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Ⅰ
有机化学Ⅰ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5
开课时间2025/01/31 - 2025/07/31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开课时间:2月~7月,8月~次年1月

一、本课程共11章,136个教学微视频,视频总时长达587分钟。
二、本课程共48学时,3学分
三、本课程配套线下教材为:朱仙弟,蒋华江主编浙江省“十三五”新形态《有机化学》教材,2019.09,浙江大学出版社。(电子版在课程资料中)

四、教学计划如下:
       第1章:2学时 ;      第2章:4学时;       第3章:6学时;         第4章:4学时
       第5章:4学时;       第6章:6学时;       第7章:2学时;         第8章:4学时
       第9章:6学时;      第10章:6学时;      第11章:4学时

五、课程资源

   学习资源: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短视频与文本,以章为单位的作业、测验题、学习指导。

   教学资源:讲课PPT课件,课堂互动讨论PPT课件,教学案例、项目案例

   拓展资源:拓展学习资料、各章提高题、总复习题、模拟试题、考研练习题等

   思政资源:国外著名有机化学家介绍,中国著名有机院士介绍,有机化学史,中国有机化史,学科发现史,有机化学与社会、生活、医学、食品安全、环境等案例,名家名言等(建设中)

六、授课方式介绍
       线上:每周发布学习任务,学生完成视频与文本,上传学习笔记,完成相作业,对学习遇到问题在线上进行讨论,每章结束,完成测验题,检查学习中存在不足,及时补漏。

     线上线下混合式:线上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视频、作业与测验,线上讨论问题。线下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重点,化解难点,传授学习方法,强化知识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有机化学知识网络。

七、学习建议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

    ■学习重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相互转化。

    ■学习难点:各类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即有机合成)、反应立体化学和反应机理。

    ■重、难点解决方法:针对性学习本课程提供视频、学习指导介绍的思路与方法,完成每章作业并对应答案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再多做一些有机合成题,遇到问题请教老师与同学之间讨论等,就能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八、成绩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线上评价体系;
     1.线上 

     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作业、测试、考试及论坛发帖”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分数占比如下:
       (1)视频观看           占 20%
       (2)作业成绩           占 10%
       (3)测验成绩           占 10%
       (4)期中考试           占 15%

       (5)期末考试          占 30%
       (6)发帖讨论成绩    占 10%

       (7)笔记                  占 5%

     2.线上线下融合

     总成绩=线上成绩×20%+期中成绩×20%+期末成绩×60%

其中线上成绩: (1)视频观看           占 40%
                         (2)作业成绩           占 25%
                         (3)测验成绩           占 25%
                         (4)发帖讨论笔记    占 10%

        期中成绩:可以采用线上考核,也可以线下考核

      期末成绩:线下闭卷考核

说明:1、本课程资源可以作为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另一学习方法补充,也可能用作"翻转课堂"教学平台

           2、本课程内容完整,不同专业教师可选择适合的内容供学生学习

           3、线上成绩,不同专业,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定比例考核,不同学校老师根据学校规定决定考核方式。

 

课程大纲
第一章 绪言
绪言导学
绪言导学视频
绪言导学文本
1.1有机化学概况
1-1有机化学概况视频
1.1有机化学概况文本
1.2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1-2有机化合物特点视频
1.2有机化合物特点文本
1.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
1-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视频
1.3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文本
1.4有机反应基本类型
1-4有机反应基本类型视频
1.4有机反应基本类型文本
1.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视频
1.5有机化合物分类文本
1.6 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书写
1-6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书写方法视频
1.6有机化合物结构式书写文本
第一章 绪言课件
第一章 绪言课件
第一章 绪言学习指导
第一章 绪言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1901-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
1901-2019年诺贝尔化学获得者
《有机化学》新形态教材(电子版)
有机化学教材(电子版)
思政内容
有机化学发展史
中国古代化学发展史与成就.pdf
有机化学学科分支与发展趋势.pdf
有机化学与诺贝尔化学奖.pdf
第一个由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化学家—维勒.pdf
第二章 烷烃
烷烃导学
烷烃导学视频
烷烃导学文本
2.1 烃的概述
  2.1烃的概述
  2.1烃的概述文本
2.2 烷烃通式、同系列、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和碳原子种类
    2.2烷烃通式、同系列、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和碳种类
  2.2烷烃通式、同系列、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和碳种类文本
2.3.1 习惯命名法
    2.3.1习惯命名法
  2.3.1习惯命名法文本
2.3.2系统命名法
2.3.2系统命名法
2.3.2系统命名法文本
2.4 烷烃的结构
    2.4烷烃的结构
  2.4烷烃的结构文本
2.5烷烃的构象
  2.5烷烃构象异构
2.5烷烃的构象文本
2.6 烷烃的物理性质
  2.6烷烃的物理性质
  2.6烷烃的物理性质文本
2.7.1 烷烃的氧化、裂化和异构化反应
    2.7.1烷烃氧化、异构体和裂化反应
  2.7.1烷烃氧化、异构化、裂化反应文本
2.7.2 烷烃的卤代反应
    2.7.2烷烃的卤代反应
    2.7.2烷烃的卤代反应文本
2.8.1 甲烷氯代反应机理
  2.8.1甲烷氯代反应机理
  2.8.1甲烷氯化反应机理文本
2.8.2 烷基结构与稳定性
  2.8.2烷基结构与稳定性
  2.8.2烷基结构与稳定性文本
第二章 烷烃课件
第二章 烷烃课件
第二章 烷烃学习指导
第二章 烷烃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当代有机化学家邢其毅
邢其毅——中国有机化学家,教育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参与者
有争议的溴甲烷
教学案例
烷烃卤代反应案例
思政内容
“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pdf
有机化学与洗涤用品.pdf
有机化学与合成纤维.pdf
有机化学与食品.pdf
有机化学与食品添加剂.pdf
有机化学与调味品.pdf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pdf
第三章 烯烃
烯烃导学
烯烃导学视频
烯烃导学文本
3.1 烯烃的结构
  3.1烯烃的结构
3.1烯烃的结构文本
3.2 烯烃的同分异构
  3.2烯烃同分异构
3.2烯烃的同分异构文本
3.3.1 烯烃系统命名法
    3.3.1烯烃系统命名法
      3.3.1 烯烃系统命名法文本
3.3.2烯烃顺反构型标记法
    3.3.2烯烃顺反构型标记法
  3.3.2烯烃顺反构型的标记方法文本
3.3.3次序规则
    3.3.3次序规则
3.3.3次序规则文本
3.4 烯烃制备方法与物理性质
      3.4烯烃制备方法和物理性质
  3.4烯烃制备方法和物理性质文本
3.5.1 催化加氢
    3.5.1催化加氢
3.5.1催化加氢反应文本
3.5.2.1 加卤素
          3.5.2.1加卤素
      3.5.2.1加卤素文本
3.5.2.2.1加卤化氢机理与碳正离子稳定性
    3.5.2.2.1加卤化氢机理与碳正离稳定性
  3.5.2.2.1加卤化氢机理与碳正离子稳定性文本
3.5.2.2.2马氏规则
      3.5.2.2 .2马氏规则
3.5.3.2.2马氏规则文本
3.5.2.2.3 碳正离子重排与产物立体结构
  3.5.2.2.3碳正离子重排与产物立体结构
  3.5.2.2.3碳正离子重排与产物立体结构文本
3.5.2.3 加次卤酸、加水、硼氢化-氧化
  3.5.2.3加次卤酸、加水、硼氢化-氧化
    3.5.2.3加次卤酸、加水、硼氢化-氧化反应文本
3.5.3 过氧化物效应
      3.5.3过氧化物效应
  3.5.3过氧化物效应文本
3.5.4 聚合和α-H卤代反应
        3.5.4聚合和α-氢卤代反应
    3.5.4聚合与α-H卤代反应文本
3.5.5氧化反应
        3.5.5氧化反应
      3.5.5氧化反应文本
第三章 烯烃课件
第三章 烯烃课件
第三章 烯烃学习指导
第三章 烯烃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联烯化学家麻生明
麻生明——中国联烯领域化学家
教学案例
亲电加成机理案例
烯烃问题引邻教学案例.pdf
思政内容
有机化学与石头纸.pdf
医用高分子材料.pdf
绿色化学.pdf
习近平思想(6个必须坚持)融入建议.pdf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
炔烃和二烯烃导学
炔烃和二烯烃导学视频
炔烃和二烯烃导学文本
4.1.1炔烃的结构
4.1.1炔烃的结构
4.1.1炔烃的结构文本
4.1.2 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4.1.2炔烃的异构和命名
4.1.2炔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文本
4.1.3 .1炔氢的反应
4.1.3.1炔氢的反应
4.1.3.1炔氢的反应文本
4.1.3.2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4.1.3.2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
4.1.3.2炔烃的亲电加成反应文本
4.1.3.3炔烃的加氢、氧化和聚合反应
4.1.3.3炔烃的加氢、氧化和聚合反应
4.1.3.3炔烃的加氢、氧化和聚合反应文本
4.1.4炔烃的制备
4.1.4炔烃的制备
4.1.4炔烃的制备文本
4.2.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2.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
4.2.1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文本
4.2.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4.2.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
4.2.2共轭二烯烃的结构文本
4.2.3共轭效应
4.2.3共轭效应
4.2.3共轭效应文本
4.2.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4.2.4共轭二烯烃化学性质
4.2.4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文本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课件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课件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学习指导
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生物有机化学家汪猷
汪猷——中国生物有机化学家汪猷
教学案例
双烯合成反应案例
思政内容
3·21响水化工企业爆炸事故.pdf
8·12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pdf
习近平思想(10个明确)融入建议.pdf
第五章 脂环烃
脂环烃导学
脂环烃导学视频
脂环烃导学文本
5.1 脂环烃的分类和环烷烃的异构
5.1脂环烃的分类和环烷烃异构
5.1脂环烃的分类和环烷烃异构文本
5.2 .1环烷烃和环烯烃的命名
  5.2.1环烷烃和环烯烃的命名
5.2.1环烷烃和环烯烃的命名文本
5.2.2桥环和螺环的命名
5.2.2桥环和螺环的命名
5.2.2桥环和螺环的命名文本
5.3.1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5.3.1环烷烃的化学性质
5.3.1环烷烃的化学性质文本
5.3.2环烯烃的化学性质
5.3.2环烯烃的化学性质
5.3.2环烯烃的化学性质文本
5.4.1 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5.4.1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5.4.1环己烷的稳定构象文本
5.4.2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5.4.2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
5.4.2取代环己烷的稳定构象文本
第五章 脂环烃课件
第五章 脂环烃课件
第五章 脂环烃学习指导
第五章 脂环烃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刘有成
刘有成——中国自由基化学奠基人
思政内容
共产主义化学家—肖莱马.pdf
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pdf
习近平思想(13方面成就)融入建议.pdf
第六章 单环芳烃
单环芳烃导学
单环芳烃导学视频
单环芳烃导学文本
6.1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6.1.1芳烃的分类
6.1.1芳烃的分类文本
6.1.2 单环芳烃的命名
6.1.2单环芳烃的命名文本
6.1.2单环芳烃的命名
6.2苯环的结构和芳烃的物理性质
6.2苯环的结构和芳烃的物理性质
6.2苯环结构和芳烃的物理性质文本
6.3.1.1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6.3.1.1亲电取代反应机理
6.3.1.1亲电取代反应机理文本
6.3.1.2卤代、硝化、磺化反应
6.3.1.2卤代、硝化、磺化反应
6.3.1.2卤代、硝化、磺化反应文本
6.3.1.3苯的烷基化反应
6.3.1.3苯的烷基化反应
6.3.1.3苯的烷基化反应文本
6.3.1.4苯的酰基化反应
6.3.1.4苯的酰基化反应
6.3.1.4苯的酰基化反应文本
6.3.2苯的加成和氧化反应
6.3.2苯的加成和氧化反应
6.3.2苯的加成与氧化反应文本
6.3.3苯环侧链的反应
6.3.3苯环侧链的反应
6.3.3苯环侧链的反应文本
6.4.1定位基的分类
6.4.1定位基的分类
6.4.1定位基的分类文本
6.4.2二取代定位规律
6.4.2二取代苯定位规律
6.4.2二取代苯定位规律文本
6.4.3定位规律的应用
6.4.3定位规律的应用
6.4.3定位规律的应用文本
6.4.4.1反应活性的解释
  6.4.4.1反应活性解释
6.4.4.1反应活性解释文本
6.4.4.2取代位置的解释
6.4.4.2取代位置的解释
6.4.4.2取代位置解释文本
第六 章 单环芳烃课件
第六章 单环芳烃课件
学习指导在下一章后面
拓展材料——中国核燃料萃取剂奠基人袁承业
袁承业——中国核燃料萃取剂奠基人
教学案例
苯环定位案例
思政内容
化学建筑师-凯库勒
“瘦肉精”事件.pdf
新型“地沟油”事件.pdf
“毒生姜”事件.pdf
“工业明胶”事件.pdf
“孔雀石绿海鲜”事件.pdf
习近平思想(14个坚持)融入建议.pdf
第七章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导学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导学视频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导学文本
7.1 多环芳烃分类和命名
7.1多环芳烃的分类和命名
7.1多环芳烃的分类与命名文本
7.2.1 萘的结构
7.2.1萘的结构
7.2.1萘的结构文本
7.2.1萘的化学性质
  7.2.2萘的化学性质
7.2.2萘的化学性质文本
7.2.3 萘环的取代规律
7.2.3萘环的取代规律
7.2.3萘环的取代规律文本
7.3 蒽和菲
7.3蒽和菲
7.3蒽和菲文本
7.4 非苯芳烃
7.4非苯芳烃
7.4非苯芳烃文本
第七章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课件
第七章 多环芳烃和非苯芳烃课件
第六、七章 芳香烃学习指导
第六、七章 芳香烃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杯芳烃与超分子化学的先驱黄志镗
黄志镗——中国杯芳烃与超分子化学的先驱
教学案例
尼美舒利合成
尼美舒利合成分析
思政内容
多环芳烃与致癌物.pdf
食品烹饪、加工方法与健康.pdf
“皮革奶”事件.pdf
“三聚氰胺奶粉”事件.pdf
“苏丹红鸭蛋”事件.pdf
“塑化剂”事件.pdf
“甜蜜素”事件.pdf
二十大报告主要内容总结.pdf
第八章 对映异构
对映异构导学
对映异构导学视频
对映异构导学文本
8.1 对映体概念
8-1对映异构概念
8.1对映体概念文本
8.2 物质旋光性
  8-2物质的旋光性
  8.2物质旋的光性文本
8.3 手性与分子结构对称性关系
8-3手性与分子结构对称性
  8.3手性与分子结构对称性文本
8.4 .1构型的表示方法
8-4-1构型的表示方法
8.4.1构型的表示方法文本
8.4.2 构型的标记方法
8-4-2构型的标记方法
8.4.2构型的标记方法文本
8.4.3 对映体的性质与外消旋体
  8-4-3对映体的性质与外消旋体
  8.4.3对映体的性质与外消旋体文本
8.5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8.5含二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8.5含二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文本
8.6 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6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8.6环状化合物的对映异构文本
8.7 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8.7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
  8.7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文本
第八章 对映异构体课件
第八章 对映异构体课件
第八章 对映异构学习指导
第八章 对映异构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手性合成化学家丁奎岭
丁奎岭——中国手性合成化学家
教学案例
沙利度胺事件
思政内容
治疗新冠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合成路线解析.pdf
左旋肉碱与减肥.pdf
一代化学巨匠——埃米尔·费歇尔.pdf
染发剂与染发.pdf
食品保鲜方法与保鲜剂.pdf
党的二十大精神及融入教学建议.pdf
第九章 卤代烃
卤代烃导学
卤代烃导学视频
卤代烃导学文本
9.1 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9.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
9.1卤代烃的分类和命名文本
9.2 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9.2卤代烃的制备方法
9.2卤代烃的制备方法文本
9.3 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9.3卤代烃的物理性质
9.3卤代烃的物理性质文本
9.4.1 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9.4.1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
  9.4.1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反应文本
9.4.2 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9.4.2 卤代烃的消除反应
  9.4.2 卤代烃的消除反应文本
9.4.3 卤代烃与金属及还原反应
    9.4.3 卤代烃与金属及还原反应
    9.4.3 卤代烃与金属及还原反应文本
9.5.1 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
  9.5.1单分子亲核取代历程(SN1)
9.5.1单分子亲核取代历程(SN1)文本
9.5.2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2)
    9.5.2 双分子亲核取代历程(SN2)
    9.5.2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2)文本
9.6 .1 烃基对亲核取代反应历程的影响
    9.6.1烃基结构对SN历程的影响
  9.6.1烃基结构对SN历程的影响文本
9.6.2 卤素种类对亲核取代历程的影响
    9.6.2卤素种类对SN历程的影响
  9.6.2 卤素种类对SN历程的影响文本
9.6.3 亲核试剂对亲核取代历程的影响
    9.6.3亲核试剂对SN历程的影响
  9.6.3亲核试剂对SN历程的影响文本
9.6.4 溶剂极性对亲核取代历程的影响
    9.6.4溶剂极性对SN历程的影响
    9.6.4溶剂极性对SN历程的影响文本
9.7.1 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
  9.7.1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1)
  9.7.1单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1)文本
9.7.2 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
    9.7.2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2)
  9.7.2双分子消除反应历程(E2)文本
9.8 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竟争
    9.8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竞争
9.8亲核取代与消除反应的竞争文本
9.9 不饱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9-9不饱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
9.9不饱和卤代烃的化学性质文本
第九章 卤代烃课件
  第九章 卤代烃课件
第九章 卤代烃学习指导
第九章 卤代烃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有机氟化学家蒋锡夔
蒋锡夔——中国有机氟化学家
农药六六六
教学案例
芳卤取代案例
亲核取代案例
项目案例
思政内容
杀虫剂六六六和DDT的兴衰史.pdf
制冷与制冷剂.pdf
吸烟产生的化学物质.pdf
第十章 醇、酚和醚
醇导学
醇导学视频
醇导学文本
10.1.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1-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1-1醇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文本.pdf
10.1.2醇的制备方法
10-1-2醇的制备方法
10-1-2醇的制备方法文本
10.1.3醇的物理性质
10-1-3醇的物理性质
10-1-3醇的物理性质文本
10.1.4.1 醇羟基的酸性
10-1-4-1醇羟基的酸性
10-1-4-1醇羟基的酸性文本
10.1.4.2醇羟基的卤代反应
10-1-4-2醇羟基的卤代反应
10-1-4-2醇羟基的卤代反应文本
10.1.4.3醇的脱水反应
10-1-4-3醇的脱水反应
10-1-4-3醇的脱水反应文本
10.1.4.4醇的氧化反应
10-1-4-4醇的氧化反应
10-1-4-4醇的氧化反应文本
10.1.4.5邻二醇的特殊反应
10-1-4-5邻二醇的特殊反应
10-1-4-5邻二醇的特殊反应文本
酚导学
酚导学视频
酚导学文本
10.2.1酚的结构和命名
10-2-1酚的结构和命名
10-2-1酚的结构和命名文本
10.2.2酚的制备方法
10-2-2酚的制备方法
10-2-2酚的制备方法文本
10.2.3酚的物理性质
10-2-3酚的物理性质
10-2-3酚的物理性质文本
10.2.4.1酚羟基的反应
10-2-4-1酚羟基的反应
10-2-4-1酚羟基的反应文本
10.2.4.2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10-2-4-2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
10-2-4-2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文本
醚导学
醚导学视频
醚导学文本
10.3.1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3-1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0-3-1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文本
10.3.2醚的制备方法
10-3-2醚的制备方法
10-3-2醚的制备方法文本
10.3.3醚的物理性质
10-3-3醚的物理性质
10-3-3醚的物理性质文本
10.3.4醚的化学性质
10-3-4醚的化学性质
10-3-4醚的化学性质文本
10.3.5环氧乙烷的开环加成
10-3-5环氧乙烷的开环加成
10-3-5环氧乙烷的开环加成文本
第十章 醇 酚醚课件
第十章 醇酚醚课件PDF
第十章 醇酚醚学习指导
第十章 醇、酚和醚学习指导.pdf
拓展材料——中国有机化学家,教育家胡宏纹
胡宏纹——中国有机化学家,教育家
药物修饰
教学案例
酚案例
环氧化合物案例
项目案例
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的合成
抗心律失常药普罗帕酮的合成反应分析
思政内容
消毒剂.pdf
氟烷与麻醉药.pdf
季羡林先生——糖史.pdf
第十一章 波谱法在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断中应用
波谱法导学
波谱学导学视频
波谱分析法导学文本
11.1 波谱分析概况
11-1 波谱分析法概况
11-1 波谱分析法概况文本
11.2 紫外光谱
11.2.1 价电子跃迁类型
11.2.1 价电子跃迁类型文本
11.2.2 紫外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
11.2.2紫外光谱与分子结构关系文本
11.3 红外光谱
11.3.1 红外光谱基本知识
11.3.1 红外光谱基本知识本文
11.3.2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
11.3.2 影响吸收峰位置的因素文本
11.4 核磁共振谱
11.4.1 核磁共振谱基本原理
11.4.1 核磁共振谱基本原理文本
11.4.2 屏蔽效应与化学位移
11.4.2屏蔽效应与化学位移文本
11.4.3 峰裂分与自旋偶合
11.4.3 峰裂分和自旋偶合文本
11.4.4 核磁共振谱的应用
11.4.4核磁共振谱的应用文本
11.5 质谱
11.5.1 质谱基本知识
11.5.1质谱基本知识文本
11.5.2质谱的应用
11.5.2 质谱的应用文本
第十一章 波谱法课件
第十一章 波谱学课件
第十一章 波谱分析法学习指导
第十一章 波谱分析法学习指导
拓展材料——中国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家吴云东
吴云东—中国理论与计算有机化学家
思政内容
化学名家名言.pdf
化学与健康饮食.pdf
人工合成胰岛素的背景、过程与意义.pdf
屠呦呦——青蒿素发现艰难历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