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水的形态
水是住宅、聚落、城镇选址的第一要素。从水的物理、生物、文化、社会形态四个方面来阐述水的形态与城市的关系。
-
●1.1水的物理形态
水的物理形态,可以从水的三状态、多情态、多形态去理解,结合人的感官体验,从知水懂水开始,形成我们规划设计中必备的基础。
-
●1.2水的生物形态
了解水的生物形态定义,理解水域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功能;规划设计中需要了解、运用水文规律、水净化作用,将水生态与水景观结合一起,遵循自然规律,科学规划,生态设计。
-
●1.3水的文化形态
水的文化形态可以从5个方面理解:一源,二德,三艺术,四建筑、园林,五城市,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
●1.4水的社会形态
人类社会的五种形态中,水的功能呈现越来越强的多元性。从原始社会到工业社会,人类在崇拜、依赖、利用与征服的进程中不断走向天人合一。从仰视、俯视到今天的平视,人类与水和谐共生,走向生态文明。
-
第二章水的功能
从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和水景观四个方面去讲解水对人类社会的效能。
-
●2.1水资源
了解了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情况,从人与生产、生活、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水资源的利用。以生存为先,到生产为重,再到生活,未来我们进入生态为主导的发展方式。
-
●2.2水环境
阐述了水环境的定义,通过水体、生物环境和水体空间环境三个方面解析水环境。关注水体的水循环、水质和水量,并以生境修复为目标。
-
●2.3水安全
解水安全的定义来理解水安全的重要意义。回顾世界,特别是我国水安全的现状。重点讲解了我们规划设计中通过雨水花园、雨水街坊来探索水安全的今日实践。
-
●2.4水景观
系统讲解水景观的定义、发展历程、景观的分级和分类。重点理解水景观的宏观、中观、微观三级和自然景观、人工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分类。
-
第三章水的城
本课程的重点章节,从水与城市的多维角度、全面解析水与城的关系,并重点讲解水系规划的技术方法。分为因水建城——以水为媒,水与城镇安全关系——据水为凭,水与城市形态关系——随水就形,古城变迁与水的关系——以水为纲,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水的关系——水化乡愁,水与旅游的关系——得水而闲,城市水系规划的技术方法——惜水兴城。
-
●3.1以水为媒——水与古城的关系
本节以水为媒,讲述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缘起。以古都西安为例,系统讲解城市与水的关系,从八水绕长安讲解城市选址中水的重要性;从五渠引渡讲城市水生态、水景观、水运;从水渠、水井讲解了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水作为媒介,串起了从神话传说时期到原始社会的国土空间规划治理。
-
●3.2据水为凭——水与城镇防御
水作为天然的屏障,是中国古代城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讲述中国古代城防要素组成和区域城防体系的构建。并以黄河沿岸城镇分析,水在城镇防御中的重要的作用,总结了山河城之间的五种关系。
-
●3.3随水就形——水与城市形态的关系
水的形态千变万化,或波澜壮阔,或细腻婉转,也因此勾勒和描绘了中国古代城市千姿百态的城市面貌。本节讲述中国古代城市中与水相关的空间塑造。并以中国运河第一城——扬州为例,以历时性讲述扬州空间发展与水系关系。
-
●3.4以水为纲
在现代地理学发端之前,水在历史时期的地图中起到了类似于经纬度的纲要作用。本节讲述历史地图的流变与水的关系。
-
●3.5水化乡愁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遗产保护与更新,都离不开水与水空间,本节以水为案例,讲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
●3.6得水而闲
结合水体的形、影、音、色、光、味、奇多种构景要素给大家讲述水与旅游的关系。本专题将滨海旅游资源拆解开来一一梳理,并结合典型案例为大家解析滨海旅游规划的原则与设计手法。从旅游驱动力入手探讨将湖泊资源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成功案例。通过伦敦湿地公园等案例的介绍探讨了结合湿地旅游对湿地进行保护的可行性模式。
-
●3.7惜水兴城
了解水系规划的规划标准及规范,从水域空间管控、水质保护、水生态修复和滨水景观塑造四个方面详细讲解了水系规划的目标体系、知识点,及规划要点。
-
第四章城的水
本门课的核心章节,从城市滨水区的空间设计为重点。涵盖7大部分:滨水区内涵、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建筑形态、开放空间、天际线、滨水区更新。
-
●4.1城市滨水区内涵
本节涵盖4个方面。城市滨水区的定义,从定义理解“边缘效应”;理解陆域、水域的空间范围。城市滨水区变迁的规律:形成于工业化之前,兴旺于工业化时期;在城市进入后工业过渡时期衰落;滨水区的复兴可追溯到上个世纪50s末,具体的开发始于60年代初。城市滨水区三种典型方式:中心区的高度集中开发,历史地段的滨水公共生活的回归,城市基底的生态恢复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青岛东中西三大区位的四个案例,我们熟悉了滨水区建设的开发、保护、再开发三种类型。
-
●4.2城市滨水区用地
重点讲授滨水区土地利用的用地结构、功能、布局。在理解定义基础上,我们以四种不同的水城形态关系为例,讲解了四种典型的用地结构特征。从影响因素、功能分区、功能混合三个方面讲解了用地功能。在滨水区我们一般有6大类分区,同时需要大分区内的高度混合,从竖向复合、水平复合、水平与竖向综合复合及时间复合四大维度进行考虑。城市用地布局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水陆关系,蓝绿关系,各类用地关系;并详细讲解了用地的尺度关系。
-
●4.3城市滨水区交通
滨水交通在滨水空间规划中具有支撑和决定作用,我们要通过了解滨水交通的作用,把握滨水交通规划的要素和发展模式,才能合理的引导滨水空间与城市其他空间的衔接和融合。重点讲解滨水空间慢行系统。根据与水的相对距离远近,可以将滨水空间划分为四种分区,分别为水域、临水区域、近水区域、沅水区域,而滨水慢行交通相应的不同功能与不同分区息息相关。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分别为慢行交通网、慢行交通衔接、慢行景观和慢行基础设施。在滨水空间慢行交通的规划方法上,要充分考虑慢行交通的各影响因素,并结合城市化进程和整体发展情况,科学分析滨水空间的内部和外部交通需求。并结合案例,分别从悉尼达令港、纽约市曼哈顿区、巴尔的摩市内港滨水区、圣安东尼奥的滨河漫道、上海外滩、武汉滨江慢行交通六个案例进行分析和说明。
-
●4.4城市滨水区建筑
通过建筑布局、建筑界面、建筑体量及案例教学,重点讲解滨水区建筑设计及管控要点。总结街廓为单元的滨水区建筑布局,有行列式、点群式、围合式、混合式和满铺式五种类型。建筑界面设计要素包括了连续、性层次性和开放性三个方面;并详细讲解了建筑界面贴现率的定义及基本贴线指标。在建筑体量方面,分为高度和宽度。建筑高度的确定与建筑与地貌环境相关,与山体的关系体现在强化、衬托、互补,与滨水开敞空间的宽度关系体现在观察者的视角,有45度、27度、18度三个临界值;与水域宽度的关系,可以分为30米、100米,600米和1200米四个层级。滨水建筑宽度设计的三个影响因素,一个是景观视廊,从高层建筑到裙房都需要考虑景观视觉通透性的需要。第二是步行通廊,满足人到滨水区的可达性;第三是风道,建筑适应风道的形态设计。结合韩国松岛新城、香港西九龙文化区和纽约Battery Park三个案例,分析滨水区建筑形态特点。
-
●4.5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
首先讲解了开放空间的定义和功能。开放空间的分类,有单一和多功能体系,大部分为多功能体系。开放空间的设计方法:规模化、连续性、适用性和地域性;并结合Chicago的面状公园的案例,深化滨水开放空间的理解和学习。其次,讲解滨水区的绿地及其三大作用,结合新加坡碧山公园案例,了解滨水绿地的发展方向。第三,结合2个案例教学,详细讲解2个著名滨水步道。芝加哥水街是现代经典的步道改造案例,不到8米的线性滨水区改造,涵盖从宏观系统性重塑到小品、座椅设计,涵盖水上活动,空间重塑,甚至生态修复。教科书级的滨水区改造案例——美国圣安东尼的水街,堪称城市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项目中的典范:聚水抗旱,疏水防洪,美化城市,开发旅游,拓展商业。第四,经典开放空间案例教学——Piggyback Yard,该项目是洛杉矶河潜在转型的象征,并获得2012 ASLA规划设计类荣誉奖。
-
●4.6城市天际线
本节涵盖天际线理论、认知和设计方法三个方面。介绍三个代表性的人物及著作,天际线的设计要素的主体因素和客体因素,结合旧金山、香港分析天际线与主客体因素关系。定量分析城市天际线,讲授天际线轮廓线、层次、三法则的定量分析方法。总结滨水区城市天际线设计方法。结合英国天际线保护案例,讲解城市景观控制方法。
-
●4.7滨水区更新
以案例为主,讲解滨水区更新的理论与方法。重点以欧洲德国与荷兰案例为主。德国汉堡的hafencity(汉堡港城)——欧洲规模最大的都市更新计划地区,讲解滨水区更新的经典范例。荷兰在坚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中体现“以水为先导”的规划理念,将空间规划和水治理紧密结合,营造出水网密布、融于生态的城市滨水空间特色。
-
第五章人的水
人的水,即城市水岸。该章分为4节:码头、堤岸、亲水活动和水景观。
-
●5.1码头
系统讲解码头的分区及设施、平面布局和发展趋势三个方面。并结合经典案例——闻名世界的海军码头,回顾芝加哥海军码头的建设、两次更新的过程,反映出码头的功能转变,空间优化,景观提升的过程。
-
●5.2堤岸
堤岸分为整形式驳岸和自然式驳岸,结合案例讲解堤岸的不同形态。结合案例讲解Central Seawall Project, 项目获得2017 ASLA规划设计类荣誉奖,西雅图的中央海堤项目将废弃海堤替换为最新最先进的抗震海堤,同时发挥了鲑鱼迁徙走廊、强化潮汐海洋环境和人行步道的功能。深圳大鹏案例,是深圳抗台风弹性景观规划设计,三重海岸防线。通过海堤重建、景观改造、生态修复等措施,提高海堤防护能力和滨水景观品质。
-
●5.3亲水活动
行为活动与水共同构成城市滨水空间活力;人是空间的主体,因此城市设计充分研究人的心理、行为活动特征,这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滨水设计的前提。
-
●5.4水的景观作用
通过基底、点缀、导向、分割、倒影5个方面充分解析水的景观作用。在规划设计中,为充分发挥水的基底作用,需要掌握三大技法,即求形,求色,求境。解析水体与空间组合,水体与建筑组合两方面水的点缀作用。结合两个尺度、形态不同的案例解析水的导向作用,讲授导向设计方法:充分利用了人空间特征感知、空间对象认知和空间格局认知三个层次。结合案例解析水的分割作用及设计技法。水倒影的三大作用,放大形式美;丰富感官美,及延伸意象美;每种作用都可以在设计中通过水的反射、透射、折射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