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通识教程 第十五期
中华文化通识教程 第十五期
4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5
课程简介

    

   

      课程总三编十三章50节:上编《敦本固本——追溯元典精神》(1-7章),中编《人文广角——历史、抒情与写境》(8-10章)、下编《经世致用——身心和谐与全息养成》(11-13章),从元典导读出发,继之以人文大观,落脚于经世致用

     课程精神一以贯之:以美善相乐的人文气质,展现中华文化的气度精神与核心价值,在与古典文化的对话中,熔铸我们的心灵世界、文化性格、生活态度与审美情趣。在对古典文化的研讨中,体现深入的人生启发与现实关怀,注重生命启蒙与智慧追寻,注重审美情操与趣味陶冶,注重理性担当与知行合一,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为升华当代青年的人生境界而不懈努力。

       《人民周刊》《半月谈》《楚天都市报》《党建网》《光明网》《中新网》等媒体报道多次。

    当前,全国共有5100余位教师引用MOOC《中华文化通识教程》示范教学包,课程引用率居超星全平台首位学生受众尚未链入选课总人数。


          


     本期课程一共有16周,有50个章节,建议大家每周至少学习一章,并完成相应作业。欢迎大家在讨论区与老师同学们交流心得。在学习即将结束时,会发布考试,请大家关注平台的通知。



课程大纲

序章

  • 1.1 MOOC介绍视频
  • 1.2 线上章节与课程框架简介

无用之用与有用之用

  • 2.1 原典:有无、虚实之辩
  • 2.2 运化:美的升华、管理智慧、生命境界
  • 2.3 研讨:经典与人文的“无用之用”

上善若水 道法自然

  • 3.1 轴心时代、圣人光辉与老子生平
  • 3.2 道法自然:上善若水 赤子之心
  • 3.3 谦退包容 弱德之美
  • 3.4 无为而治 道济苍生
  • 3.5 和光同尘 道在尘俗

仁和意涵与对话精神

  • 4.1 仁爱:贴切自然,向内使劲
  • 4.2 感通:立己达人,济世情怀
  • 4.3 强哉矫——和而不流 中正不倚
  • 4.4 和之声——文明的对话与创新

礼乐文化与知行合一

  • 5.1 礼乐文化的源头——取法自然 缘情制礼
  • 5.2 人生涵盖:敦美人伦、慎终追远
  • 5.3 社会涵盖:敬天爱人 谐和万方
  • 5.4 礼乐文化的实践——主敬 和雅 守静 中道

生生不息 人文化成

  • 6.1 中华人文精神的源头
  • 6.2 生生不息 人文化成

逍遥自在 过化存神

  • 7.1 禅观自在 禅悦人生
  • 7.2 内圣逍遥 过化存神

历史的星空——以史为鉴

  • 8.1 文明的脚步——史前文明与史官来源
  • 8.2 微言大义,治世青史——《左传》选读
  • 8.3 学兼天人,会通古今——《史记》选读
  • 8.4 考镜源流——“六经皆史”的价值
  • 8.5 鉴古知今 面向未来

人性的广角——小说与戏剧

  • 9.1 生命境界的盲瞽与醒悟——《红楼梦》开放性阅读(上)
  • 9.2 生命境界的盲瞽与醒悟——《红楼梦》开放性阅读(下)
  • 9.3 从至情至性到家国兴亡——《牡丹亭》、《桃花扇》对读

美与韵——诗词与艺术

  • 10.1 诗心与诗境——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 10.2 风骨与情韵——走向振奋的大唐诗歌
  • 10.3 真情与真趣——鱼跃鸢飞的世界
  • 10.4 寄托与妙化——中国花木诗词鉴赏
  • 10.5 东方神韵——古典服饰中的美学元素
  • 10.6 谐和之美——中国对联艺术探幽
  • 10.7 水墨中华——中国古典书画精神

摄生之道——中医与太极养生

  • 11.1 摄生之道——太极与养生(上)
  • 11.2 摄生之道——太极与养生(下)
  • 11.3 中华文明与中医学(上)
  • 11.4 中华文明与中医学(下)
  • 11.5 世界记忆之《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

“六艺”的启示:内外兼修与全息养成

  • 12.1 六艺:安顿生命 熔铸贯通
  • 12.2 诗:温柔敦厚 抒情言志
  • 12.3 乐:广博易良 和通人心
  • 12.4 会通:内外兼修 全息养成

人文创新 慧行天下

  • 13.1 匠人匠心——中华民间传统工艺精神
  • 13.2 经世致用——知行人物启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