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导论
我和你一起学习习近平的实践智慧
-
●0.1我和你一起学习习近平的实践智慧
我和你一起学习习近平的实践智慧
-
第一章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成长之路及启示
梁家河,是习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梁家河的7年是习近平“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通过梁家河,通过7年知青生活,习近平磨炼了心性和意志,这是他读懂中国农村,读懂中国老百姓,读懂自己的人生、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离开梁家河,习近平立下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在此,他扣好了他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
●1.1梁家河“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习近平评价说,他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7年,他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
●1.2梁家河苦修“过五关”
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习近平在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村度过了七年艰难的知青岁月,通过“五关”考验。
-
●1.3从负数开始的人生
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1962年遭康生陷害,被定为“彭高习反党集团”。习近平属于黑帮子弟,家庭政治背景不好,他入团入党、推荐上大学都经历了很多磨难。
-
●1.4在梁家河的“读书、修身”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读书修身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基础。在梁家河插队的习近平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读书、学习。
-
●1.5“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艰苦的七年知青生活,习近平从不谙世事的中学生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能够立下高远的人生理想,能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原因。我们着重讲两个方面原因:一是红色基因传承。二是陕北老乡的关怀爱护。
-
第二章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习近平关于红色基因的论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并多次在各种会议、讲话及各类文稿、著述中,就红色基因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接下来,我们将按年度梳理2013年至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论述。
-
●2.1前言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所形成的一种先进的观念意识形态,红色基因凝结着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红色基因凝合着中国人民的先进品质,红色基因昭示着中华民族的文脉传承。
-
●2.2追寻领袖足迹——兰州、西柏坡、临沂 (2013年度)
2013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60周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兰州军区视察,来到西柏坡参观了西柏坡纪念馆、毛泽东旧居、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特地来到武汉东湖之滨的毛泽东故居,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来到山东临沂的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向革命烈士纪念塔敬献花篮,并参观了沂蒙精神展,会见了“沂蒙母亲”王换于孙女于爱梅等模范人物,并提出红色基因相关论述。
-
●2.3追寻领袖足迹——兰考、古田、南京 (2014年度)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赴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参观了新疆军区某红军师师史馆,看望慰问驻福建部队官兵,在古田出席全军政治工作会议时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到南京军区机关视察,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等都提出了自己对传承红色基因的观点与理论。
-
●2.4追寻领袖足迹——梁家河、延安、遵义 (2015年度)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提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的问题,例如来到陕西梁家河村考察,参与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来到铜川照金。考察贵州,习近平参观了遵义会议会址和遵义会议陈列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主题展览《伟大胜利历史贡献》等等。
-
●2.5追寻领袖足迹——井冈山、将台堡、唐山 (2016年度)
2016年是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朱德诞辰130周年,贺龙元帅诞辰120周年,唐山地震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到第13集团军视察;来到江西看望慰问广大干部群众和驻赣部队;视察国防大学;在宁夏调研考察瞻仰红军长征会师纪念碑,参观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纪念馆;视察陆军机关;河北唐山市考察,前往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向唐山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等都提出了红色基因相关论述。
-
●2.6追寻领袖足迹——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大会址、嘉兴南湖 (2017年度)
201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也是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铭记光辉历史 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 还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参观了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并提出红色基因相关论述。
-
●2.7追寻领袖足迹——两会期间、六一回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 (2018年度)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众多场合提到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如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式上、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的回信中等等。
-
●2.8追寻领袖足迹——天津、江西于都、内蒙古(2019年度 上)
2019年上半年,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参观了南开大学百年校史主题展览、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等地,并与群众亲切交谈,强调传承与发扬红色基因的重要性。
-
●2.9追寻领袖足迹——张掖高台、北京香山、信阳新县(2019年度 下)
2019年下半年,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中共中央北京香山革命纪念地、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等,来到位于澳门黑沙环的政府综合服务中心和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同澳门市民和师生亲切交流。
-
●2.10追寻领袖足迹——云南、武汉、西安、宁夏……(2020年度)
2020年上半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仍然坚持深入基层考察调研,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云南师范大学校园内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等地都留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身影及教诲。
-
第三章革命理想高于天——学习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
革命理想高于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彰显着理想信念的“信仰之味”、“精神之钙”和“梦想之美”,为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基本遵循。
-
●3.1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信仰之味”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理论之源、力量之源,也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理想信念彰显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矢志不渝做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
-
●3.2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精神之钙”
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安身立命之本。“精神之钙”缺失,就会得“软骨病”。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增强四个自信,在知行合一、身体力行中彰显理想信念的力量。
-
●3.3习近平理想信念论述的“梦想之美”
中国梦描绘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体现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特色,要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新时代的青年是“强国一代”,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让青春梦与中国梦同频共振,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把中国梦变为现实。
-
第四章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习习近平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习近平方法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治理这么大一个国家需要科学方法,习近平多次强调方法的重要性。我们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非常有有必要学习和掌握习近平的科学方法论。这一专题主要从习近平的根本方法、思维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四个方面来介绍习近平的方法论。
-
●4.1习近平论根本方法
根本方法就是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是哲学世界观的运用。世界观是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运用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根本方法。习近平方法论的精髓,就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科学世界观的科学运用,这是他的根本方法。主要是实事求是方法、辩证方法和群众路线方法。
-
●4.2习近平论思维方法
习近平思维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方法在其治国理政思维中的具体体现,贯穿于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始终。主要有6个思维方法,这就是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历史思维。
-
●4.3习近平论工作方法
工作方法,是比思维方法更为具体的方法,或者说是更加具体的实践方法。习近平关于具体的工作方法,也有很多论述。这里主要介绍其中的4个工作方法,即调查研究、精准施策、抓实抓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方法。
-
●4.4梦想从学习开始
学习一直是影响“国运”的隐性杠杆。依靠学习走向未来,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大鲜明特色。学习是中国共产党成长壮大的“秘密武器”,是催生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金钥匙”,是托起梦想成就梦想的“奠基石”。
-
第五章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学习习近平人民立场
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基石。这一专题将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怎样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阅卷人四个方面,跟随习总书记的足迹,看看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
-
●5.1导论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2019年3月,习近平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时说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是“无私”,是“忘我”,是“无畏”,是“舍我”,是“无愧”,是“真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言简意赅地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世界的辩证法,提纲挈领地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鲜明体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最新表达。
-
●5.2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
什么是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心头,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
-
●5.3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为什么要以人民为中心?因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
●5.4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怎样以人民为中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5.5人民是阅卷人
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标准是什么?“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
-
第六章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学习习近平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
习近平的历史责任担当具有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责任担当,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历史责任担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当,对人类发展命运和前途的历史责任担当。学习习近平的历史担当精神,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责任担当,即矢志不渝的政治担当、攻坚克难的改革担当、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
-
●6.1矢志不渝的政治担当
政治担当是对广大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员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政治担当,并且率先垂范践行政治担当。从中央部委党组(党委)到基层党支部,都要肩负起政治担当的主体责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强烈的政治意识、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原则、积极的政治作为。
-
●6.2攻坚克难的改革担当
改革开放是成为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新时代改革开放仍需跋山涉水,要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面临着方向性考验、复杂性考验、协调性考验、长期性考验。推进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要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成为改革开放的开拓者和实干家。
-
●6.3无私奉献的为民担当
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习近平把对人民负责视为天职,他的执政理念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要坚持为民服务、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积极作为,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的期待,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6.4恪尽职守的职责担当
职务就是职责,担当就是责任,责任只有轻重之分,而无有无之别。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国家主席一职,“恪尽职守,夙夜在公”,就是一种警醒,是一种自觉,是一种担当。克服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会担当的问题,要夯实责任担当的理论基础,增强责任担当的能力支撑,培养责任担当的无私襟怀。
-
第七章撸起袖子加油干——学习习近平的奋斗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奋斗,倡导奋斗精神,倡导奋斗幸福观。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精神的阐释和身体力行,其中蕴涵着深刻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崇高境界,夙夜在公,领导党和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新的历史阶段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
●7.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金句(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的论述论断,言简意赅,内涵深刻,总是充满说服力、感染力,对人民尤其是青年人不仅是精神上的鼓舞,更是前进奋斗路上的明灯。总书记的论述时刻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立场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并突出劳动的重要性,强调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
●7.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金句(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奋斗”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意义隽永,意味深长,蕴涵着深邃的智慧。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毫不畏惧面对一切艰难险阻,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
●7.3习近平总书记以身作则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慨叹过:“时间都去哪儿了?!”,他的答案是:主要都用在工作上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倡导奋斗精神,他自己也在身体力行地、以身作则地实践着奋斗精神。
-
●7.4习近平总书记奋斗智慧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的奋斗论述、奋斗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对我们青年一代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
第八章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论
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遗产观的继承和发展,是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
●8.1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国的文化遗产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
-
●8.2习近平地方主政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躬身实践(一)
在河北正定县任职期间,他向当地老百姓了解文化遗产的历史;在福建工作期间,为八闽大地的文化传承和复兴注入了时代活力;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足迹遍及浙江全省各县市区,留下了关心浙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身影。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以及文物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都是他对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科学总结。
-
●8.3习近平地方主政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躬身实践(二)
主政浙江期间,习近平总结出了城市、旅游业发展与文化遗产、古建筑保护相结合的路子。从《之江新语》和其数次调研讲话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习近平对于文物保护“可持续”的思路更加系统、成熟、深刻。习近平提出要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做到保护第一、开发第二,坚决禁止破坏性开发。对文物项目的维修也要坚持保护第一、做到修旧如旧,坚持质量第一、做到进度服从质量。
-
●8.4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关心和推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全面部署。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前往山西、陕西等文化遗产积淀丰厚的省份考察调研,并就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
-
●8.5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心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二)
2018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会议指出,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对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新时代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更加贴近人民的时代需求,不断释放蕴含的巨大能量。
-
●8.6精准把握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思想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内涵博大,既包括中华优秀文化中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也包括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习近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包括坚持保护为主的原则、坚持教育引导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合理利用的原则。习近平关于文化遗产的思想理论是对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化遗产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遗产观,是科学辩证的文化遗产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文化遗产观,是新时代做好当前和今后文化遗产工作的根本遵循。
-
第九章精忠报国是我一生的目标——学习习近平家国情怀
我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国一体,家国同构,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要爱国如家。这一传统造就了中国人特有的家国情怀。而家国情怀生成的路径与表现便是“修齐治平”。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习近平的家国情怀。对于修身,习近平“修其心治其身”,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对于齐家,他入孝出悌,传承家风,防微杜渐,清廉自律;对于治国,他家国一体,夙夜在公,不忘初心,不负期望;平天下,他不求一时之利,但谋天下之计,践行睦邻友好,促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9.1严以修身 率先垂范
注重“修身”是习近平非常重要的一个人格特点。青年时期,在梁家河,他通过自觉读书、吃苦磨练以修身,锻炼自己,扣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治国理政期间他强调从严治党从修身开始。
-
●9.2传承家风 清廉自律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习近平有如此强烈的为民情怀、责任担当精神,与他原生家庭的影响分不开。习近平出生于革命家庭,传承红色家风,廉洁齐家,率先垂范。同时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干部廉洁自律重视家风建设。
-
●9.3扎根人民 奉献国家
习近平将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夙夜在公、奉献国家。他寄望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
●9.4亲仁善邻 协和万邦
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不仅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仁”、“和”的优秀基因,也体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广阔胸怀,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渊源。人类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在重大危机和全球性挑战面前,只有牢固树立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关怀,坚定信心、加强沟通、平等协商,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才能凝聚起守护人类健康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
-
第十章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与时俱进传承红色基因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懈奋斗中所形成的一种先进的观念意识形态,是对中华民族先进本质、伟大精神、崇高思想、优良传统等的高度凝练和升华。红色基因中蕴含着磅礴力量,必须要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与时俱进传承好红色基因,不断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向前进。
-
●10.1前言
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与时俱进传承红色基因
-
●10.2传承红色基因的现实起点
红色基因起源于中国革命实践,体现和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生命力;红色基因具有丰富内涵:第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中国革命历史是红色基因的鲜活载体。第三,老一辈革命家和模范人物的崇高品质等是红色基因的生动体现;红色基因是新时代发展的重要力量源泉。
-
●10.3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要求
传承红色基因的基本要求:第一,在正本清源中,坚守红色基因的政治底色。着眼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历史性与现实性的交互共生中弘扬好红色基因;第二,在与时俱进中,展现红色基因的鲜明特色。在新时代弘扬红色基因,必须坚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与时俱进,从而展现红色基因的鲜明特色;第三,在铸魂育人中,凸显红色基因的价值本色。在新时代弘扬红色基因,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红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论述,妥善处理好红色基因先进性与广泛性、思想性与情感性的关系,从而凸显红色基因的价值本色。
-
●10.4红色基因传承的体系构建
红色基因传承的体系构建应遵循以下三点:第一,丰富完善传承红色基因的思想教育体系。把传承红色基因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升华社会全体成员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第二,探索构建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养成体系。树立红色基因实践养成理念、探索红色基因实践养成模式、完善红色基因实践养成条件;第三,建立健全传承红色基因的制度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合理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
●10.5传承红色基因的基础工作
传承红色基因必须要做好相关基础工作。第一,不断加强红色基因的基础理论研究。总结红色基因历史演进及内在规律、揭示红色基因发展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创新文化自信中传承红色基因的研究;第二,不断改进红色基因的宣传教育工作。科学利用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第三,不断推动红色基因的形式载体创新。包括创新表现形式、举办相关纪念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倡导创作红色文艺作品。
-
●10.6传承红色基因的文化路径
中国的红色资源丰富,弘扬红色基因能够更大程度激发文化自信。第一,践行使命担当,提高政治定力;第二,做好宣传教育,彰显独特魅力;第三,注重资源保护,挖掘文化潜力;第四,促进有机融合,增强产业活力;第五,健全机制保障,形成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