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课程
教材
虚仿实验
教师教研
研究生教育
创课平台
课外成长
专题
慕课西部行
资讯
医学
中医学类
中医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07
开课平台
学银在线
开课高校
福建中医药大学
开课教师
李灿东
学科专业
医学
中医学类
开课时间
2024/06/18 - 2024/08/31
课程周期
11 周
开课状态
已结课
每周学时
-
现在去学习
课程简介
查看更多
课程大纲
查看更多
绪论
1.1 何谓中医诊断学(诊、断的含义)
1.2 中诊学发展的历史沿革
1.3 中诊学发展的标志性成就
1.4 中诊学发展史的启示
1.5 中诊学的主要内容之诊法
1.6 诊法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7 中诊学的主要内容之诊病
1.8 中诊学的主要内容之辨证(证候、证型、证素、病证间关系)
1.9 中诊学的主要内容之病例
1.10 中诊学的基本原理(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
1.11 中诊学的基本原则之整体审察
1.12 中诊学的基本原则之诊法合参和病证结合
1.13 中诊学的学习方法之从大到小和举一反三
1.14 中诊学的学习方法之实践的重要性
1.15 课程测试
望诊
2.1 何为望诊-望诊的内容
2.2 望诊的方法
2.3 望诊的注意事项
2.4 望神的概念及原理
2.5 望神的重点
2.6 得神与少神的辨析
2.7 失神的辨析
2.8 假神的辨析
2.9 神乱的辨析
2.10 望诊的注意事项
2.11 望色的原理
2.12 望色之常色
2.13 望色之病色
2.14 五色主病-望色之赤色
2.15 望色之白色
2.16 望色之黄色
2.17 望色之青色
2.18 望色之黑色
2.19 五色与五行
2.20 望形的原理
2.21 望形体之强弱
2.22 望形体之胖瘦
2.23 望体质形态
2.24 望态的原理-阴证与阳证的辨别
2.25 望特殊姿态
2.26 局部望诊之望囟门
2.27 五迟五软
2.28 望发
2.29 望目
2.30 望躯干:瘿瘤 项强
2.31 桶状胸 鼓胀
2.32 望皮肤 斑疹
2.33 白㾦 水痘 湿疹
2.34 望排出物
2.35 望小儿指纹原理(部位、方法)
2.36 望小儿正常指纹与病理指纹
2.37 望小儿指纹之浮沉分表里,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
2.38 课程测试
舌诊
3.1 舌诊的定义、发展历史及现代研究概况
3.2 望舌的部位、舌面的脏腑分候
3.3 舌诊的原理
3.4 望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3.5 舌诊的内容
3.6 正常舌象及舌象的生理变异
3.7 望舌质之淡红舌、淡白舌
3.8 望舌质之红绛舌
3.9 望舌质之青紫舌
3.10 望舌形之老嫩舌、胖瘦舌及舌象科研内容
3.11 望舌形之点刺舌
3.12 肝瘿线、妊娠蓝斑等内容
3.13 望舌形之裂纹舌
3.14 望舌形之齿痕舌、望舌态之痿软舌
3.15 望舌态之强硬舌、歪斜舌
3.16 望舌态之震颤舌、吐弄舌、短缩舌、望舌下络脉
3.17 望舌苔之厚薄苔
3.18 望舌苔之润燥苔
3.19 望舌苔之腻腐苔
3.20 望舌苔之剥苔
3.21 望舌苔之偏全苔、真假苔
3.22 望苔色之白苔
3.23 望苔色之黄苔
3.24 望苔色之灰黑苔
3.25 课程测试
闻诊
4.1 闻诊的概念和闻诊的重要性
4.2 闻诊的内容之听高低、强弱、清浊、缓急;闻诊与脏腑的关系
4.3 正常的声音
4.4 病变的声音之语声重浊
4.5 病变的声音之音哑与失音
4.6 病变的声音之鼻鼾、太息、惊呼
4.7 病变的声音之谵语、郑声、夺气、语謇
4.8 病变的声音之独语、错语、狂言
4.9 呼吸的异常之喘、哮
4.10 呼吸的异常之短气、少气
4.11 病变的声音之咳嗽
4.12 病变的声音之呕吐
4.13 病变的声音之反胃、水逆、呃逆、嗳气、太息
4.14 病变的声音之喷嚏、肠鸣
4.15 闻诊之嗅气味
4.16 课程测试
问诊
5.1 问诊的意义
5.2 问诊的方法与例子
5.3 问诊的方法
5.4 问诊的注意事项
5.5 问诊的内容之问一般情况
5.6 问诊的内容之问主诉
5.7 现代检查和学生教育
5.8 问诊的内容(现病史)
5.9 问诊的内容(既往史)
5.10 问诊的内容(个人生活史、婚育史、家族史)
5.11 问现在症概述
5.12 问现在症之问寒热
5.13 问现在症(恶寒发热)
5.14 问现在症(但寒不热)
5.15 问现在症(但热不寒之壮热)
5.16 问现在症(但热不寒之潮热)
5.17 问现在症(但热不寒之微热)
5.18 问现在症(寒热往来)
5.19 问现在症(问汗之有汗无汗)
5.20 问现在症(问汗出之特殊汗出)
5.21 问现在症(问汗之局部汗出)
5.22 问现在症(问疼痛概述)
5.23 问现在症(问疼痛之胀痛、刺痛)
5.24 问现在症(问疼痛之冷痛、灼痛)
5.25 问现在症(问疼痛之拒按、喜按、游走痛、重痛)
5.26 问疼痛的部位(头痛、胸痛、胁痛、脘痛、腹痛、背痛、腰痛、四肢痛、周身不适)
5.27 问头身胸腹不适(头晕、胸闷)
5.28 问头身胸腹不适(心悸、胁胀、腹满、脘痞)
5.29 问头身胸腹不适(身重、身痒、麻木、拘挛)
5.30 问耳目之问耳(重听、耳聋、耳鸣)
5.31 问耳目之问眼(目痒、目痛、目眩目昏、雀目、视歧)
5.32 问睡眠(失眠)
5.33 问睡眠(嗜睡)
5.34 问饮食口味(口渴与饮水)
5.35 问饮食口味(食欲与食量)
5.36 问饮食口味(消谷善饥、饥不欲食、偏嗜食物)
5.37 问饮食口味(口淡、口苦、口甜、口黏腻)
5.38 问大便异常(便秘)
5.39 问大便异常(泻泄)
5.40 问大便便质异常(完谷不化、溏结不调、脓血便、便血)
5.41 问大便(排便感异常)
5.42 二便之问小便
5.43 问小便(尿量异常)
5.44 问小便(尿次异常)
5.45 问小便(排尿感异常之余沥不尽、失禁、遗尿)
5.46 问经带之月经
5.47 问经带之带下
5.48 问小儿
5.49 课程测试
脉诊
6.1 脉诊概述
6.2 脉诊史
6.3 脉诊的原理
6.4 脉诊的部位
6.5 寸口诊脉的原理、寸口的分候
6.6 诊脉的方法
6.7 诊脉的布指、指力、注意事项
6.8 脉象要素之脉位、脉率、脉律、脉长
6.9 脉象要素之脉宽、脉力
6.10 脉象要素之紧张度、流利度
6.11 正常脉象
6.12 脉的影响因素
6.13 浮脉
6.14 浮脉的相似脉:散脉、芤脉、革脉
6.15 沉脉
6.16 伏脉、牢脉
6.17 迟脉定义、特点、主病及相似脉缓脉及其主病
6.18 数脉定义、特点、主病及相似脉疾脉的定义及主病
6.19 虚脉定义、特点、主病
6.20 实脉定义、特点、主病及六纲脉
6.21 长脉及短脉的定义、特点、主病
6.22 洪脉定义、特点主病及其相似脉大脉
6.23 细脉定义、类型及细脉、濡脉、弱脉、微脉的区别
6.24 滑脉定义、特点、主病
6.25 滑脉、动脉
6.26 涩脉
6.27 弦脉、紧脉
6.28 促、结、代脉对比
6.29 促、结、代脉主病
6.30 脉象的相兼
6.31 脉象的类比、脉象要素和真脏脉
6.32 脉象临床意义
6.33 课程测试
八纲辨证
7.1 八纲辨证的概念及意义
7.2 表里辨证的基本概念
7.3 表里辨证中的表证的含义及特点
7.4 表里辨证中的里证的含义、特点、病因
7.5 表里辨证中的半表半里证、表证、里证鉴别
7.6 寒热辨证的基本内容和寒证的含义、特点
7.7 寒热辨证中的热证的含义、特点
7.8 寒热辨证中寒证和热证的鉴别要点
7.9 寒热辨证中的真热假寒证的辨别
7.10 寒热辨证中的真寒假热证的辨别
7.11 虚实辨证之邪正盛衰的基本内容及实证的含义、特点
7.12 虚实辨证中的四种虚证的含义及特点
7.13 虚实辨证中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7.14 虚实辨证中的真实假虚证
7.15 虚实辨证中的真虚假实证
7.16 阴阳辨证的含义辨析
7.17 八纲之间的关系及相兼证包括哪些类型
7.18 八纲之间的相兼关系的主要类型的辨别
7.19 八纲之间的证的错杂关系和表里同病的表现形式
7.20 寒热错杂证的表现形式
7.21 虚实夹杂的表现形式
7.22 八纲之间的证的转化关系的定义、表现形式及表里出入的具体内容
7.23 寒热转化的具体内容(寒证化热、热证转寒)
7.24 虚实转化的具体内容
7.25 课程测试
病性辨证
8.1 病性辨证的概念及内容
8.2 六淫辨证之风淫证
8.3 寒淫证、暑淫证
8.4 湿淫证
8.5 燥淫证、火淫证
8.6 阴阳虚损辨证之阳虚证
8.7 阴虚证
8.8 亡阳证
8.9 亡阴证
8.10 气血辨证之气虚证
8.11 气陷证
8.12 气不固证、气脱证的定义、原因及表现
8.13 气的实证之气滞证的定义、原因
8.14 气滞证的临床表现(胀痛、瘿瘤、梅核气)及其治疗
8.15 气逆证的概念、原因及表现
8.16 气闭证的概念、原因及表现
8.17 气闭证的病例分析
8.18 血病辨证之血虚证的概念、原因及表现
8.19 中医的血虚证和西医的贫血比较及治疗
8.20 血脱证的概念、原因、表现及注意点
8.21 血瘀证概念、原因
8.22 血瘀证的表现
8.23 血热证的概念、原因、表现及治疗
8.24 血寒证的概念、原因及表现
8.25 气血同病辨证(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
8.26 气血同病辨证(气不摄血)
8.27 气血同病辨证(气随血脱)
8.28 津液辨证
8.29 津液辨证与阴虚鉴别
8.30 痰证概述
8.31 痰证的临床辨析
8.32 饮证
8.33 水停证
8.34 课程测试
脏腑辨证
9.1 脏腑辨证含义、理论依据,如何看待人类的健康和疾病
9.2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及证、证候、证名、证型、证素的概念
9.3 脏腑辨证的应用范围
9.4 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9.5 辨心病证候(心的生病理特点)
9.6 辨心病证候(心病的主要症状)
9.7 心血虚证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9.8 心阴虚证概念、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心血虚与心阴虚证的鉴别
9.9 心气虚证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9.10 心阳虚证概念、病因、病性、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
9.11 心阳虚(暴)脱证概念、病因、病性、病机及临床表现
9.12 心阳虚脱证的临床表现,治疗以及注意事项
9.13 心火亢盛证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
9.14 心脉痹阻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9.15 气滞、血瘀、寒凝、无形痰阻、热盛、阳虚气虚的特征
9.16 复发丹参丸应用举例、血瘀型与非血瘀型的冠心病的鉴别
9.17 心的实证之痰蒙心神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
9.18 痰火扰神证与痰蒙心神鉴别、病因及临床表现
9.19 瘀阻脑络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9.20 辨肺病证候(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症状)
9.21 肺气虚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
9.22 肺阴虚证的概念、病因、临床表现
9.23 肺的虚证案例分析
9.24 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辨析
9.25 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伤肺证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9.26 风寒犯肺证、风热犯肺证的临床表现
9.27 燥邪伤肺证的临床表现,燥邪分类及治疗
9.28 肺热炽盛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9.29 痰热壅肺证的概念、病因及临床表现
9.30 寒痰阻肺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9.31 饮停胸胁证的概念、分类及临床表现
9.32 风水相搏证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
9.33 辨脾胃病证候(脾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症状)
9.34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脾虚气陷证四者的联系
9.35 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脾虚气陷证的病因、概念及临床表现
9.36 湿热蕴脾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9.37 寒湿困脾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9.38 胃气虚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9.39 胃阳虚证的概念及临床表现
9.40 胃阴虚证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41 寒滞胃脘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42 胃热炽盛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43 食滞胃脘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44 脾胃病证候的生理病理特点、典型症状、证型分类及联系
9.45 肝胆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常见症状
9.46 肝血虚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47 肝阴虚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48 肝郁气滞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49 肝火炽盛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50 肝阳上亢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肝郁气滞证、肝火炽盛证、肝阳上亢证三者的区别及联系
9.51 肝风内动证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52 寒滞肝脉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53 胆郁痰扰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54 肾的生理功能
9.55 肾的典型症状,肾无实证
9.56 肾阳虚证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57 肾虚水泛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58 肾阴虚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59 肾精不足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60 肾气不固证和更年期综合征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61 虫积肠道证、肠热腑实证、肠燥精亏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62 肠道湿热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9.63 课程测试
其他辨证方法概要(自学)
10.1 一脏功能不足导致另外一脏功能不足
10.2 一脏物质不足导致另一脏物质或功能的不足
10.3 一脏功能偏亢导致另一脏功能偏亢
10.4 一脏功能偏亢或不足导致另一脏功能不足或偏亢
10.5 心肾阳虚证、心肺气虚证、心肝血虚证、脾肺气虚证、肺肾阴虚证、肝肾阴虚证的辨证要点
10.6 心肾不交证的辨证要点
10.7 心脾气血两虚证的辨证要点
10.8 肺肾气虚证、肝火犯肺证的辨证要点
10.9 肝胆湿热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10.10 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的概念、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