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1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23
开课时间2025/01/31 - 2025/07/31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一、本课程共有50余个教学微视频,共有8章,课程习题480道,视频总时长达600多分钟。
二、本课程共32个学时,2学分,开课时间为2025年3月10日 至2025年6月30日;
三、 本课程内容共分为5个模块,第一模块内容为绪论;第二模块内容为中医基本理论;第三模块内容为方药基本知识;第四模块内容为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第五模块内容为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第六模块内容为中医护理常用技术;第七模块内容为常见病证辨证施护。配套线下教材为 《中医护理学》 孙秋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2022.06。
四、教学计划如下:
(1)教学内容+课时:本课程期间发布2次作业和1次测试,6月中下旬发布1次期末考试。
五、授课方式介绍
六、成绩评价:线上综合评价成绩
线上成绩是以“视频观看时长、完成测试、考试、作业情况及论坛发帖”之成绩为计算依据,各项目占比如下:
(1)视频观看占30%;
(2)作业成绩占10%;
(3)测验成绩占10%;
(4)考试成绩占40%;
(5)发帖讨论、笔记成绩各占5%,普通帖子0.5分一个,精华帖子1分一个。

课程大纲
绪论
中医护理学概述
1.1
1.1
1.1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的中医护理1
古代的中医护理1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古代的中医护理2
古代的中医护理2
中医护理学发展简史——近现代的中医护理
近现代的中医护理
中医护理的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特点——整体观念
中医护理的特点—恒动观念
中医护理的特点——恒动观念
中医护理的特点—辨证施护
中医护理的特点——辩证施护
中医护理的特点—防护结合
中医护理的特点——防护结合
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阴阳的概念和特性
阴阳的概念和特性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的概念和特性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基本
五行学说在中医护理学中的应用
五行中医护理学
藏象学说概述
藏象学说概述
脏腑—五脏生理功能—心的生理功能
五脏—心
脏腑—五脏生理功能—肝的生理功能
肝湿热
脏腑—五脏生理功能—脾的生理功能
五脏——脾VA0
脏腑—五脏生理功能—肺的生理功能
五脏——肺
脏腑—五脏生理功能—肾的生理功能
五脏——肾
六腑生理功能
六腑的生理功能
气的生成和分类
2气
气的生理功能
3气
血的生成和功能
4血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津液
病因—外感病因—六淫
5.1
病因—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劳逸
5.2
病因—继发病因—痰饮
5.3
病因—继发病因—瘀血
5.4
病机—阴阳失调—阴阳的偏胜
5.5
病机—阴阳失调—阴阳的偏衰
5.6
病机—气血津液失常—气的失常
5.7
病机—气血津液失常—血的失常
5.8
诊法—望诊—望神
6.1
诊法—望诊—望舌
6.2
诊法—闻诊—听声音
6.3
诊法—问诊—问主诉+中医诊室场景
6.4
诊法—问诊—问寒热、问汗
6.5
诊法—问诊—问疼痛
6.6
诊法—问诊—问睡眠
6.7
诊法—切诊—脉诊
6.8
诊法—切诊—按诊
6.9
八纲辨证—表证和里证
7.1
八纲辨证—寒证和热证
7.2
八纲辨证—虚证和实证
7.3
八纲辨证—阴证和阳证
7.4
气血津液辨证—气病辨证-气虚证、气陷证
7.5
气血津液辨证—气病辨证-气滞证、气逆证
7.6
气血津液辨证—血病辨证-血虚证、血脱证
7.7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病辨证-气血两虚证、气不摄血
7.8
气血津液辨证—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
7.9
气血津液辨证—津液病辨证-痰饮
7.10
脏腑辨证—心气虚、心阳虚证
5心气虚
脏腑辨证—心血虚、心阴虚证
脏腑辨证—心脉痹阻证
5心脉痹阻证
脏腑辨证—小肠实热证
5小肠实热
脏腑辨证—肺气虚证、肺阴虚证
1肺阴虚
脏腑辨证—风寒束肺证、风热犯肺证、燥邪犯肺证
1风寒犯肺
脏腑辨证—痰热犯肺证、痰湿阻肺证
1痰热、痰湿、肺
脏腑辨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
3脾气下陷
脏腑辨证—脾气下陷证、脾不统血证
3脾气下陷
脏腑辨证—胃阳虚、胃阴虚
3胃阴虚胃寒
脏腑辨证—肝气郁结证、肝火上炎证
2肝火、肝气郁结
脏腑辨证—肝阳上亢证、肝胆湿热证
2肝湿热
脏腑辨证—肾阳虚证、肾阴虚证
4肾阴虚、肾阳虚
脏腑辨证—肾气不固证、肾精不足证
4肾气不固,肾精不足,膀胱湿热
肝胆湿热
肝湿热
2.1 中医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五行
2.1.1 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阴阳学说
2.1.2 中医学理论的哲学基础——五行学说
2.2 人体主要器官——脏腑
2.2.1 五脏(心)
2.2.2 五脏(肺脾)
2.2.3 五脏(肝肾)
2.2.3 六腑
2.3 人体的生理基础——精气血津液
2.3 人体的生理基础——精气血津液
2.4 疾病的源头与根本——病因病机
2.4.1 外感病因
2.4.2 内伤病因、继发病因
2.4.3 邪正盛衰病机
2.4.4 气血津液失常病机
2.5 中医辨证的基础——四诊
2.5.1 望诊(1)
2.5.1 望诊(2)
2.5.2 闻诊
2.5.3 问诊
2.5.4 切诊
2.6 中医诊断的方法——辨证
2.6.1 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辨证
2.6.2 八纲辨证——虚实、阴阳辨证
2.6.3 脏腑辨证
方药基本知识
3.1 中医防治疾病的武器——中药
中医防治疾病的武器——中药
3.2 中药防治疾病的途径——方剂
中药防治疾病的途径——方剂
3.3 中药用药护理
中药用药护理
经络腧穴基本知识
腧穴的作用
肖雯晖 腧穴的主治作用
大补元气的腧穴
补气
补血养血的腧穴
养血
治疗胃痛的常用腧穴
胃痛
治疗肩周炎的常用腧穴
肩周炎
治疗失眠的常用腧穴
失眠
治疗便秘的常用腧穴
便秘1
治疗咳嗽的常用腧穴
咳嗽
4.1 沟通五脏六腑的桥梁——经络
4.1.1 腧穴概述
4.2 中医护理施术之所——腧穴
4.2.1 常用腧穴1
4.2.2 常用腧穴2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护理技术操作—耳穴埋豆
耳穴 王俊杰
护理技术操作-耳穴应用
王俊杰 耳穴应用
5.1 灸法
5.1 灸法
5.2 拔罐法
5.2 拔罐法
5.3 刮痧法
5.3 刮痧法
5.4 耳穴压豆法
5.4 耳穴压豆法
5.5 穴位贴敷
5.5 穴位敷贴
5.6 穴位按摩
5.6 穴位按摩
体质辨识与调护
护理基本知识—病情护理
中医护理基本知识-病情观察
护理基本知识—起居护理
起居护理
护理基本知识—情志护理
情志护理
护理基本知识—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
护理基本知识—体质调护—气虚质
气虚质
护理基本知识—体质调护—阴虚质
阴虚
护理基本知识—体质调护—痰湿质
痰湿质
护理基本知识—体质调护—气郁质
气郁质
护理基本知识—服药护理—煎药法
煎药法
护理基本知识—服药护理—补法护理
补法及护理
6.1 体质辨识与调护(上)
6.1 体质辨识与调护1
6.2 体质辨识与调护(下)
6.2 体质辨识与调护2
中医养生保健
7.1 四季养生
7.1 四季养生
7.2 食疗养生
7.2 食疗养生
7.3 运动养生
7.3 运动养生
7.4 情志养生
7.4 情志养生
7.5 经络养生
7.5.1 经络养生1
7.5.2 经络养生2
中医护理临床应用
哮病的护理

胃脘痛的护理
胃脘痛的护理VA0
月经不调的护理
月经失调概述
痛经的护理
痛经的中医护理
8.1 感冒
8.1 感冒
8.2 眩晕
8.2 眩晕
8.3 失眠
8.3 失眠
8.4 胃脘痛
8.4 胃脘痛
8.5 盗汗
8.5 盗汗
8.6 盆腔炎
8.6 盆腔炎
8.7 小儿高热
8.7小儿高热
8.8 积滞
8.8 积滞
8.9 腰腿痛
8.9 腰腿痛
8.10 干眼症
8.10 干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