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审美文化专题
闽南审美文化专题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7/18
开课时间2025/08/28 - 2025/12/25
课程周期17 周
开课状态未开课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系“省级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先后入选福建省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福建省高校“智能MOOC(IMOOC)”典型场景一等奖。其本着培养学生“三力”(会讲闽南故事的影响力,讲好闽南故事的塑造力,讲懂闽南故事的感召力)之基本原则,围绕“落脚当代闽南土壤,行至本土研究远方,研讨世界海洋文明的华夏密码”之时代主题,运用“两个AI”(“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与“艺术智性”Artistic Intelligence)双向赋能、共同进化的创新举措展开论述,沿链打造“硕本中小贯通,文史哲艺汇融,课岗赛证一体,产学研用结合”特色课程体系,以服务环湾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内涵式跃升。

课程团队积极探索多模态大模型驱动下的人文学科知识图谱,努力释放师生“求真向善尚美”之潜在能量,重新定位并活化闽南文化课程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序推动“三种意识”(即“创新引领的通变意识”“问题导向的跨界意识”“多元合作的共同体意识”)驱动下的“四项转变”。具体如下:

一是由授课教师在封闭时空(校内教室)按部就班的传道、授业、解惑,转为校内外师生运用“数智教学平台”,就社会文化现象与日常生活美学等热点议题共同分析成因、共商解决之道。

二是由单一走向、不可重复的传统课堂讲授,变为多样化、沉浸式、交互性的融合教学模式,左右触及、上下勾连教师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实践主线价值。

三是由源于指定教材、规定考纲之知识考核(往往体现为“一张试卷定成绩”的简单方式),转向注重学生语言表达、审美素养、实践能力持续改进的“综合性全程评价考核”,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闽南特色、体现真实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

四是由大而化之的美育口号与泛泛而论的课程概念,转成真正聚焦“海丝名城,智造强市”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在数智教育实践中支撑“多科一体,山海协作,道技融通”的培养目标。


课程大纲
闽南籍海外华文作家作品
1.1闽南籍海外华文作家作品概说
1.2关键词之“番客”
1.3关键词之“番客婶”
1.4关键词之“番薯”
闽南籍文化大家林语堂
2.1林语堂散文概说
2.2林语堂散文创作简介
2.3林语堂散文思想内容
2.4林语堂散文文体风格
闽南籍诗人作品
3.1闽派诗歌与舒婷的“朦胧诗”
3.2舒婷诗歌的美学风格及其文化意义
3.3余光中诗歌创作及其诗学理念
闽南庶民戏曲文化
4.1闽南戏曲的发展轨迹
4.2闽南戏曲与民俗活动
4.3闽南戏曲主要剧种简介
4.4“南戏活化石”梨园戏
4.5梨园经典剧目释读
闽南“梁祝”陈三五娘
5.1“陈三五娘”故事研究及其意义
5.2“戏改”语境中的“陈三五娘”
5.3“陈三五娘”的小说改编
闽南籍思想巨擘李贽(上)
6.1“五十年前真一犬”(上)
6.2“五十年前真一犬”(下)
6.3“七十老翁何所求”(上)
6.4“七十老翁何所求”(下)
闽南籍思想巨擘李贽(下)
7.1李贽思想举要(童心说与认知论)
7.2李贽思想举要(其他)
闽南籍书法大家张瑞图
8.1张瑞图生平简介
8.2张瑞图与明末书坛
8.3张瑞图书法的文化内涵
8.4泉州地区张瑞图书迹简介
8.5张瑞图的文化地理学再审视
8.6张瑞图绘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