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概论
本章讲述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分析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二是滴定分析法的概论。要求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分析方法的分类、分析过程以及滴定方式;理解基准物质、标准溶液等概念、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的意义;掌握配制标准溶液的两种方法、各类滴定分析法中常用的基准试剂。熟练掌握滴定度和物质的量浓度的换算以及滴定分析中的定量计算公式。
-
●1.1定量化学分析简介
本节内容讲述了分析化学的定义、作用、发展方向和学习资源。要求理解分析化学的定义;掌握分析化学的作用和发展方向;了解分析化学学习的资源。
-
●1.2分析方法的分类
本节内容讲述了分析方法的分类。要求掌握根据分析的任务、原理和分析试样的用量对分析方法进行的分类;了解根据分析目的和对象对分析方法进行的分类。
-
●1.3滴定分析法概述
本节内容讲述了滴定分析的基本概念、滴定分析法的特点和滴定方式。要求掌握标准溶液、化学计量点、直接滴定法和返滴定法;了解滴定分析法的特点;理解其他的滴定方式。
-
●1.4标准溶液的配制-直接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标准溶液的定义、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要求掌握标准溶液的定义、基准物质应具备的条件、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步骤和仪器;了解常见的几种基准物质。
-
●1.5标准溶液的配制-间接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过程。要求掌握基准物质的选择和基准物质称量范围的计算;理解粗配和标定两个步骤。
-
●1.6滴定分析的计算
本节内容讲述了标准溶液的浓度表示和滴定分析的结果计算。要求掌握物质的量浓度和滴定度之间的换算、滴定分析结果计算中换算系数的确定;理解被测组分百分含量的表示方法。
-
第二章分析试样的采集
本章内容讲述了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解方法。要求掌握试样采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固体不均匀试样的制备方法和试样分解的要求;了解常用的试样分解方法和预处理过程。
-
●2.1分析试样的采集和制备
本节内容讲述了取样的基本知识、固体试样的采集和制备、试样的保存。要求掌握取样的基本要求、固体不均匀试样的最小取样量计算及制备方法;理解试样保存的方法和要求。
-
第三章分析化学中的误差和数据处理
本章讲述了分析化学中的误差、有效数字、数据处理、可疑值取舍和显著性检验五部分内容。要求了解误差的种类、来源及减小方法,了解随机误差正态分布的特点;理解误差和偏差的意义和表示方法;理解准确度和精密度的意义与关系,理解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修约方法,理解少量数据的t分布;掌握各种误差及偏差的计算,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和异常值的取舍。
-
●3.1误差和偏差
本节内容讲述了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要求掌握误差和偏差的计算、准确与精密度的关系、准确度与误差的关系、精密度与偏差的关系。
-
●3.2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本节内容讲述了系统误差、随机误差、误差与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要求掌握系统误差的性质、分类和消除;掌握随机误差的特点和减免方法;理解误差与精密度和准确度的关系。
-
●3.3有效数字
本节内容讲述了有效数字的意义、位数、修约规则和运算规则。要求掌握有效数字位数的确定、“四舍六入五成双”的修约规则、有效数字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
-
●3.4可疑值的取舍
本节内容讲述了格鲁布斯法和Q检验法。要求掌握可疑值的确定方法、格鲁布斯法取舍可疑值的步骤、Q检验法取舍可疑值的步骤;理解两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
●3.5置信区间
本节内容讲述了置信区间。要求理解计算置信区间的意义;掌握置信区间的计算、置信区间与可疑值取舍的综合性计算。
-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本章讲述了酸碱平衡、分布分数、溶液pH的计算、缓冲溶液、酸碱指示剂、酸碱滴定原理和应用八部分内容。要求理解酸碱质子理论、缓冲溶液的分类和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掌握分布分数的计算、质子条件的书写、各种溶液pH值的计算、缓冲溶液的选择与配制、酸碱滴定的原理和误差计算、铵盐等极弱酸的分析和混合碱分析。
-
●4.1酸碱平衡
本节内容讲述了酸碱的定义、酸碱反应、平衡常数和酸碱的强度。要求掌握酸碱质子理论中酸碱的定义和酸碱反应的实质;掌握平衡常数的意义、换算以及用平衡常数来衡量酸碱的强度。
-
●4.2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
本节内容讲述了物料平衡和电荷平衡。要求掌握分析浓度和平衡浓度的概念、物料平衡的写法、电荷浓度的表示方法和电荷平衡的写法。
-
●4.3质子条件
本节内容讲述了质子条件。要求掌握质子条件的意义、质子量的表达、根据质子平衡关系写出PBE的方法,以及用CBE和MBE联立求解PBE的方法;掌握不同PBE写法的选择依据。
-
●4.4分布分数
本节内容讲述了一元弱酸、二元弱酸和多元弱酸的分布分数。要求掌握各种酸分布分数的表达式、分布曲线的制作和意义、分布曲线中交叉点的信息,以及弱酸与弱碱分布分数的统一表达。
-
●4.5溶液pH值的计算-弱酸弱碱
本节内容讲述了代数法计算一元弱酸、一元弱碱和多元弱酸碱的pH值。要求掌握代数法的思路、一元弱酸溶液pH值的计算、弱碱与弱酸pH计算公式的异同点,以及多元弱酸碱与一元弱酸碱pH值计算的统一。
-
●4.6溶液pH值的计算-两性物质
本节内容讲述了多元酸酸式盐和弱酸弱碱盐溶液pH的计算。要求掌握多元酸酸式盐pH计算的最简式,以及多级解离常数的选择;理解弱酸弱碱盐与多元酸酸式盐pH计算的异同点。
-
●4.7溶液pH值的计算-混合溶液
本节内容讲述了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要求掌握弱酸混合溶液、弱碱混合溶液、弱酸弱碱混合溶液、强酸弱酸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方法。
-
●4.8酸碱缓冲溶液-原理及pH计算
本节内容讲述了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和pH值计算。要求理解缓冲溶液的分类和作用;掌握缓冲溶液的作用原理、共轭酸碱对组成的缓冲溶液的pH值计算方法。
-
●4.9缓冲容量及缓冲溶液的配制
本节内容讲述了缓冲容量、缓冲溶液的选择和缓冲溶液的配制。要求掌握缓冲容量的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缓冲溶液的选择原则、缓冲溶液配制的思路和具体计算。
-
●4.10酸碱指示剂
本节内容讲述了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用量和混合指示剂。要求掌握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常用的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理解指示剂用量对滴定准确度带来的影响;了解常见的混合指示剂。
-
●4.11酸碱滴定原理-强酸强碱
本节内容讲述了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要求掌握滴定突跃范围的计算和影响因素、指示剂选择的原则;理解滴定曲线的意义和制作方法。
-
●4.12酸碱滴定原理-弱酸弱碱
本节内容讲述了一元弱酸碱被滴定的情况。要求掌握化学计量点和滴定突跃溶液pH值的计算、滴定突跃范围的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理解滴定曲线的意义和制作方法。
-
●4.13滴定误差
本节内容讲述了强酸(碱)的滴定误差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误差。要求理解终点误差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强酸(碱)和一元弱酸(碱)的滴定误差的计算。
-
●4.14混合碱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NaOH和Na2CO3的定量分析、Na2CO3和NaHCO3的定量分析、未知碱试样定性分析。要求掌握混合碱中各组分含量的计算、未知碱试样组成的定性判断。
-
●4.15铵盐的测定
本节内容讲述了甲醛法、蒸馏法和凯氏定氮法测定铵盐。要求掌握三种方法的原理、特点、计算和使用范围,并理解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
第五章络合滴定法
本章讲述了EDTA、配位平衡常数、副反应系数、条件稳定常数、滴定原理、金属指示剂、终点误差、滴定中的酸度控制和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九方面的内容。了解EDTA的性质和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掌握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的计算、络合滴定计量点的计算、终点误差的计算、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条件和配位掩蔽法的相关计算。
-
●5.1乙二胺四乙酸
本节内容讲述了螯合物、乙二胺四乙酸及其二钠盐、EDTA的应用。要求理解螯合物的结构和EDTA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乙二胺四乙酸及其二钠盐的酸性、配位性质和特点。
-
●5.2形成常数和分布分数
本节内容讲述了配合物的形成常数和各级配合物的分布分数。要求掌握形成常数的表达式和意义、各级分布分数的计算;理解分布曲线的制作和意义。
-
●5.3EDTA的副反应系数
本节内容讲述了EDTA的酸效应、共存离子效应和总的副反应系数。要求掌握酸效应系数的计算、共存离子效应的计算、总副反应系数的计算。
-
●5.4金属离子的副反应系数
本节内容讲述了金属离子的水解效应、配位效应和总的副反应系数。要求掌握水解效应系数的计算、配位效应系数的计算、总副反应系数的计算;对比EDTA的各种副反应系数,寻找出规律。
-
●5.5条件形成常数
本节内容讲述了绝对形成常数和条件形成常数。要求理解条件形成常数的意义;掌握条件形成常数的计算。
-
●5.6配位滴定曲线
本节内容讲述了配位滴定曲线的绘制、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以及pM'sp的计算。要求掌握影响滴定突跃范围和pM'sp的计算、影响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理解滴定曲线的意义。
-
●5.7金属指示剂
本节内容讲述了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常用的金属指示剂、指示剂的封闭和僵化、指示剂的选择。要求理解指示剂的作用原理、指示剂的封闭和僵化以及消除方法;掌握EBT和XO的颜色变化和使用条件、金属指示剂选择的依据。
-
●5.8终点误差
本节内容讲述了终点误差、准确滴定判别式、分别滴定判别式。要求掌握林邦误差的计算、单一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判别式、多种金属离子共存可以分别滴定的判据。
-
●5.9配位滴定中的酸度控制
本节内容讲述了金属离子被准确滴定的最高酸度、最低酸度和分别滴定的酸度控制。要求掌握最高酸度和最低酸度的计算、分别滴定前提和适宜酸度范围的确定。
-
●5.10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本节内容讲述了配位掩蔽法、沉淀掩蔽法和氧化还原掩蔽法。要求掌握配位掩蔽法的计算和评价;理解沉淀掩蔽和氧化还原掩蔽常见的实例,以及两种掩蔽法的作用原理。
-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本章讲述了电极电位和氧化还原平衡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滴定原理、常见的三种氧化还原滴定方法及相关滴定结果的计算。要求掌握电极电位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了解电极电位和氧化还原平衡常数间的相互关系;了解三种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掌握氧化还原滴定原理和相关结果的计算。
-
●6.1电极电位
本节内容讲述了氧化还原电对、能斯特方程和条件电势三方面内容。要求了解氧化还原电对的基本概念;掌握能斯特方程的基本表达式和意义;掌握条件电势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
-
●6.2氧化还原平衡
本节内容讲述了氧化还原平衡常数、反应进行的程度和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三方面内容。要求掌握氧化还原平衡常数的表达式及相关的计算;了解达到化学计量点时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从动力学角度了解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浓度、温度、催化剂和诱导反应)。
-
●6.3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本节内容讲述了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计算、突跃范围的特征和滴定曲线特征三方面内容。要求了解滴定曲线计算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掌握滴定突跃范围的基本概念和影响因素;掌握氧化还原滴定曲线的基本特征。
-
●6.4高锰酸钾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高锰酸钾法的基本原理、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和高锰酸钾法的应用三方面内容。要求掌握高锰酸钾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掌握高锰酸钾标准溶液的基本配制方法;了解高锰酸钾法常见的基本应用方法(直接滴定法、返滴定法和间接滴定法)。
-
●6.5重铬酸钾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重铬酸钾法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和应用三方面内容。要求掌握重铬酸钾滴定方法的基本原理;了解重铬酸钾法的优缺点;了解重铬酸钾法常见的应用实例(铁矿石中全铁的测定)。
-
●6.6碘量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碘量法的基本原理、方法特点和应用三方面内容。要求掌握直接碘量法和间接碘量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碘量法的优缺点;了解直接碘量法(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和间接碘量法常见的应用实例(铜矿含量的测定)。
-
●6.7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本节内容讲述了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原则和计算实例两方面内容。通过实例说明,要求掌握氧化还原计算结果的基本计算原则和计算结果的正确保留。
-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
本章讲述了沉淀滴定法对沉淀反应的要求,介绍了三种银量法及其应用范围,要求掌握莫尔法、佛尔哈德法、法扬司法三种银量法的滴定原理、滴定条件及其应用范围,掌握滴定方法的选择。
-
●7.1沉淀滴定法概述
本节内容讲述了沉淀滴定法的定义、对沉淀反应的要求、沉淀滴定法的分类以及应用。要求掌握对沉淀反应的基本要求;掌握三种银量法的划分依据;了解银量法的应用范围。
-
●7.2莫尔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莫尔法的定义、滴定原理、滴定条件以及应用范围。要求掌握莫尔法的滴定原理;掌握指示剂的用量问题;掌握采用莫尔法滴定时溶液的pH范围;了解对滴定反应可能产生干扰的离子,掌握莫尔法的应用范围。
-
●7.3佛尔哈德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佛尔哈德法的定义、滴定原理、滴定条件以及应用范围。要求掌握直接滴定法和返滴定法的滴定原理;掌握采用返滴定法时,沉淀转化的问题及采用的措施;掌握采用莫尔法滴定时溶液的酸度问题,指示剂的用量问题,了解对佛尔哈德法可能产生干扰的因素,掌握佛尔哈德法的应用范围。
-
●7.4法扬司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法扬司法的定义、滴定原理、滴定条件以及应用范围。要求掌握吸附指示剂的定义;吸附指示剂的变色原理;掌握采用法扬司法滴定时,溶液的酸度问题、指示剂的选择问题;掌握法扬司法的应用范围。
-
第八章重量分析法
本章讲述了重量分析法的基本概念、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沉淀的类型和形成过程、沉淀纯度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沉淀条件的选择。要求了解重量分析的基本概念、沉淀的形成过程及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掌握沉淀溶解度的计算、晶形沉淀及无定形沉淀的形成条件以及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
●8.1重量分析法概述
本节内容讲述了重量分析法的定义、沉淀形式、称量形式和换算因数。要求理解重量分析法的原理、沉淀重量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掌握换算因数的表示方法。
-
●8.2同离子效应和酸效应
本节内容讲述了铜离子效应、酸效应,以及两种效应共存的情况。要求掌握同离子效应和酸效应对溶解度的影响,以及两者单独存在或者共同存在时沉淀溶解度的计算。
-
●8.3络合效应和盐效应
本节内容讲述了络合效应和盐效应。掌握络合效应和盐效应对沉淀溶解度的影响、共同离子配位体和非共同离子配位体存在时沉淀溶解度的计算。
-
●8.4沉淀的形成
本节内容讲述了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要求掌握沉淀的类型;理解晶形沉淀的成核过程、均相成核和异相成核,以及聚集速度和定向排列速度对沉淀类型的影响。
-
●8.5沉淀的纯度和沉淀条件
本节内容讲述了沉淀纯度的影响因素和沉淀条件的选择。要求理解共沉淀(表面吸附、生成混晶、吸留包夹)和后沉淀减小的方法;掌握表面吸附规律和沉淀的条件(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
-
第九章吸光光度法
本章内容讲述了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分光光度计、光度分析、误差控制及示差分光光度法。要求了解显色反应;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分光光度计的构造;掌握光吸收的基本定律、光度分析、误差控制和示差分光光度法。
-
●9.1吸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本节内容讲述了光的基本概念、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吸收曲线。要求理解物质颜色与光吸收的关系;掌握物质颜色产生的原因、吸收曲线的绘制,以及吸收曲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依据。
-
●9.2分光光度法基本定律
本节内容讲述了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透光率和吸光度、摩尔吸收系数。要求理解朗伯比尔定律成立的前提条件;掌握透光率和吸光的定义及换算、摩尔吸收系数和桑德尔灵敏度的意义、郎伯比尔定律的相关计算。
-
●9.3分光光度计
本节内容讲述了分光光度计的基本部件。要求理解分光光度计对各部件的基本要求;掌握光源、单色器、吸收池、检测器各部分的作用,掌握常用的光源和比色皿材质和尺寸,以及光栅和棱镜分光的原理。
-
●9.4吸光光度分析
本节内容讲述了参比溶液、测量波长和工作曲线。要求理解选择参比溶液的意义;掌握参比溶液选择的方法、测量波长确定的方法,以及工作曲线的意义和制作方法。
-
第十章分离和富集
本章讲述了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和富集方法。要求了解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富集方法;掌握溶剂萃取分离法,理解分配比和萃取率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及离子交换分离的操作。
-
●10.1萃取分离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萃取分离法的本质与萃取百分率。要求掌握萃取分离法的基本概念;掌握萃取的本质、分配比、萃取率;了解萃取分离的操作及特点。
-
●10.2离子交换分离法
本节内容讲述了离子交换剂的种类与性质、离子交换分离的操作技术与应用。要求了解离子交换树脂的种类;了解离子交换操作技术;掌握交换容量与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