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会计学
1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2
开课时间2025/02/24 - 2025/06/30
课程周期18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财务会计学分为中级会计学和高级会计学。

中级会计学(又称“中级财务会计”)是专门研究财务会计中基础性、常规性业务的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的学科。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并达到合格以上要求的,其所掌握的财务会计知识与操作能力就基本上具备或接近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职务——会计师的水平。因此,中级会计学(中级会计实务)被列为每年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会计师考试的核心科目之一,也是每年注册会计师(CPA)全国统一考试"会计"科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每年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考研的专业课重点考察内容之一。

中级会计学共设13章教学内容,5学分,80学时(微视频总时长35小时)。

成绩考核:单元测验(30%)+单元作业(30%)+考试(40%)

证书:合格证书+优秀证书

课程大纲
总论
1.1中级会计学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1.2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
1.3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
1.4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
1.5财务会计的要素
1.6财务会计的计量
1.7财务会计报告的构成
1.8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货币资金
2.1.1库存现金的核算内容
2.1.2库存现金增减的会计处理
2.1.3库存现金清查的会计处理
2.2.1银行存款的核算内容
2.2.2银行存款增减的会计处理
2.3.1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内容
2.3.2其他货币资金的会计处理
应收款项
3.1应收票据的会计处理
3.2应收账款的会计处理
3.3预付账款的会计处理
3.4应收款项减值的会计处理
存货
4.1存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原则
4.2实际成本法下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4.3计划成本法下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4.4存货发出的计价
4.5存货清查的会计处理
4.6存货减值概述
4.7存货减值的会计处理
对外投资
5.1.1对外投资的定义与特点
5.1.2对外投资的分类
5.2.1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会计处理
5.2.2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上)
5.2.3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下)
5.2.4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5.2.5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5.2.6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重分类时的会计处理
5.3.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会计处理
5.3.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上)
5.3.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下)
5.3.4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5.3.5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5.3.6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重分类时的会计处理
5.4.1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取得时的会计处理
5.4.2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上)
5.4.3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后续计量的会计处理(下)
5.4.4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处置时的会计处理
5.4.5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重分类时的会计处理
5.5.1.1长期股权投资核算范围
5.5.1.2企业合并形成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
5.5.1.3非企业合并方式形成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
5.5.2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法
5.5.3.1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的适用范围与核算要点
5.5.3.2权益法下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的会计处理
5.5.3.3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时的会计处理(上)
5.5.3.4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时的会计处理(下)
5.5.3.5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发生超额亏损时的会计处理
5.5.3.6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其他综合收益变动时的会计处理
5.5.3.7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发生除净损益、其他综合收益以及利润分配以外的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时的会计处理
5.5.3.8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和发放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时的会计处理
5.5.3.9投资方持股比例增加但仍采用权益法核算的会计处理
5.5.4长期股权投资减值时的会计处理
5.5.5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的会计处理
5.5.6.1公允价值计量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5.5.6.2同一控制下公允价值计量转成本法的会计处理
5.5.6.3非同一控制下公允价值计量转成本法的会计处理
5.5.6.4同一控制下权益法转成本法的会计处理
5.5.6.5非同一控制下权益法转成本法的会计处理
5.5.6.6权益法转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5.5.6.7成本法转权益法的会计处理
5.5.6.8成本法转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处理
固定资产
6.1固定资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原则
6.2固定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
6.3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处理
6.4.1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上)
6.4.2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下)
6.5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6.6固定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无形资产
7.1无形资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原则
7.2无形资产取得的会计处理
7.3无形资产摊销的会计处理
7.4无形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
7.5无形资产处置的会计处理
流动负债
8.1流动负债的划分标准
8.2短期借款的会计处理
8.3应付款项的会计处理
8.4.1企业税费负担与列支渠道
8.4.2.1应交增值税的特征与一般计交原理
8.4.2.2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8.4.2.3进项税额分流核算与管理的规则
8.4.2.4增值税“进项税额”的会计处理
8.4.2.5增值税实际缴纳的会计处理
8.4.2.6增值税会计处理综合实例
8.4.3消费税的会计处理
8.5.1职工薪酬的内容及核算目标
8.5.2.1短期薪酬的一般会计处理
8.5.2.2非货币性福利的会计处理
8.5.2.3短期带薪缺勤的会计处理
8.5.3.1职工离职后福利的类型与比较
8.5.3.2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上)
8.5.3.3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中)
8.5.3.4离职后福利的会计处理(下)
8.5.4辞退福利的会计处理
非流动负债
9.1.1借款费用的内容
9.1.2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条件
9.1.3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上)
9.1.4借款利息资本化金额的计算(下)
9.2.1债券发行的价格及会计处理
9.2.2债券利息计算及会计处理
9.2.3债券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
9.2.4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上)
9.2.5可转换债券的会计处理(下)
9.3长期应付款的会计处理
所有者权益
10.1所有者权益的性质和构成
10.2实收资本(或股本)的会计处理
10.3资本公积的会计处理
10.4其他综合收益的会计处理
10.5留存收益的会计处理
收入与费用
11.1收入概述
11.2.1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识别与客户订立的合同
11.2.2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识别合同中的单项履约义务
11.2.3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确定交易价格
11.2.4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将交易价格分摊至各单项履约义务
11.2.5收入确认和计量的五步法:履行每一单项履约义务时确认收入
11.3合同成本的内容及其会计处理
11.4.1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
11.4.2附有质量保证条款的销售
11.4.3主要责任人和代理人的销售
11.4.4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
11.4.5向客户授予知识产权许可的销售
11.4.6售后回购方式的销售
11.4.7预收款方式下的销售
11.4.8向客户收取不予退回的初始费的销售
11.5.1费用的内涵与类别
11.5.2税金及附加和期间费用的会计处理
利润及其分配
12.1利润的形成
12.2.1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下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的一般程序
12.2.2资产的计税基础
12.2.3负债的计税基础
12.2.4暂时性差异
12.2.5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确认与计量
12.2.6企业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12.3利润分配的会计处理
财务报表
13.1财务报表列报的基本要求
13.2.1资产负债表的性质和作用
13.2.2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
13.2.3.1资产项目的填列
13.2.3.2负债与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填列
13.3.1利润表的性质和作用
13.3.2利润表的内容和结构
13.3.3利润表项目的填列
13.4.1现金流量表的性质和作用
13.4.2现金流量及其分类
13.4.3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和项目
13.4.4.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的填列
13.4.4.2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的填列
13.4.4.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项目的填列
13.5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结构
13.6附注的涵义和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