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况
中国历史地理概况
10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9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复旦大学
开课教师葛剑雄
学科专业理学地理科学类
开课时间2025/02/01 - 2025/06/30
课程周期22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是历史时期中国境内的人文、自然地理,课程将从时间和空间上解读历史地理;注重培养学生在历史地图的基础上,解析历史地理与当今地理的关系,跨越学科界限,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深化观念,提高综合创新能力。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绪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葛剑雄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
葛剑雄
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葛剑雄
中国的疆域
“中国”的含义和变迁
“中国”的含义(一)
葛剑雄
“中国”的含义(二)
葛剑雄
“中国”的变迁
葛剑雄
秦汉奠基
秦朝疆域
葛剑雄
汉朝疆域
葛剑雄
分裂与统一
葛剑雄
隋唐扩展
葛剑雄
农牧归一
农牧归一——唐朝
葛剑雄
农牧统一——北宋、南宋
葛剑雄
屈辱与崛起
葛剑雄
历代政区
行政区划的形成
葛剑雄
从郡县到州郡
从郡县到州郡
葛剑雄
州的形成和制度化:从监察区到行政区
葛剑雄
从道、路到行省
隋、唐、宋的三级制
葛剑雄
元朝三级或多级制
葛剑雄
特殊的政区
葛剑雄
首都的变迁
选择首都的条件
葛剑雄
首都移动的轨迹
葛剑雄
城市与交通
城市
城市的出现与发展
葛剑雄
城市的形成和变化
葛剑雄
城市分布的变迁
葛剑雄
交通运输
舟车所至
葛剑雄
邮传万里(一)
葛剑雄
邮传万里(二)
葛剑雄
长城运河
长城及价值
葛剑雄
运河
为什么开运河
葛剑雄
运河的价值
葛剑雄
人口
人口与户口
人口的来源
葛剑雄
人口的迁出和迁入
葛剑雄
人口的变化
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
葛剑雄
对社会发展和历史的影响
葛剑雄
两次人口转变及人口分布
两次人口转变及其意义
葛剑雄
人口的分布
葛剑雄
民族
汉族的形成
葛剑雄
少数民族的变迁
葛剑雄
新民族的形成
葛剑雄
农业
以农为本
葛剑雄
自给自足
葛剑雄
新品种与新作物推广
葛剑雄
文化
主要文化要素及其分布
文化要素(产业、消费、政治和文字语言)
葛剑雄
文化要素(学术思想、宗教信仰)
葛剑雄
文化区的形成及划分
葛剑雄
文化区的盛衰
葛剑雄
文化的发达与衰落与经济基础一致
葛剑雄
地域文化(方言、饮食)
以方言为基础的地域政治或政区
葛剑雄
地方戏剧和曲艺是方言的产物
葛剑雄
饮食
葛剑雄
民居
葛剑雄
婚丧节庆与民间信仰
葛剑雄
沧海桑田
黄河与长江
黄河
葛剑雄
黄河流域的文明
葛剑雄
长江与长江流域
葛剑雄
上海的地利与三峡工程
葛剑雄
历史地貌的变化
湖泊的盈缩
葛剑雄
海陆的变迁
葛剑雄
植被和沙漠
葛剑雄
人间几度凉热
气候变化
怎样看气候的变迁
葛剑雄
历史地理对气候变迁的考察
葛剑雄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态度
葛剑雄
气候变暖成为事实不等于人类要倒退或毁灭
葛剑雄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否越来越频繁
葛剑雄
自然灾害是否越来越严重
葛剑雄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葛剑雄
全面准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葛剑雄
  • 第一章绪论

    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学科属性,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手段。并说明学习历史地理的原因,增加历史地理知识的益处。作为一门通识性的课程,提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历史地理学不是历史加地理,而是研究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历史人文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由于大多数历史地理现象不同于今天,并不复存在,所以在很在程度上依靠历史文献资料,所以需要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 1.2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

    历史是在地理的舞台上演出的,文化是在历史地理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学习历史地理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能使我们增加很多有益的知识。

  • 1.3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懂得基本的地理学原理,掌握历史的脉胳,结合具体事例,多使用历史地图。

  • 第二章中国的疆域

    明确疆域概念,说明与今天领土概念的区别。说明中国一词的产生和含义的变化,最终成为我们国家名词的过程。概述中国从秦朝统一疆域的形成到清朝极盛疆域和近代中国领土的发展过程,不同阶段的特点,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 2.1“中国”的含义和变迁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何尊,原意只指最高统治者所住的城,后扩大到诸侯国的都城,秦朝起扩大至历代的主要疆域,1912年后成为国家代名词。中国一词还有其民族、文化、地域的含义,也都是变化的过程。

  • 2.2秦汉奠基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继续扩张,因实行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形成真正统一的疆域。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张,形成空前范围的疆域,奠定了中国的地理基础。附秦、汉时期疆域地图。

  • 2.3分裂与统一

    东汉后期分裂,形成三国割据。西晋短暂统一,但疆域收缩,不久陷入长期战乱和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十六国”,南方为东晋政权。北方为北魏统一,后又分为东魏、西魏,又分别显北齐、北周所取代,南方则先后建宋、齐、梁、陈。最终北周灭北齐,隋取代北周,并灭南朝陈,重归统一。附相关疆域地图。

  • 2.4隋唐扩展

    隋朝的疆域在局部地区已经超过西汉,但不久又在战乱中覆灭。唐朝建立后,先后灭东突厥、西突厥、朝鲜,最西一度达到咸海,是中国历史上的极点。但安史之乱后吐蕃扩张,南诏、渤海、契丹等脱离,藩镇割据,唐朝实际统治区有限。附相关疆域地图。

  • 2.5 农牧归一

    概述元、明、清的疆域变化,说明真正的大一统必须包括农业区和牧业区、农业民族和牧业民族,往往只能由牧业民族才能实现。附相关疆域地图。

  • 2.6屈辱与崛起

    沙俄帝国攫取了中国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和分裂中国国土,崛取的中国终于巩固国家领土。附相关历史地图。

  • 第三章历代政区

    概述行政区划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从秦朝至当代行政区划的演变过程。

  • 3.1行政区划的形成

    分封制条件下不需要行政区划,至战国后期,随着诸侯国之间的兼并,分封制解体,大的诸侯国逐渐建立直接由国君派官员实行行政管理的制度,出现郡、县。秦统一后,将郡县制推行至全国。

  • 3.2从郡县到州郡

    随着疆域的扩展,郡县设置的范围扩大,数量增加,产生的设置监察区的必要,州应运而生。东汉后州逐渐演变为一级政区,形成州郡县制。分裂导致州郡的滥设,至南北朝末期已达到极点,作为一级政区的州最终被废除。

  • 3.3从道、路到行省

    唐朝设道,宋朝设路,但都不是完全的一级行政区。元朝在全国设置行省,沿续至今。

  • 3.4特殊的政区

    初郡、侨州郡、都护府、屯田、羁縻府州、土司、将军等特殊政区虽系特殊条件的产物,并不一定具备行政区的全部功能,但基本属于政区,它们的辖境属于疆域范围。

  • 第四章首都的变迁

    概述历代选择首都的基本条件,主要的首都及其演变迁移的过程、基本规律。

  • 4.1选择首都的条件

    选择首都要考虑政治、军事、经济、人文、自然、区位先进各方面因素,在不同条件下还有不同的侧重点。没有一个地方十全十美,历史也不允许统治者自由选择。

  • 4.2首都移动的轨迹

    历史代首都迁移的主流是由西向东、由南而北,这取决于中国的总体政治、军事形势,也与保证首都的粮食供应密切相关。

  • 第五章城市与交通

    城市的形成,城市的类型及其分布。交通工具、设施及交通制度。

  • 5.1城市

    早期城市形成的条件,城市的类型及其分布的特点。

  • 5.2交通运输

    主要交通工具形成和演变,交通设施和路线的发展,驿传制度的作用。

  • 第六章长城运河

    长城和运河的建设和演变,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作用。

  • 6.1长城及价值

    秦以前各国的长城,“万里长城”的建成,历代所建筑城,清康熙帝为什么不再修长城,长城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 6.2运河

    早期的运河邗沟,历代所开运河,从隋炀帝的运河到京杭大运河,大运河与元明清建都北京的关系,废弃的原因,作为世界遗产的意义。

  • 第七章人口

    古代人口的变迁、分布及变化。

  • 7.1人口与户口

    历史上的户口数基本不等于实际人口数,因为统计户口的主要目的是征收赋税。在清末进行第一次人口调查以前,历代的人口数只能作估计和推算。

  • 7.2人口的变化

    介绍不同年代大致人口数量,列举影响人口变化的各种人文和自然因素,分析人口变化的类型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 7.3两次人口转变及人口分布

    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又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过程和意义。人口分布变化的大势和胡焕庸线的形成。

  • 第八章民族

    中华民族的演变历程。

  • 8.1汉族的形成

    “炎黄子孙”并非血统认同,而是文化认同,汉族是以华夏(诸夏)为主体大量融合其他民族的产物。北方主要通过外族迁入,南方则由汉人南迁而完成。

  • 8.2少数民族的变迁

    即使聚居区相对稳定的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也吸收外族人口。一些少数民族都有过较大范围的迁移,有的民族就是迁移的产物。

  • 8.3新民族的形成

    以回族为例,说明新民族的形成。

  • 第九章农业

    早期的农业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形成稳定的基础,逐步扩展至疆域的大部分,是否适合农业生产长期是选择疆域的主要标准。直到改革开放,中国人口基本上是由本土生产的粮食供养的,不断扩大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新作物的传播提供的保证。

  • 9.1以农为本

    黄土高原和黄土冲积平原在早期农业的优势,不仅满足了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也形成并巩固了以农业为本的观念和制度。

  • 9.2自给自足

    直到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满足了世界最多的人口对粮食和基本资料的需求,自给自足的观念深入人心。

  • 9.3新品种与新作物推广

    主要来自美洲的新作物如红薯、玉米、土豆、花生、辣椒、烟草等的传播和推广,供养了中国庞大的人口,解决了贫困人口的生计。

  • 第十章文化

    从历史文化地理的角度概述中国文化的类型、地理分布,地域文化及其特点。

  • 10.1主要文化要素及其分布

    根据要素分析不同的文化类型,它们的表现形式和分布,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 10.2地域文化(方言、饮食)

    中国文化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而地域文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方言、民间饮食、民居、婚丧节庆、民间信仰等方面。

  • 第十一章沧海桑田

    虽然历史自然地理的演变总体是缓慢的,但在特殊条件下,沧海桑田也可能在不太长的时间中产生。

  • 11.1黄河与长江

    黄河、长江及其流域的特点和演变,它们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 11.2历史地貌的变化

    以水文、海岸线、沙漠等的变化说明历史地貌的演变,对历史的影响。

  • 第十二章人间几度凉热

    以气候和自然灾害的变化为例,说明自然要素之间、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辩证的关系。

  • 12.1气候变化

    人类历史上已经出现过多次周期性的气候变化,但用仪器观测气候的时间不足200年。所以尽管一百多年来气候变暖已成事实,但更长时期的演变规律和原因还有待探索。

  • 12.2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的形成有自然和人类两方面的原因,并不是简单的越来越频繁或越来越严重。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但也为防灾减灾创造的条件。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绪论

    1.1 什么是历史地理学

    1.2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

    1.3 如何学习历史地理

    视频数3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中国的疆域

    2.1 “中国”的含义和变迁

    2.2 秦汉奠基

    2.3 分裂与统一

    2.4 隋唐扩展

    2.5 农牧归一

    2.6 屈辱与崛起

    视频数10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历代政区

    3.1 行政区划的形成

    3.2 从郡县到州郡

    3.3 从道、路到行省

    3.4 特殊的政区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首都的变迁

    4.1 选择首都的条件

    4.2 首都移动的轨迹

    视频数2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城市与交通

    5.1 城市

    5.2 交通运输

    视频数6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长城运河

    6.1 长城及价值

    6.2 运河

    视频数3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人口

    7.1 人口与户口

    7.2 人口的变化

    7.3 两次人口转变及人口分布

    视频数6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民族

    8.1 汉族的形成

    8.2 少数民族的变迁

    8.3 新民族的形成

    视频数3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农业

    9.1 以农为本

    9.2 自给自足

    9.3 新品种与新作物推广

    视频数3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文化

    10.1 主要文化要素及其分布

    10.2 地域文化(方言、饮食)

    视频数10
  • 第十一章  作业测试
    第十一章 沧海桑田

    11.1 黄河与长江

    11.2 历史地貌的变化

    视频数7
  • 第十二章  作业测试
    第十二章 人间几度凉热

    12.1 气候变化

    12.2 自然灾害

    视频数8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