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本章主要介绍材料研究的意义、层次、研究方法与途径及用到的主要仪器设备。
-
●1.1材料研究的意义
主要任务:研究材料、设计材料;研究的内容:组成、 结构、性能
-
●1.2材料研究的层次
宏观结构、显微结构、亚微观结构、微观结构
-
●1.3材料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非图像分析法与 显微术 ;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宏观
-
●1.4主要仪器设备
中子衍射法;电子衍射法;X射线衍射法;原子力显微术、扫描隧道显微术、场离子显微术
-
第二章X射线
本章主要介绍X射线、X射线衍射、多晶体分析方法及X射线衍射的物相分析。
-
●2.1X射线基础
1895 年 11 月 8 日,德国物理学伦琴在研究真空管高压放电现象时发现了X射线;X射线的发现揭开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1912年,德国劳厄发现X射线在晶体中的衍射现象。1913-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Bragg父子利用X射线成功测定了NaCl晶体结构并提出了Bragg方程,开创了 X 射线晶体结构分析的历史。
在真空中,凡是高速运动的带电粒子撞击任何物质时,均可产生X射线。用于衍射分析的X射线波长范围为0.05~0.25nm;波粒二象性;X 射线的一般性质。
连续谱产生原因。短波极限,短波极限对应于能量最大的X射线光子,1个电子全部动能全部转化为1个X射线光子。特征谱产生机理,按照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具有尽量往低能级跑的趋势,当K层出现空位后,L、M、N……外层电子就会跃入此空位,同时将它们多余的能量以X射线光子的形式释放出来。特征谱的谱线组成。
相干散射是X射线在晶体中产生衍射现象的基础;非相干散射线不会干涉形成衍射,散布于各方向强度一般很低,在衍射工作中形成连续背景。物质对X射线的吸收主要是原子内部的电子跃迁而引起的。在这个过程中,X射线的部分能量转变成光电子、荧光X射线及俄歇电子的能量。
当X射线透过物质时,与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散射与真吸收,强度将被衰减。X 射线强度衰减主要是由真吸收所造成的(很轻的元素除外),而散射只占很小一部分。质量吸收系数取决于X 射线的波长和吸收物质的原子序数Z。靶材和滤波片的选用。 -
●2.2X射线衍射
介绍晶体的定义,空间格子是表示晶体内部结构中质点重复规律的几何图形,空间格子中的平行六面体有三个轴长:a、b、c 和三个轴角α 、β 、γ ,此六个参数称为晶格常数。自然界的晶体可划分为 7个晶系,每个晶系最多有 4种点阵,在 7 大晶系中只有 14 种布拉菲点阵。
空间点阵中的结点平面和结点直线相当于晶体结构中的晶面和晶向,在晶体学中分别用晶面指数和晶向指数来表示它们的方向。为了研究衍射波的特性,简化衍射问题,1921年德国物理学家厄瓦尔德引入了倒易点阵的概念。
布拉格方程是X射线在晶体中产生衍射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它反映了衍射线方向与晶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本节主要进行了布拉格方程的讨论,介绍了布拉格方程的应用。布拉格方程形式简单,能够说明衍射的基本关系,从实验角度有两方面应用:
(1)结构分析:用已知λ的x-ray照射晶体,通过θ测量求得d,从而揭示晶体结构。(2)x-ray光谱学:用已知d的晶体来反射从样品发射出来的x-ray,通过θ测量求得未知x-ray波长λ。
布拉格方程只是解决了 X 射线的衍射方向问题,对衍射强度的描述却无能为
力。辐射线的强度,实质是其空间能量密度。基于光的波动性,射线强度与电磁
波的振幅平方成正比;基于光的粒子性,强度则与单位面积的光子数成正比。
由于衍射线的相互干涉,某些方向的强度将会有所加强,某些方向的强度将会减弱甚至消失,习惯上将这种现象称为系统消光。结构因子只与原子的种类以及在单胞中的位置有关,而不受单胞的形状和大小的影响。
衍射线的强度反映了晶体物质内微观结构的信息,因此通过衍射强度的分析,
能够最终完成晶体结构的分析。所以衍射强度分析是衍射分析基本理论的重要组
成部分。影响实际单相粉晶的某条衍射线强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了解影响衍射强度各因子的物理意义及其计算方法是必要的。 -
●2.3多晶体分析方法
用特征 X 射线射到多晶粉末(或块状)上获得衍射谱图或数据的方法称为粉
晶法或粉末法。当单色 X 射线以一定的入射角射向粉晶时,无规排列的粉晶中,总有许多小晶粒中的某些面网处于满足布拉格方程的位置,因而产生衍射。所以,粉晶衍射谱图是无数微小晶粒各衍射面产生衍射叠加的结果。
衍射法在近几十年中得到了很大发展,粉末衍射仪应用最为广泛,它作为一种通用的实验仪器,在大多数场合下取代了照相法。考虑到衍射仪法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本节重点介绍衍射仪法及其测量条件等相关内容。 -
●2.4X射线衍射的物相分析
X 射线分析对象-各种元素形成的固定结构的化合物,即物相。
任何一种结晶物质有特定的晶体结构,在X线照射下,产生特定的衍射花样。 多相试样的衍射花样由所含物质的衍射花样机械加和而成。 衍射花样数据:由d(衍射线位置)-I(衍射线相对强度组成。 分析方法:测得的d-I数据与已知d-I数据对比。
衍射强度取决于两方面: 混合物中含量多少, 物质的吸收系数-依赖于相浓度;外标法是将所需标定物相的纯物质单独标定,然后与多相混合物中的待测相的相应衍射线强度比较进行;K值法利用预先测定好的参比强度K值,在定量分析时不需要做标准曲线,利用被测相质量含量和衍射强度的线性方程,通过数学计算而得到.
-
第三章光学显微镜
本章主要介绍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偏光显微镜构造及样品制备。
-
●3.1正交偏光镜下的晶体光学性质
消光及四次消光、正交偏光间光的干涉
-
●3.2偏光显微镜构造
构造包括机械部分(镜座、镜臂、载物台有0~360度刻度及游标、固定螺丝,中央圆孔,固定弹簧夹),光学部分(反光镜、下偏光镜、聚光镜、目镜、上偏光镜、勃氏镜)
-
●3.3样品制备
显微组织的显示,无机物试样的制备方法。金相显微镜的应用领域,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方法。
-
第四章电子成像与微观表征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电子成像与微观表征分析的相关知识
-
●4.1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
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可以产生背散射电子,二次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特征X射线和俄歇电子;电子束与固体样品作用后产生的各种信号特征,及其在测试技术中的运用,背散射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可以进行成像和成分分析,二次电子可以成像但不能做成分分析,特征X射线仅可进行成分分析,俄歇电子可进行表面层成分分析。
-
●4.2扫描电镜的构造
扫描电镜主要有电子光学系统; 信号收集处理、图像显示和记录系统与真空系统这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
●4.3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应用实例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分辨率、放大倍数、景深等性能指标及其影响因素;不同性状样品的制备方法;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以获得所测样品材料的形貌特征(一维、二维还是三维)、颗粒尺寸大小、颗粒分布信息、衬度信息等,比如金属材料的断口分析、剖面的特征及损伤的形貌;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形貌分析;膜材料的表观形貌分析及层厚测量;纳米材料分析等。
-
●4.4透射电镜的构造
透射电镜主要包括照明系统、成像系统及观察记录系统,辅助以真空系统和电气系统。
-
●4.5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原理
衬度的定义及产生原因;质厚衬度成像;衍射衬度成像:双束条件,明暗场成像;位相衬度。
-
●4.6透射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和应用技术
直接样品制备;间接样品制备方法;观察实例。
-
●4.7电子探针显微分析
电子探针的工作原理与结构; X射线波长分散谱仪(波谱仪WDS);X射线能量分散谱仪(能谱仪EDS);电子探针仪的分析方法及应用。
-
●4.8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扫描隧道显微镜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原子力显微镜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电镜的近期发展趋势情况。
-
第五章材料热分析技术
本章主要介绍材料热分析技术的相关知识。
-
●5.1概述
热分析技术分类,发展
-
●5.2差热分析
差热原理,差热曲线分析,差热热重曲线的因素,分析实例
-
●5.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差示扫描量热原理有热流补偿式和功率补偿式,差示扫描量热曲线各标志温度定义,影响差示扫描量热曲线的因素,分析实例
-
●5.4热重分析
热重原理,热重曲线,影响热重曲线的因素,分析实例
-
●5.5热膨胀与热机械分析
静态和动态热分析法的定义,原理示意图,应用
-
●5.6热分析技术发展
高性能化,小型化,高自动化,多重手段联用
-
第六章光谱分析
本章主要介绍红外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核磁共振的相关知识。
-
●6.1红外光谱
红外吸收光谱又称为分子振动转动光谱,是分子在振动能级间跃迁所产生的吸收光谱。物质能吸收电磁辐射应满足两个条件:(1)辐射应具有刚好能满足物质跃迁时所需的能量;(2)辐射与物质之间有相互作用。
分子中的原子以平衡点为中心,以非常小的振幅(与原子核之间的距离相比)
作周期性的振动,即所谓简谐振动。上述双原子的振动是最简单的,它的振动只能发生在联结两个原子的直线方向上,并且只有一种振动形式,即两原子的相对伸缩振动。在多原子中情况就变得复杂了,但可以把它的振动分解为许多简单的基本振动。
物质的红外光谱,是其分子结构的反映,谱图中的吸收峰,与分子中各基团
的振动形式相对应。多原子分子的红外光谱与其结构的关系,一般是通过实验手段得到的。这就是通过比较大量已知化合物的红外光谱,从中总结出各种基团的吸收规律来。 -
●6.2激光拉曼光谱
拉曼光谱是一种散射光谱。在 20 世纪 30 年代,拉曼散射光谱曾是研究分子结构的主要手段。20 世纪 60 年代,激光问世并将这种新型光源引入拉曼光谱后,拉曼光谱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目前激光拉曼光谱已广泛用于有机、无机、高分子、生物、环保等领域,成为重要的分析工具。本节主要介绍激光拉曼光谱基本原理,拉曼位移,拉曼散射产生的条件,退偏振比等
-
●6.3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是指在强磁场下,电磁波与原子核自旋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物理现象。目前,NMR 波谱技术已成为鉴定有机化合物结构及研究化学动力学的重要手段,在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物化学、物理化学、无机化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由于氢核具有不同的屏蔽常数σ,引起外磁场或共振频率的移动,这种现象称为化学位移。由于化学位移的大小与核所处的化学环境有密切关系,因此就有可能根据化学位移的大小来了解核所处的化学环境,即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
第七章孔结构
本章主要介绍孔结构的相关知识。
-
●7.1孔结构与材料性质之间的关系
孔对材料性质影响: 强度 、 弹性模量、 重量、 导热性、 吸水性、 渗透性、’耐久性—冻融、腐蚀损伤、氯离子扩散等。
-
●7.2压汞仪的基本原理
汞压力测孔法:测出在一定压力下压进某孔级的汞体积△V
-
●7.3压汞仪的构造及样品制备
取样:代表性,不能采用打击方法,避免出现二次裂缝;试样尺寸根据孔结构而定;水泥材料需终止水化,防止干燥收缩;取样量至少够两次实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