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下)
有机化学(下)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3
开课时间2025/02/24 - 2025/06/28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综合性和师范类大学化学专业的有机化学慕课课程,同时提供中文和双语两套教学视频资源,每一节教学视频课后都配备了精选的拓展学习资料、讨论题和测验题,有专门的助教团队负责在线答疑与互动。本课程的教学理念是: 有机化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有机反应是官能团转化的艺术,有机机理是电子流动的艺术,有机合成是分子构建的艺术!欢迎大家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慕课课程!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相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与各种有机物打交道,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医疗和健康都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

 

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可以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常见的治疗感冒的药物大多含有以下几种有效成分:对乙酰氨基酚、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和盐酸苯海拉明等。我们日常所饮用的茶水中含有生物碱和茶多酚等成分,这些有机物使得茶水芬芳怡人。酿造啤酒所用的啤酒花的主要成分是葎草酮,它是一种手性分子,在酿造啤酒的过程中会生成顺式-和反式-异葎草酮。通过控制这些化合物含量可以使啤酒产生不同的风味。 

 

生命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系列相互协调、彼此制约的复杂化学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生命现象归根结底都涉及到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例如,人体内重要的生理过程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的主要通路。11-顺式视黄醛是视觉细胞中视紫红质的辅基,吸收光后异构化为全反式视黄醛,使视网膜紫红质构象发生变化,继而启动对大脑的神经脉冲,从而形成视觉。如今,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和认识生命活动已成为当今自然科学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课程分为“有机化学(上)”和“有机化学(下)”两部分内容。主要学习烷、烯、炔、芳香烃、卤代烃、醇、酚、醚、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等的命名、物理和化学性质、相关的有机机理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同时,也将学习立体化学、周环反应和有机波谱的基本知识与理论。

 

本课程配套教材为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有机化学》上下册,该书根据四年制化学类本科教学基本要求编撰而成,内容丰富,知识全面,具有鲜明的专业针对性。本课程由6位教师组成的教学团队进行授课,卢忠林教授和邢国文教授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称号。欢迎大家学习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慕课课程!

课程大纲
第八章醛、酮
8.1醛酮的结构和命名
8.2醛酮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
8.3.1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
8.3.2醛酮的化学性质——羰基α-H的取代反应和缩合反应
8.3.3醛酮的化学性质——氧化还原反应
8.4醛酮的制备
8.5α,β-不饱和醛、酮
8.6小结
第九章羧酸及其衍生物
9.1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9.2羧酸的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
9.3羧酸的化学性质
9.4羧酸的来源和制备
9.5.1羧酸衍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9.5.2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
9.5.2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2)
9.5.3酰胺和酯的特殊反应
9.6羧酸衍生物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
9.7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
第十章含氮化合物
10.1硝基化合物(1)
10.1硝基化合物(2)
10.2.1胺
10.2.2胺的化学性质
10.2.3胺的制备
10.3.1重氮和偶氮化合物
10.3.2重氮甲烷
10.3.3偶氮化合物和偶氮染料简介
第十一章芳杂环化合物和生物碱
11.1芳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11.2五元芳杂环化合物
11.3六元芳杂环化合物
11.4生物碱简介
第十二章糖类
12.0概述
12.1.1单糖的结构(1)
12.1.1单糖的结构(2)
12.1.2单糖的反应(1)
12.1.2单糖的反应(2)
12.1.3重要的单糖及衍生物
12.2寡糖
12.3多糖
第十三章氨基酸、蛋白质与核酸
13.1氨基酸
13.2多肽
13.3蛋白质
13.4酶
13.5核酸
第十四章周环反应
14.1周环反应及前线轨道理论
14.2电环反应
14.3环加成反应
14.4σ键迁移反应
第十五章有机化合物表征方法
15.1绪论-电磁波谱原理
15.2IR红外吸收光谱
15.3H-NMR核磁共振氢谱
15.4C-NMR核磁共振碳谱
15.5MS质谱
15.6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
15.7有机物结构表征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