价本来就具有很大分歧。很长一段时间对她评价并不高,失之简单化。新时期以来,学者们对王熙凤形象的生动复杂性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

  • 6.3“脂粉堆里的英雄”与“美女蛇”

    王熙凤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她既很有才干,把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上下满意;又私欲膨胀,对人刻薄狠毒,具有了“脂粉英雄”和“美女蛇”的双重属性。

  • 6.4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

    贾宝玉的婚姻恋爱问题,是贾府中的“大是大非”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读者不应受续书作者第九十六回“瞒消息凤姐设奇谋”的误导。

  • 6.5王熙凤与贾府的衰落

    《红楼梦》贾府衰落和年轻人婚姻爱情悲剧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王熙凤似乎更多地扮演着贾府衰落推动者的脚色,她是贾府的掘墓人。

  • 6.6“一从二令三人木”——王熙凤的结局

    王熙凤的结局按照一百二十回本是病死后被送回了金陵,但按第五回判词的暗示,张庆善先生认为应该是被贾琏休掉后遣归金陵而死。

  • 第七章《红楼梦》中的丫环

    《红楼梦》里的丫环丰富多彩、生动形象,是最能体现这部小说成就与特色的重要方面之一。作者从正面描写这些丫环的美丽纯真、活泼善良,写出她们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更写出她们的不幸命运,对其悲惨遭遇给予同情。全书点面结合,对一些重要人物如袭人、晴雯等,浓笔重彩,详细描绘。对出场不多者则采取白描手法,寥寥几笔,性格鲜明。从丫环这一特殊群体的塑造,可以透视《红楼梦》艺术成就之一斑。

  • 7.1《红楼梦》中的丫环 – 重要特殊的群体

    丫环是《红楼梦》人物群象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特殊表现在她们的性别和身份上。

  • 7.2形象塑造上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里的丫环群像写得丰富多彩,生动形象,取得巨大成功。这表现在它刻画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丫环形象,她们虽然身份地位卑微,但在作品中得到了和主子一样的重视。

  • 7.3如何刻画丫环形象

    作者多从正面描写这些丫环,写出她们的美丽纯真、活泼善良,写出她们的善良、纯洁,通过这些描写反映了其可贵的女性观。《红楼梦》思想的新颖和独特正体现在这些方面。
    作者写出丫环这一特殊群体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同中见异。大丫环有大丫环的不幸,小丫环有小丫环的苦恼,每个人都遇到自己的人生困境,她们在努力挣扎着,同时也在沉沦着。
    作者写出这些丫环的不幸命运,对她们的悲惨遭遇给予同情。当贾府走向破败乃至衰亡时,她们同样也是苦难的承受者。
    作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重要人物如袭人、晴雯等,浓笔重彩的方式,详细描绘,对出场不多者,则采取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写出人物性格的鲜明特征。

  • 7.4详细分析袭人、晴雯

    袭人是《红楼梦》里着墨最多的丫环之一。可以不赞同她的思想,不喜欢她的性格及言行,但对其评判应建立在作品的基础上,客观公正,而不能仅仅凭着自己的好恶来评判。
    晴雯性格泼辣,直爽率真,嫉恶如仇,任性而为,具有独立的人格精神。鲜明的性格也正是导致她悲剧命运的要素。

  • 第八章《红楼梦》的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指的是,女性有了自觉认识,认识到自身的生命意义,与生存的自主性。《红楼梦》一书就展示了作者理解女性自主意识。《红楼梦》继承了晚明以来文学对于女性意识的一些发掘,特别是汤显祖《牡丹亭》对女性内心幽微意识的系统性探索。《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曲,为之心动神驰,以及感叹落花而写《葬花词》,承继了杜丽娘的主体意识,为困处男权家族传统而伤感落泪。从《西厢记》、《牡丹亭》到《红楼梦》,可以看到崔莺莺的女性意识薄弱,杜丽娘通过梦境想像而自由发展,林黛玉则深感女性自主意识的存在,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红楼梦》通过警幻仙姑的提示,批评男性中心的“皮肤滥淫”,主张男女情感交流的情欲合一。《红楼梦》批评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是男性物化女子,满足自己性幻想的陈腔滥调。

  • 8.1女性意识

    女性意识指的是,女性有了自觉认识,认识到自身的生命意义,与生存的自主性。《红楼梦》一书就展示了作者理解女性自主意识。

  • 8.2 牡丹亭的影响

    《红楼梦》继承了晚明以来文学对于女性意识的一些发掘,特别是汤显祖《牡丹亭》对女性内心幽微意识的系统性探索。

  • 8.3林黛玉的女性意识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写林黛玉听《牡丹亭》曲,为之心动神驰,以及感叹落花而写《葬花词》,承继了杜丽娘的主体意识,为困处男权家族传统而伤感落泪。

  • 8.4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从《西厢记》、《牡丹亭》到《红楼梦》,可以看到崔莺莺的女性意识薄弱,杜丽娘通过梦境想像而自由发展,林黛玉则深感女性自主意识的存在,却无法在现实中实现。

  • 8.5皮肤滥淫vs 意淫

    《红楼梦》通过警幻仙姑的提示,批评男性中心的“皮肤滥淫”,主张男女情感交流的情欲合一。

  • 8.6批评才子佳人小说

    《红楼梦》批评一般的才子佳人小说,是男性物化女子,满足自己性幻想的陈腔滥调。

  • 第九章《红楼梦》与戏曲传奇

    曹雪芹有着极高的曲学修养,他的祖父曹寅就是擅长创作传奇剧本的曲家。可以说 中国传统的杂剧戏文对他小说的美学影响很大。在创作小说《红楼梦》的时候他有意识地把元代以来最著名杂剧和传奇的情节、曲文、典故融入了小说中,从而赋予《红楼梦》以更加丰富的审美意蕴。这一讲我们主要从戏曲传奇的角度来细读《红楼梦》的部分章节,通过《红楼梦》所出现的杂剧和传奇剧目,深入研究作者曹雪芹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意图。

  • 9.1《红楼梦》小说中出现的戏曲传奇

    这一节简要介绍《红楼梦》中出现的三十多个古典剧目。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生日宴会、家庭庆典中,由家班正式演出的传奇剧目;还有一类是诗句、对话、酒令、谜语、礼品中涉及的戏曲典故。其中以《西厢记》和《牡丹亭》对《红楼梦》的影响最大。

  • 9.2曹雪芹的家学渊源

    曹雪芹的祖父是曹寅,曹寅本人是一位曲家,传奇作者和诗人,具有很高的曲学修养。这一节简要介绍曹寅的传奇创作以及他与江南文人和戏剧家的交往。从而体会曹雪芹幼年生活中的家庭文化和艺术氛围。

  • 9.3《红楼梦》中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

    《红楼梦》如何通过曲文刻画人物性格,增加文本的内涵和趣味;戏曲传奇的情节和小说情节如何相互照应勾连,并直接呈现《红楼梦》的主题意蕴;曹雪芹在运用戏文典故事究竟有何匠心,这一节简要分析《红楼梦》中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

  • 9.4细说元妃所点的四出戏

    《红楼梦》运用的传奇典故是如何起到暗示人物命运以及全书走向的作用的? 这一节我们选择第十七至十八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出现的四个戏《一捧雪》、《长生殿》、《邯郸梦》、《牡丹亭》来进行细读分析。

  • 第十章《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红楼梦》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本章首先介绍了曹雪芹对人物心理的精细把握与揭示。同时,评述了《红楼梦》中心理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如作者直接分析概述人物心理;描写人物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表现人物难以言表的内心世界;通过梦幻、言行失态等,反映人物下意识的心理;通过他人之口,揭示人物的心理。最后,结合《红楼梦》中常见的“低头”的“脸红”细节,分析了《红楼梦》的心理活动的古典姿态。

  • 10.1对人物心理的精细把握与揭示

    曹雪芹善于把握人物心理上的细微差别,包括揭示性格相近的人在心理特征上的不同。宝、黛二人思想旨趣相近,小说既突出了他们的心心相印,又描写了他们的心理特征的不同。

  • 10.2心理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曹雪芹在描写人物心理时,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法,通过直接分析人物心理以及人物内心独白、言谈举止、梦幻、言行失态以及其他物人之口,使人物心理得到多侧面的、富有深度的立体呈现。

  • 10.3心理活动的古典姿态

    《红楼梦》在描写人物心理时,就有两个极为明显的特征,一个是“低头”,再一个是“脸红”,它是人物心理在身体上的细微反应,既是人物的姿态,也是小说叙事的姿态。

  • 第十一章《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除人物、结构之外,还体现于文雅传神的语言。红楼语言“别开生面”,无论是写景时的一组词、写人时的一段话还是写事时的一首诗,都呈现出中国古代文学集大成之作的特点。即使是回目上的一个字,与之间的章回小说相比,都更为典雅凝练,可谓一字传神。诸如,第八回以微与半,显露钗与黛之情愫;第二十回用俏与娇,描摹出湘云之意态;第四十三回从攒与撮,看凤姐之辛酸;第七十六回借凹与凸,展现黛湘之诗才等。

  • 11.1探寻《红楼梦》的诗意空间

    《红楼梦》的白话语体文雅而传神,本章从回目上的一个字入手,展现其诗意盎然,别开生面的艺术魅力。

  • 11.2微与半—— 钗黛之情愫

    第八回的回目“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微与半传达出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的微开半露的序幕。

  • 11.3俏与娇—— 湘云之意态

    第二十回回目“林黛玉俏语谑娇音”,俏与娇写出黛玉的伶牙俐齿和湘云的娇憨妩媚,咬舌之娇音胜过莺啼燕语。

  • 11.4攒与撮——凤姐之辛酸

    第四十三回回目“闲取乐偶攒金庆寿,不了情暂撮土为香”,从贾母的攒金、宝玉的撮土,看凤辣子之辛苦与酸楚。

  • 11.5凹与凸——黛湘之诗才

    第七十六回回目“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通过凹、凸的拟与评,展现黛湘寒塘、冷月的咏絮才。

  • 11.6《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动态美

    《红楼梦》词藻警人,读之馀香满口。第八回的回目有多种版本异文,像月亮一样,阴晴圆缺,都富有动态之美。

  • 第十二章《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悲剧力量

    《红楼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说有前八十回跟后四十回之争,很多红学家、学者都认为说后四十回是高鹗的续作,因此就产生了很多的争议,对后四十回的评价就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白先勇老师认为,后四十回不太可能是另外一个作者续的。《红楼梦》是千头万绪,后四十回,再另外一个作者各种的线索接起来,这是不太容易做到的一个事。而且每个人物的口吻跟他的个性统一也非常难,白老师倾向于相信说程伟元跟高鹗在他们的序里面写的说后四十回是程伟元找到的原稿,但是原稿有残缺的地方,是由高鹗跟他两人修补的。
    《红楼梦》它是一个悲剧,可是即使它是一个悲剧,悲剧的力量其实是在后四十回爆发出来的。白先勇老师认为说前八十回当然写得好,很多场景写得非常丰富,非常动人。前八十回有很多很多亮点,很多很多高潮。但是前八十回再怎么写怎么好,都是为了后四十回,最后的结局来铺陈的。所以后四十回其实是接受了前八十回所铺陈的那些力量在后四十回最后爆发出来。
    那么后四十回最重要的白老师认为是两个关键的地方:第一个就是黛玉之死,第二个是宝玉出家。这两件事情是《红楼梦》整本书的关键。这两个关键的事件等于《红楼梦》两根柱子,把《红楼梦》这个大厦撑起来。如果这两根柱子没有撑好,或者两根柱子折断,《红楼梦》真像一个大楼会垮下来。

  • 12.1黛玉之死(上)

    《红楼梦》里出现的诗词,章回里面的很多故事,都已经预示着黛玉要夭折,要早亡。前面的铺排是一步一步一步来的,每个地方,每个关节的地方都点一下,渐渐往死亡这条路上面走。
    其实前八十回写黛玉当然写得很好,可以是一二三四……一步一步都是为了最后林黛玉死铺陈的。最后绛珠仙草,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泪尽人亡。这是黛玉的一生,黛玉之死当然也就牵动了宝玉出家。

  • 12.2黛玉之死(中)

    《红楼梦》里出现的诗词,章回里面的很多故事,都已经预示着黛玉要夭折,要早亡。前面的铺排是一步一步一步来的,每个地方,每个关节的地方都点一下,渐渐往死亡这条路上面走。
    其实前八十回写黛玉当然写得很好,可以是一二三四……一步一步都是为了最后林黛玉死铺陈的。最后绛珠仙草,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泪尽人亡。这是黛玉的一生,黛玉之死当然也就牵动了宝玉出家。

  • 12.3黛玉之死(下)

    《红楼梦》里出现的诗词,章回里面的很多故事,都已经预示着黛玉要夭折,要早亡。前面的铺排是一步一步一步来的,每个地方,每个关节的地方都点一下,渐渐往死亡这条路上面走。
    其实前八十回写黛玉当然写得很好,可以是一二三四……一步一步都是为了最后林黛玉死铺陈的。最后绛珠仙草,苦绛珠魂归离恨天,泪尽人亡。这是黛玉的一生,黛玉之死当然也就牵动了宝玉出家。

  • 12.4宝玉出家(上)

    另外一个大关键就是宝玉出家。
    一开始神话架构里边,宝玉的前身是一块灵石。女娲补天用的三万六千块石头,就剩下这一块没用上。其实在书里面看起来,这块灵石以后要降到红尘去,它的功用是什么呢,它去补情天。
    下了凡尘等于是在历劫,什么劫呢?情关。
    贾宝玉是情的化身,他跟所有姑娘之间的故事,就是一个一个情关,一关一关过,最后他才勘破情关,才是最后出家。

  • 12.5宝玉出家(中)

    另外一个大关键就是宝玉出家。
    一开始神话架构里边,宝玉的前身是一块灵石。女娲补天用的三万六千块石头,就剩下这一块没用上。其实在书里面看起来,这块灵石以后要降到红尘去,它的功用是什么呢,它去补情天。
    下了凡尘等于是在历劫,什么劫呢?情关。
    贾宝玉是情的化身,他跟所有姑娘之间的故事,就是一个一个情关,一关一关过,最后他才勘破情关,才是最后出家。

  • 12.6宝玉出家(下)

    另外一个大关键就是宝玉出家。
    一开始神话架构里边,宝玉的前身是一块灵石。女娲补天用的三万六千块石头,就剩下这一块没用上。其实在书里面看起来,这块灵石以后要降到红尘去,它的功用是什么呢,它去补情天。
    下了凡尘等于是在历劫,什么劫呢?情关。
    贾宝玉是情的化身,他跟所有姑娘之间的故事,就是一个一个情关,一关一关过,最后他才勘破情关,才是最后出家。

  • 第十三章《红学》的贡献

    260年来的红学对《红楼梦》的作者、版本进行了细致、深入的考证,使我们对曹雪芹的生平和家世,对《红楼梦》的各种版本及其演变有了越来越具体的了解。从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揭示了《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其研究一方面揭示了《红楼梦》所蕴含的丰富历史内涵,另一方面也呈现了研究者所处时代以及研究者个人的价值观念和艺术观念。评估260年的红学的贡献,同时也是在反思260年的各种文化思潮、学术思潮、艺术思潮与红学的关系。

  • 13.1伟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诞生于18世纪中叶的一部伟大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红楼梦》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鲁迅说:“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比如《红楼梦》的结构,就有象征、谶纬、写实等多层结构。尤其是《红楼梦》的写实手法,更是突破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传统。

  • 13.2红学的两个世界

    《红楼梦》在作者问题和版本问题上有很多谜团,作者的生平和家世、各种版本的相互关系都存在着很多未知数;它的思想丰富而深邃,它的写法多样而奇特,由此形成了红学的两个世界:待考的世界和待释的世界。这两个世界有着各自的旨趣和规则。

  • 13.3红学的三个时间维度

    任何红学研究都存在着三个时间维度:小说所反映的历史时代、小说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红楼梦》研究者所处的时代。考察260年的红学史,不仅要注意作者如何揭示小说时代、小说如何反映作者自己的时代,而且要考察红学史上每一个时代的研究者是用什么观念和兴趣来进行评红的。这第三个时间维度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 13.4红学的另一种贡献

    从第三个时间维度看,260年的红学也是这260年中国思想史、学术史、小说史的晴雨表。每一个时代的研究者都以自己时代的各种观念去评价《红楼梦》。他们将各种思潮与《红楼梦》这部小说相交汇。通过他们的评红,我们从一个独特的个案上领略了260年中国文化史。这是红学的另一种贡献。

  • 第十四章走向世界的《红楼梦》

    《红楼梦》之于中国,就像莎士比亚作品之于英国,《源氏物语》之于日本。这样厚重的作品需要我们严肃慎重的来对待,我们需要更多坚实的研究,更多的学问汲取,更多的与邻近学科的连接研究,以及更多的和其他学问整合的研究,和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等等。红学如果走向世界,中国的文化遗产就会在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再生。

  • 14.1《红楼梦》在国外的流传

    《红楼梦》是一部中华民族文化史,或者是说小说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是从《红楼梦》诞生到现在,大家一直有共识的一句话。
    《红楼梦》诞生之后,它首先是以抄本流行于世。

  • 14.2《红楼梦》的外文译本

    总的来看,我们说翻译的数量是在增加,翻译的文种是在增加,翻译的读者面在增加。

  • 14.3为《红楼梦》在国外传播贡献力量的那些人

    因为我们过去看到更多的是,是传播译本或者是流传的过程,有一个问题应该引起大家关注的是,《红楼梦》的传播我们看到的是本子或者是翻译家。但是在我的考察过程当中,我认为《红楼梦》传播当中的另外一股力量,这个力量可能是过去我们研究者,或者是一般读者都想象不到的。

  • 14.4《红楼梦》走向世界的路径探索

    我们在传播的过程当中,也感受到由于汉字它的特殊性,汉字语言的特殊性,所以在翻译和传播过程当中,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国外的许许多多的红学爱好者和红学研究的专家对我们的红学研究有着一种深刻的期待,希望能够看到我们在红学研究当中能够有个突破性的发展。

  • 第十五章《红楼梦》的当代意义

    《红楼梦》在当代的传播远远超过了它产生之时的传播,它以不同的方式参与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本讲分析了《红楼梦》形式与内涵之“新”,指出它实际上是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介绍了《红楼梦》历久弥新的经典性及其世界意义,同时,也指出了《红楼梦》与当代读者的隔膜,说明伟大的《红楼梦》,同样等待着读者新的发现。

  • 15.1这就是“新文化”

    上个世纪二十代开始,亚东图书馆出版的标点本《红楼梦》,带给当时的读者这就是“新文化”的鲜明印象。

  • 15.2《红楼梦》形式之“新”

    《红楼梦》对白话文学语言的成功运用,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标点本的出版,意味着明清小说具有了新的文本样态。

  • 15.3《红楼梦》内涵之“新”

    《红楼梦》对女性的尊重和对专制的家长制的批判等,构成了《红楼梦》内涵之“新”,并与新的文化和道德观念相通。

  • 15.4作为新文化组成部分的《红楼梦》

    《红楼梦》作为新文化运动上游的源头之一,为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参照与思想资源,并以独特的方式丰富了新文化的话语系统。

  • 15.5《红楼梦》历久弥新的经典性

    《红楼梦》深入到人的思想心理层面,对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作深层次的思考与剖析,从而不断给读者以情感的激发、智慧的启迪。

  • 15.6《红楼梦》的世界意义

    《红楼梦》不仅是一部明清小说,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世界文学的背景下来审视,它还具有更广泛的文化意义。

  • 15.7《红楼梦》与当代的隔膜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红楼梦》中确实有许多描写与当代人生活与观念产生了较大的距离甚至隔膜。伟大的《红楼梦》,需要读者克服隔膜的新发现。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说不完的红楼梦

    1.1 《红楼梦》的特殊性

    1.2 红学是一门显学

    1.3 跨时代的经典——《红楼梦》

    视频数8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曹雪芹的生平与《红楼梦》的创作

    2.1 曹雪芹家族世系

    2.2 曹雪芹的才貌性格

    2.3 曹雪芹家世生平与《红楼梦》创作

    视频数4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红楼梦》的成书、版本与流传

    3.1 《红楼梦》的存世版本

    3.2 《红楼梦》文本生成的三个阶段

    视频数4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红楼梦》的意蕴

    4.1 说不完的《红楼梦》意蕴

    4.2 《红楼梦》意蕴的第一个层面

    4.3 《红楼梦》意蕴的第二个层面

    4.4 《红楼梦》意蕴的第三个层面

    4.5 《红楼梦》三个层面意蕴的关系

    视频数8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今古未有之一人”——贾宝玉

    5.1 “正邪两赋”的诗人天性

    5.2 “爱博而心劳”:宝玉的同情心

    5.3 拒绝污染扭曲,永葆本真天性

    5.4 “有时似傻如狂”

    视频数9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王熙凤形象赏析

    6.1 众人眼中的王熙凤

    6.2 读书人眼中的王熙凤

    6.3 “脂粉堆里的英雄”与“美女蛇”

    6.4 王熙凤支持“木石前盟”

    6.5 王熙凤与贾府的衰落

    6.6 “一从二令三人木”——王熙凤的结局

    视频数10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红楼梦》中的丫环

    7.1 《红楼梦》中的丫环 – 重要特殊的群体

    7.2 形象塑造上的艺术成就

    7.3 如何刻画丫环形象

    7.4 详细分析袭人、晴雯

    视频数8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红楼梦》的女性意识

    8.1 女性意识

    8.2 牡丹亭的影响

    8.3 林黛玉的女性意识

    8.4 崔莺莺、杜丽娘、林黛玉

    8.5 皮肤滥淫vs 意淫

    8.6 批评才子佳人小说

    视频数6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红楼梦》与戏曲传奇

    9.1 《红楼梦》小说中出现的戏曲传奇

    9.2 曹雪芹的家学渊源

    9.3 《红楼梦》中运用传奇典故的意义

    9.4 细说元妃所点的四出戏

    视频数15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红楼梦》的心理描写

    10.1 对人物心理的精细把握与揭示

    10.2 心理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10.3 心理活动的古典姿态

    视频数6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11.1 探寻《红楼梦》的诗意空间

    11.2 微与半—— 钗黛之情愫

    11.3 俏与娇—— 湘云之意态

    11.4 攒与撮——凤姐之辛酸

    11.5 凹与凸——黛湘之诗才

    11.6 《红楼梦》语言艺术的动态美

    视频数6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悲剧力量

    12.1 黛玉之死(上)

    12.2 黛玉之死(中)

    12.3 黛玉之死(下)

    12.4 宝玉出家(上)

    12.5 宝玉出家(中)

    12.6 宝玉出家(下)

    视频数6
  • 第十三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三章 《红学》的贡献

    13.1 伟著《红楼梦》

    13.2 红学的两个世界

    13.3 红学的三个时间维度

    13.4 红学的另一种贡献

    视频数7
  • 第十四章  作业测试
    第十四章 走向世界的《红楼梦》

    14.1 《红楼梦》在国外的流传

    14.2 《红楼梦》的外文译本

    14.3 为《红楼梦》在国外传播贡献力量的那些人

    14.4 《红楼梦》走向世界的路径探索

    视频数4
  • 第十五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五章 《红楼梦》的当代意义

    15.1 这就是“新文化”

    15.2 《红楼梦》形式之“新”

    15.3 《红楼梦》内涵之“新”

    15.4 作为新文化组成部分的《红楼梦》

    15.5 《红楼梦》历久弥新的经典性

    15.6 《红楼梦》的世界意义

    15.7 《红楼梦》与当代的隔膜

    视频数7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