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新的交叉学科,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心理因素作用的规律。它将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公共卫生、临床时间以及康复、护理等医学领域,为医学实践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它不仅介绍了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也介绍了认识和解决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的方法和对策。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要求,学习医学心理学对于我们促进身体健康,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平衡,培养健全的人格,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提高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医疗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医学心理学不仅要有自然科学还要有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它首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其次,医学心理学是医学与心理及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就医学学而言,它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各有关课程有交叉联系;就心理及行为科学来说,医学心理学涉及几乎所有心理学科各分支,如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同时还涉及人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
(2)基础学科。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医学心理学成为了我国医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它揭示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心理活动和生物活动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健康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的作用规律。因此,医学心理学知识也必将有助于推动我国整个医学模式的转变。
(3)应用学科。医学心理学作为医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着重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或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解决医学领域中的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以及心理因素作用的规律。它将心理行为科学的系统知识,包括理论和技术,结合医学实践,应用到医学的内、外、妇、儿临床各科以及预防、康复、护理等其它医学工作领域。同时,医学心理学的知识与技术,也独立应用于社会人群,以帮助人们解决那些与健康有关的心理问题与痛苦,这就是医学心理学咨询门诊。
医学心理学的任务包括:
(1)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身保健的目的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医学心理学的难点就在于如何将心理学知识、心理学原理和方法运用于医疗领域的各环节,为医学实践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建议学员在学习过程要学会学以致用,将所学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积极运用到医学实践中。只有活学活用,才能有效地解决本课程的难点。
本课程通过系统地介绍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述疾病对人的心理活动与特征的影响,详细介绍常见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的解决方法和对策,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技术,树立正确的疾病观和健康观,,使学生在今后的医疗岗位上更好的适应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能初步帮助别人进行心理保健、为别人解决心理和心身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将来能把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和机能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或指导自己的工作。当然,也为学生将来参加各类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在教学中本课程渗透了大量提升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将其运用于生活学习实践中,以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
本课程适合于多层次授课对象:
①面向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本科生:结合授课视频、案例视频,运用TBL教学法,利用网络平台和线下见面课程,可提升医学生自身的心理素养和沟通能力,也为临床医学生解决病人心身问题打好基础。这一层次的学员,要求在已修完生理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学等医学课程,取得相应学分基础上进行学习。
对本层次学员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护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医学模式、心理应激理论、心身疾病等知识;了解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及国内外最新研究;并通过心理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培养从事心理评估、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教育和科研的基本能力,掌握在医疗过程中的心理知识及技能的应用。
②面向全校选修学生:医学心理学同样适合非医学专业学生提升自身心理素养和沟通能力,结合授课视频、案例视频等线上资源,及线下见面课程的形式,使更广泛的学生受益。通过本课程学习,能理论联系实际,对自身进行心理保健。
③面向社会群体:医学心理学包括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心理学应用部分,对心理学感兴趣的社会群体也可把本门课程作为心理学入门课程,提升修学者的心理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