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木偶的历史与当下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木偶艺术在我国迄今为止已经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据现历史考究,其“源于汉,兴于唐”。而其发展历程,不仅是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是一代代木偶人至今都在不断创作探索的活艺术,是中国戏剧的瑰宝 。通过浅显的分享“偶”的故事,对比中、外世界“偶”的文化,分享中国传统木偶表演技艺的精湛来让学习者看见东方“美”,客观的激发学习者对“偶”的兴趣,感受非遗文化正年轻,引申对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之魅力有所思考。让我们以传统滋养现代,以现代回哺传统。
-
●1.1文化 “偶”像——木偶当下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木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根据时代的变迁,戏剧形式多样化的冲击,也许变得不再主流,但它之所以在世界各地至今都有一定的影响和存在,有着国内外2000多年来世世代代木偶艺术家为其创造的智慧结晶,它不仅可以单独成为戏剧、戏曲的表现方式,也可以在各种舞台甚至街道与各种剧种相融合,也证明了它的魅力。发展是传承的最好出路,而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只有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再用我们年轻现代的发散性思维与想象力去重新点燃它,这个包罗万象的时代,对木偶艺术有兴趣的你们将会成为新时代真正的文化“偶”像!
-
●1.2木偶的历史与发展轨迹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操弄舞乾坤”木偶艺术“源于汉,兴于唐”,它不仅现今是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一种,更重要的是它似乎见证着我们中华故事的历史变革,承载着我们无比优秀的中华文化。
-
●1.3如何掌控好杖头木偶
杖头木偶是由表演者操纵一根主杆和两根手钎进行表演。其内涵除了外部动作技巧的设计,更重要的是通过气息及主杆的传达,刻画人物性格,传递细腻情绪。
-
第二章杖头木偶操纵单手训练
掌握相对科学正确的杖头木偶举偶方式及握钎方式,学习掌握用自己的哪知手指对应控制捻动木偶的手钎,从单独捻动一只手训练使其依照动作标准运动起来。
-
●2.1基本举偶方式与单捻钎(左右手)
学习静举基本姿势,养成良好的杖头木偶木偶水平线习惯,锻炼臂力使日后的木偶表演更加得心应手(静举记忆口诀:右手举偶贴近耳根,左手握钎自然下垂。双脚立正自然分开,收腹提气松弛正视。); 通过单捻钎训练操纵者的拇指、食指、或小指、拇指内侧、食指根部的肌肉能力,掌握正确握钎及捻钎用力方法 (单捻钎动作记忆口诀:双手平举控钎放松,主钎水平向内捻动。辅钎不能随便晃动,全靠钎位左右移动。)
-
●2.2单叉腰(左右手)
进一步训练操纵者的拇指、食指、或小指、拇指内侧、食指根部的肌肉能力,学习杖头木偶单插腰,寻找最佳可以卡住钎位的力度,同时也为日后组合动作做积累(单插腰动作记忆口诀:双手控钎移至八字,单捻一钎向里卡住。高低前后皆不牢固,正确位置就在腰中。)
-
●2.3单背手(左右手)
杖头木偶单背手也是我们除了训练手部肌能以外比较常用的一个动作积累,首次接触反捻钎,由于惯性的阻力对于其手指控钎有了进一步要求,更加要注意动作的完整性不仅只在捻到位也在于还原(单背手动作记忆口诀:双手控钎移至八字,单捻一钎向外背住。捻钎控制切忌敲背,正确位置就在腰背。)
-
●2.4单回环(左右手)
单回环是将注意力从我们的手指训练上转移到我们手臂手腕协调的钎位学习上。正确感受、认识到自身手臂手腕手指与木偶手臂手位的联系,从而更轻松的完成所需动作。学会分清主力钎和辅力钎,在控制好辅力钎的同时通过主动移动钎位,来控制主力钎移动(单回环动作记忆口诀:十字平举想好线路,捻动主钎回环上路。辅钎不能随便晃动,手直顺畅才是出路。)
-
●2.5单手训练示范
单手训练示范
-
第三章杖头木偶操纵双手训练
通过单手训练,学习同时捻动控制双手的感觉,寻找拇指、食指、小指、拇指内侧和食指根部同时捻动双钎的协调性、平衡点,学习感受和借助惯性让我们的捻动变得更轻松可控。
-
●3.1双捻钎
双捻钎,初步体验同时捻动双钎的感觉,积极的利用钎位去感受惯性,掌握保证双手的捻动时间统一,力度平均。动作运行时注意钎位不能左右偏移导致双手高低(双捻钎动作记忆口诀:平双手、钎位后,捻双钎、控双手。与肩宽、勿打手,手臂伸直别弯肘。)
-
●3.2双插腰
学习木偶的双手同时做插腰的动作,意味着在单手插腰的基础上需要同时捻动另一个钎完成,加强训练我们双手同时捻钎以及控钎的能力,常用于塑造人物年龄偏小的角色,有时,面对一些人物表达生气、傲娇的情绪时也会可以被用到。(双插腰动作记忆口诀:提双手、钎位后,捻双钎、夹虎口。双手匀、勿前后,动作到位勿松手。)
-
●3.3双背手
学会分钎、控制同时向外捻钎至背在脊后双背手的动作,时常用在老人或中年男性身上,亦或反差极大的爱模仿大人作状调皮小孩,有表示成熟的体态也有傲娇、装模做样的可能性在。(双背手动作记忆口诀:提双手、钎位前,夹双钎、钎位后。分双钎、亮开肩,定点定在腰背后。)
-
●3.4前后背手
前后背手主要学习分别控制双钎”同时同向”捻动,以及在捻动后有效控制双钎。(前后背手动作记忆口诀:提双手、分钎捻,前后背、控住钎。前后背手若做好,拇指食指是关键。)
-
●3.5双手训练示范
双手训练示范
-
第四章杖头木偶头部及腰部训练
学习了左手的捻钎后,杖头木偶的右手主杆控制同样重要,头部和腰部的细腻体现是赋予木偶灵魂的重要部分。
-
●4.1低头抬头、左右偏头、360度转头(正反向)
头部训练,我们分低头、抬头、左右偏头、左右转头、以及360°转头(正反向)等4部分来练习我们右手操控杖头木偶体内这根主杆的方法。
-
●4.2前后腰、左右旁腰、转体、360度转腰(正反向)
腰部训练,我们分前腰、后腰、左弯腰、右弯腰、360度转腰、及左右转体,来练习我们右手操控主杆找到杖头木偶腰点的方法,木偶表演有时需要在外部体现仿真相同的情况下,改变我们内部的操纵。
-
●4.3头部及腰部训练示范
头部及腰部训练示范
-
第五章杖头木偶指向组合训练
训练同学们对于木偶视线的运用。将前三个单元的单一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求同学通过头部动作、结合腰部、有视线视像的、经由捻钎协调,运用到新的指向组合动作要求中。开始让木偶从单一的木偶机械化动作有了角度变化和视像跟随,真正“活”起来。
-
●5.1指前程(左右手)
指前程,是进入我们手眼以及脚同时行进协调的第一个学习动作,特别注意,当人与木偶协调表演时,木偶比真人要小,所以组合动作中特别注意木偶上前跨一步,那么真人只需跨半步即可,切忌移位。(指前程动作记忆口诀:起手提气侧身下手,手在胸前划圆回头。头手协调脚步不忘,亮出身体才算到头。)
-
●5.2顺风旗(左右手)
顺风旗,是我国戏曲表演中一个基本动作的专业术语,也是古典舞身韵的一个基本舞姿。杖头木偶的顺风旗就是引用了古典舞与戏曲中的这个基本舞姿,因木偶的结构局限做了相应的适应调整而形成的一个杖头木偶的基本指向动作。日后,我们在戏曲舞蹈编排,或表达某些角色英勇就义的人物设计中都会常用。(顺风旗动作记忆口诀:起手提气侧身下手,头手协调亮身拉手。拉至尽头回身亮相,重心在后挺拔昂首。)
-
●5.3擎天柱(左右手)
杖头木偶“擎天柱”,根据当时年仅不到19岁的我国抗日英雄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擎天一举的英勇形象而演化的动作。更多的被运用在一些英雄人物的身上。(擎天柱动作记忆口诀:插腰回份到后位,侧身拉手不移位。头跟手走同步亮,动作如何看钎位。)
-
●5.4扫残云(左右手)
杖头木偶扫残云,就是学习捻钎自上而下的经由盖手亮相在斜前下方的指向方位动作。多用在戏曲及武打表演中。(扫残云动作记忆口诀:插腰上提带点捻,小跳将气提起来。落地之后定点扫,协调俯身亮起来。)
-
●5.5云手(正反向)
木偶的云手出自于古典舞身韵中的云手舞姿,云手的动作更要注意头带身的气息体现,大范围训练双钎一同转化运行,眼随手动寻找刚柔并济的韧性,使动作运行起来棉柔温婉。(云手动作记忆口诀:双手划圆到一旁,提气跟头不能忘。拉开山膀即亮相,柔中带刚精神爽。)
-
●5.6指向组合训练示范
指向组合训练示范
-
第六章杖头木偶技巧训练
技巧训练单元是在我们手上的捻钎、控钎上也具备了一定的操控能力,也初步通过指向训练接触到了人的形体与偶相结合协调之后,进行一些相对高难度的操控杖头木偶完成技巧动作,要求初学者本人先把这翻身或者转等动作要领学会。再人偶合一,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
●6.1踏步翻身
踏步翻身相对于我们的立翻身、串翻身(鹞子翻身),可以相对较容易的让同学们找到举偶后的重心,学会翻身技巧。(踏步翻身动作记忆口诀:双晃手、再下腰,后踏步、预备好。木偶头上找中心,手带身体能翻好。)
-
●6.2原地立转
杖头木偶的原地立转根据中国舞身韵中的“点步转”衍生而来。需要迅速的分清主力腿和动力腿,在我们杖头木偶的日常编舞经常被使用。(原地立转动作记忆口诀:手直贴耳找中心,人偶一体似轴心。顺风旗位不掉手,记住要求和轴心。)
-
●6.3平转
杖头木偶平转在木偶剧的舞台上也经常会被使用和出现,古典舞讲究“形神兼备,身心互融,内外统一”。那么木偶我们同样讲究“形神兼备,身心互融,上下统一”,旋转平均,控偶不划圈是这个动作的关键。(平转动作记忆口诀:平手贴耳找中心,人偶一体才能行。收腹提气看目标,留头回头不偏离。)
-
●6.4技巧训练示范
技巧训练示范
-
第七章杖头木偶人物基础步伐
木偶要如何通过你的手使其有人物感的走上舞台呢?这一单元就帮助同学们,从年龄、性别、身份上划分归类,为大家梳理一些基础人物的模板,那今后大家在塑造人物时就可以在这些基础步伐上根据规定情境进行微调来完成你们的角色表演需要
-
●7.1圆场
杖头木偶的圆场由戏曲程式化移植而来,圆场的训练有助于锻炼和提高木偶剧演员的水平线、控制力、稳定性和协调性等。(圆场动作记忆口诀:插腰亮体略带腰,脚跟脚尖控制好。换手协调要连贯,步伐轻盈似水飘。)
-
●7.2原地踏步
杖头木偶原地踏步是所有步伐的入门,与人的踏步呈现相似,只要掌握了人的踏步到木偶踏步的转化规律,那随后就方便大家可以演化到其他步伐学习中。(原地踏步动作记忆口诀:一二一二开步行,松弛双捻左右行。钎位勿忘上下动,手步协调才能行。)
-
●7.3小孩跳跃步
小孩跳跃步是在踏步的基础上加上左右偏头以及点滴跳,可以表现更欢脱的小孩形象,传递快乐情绪。(小孩跳跃步动作记忆口诀:握双钎、双捻好,似踏步、要记牢。钎位勿忘上下动,加上摆头点滴跳。)
-
●7.4小孩频率步
小孩频率步,首次基础穿钎技巧,它在应用过程中因为快速的钎子摆动及头部和双脚节奏配合,可能要比跳跃步的体态显得更加低龄化。(口诀:串半钎、交叉好,略上提、控制牢。利用手腕前后摆,跟着主杆起伏跑。)
-
●7.5花旦步伐
我们的杖头木偶花旦步,可以算一种广义,并不是具体指哪一个戏曲程式步伐,而是指一种适合花旦年龄的妙龄少女可以通用的步伐,由戏曲步伐转化,多使用在一些神话剧、戏曲、舞蹈中塑造女性角色。(花旦步动作记忆口诀:合双手、位左右,勾脚面、跟尖走。运腕扭腰压好步,头部感觉更要有。)
-
●7.6小生步伐
杖头木偶中的小生步伐,与花旦步相对应,希望同学们走出风流倜傥、潇洒英俊的形象。(小生步动作记忆口诀:单背手、甩单臂,勾脚面、略抬腿。收胯压肩找出路,落脚之后再回头。)
-
●7.7花脸步伐
花脸步,由戏曲花脸的人物形象移植而来,经过转变我们多可运用于舞台上,皇帝、将军等有些身份或者略长的男性身上。(花脸步动作记忆口诀:提双手、似插腰,勾脚面、抬腿高。收胯压肩摆双肘,落脚刚健再回头。)
-
●7.8中青年步伐
杖头木偶中青年步伐,与花脸步表达年龄感相似,但多用于在演出更多现代剧中,需走出稳重和矫健的特点(中青年步动作记忆口诀:单背手、前后摆,压步履、找顿感。转身留头压住手,步伐洒脱矫健走。)
-
●7.9老头步伐
老头步的步感较难,需要同学们运用自己的手腕找到木偶背脊发力的感觉,同时控制头部的略微抖动,来让老头步伐逼真生动。(老头步动作记忆口诀:双手端、略带弯,主杆抖、带点头。步子沉得拖不动,传到木偶才像走。)
-
●7.10老太步伐
老太步和老头步一样属于舞台中用于体现老年人的步伐训练,但与老头步不同的是它的人物体态可能更夹小,步伐频率可能更快。(老太步动作记忆口诀:双手端、带点夹,提主杆,带点头。夹着双手略前后,脚跟脚尖传到偶。)
-
●7.11步伐训练示范
步伐训练示范
-
●7.12总结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