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习这门课?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解析标志着“分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的诞生,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分子生物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与其它学科广泛交叉渗透,并迅速成为各个学科的前沿领域。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命科学在人类的自我认知和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分子生物学也逐渐渗透到食品科学、医药、农业等相关学科,也成为未来人才知识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拼图。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更加催生了分子生物学在医药行业、检测分析行业的应用推广,而也推进了普通大众对病毒、疫苗、核酸检测、PCR、分子探针等分子生物学相关概念和知识的理解。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学子,相信分子生物学相关基础知识早已跨越了学科的界限,成为通识类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都需要将自己知识版图中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补齐,这也是这门课程学习必要性的重要原因。
这门课的主题是关于什么?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侧重使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使学生胜任未来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物学规律的意识,掌握核酸的结构与功能;掌握DNA的复制与损伤修复、基因表达(在转录、翻译水平)的基本原理、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掌握基因克隆的基本原理;掌握分子生物学的核酸提取技术、PCR技术、凝胶电泳技术等基本实验技术;同时基于授课团队的专业特点,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学习这门课可以获得什么?
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框架,从分子的角度,掌握遗传信息传递的基本规律和分子机制,理解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模式,以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知识及技术在基因工程及食品领域的应用路径和作用原理(知识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核酸提取、PCR、凝胶电泳等基本实验技术,以及文献检索、试验方案设计等基本技能,具备从分子角度思考和解决食品科学领域相关问题,胜任未来食品相关科学研究工作(能力目标);同时在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以及社会责任感(素质目标)。
这门课有什么特色和亮点。
本课程的特色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程知识建构逻辑清晰,理论实践结合紧密:根据学校本科生培养目标和食品专业学科发展要求,经过十余年课程建设,使课程教学内容不断优化,构建了清晰的知识逻辑脉络,即以从分子角度出发,以中心法则为主线,结合基因表达调控及基因工程应用的理论与应用结合的课程知识体系,侧重帮助学生建立分子生物学基础理论框架。与此同时,课程包含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两部分,突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分子生物学理论知识,在“目标基因异源表达”一套完整的基因工程技术应用课程实验中得到实践,与此同时,分子生物学在学院相关食源性致病菌的分子鉴定、食品生产工程菌株构建、食品功能因子分子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课程学习也为学生相关科研工作奠定了知识和技能基础。(2)课程在学科课程体系中作用突出:分子生物学基础上承普通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等通识课程,下启食品营养学、 食品分析与检验、食品毒理学、食品免疫学等专业课程,在学科课程体系中扮演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3)课程团队架构合理,创新性强:本课程团队由1名教授和3名副教授组成,平均年龄35岁,均为一线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并从事分子生物学相关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发、多糖健康效应分子机制、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微生物等。团队知识架构合理,能够有效将教学与科研项结合,同时团队富有活力,在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应用、线上课程构建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创新力。(4)教学模式先进:一方面课程团队勇于实践,将“五行教学模式”、“BOPPPS教学法”等教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研讨式教学、专题报告教学等形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