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药,你一定不陌生,因为大家在感冒、发烧的时候,都吃过感冒胶囊等感冒药,喝过抗病毒口服液,严重的还输过液。
当你在医院的药房或者药店里,看到各种各样的药,包括普通药片、缓释片、胶囊、栓、口服液、灌肠液、软膏、贴、丸,还有各种注射液,等等。你有没有想过,药物为什么会做成各种不同的形式?不同形式的作用有什么区别?同样的一个药物,为什么会有片、注射液、胶囊等不同的形式?而当你买到一盒药,看到有效期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有效期是什么?怎么测出来的?
当你的亲人、朋友患有高血压患的时候,医生可能会推荐他们使用具有降压作用的“控释片”;当患有肿瘤疾病的时候,医生可能会推荐他使用“脂质体”注射液等等。这些,是你之前从没听说过的。当你怀着好奇心,到网上搜索的时候,你看到了“硝苯地平控释片”,一日一次口服;“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静脉滴注,具有靶向作用,而且价格不低;还有“注射用醋酸亮丙瑞林缓释微球”,注射一次,起效1个月,这已经颠覆了你对注射液的认知!作为一个药学生,你已经有强烈的愿望,想知道这些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作用效果?它们是怎么做成的?你想知道真相!
本课程将帮助你找到答案,教会你将给患者应用的药物要制成各种形式即药物剂型的理由、方法和技能,教会你如何根据药物的性质以及临床的需要将药物制成合理的剂型,教会你如何从满足患者的顺应性、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等角度出发开发新制剂的思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