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
带你穿越中国医学史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24
开课时间2025/01/31 - 2025/07/31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共有30个教学微视频,共6章节,课程习题200道,视频总时长500分钟。
二、本课程共30个学时,2学分。
三、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6个模块,第一模块内容为“遥望先秦”,第二模块内容为“回到秦汉”,第三模块内容为“经历晋唐”,第四模块内容为“感受宋金元”,第五模块内容为“景仰明清”第六模块内容为“见证近现代”。

四、配套教材为《新编中国医学史》,主编:郑洪,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年,ISBN:9787513279055

考试、作业和测验的知识范围,75%为视频内容,25%为视频外内容(主要为教材和医史馆的相关内容)。

五、成绩评价:

最终成绩以线上成绩为主,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
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测试、考试、作业情况及论坛发帖”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各项目占比如下:
(1)视频观看占40%;
(2)作业成绩占15%;
(3)测验成绩占15%;
(4)考试成绩占20%;
(5)发帖讨论成绩占10%,笔记与讨论帖各占5%。

五、教学计划如下:

第一章   遥望先秦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医药起源传说的文化意义及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分析甲骨文及早期文献中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治,评价影响中医理论的几种哲学思想,以及药物知识的不断积累。

3.了解早期卫生保健发展状况。

[教学内容]

1、中医药起源传说

2、早期对疾病的认识与诊治,侧重阐述甲骨文和早期文献中对疾病的认识

3、影响中医理论的几种哲学思想。

4、药物知识的积累。

5、早期的卫生保健与医事制度,重点讲授医学分科和医事制度

[教学方法]

线上课程及讨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   回到秦汉

 [教学目的]

1.理解马王堆汉墓医书的主要内容与价值;评价《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主要成就及其影响。

2.理解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先秦哲学思想对中医体系的影响;了解《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的成书;分析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医书、甘肃武威汉墓出土医书、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墓出土医学文物的价值。

3.了解扁鹊、华佗对医药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教学内容]

1、战国至三国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2、诸汉墓出土的医书和医药文物,重点讲授马王堆汉墓出土医书的内容和价值

3、《黄帝内经》、《难经》,重点讲授《黄帝内经》的重大成就及其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4、《神农本草经》,重点讲授原书的主要内容、成就及对中药学发展的影响

5、《伤寒杂病论》,重点讲授原书所确立的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教学方法]

线上课程及讨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 经历晋唐

 

[教学目的]

1.了解名医葛洪、孙思邈、陶弘景、皇甫谧等人及《肘后救卒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新修本草》等名著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2.熟悉唐代太医署的教育及影响。了解晋唐时期中医药对外交流概况。

[教学内容]

1、讲授葛洪《肘后救卒方》、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苏敬《新修本草》、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等概况。

2、讲授唐代太医署的发展及影响。

3、讲授鉴真对中医药传播的事迹及影响。

[教学方法]

线上课程及讨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 感受宋金元

 [教学目的]

1.了解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的成就和主要学术观点。

2.熟悉对《伤寒论》的研究梗概;熟悉宋政府主持编著的方书和个人所撰主要药物学著作的大体内容。

3.了解宋元时期医药机构的设置和医学教育情况。

[教学内容]

1、宋金元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2、宋朝的医药机构与医学教育情况

3、药物学和方剂学的进步,重点讲授《本草图经》、《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饮膳正要》、《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

3、临床各科的发展。重点讲授钱乙与《小儿药证直诀》、王惟一与《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宋慈与《洗冤集录》

4、介绍金元医家学术争鸣出现的背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的学术特色及代表著作,分析金元医家学术争鸣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方法]

线上课程及讨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六章  景仰明清

[教学目的]

1. 了解李时珍、叶桂、吴瑭、吴有性、王士雄、薛雪、王清任的生平;了解全书、类书、丛书以及医案、医史、医学入门著作的基本情况;评价人痘接种术的发明与影响。

2、评价《本草纲目》、《普济方》、《温疫论》、《温热论》、《温病条辨》、《湿热条辨》、《温热经纬》、《医林改错》的主要内容和成就。

3.了解温病学的形成过程;认识内、外、妇、儿、针灸、按摩、五官、养生等各科的发展梗概;了解明清时期的医政制度和医学教育情况。

[教学内容]

1、明清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

2、中医全书、类书、丛书、医案、医史著作、医学入门等各类文献发展概况。

3、临证各科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成就。介绍温病学的发展过程和各时期发展特点、主要成就,重点讲授温病学家吴有性、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

4、药物学与方剂学的进步,重点讲授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普济方》

5、医学机构与医学教育情况

[教学方法]

线上课程及讨论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六章  见证近现代

[教学目的]

1.评价中医临床各科的发展概况及其主要医家的突出成就;方药学的进步和显著成绩;中西医汇通学派的产生及其代表医家的主要学术观点和主张。

2.了解废止中医和中医救亡图存进行抗争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医科学化”思潮及其代表医家的学术观点和主张。

3.了解中医院校、社团、刊物的创办;近百年中西医药学发展背景和西洋医学的传入及其传播方式;对东西方文化剧烈碰撞产生的中西医汇通以及中医科学化思潮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教学内容]

1、西方医学传入情况及对中医学造成的影响

2、重点讲授余岩“废止中医论”提案过程及主要内容,中医界奋起抗争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取得的成果

3、近百年中医学在文献和临证各科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成就

4、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学术思想及其医家的学术观点,重点讲授唐宗海、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的学术主张各代表作。

5、新中国中医药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

线上课程及讨论

 [教学时数]

4学时

六、授课方式介绍

教学方式主要为线上学习,主要教学内容拍摄成视频,可在网上随时学习,教学团队在网上及时批阅作业及解答问题。

课程大纲
第一章 遥望先秦
绪论
1.0中医药文明探源
第一节 医之始,本岐黄
1.1.1三皇之黄帝
1.1.2三皇之神农
1.1.3三皇之伏羲
第一章参考课件
第二节 先秦文化与中医
1.2.1从甲骨文看医药起源
1.2.2哲学理论的影响
1.2.3医事制度的出现
1.2.4名医扁鹊的传说
第二章 回到秦汉
第一节 秦文化与医学
2.1秦汉文化与医学
第二节 古墓中的惊世发现
2.2.1马王堆医书
2.2.2马王堆养生文献
第三节 四大经典奠定中医体系
2.3.1中医经典《黄帝内经》
2.3.2中医经典《难经》
2.3.3临床经典《伤寒杂病论》
2.3.4中药经典《神农本草经》
第四节 汉代名医的故事
2.4.1医林典故
2.4.2神医华佗
参考课件
第三章 经历晋唐
第一节 晋唐文化与中医
3.1.1宗教与服石炼丹
3.1.2晋唐中外医学交流
第二节 各擅专长的大师
3.2.1急证大师葛洪
3.2.2脉学大师王叔和
3.2.3针灸大师皇甫谧
3.2.4本草大师陶弘景
3.2.5炮制大师雷敩
3.2.6证候大师巢元方
3.2.7文献大师王冰、王焘
3.2.8骨科大师蔺道人
3.2.9全科大师孙思邈
第三节 盛世兴医药
3.3.1药典的诞生
3.3.2大唐太医署
第四章 感受宋金元
第一节 宋金元文化与中医
4.1.1 宋金元文化与医政
4.1.2儒医的出现
4.1.3 校正医书局
4.1.4 宋元时期中外医学交流
第二节 丰富的学术成就
4.2.1 伤寒学的形成.
4.2.2 官营药局与成药流行
4.2.3北宋三大方书
4.2.4来自刑场的解剖图
4.2.5 追踪针灸铜人
4.2.6小儿之父钱乙
4.2.7妇科大全陈自明
4.2.8法医的伟大成就
4.2.9饮膳太医的杰作
4.2.10板刻药图的《本草图经》
第三节 医学流派的创新与争鸣
4.3.1寒凉派刘完素
4.3.2攻下派张子和
4.3.3 补土派李杲
4.3.4 滋阴派朱丹溪
第五章 景仰明清
第一节 明清社会文化与医政
5.1 明清社会文化与医政
第二节 学派的传承与创新
5.2.1温补学派三大家
5.2.2治疫先锋吴又可
5.2.3叶天士
5.2.4薛雪
5.2.5吴鞠通
5.2.6王孟英
5.2.7外科三大派
第三节 医疗技术的发展
5.3.1人痘术的发明与影响
5.3.2针灸治法的规范
5.3.3推拿正骨的成熟
5.3.4养生功法的发展
第四节 多彩的医药著作
5.4.1 李时珍《本草纲目》
5.4.2 明清方剂学的发展
5.4.3医林改错越改越错?
5.4.4文献研究新成就
5.4.5趣记与实用:明清医著概览
5.4.6跨界医学名家的著作
第五节 中外医学交流
5.5中外医学交流
第六章 见证近现代
第一节 近代社会与医学
6.1.1 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
6.1.2 近代社会文化与医政
第二节 中西医能汇通吗?
6.2.1唐宗海与朱沛文
6.2.2恽铁樵与张锡纯
第三节 中医的抗争与革新
6.3.1中医抗争
6.3.2中央国医馆与中医医政
6.3.3中医科学化
6.3.4中医发展新形式
6.3.5学术传承与革新
[6.3.6]革命根据地的中医政策和事业.mp4
第四节 新中国的中医发展
6.4.1中医的新生
6.4.2中西医结合与中医现代化
6.4.3中医药走向世界.mp4
拓展章 明清时期中医如何创新治疫
第一节 概述
7.1概述.mp4
第二节 明末的瘟疫流行
7.2明末鼠疫的流行.mp4
7.3中医的瘟疫理论.mp4
第三节 应对大疫著新篇
7.4吴有性论疫新观点.mp4
7.5吴有性治疫新方法.mp4
思考一:古代为什么不能有效阻止瘟疫?
7.6思考一.mp4
第四节 治疫理论再发展
7.7温病新法有妙药.mp4
7.8论治专病有新功.mp4
7.9治疗预法方法多.mp4
思考二:古老的中医为什么能治疗新发疫病?
7.10思考二.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