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课程概述
课程中,将通过十个经典神话传说故事,深入挖掘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故事为点,以文化为面,点面结合,包括神话故事内容 、故事演变、文学演绎、文化解读、现代意义等。将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国文化深入融合,我们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国神话传说故事及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从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和自觉意识。
-
●1.1课程概述
本课程选讲有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炎帝神农、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干将莫邪、牛郎织女、姜太公钓鱼、白蛇传、八仙过海、梁祝化蝶等神话故事。
-
●1.2神话传说与民族精神
本节课程思政我们分析了神话传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
第二章混沌初开的记忆——《开天辟地》《女蜗造人》
关于天地万物以及人类的诞生,古人以两个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故事——《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两个故事历经时间和空间的流变,逐渐成型,演变成了今天我们都知道的这样的两个故事。在其演变过程中,当然少不了文人们的加工,在文人的笔下,《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更具有浪漫色彩和文学想象力。作为中国本土的创世神话,其故事本身就蕴含中深厚的文化印记,发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其对现代人的启示则是本章重点讲述的部分。
-
●2.1《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与创世神话
天地和人从何而来?中国古人以两个极富想象力的故事《盘古开天》和《女娲造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两个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的演变和它们在文人的笔下的文学表达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
●2.2中国创世神话的文化魅力和现代启示
和上帝造物造人等西方神话相比,中国创世神话中彰显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和故土难离的家园意识,中国创世神话中浪漫的想象力,可贵的男女平等思想等对现代人有着很大的启示。
-
●2.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探究故事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印记,分析了中国创世神话中的中华文化精神:强调奋斗精神、饱含奉献精神、强化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
第三章刀耕火种的文明——《炎帝神农传说》
神农是我国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初期的一个人物。所有有关神农的传说,都是中国农业从发生到确立的整个历史时代的反映。炎帝神农的历史功绩可以分为八个方面:始作耒耜,发明农具;种植五谷,开创农耕;遍尝百草,和药济人;日中为市,教民贸易;作陶冶斤,发明器具;削桐练丝,首制琴瑟;治麻为布,始兴纺织;筑台建室,改善民居。在《炎帝神农传说》中,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发展的痕迹,其实,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耕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的的,比如衣、食、住、行等。农耕文化决定着中华民族最初的生存方式,一定意义上,农耕文化塑造着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农耕文化就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炎帝神农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底色。炎帝神农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
●3.1《炎帝神农传说》故事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炎帝神农历史功绩有八个方面。
-
●3.2《炎帝神农传说》文化解读
在《炎帝神农传说》中,我们看到了农业社会发展的痕迹,其实,在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农耕文化是基础,因为它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为目的的,比如衣、食、住、行等。农耕文化决定着中华民族最初的生存方式,一定意义上,农耕文化塑造着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
-
●3.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通过炎帝神农传说中的启示,介绍了故事中的家园意识和牺牲精神,引导学生传承这种精神,用我们自己的双手去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
第四章古人的飞天梦想——《嫦娥奔月》
本章通过对《嫦娥奔月》神话的解读,梳理其演变过程,解析神话中的嫦娥形象及古人的月亮情结。探析故事背后的文化内涵。神话故事并不是人类头脑的空想,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天空的浮云,翱翔的飞鸟等引起了古人对飞天的幻想。《嫦娥奔月》神话就是古人飞天梦想的生动反映。
-
●4.1“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及故事演变
《嫦娥奔月》神话在演变过程其情节不断丰富完善。并且表现出时代特征,如在崇礼仪,重教化的封建社会,嫦娥的形象被丑化为癞蛤蟆。而如今在我们的心目中,嫦娥是一个美丽、温馨的形象,现代词汇有一个词很适合形容嫦娥,那就是“女神”,嫦娥已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女神,世人心目中的精神偶像。由此也可以看出历代人们在对《嫦娥奔月》神话加工演绎的基础上对嫦娥形象的不断美化。
-
●4.2《嫦娥奔月》神话的现代解读
本节有两小节,第一节主要论述中国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在人们的眼里,月亮有时是美的象征、有时是永恒的象征、有时是相思的载体、有时又是失意的寄托。人不同、心境不同,眼中的月亮也不尽相同。第二节主要分析“嫦娥奔月”的现代意义,反映了古人的飞天梦想,孕育了后代航空、航天技术的萌芽,对现代航天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激励价值。
-
●4.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主要讲述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状况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感受航天人的奉献精神,明确自身所担负的历史使命。
-
第五章战争与徭役的伤痛——《孟姜女哭长城》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至今已流传了2000多年,它和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本章内容梳理其流变过程、追溯其文学演绎、探究其历史成因、揭示其文化意义,并以期籍此,使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为更多人熟知和喜爱。
-
●5.1《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其流传过程中,故事情节和故事主题均发生了很大变化。本章节重在分析其流变过程,找寻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在历史洪流中的影子,探寻孟姜女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记忆。
-
●5.2文化解读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能流传2000多年始终不辍,原因何在?意义如何?本章节通过深刻剖析这一故事流变过程的历史和文化成因,探寻这一故事背后所反映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回声,并从中找出这一传说故事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久的感染力的原因,以期为传说故事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
-
●5.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分析探讨《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中的斗争精神及当代价值,并引导学生秉承斗争精神,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
第六章农业社会男耕女织的理想生活——《牛郎织女》
在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的故事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神话传说之一。这个故事并不是开始就是我们听到的这样,她还有着有趣的演变过程。牛郎织女的故事广为流传,后世文人也加入这一神话流传的行列,用诗、词、文、赋等文体,将牛郎织女的爱情用文学的手段加以演绎,七夕诗词有近百首,内容分为两方面,一是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感发,一是对乞巧民俗的描绘。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意义就是小农经济时代人们对男耕女织、幸福安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
●6.1《牛郎织女》神话故事
牛郎织女的故事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神话传说之一,有着有趣的演变过程。
-
●6.2文化解读
后世文人也加入这一神话流传的行列,用诗、词、文、赋等文体,将牛郎织女的爱情用文学的手段加以演绎。七夕乞巧的节日习俗很多,各不相同,都表达着美好的愿望。神话传说故事《牛郎织女》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意义就是小农经济时代人们对男耕女织、幸福安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
●6.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通过梳理 “牛”所代表的文化涵义和精神,引导学生传承和 发扬“牛”的文化涵义和精神力量。
-
第七章法理与人情的冲突——《白蛇传》
本章通过对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的解读,梳理《白蛇传》的演变过程,解析《白蛇传》传说中的人物形象,探讨《白蛇传》传说中“情”与“理”的冲突。《白蛇传》这个传说流传千年,依然活跃在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里,究其原因,除了白娘子和许仙浪漫的“人妖恋”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白娘子这个形象寄托了人们心目中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像之外,还跟这个故事中演绎出来强烈的“情”与“理”的冲突有很大关系。
-
●7.1《白蛇传》的传说
《白蛇传》的传说为什么流传千年,仍然传唱不衰?许仙和白娘子的形象,依然鲜活地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和文学演绎的舞台中?让我们一起走进《白蛇传》,来感受一下《白蛇传》中人妖相恋的浪漫美好和曲折悲欢。
民间传说通常出现“多源”现象,白蛇传传说也是如此。有民间文学专家认为,镇江、杭州是这一传说的重要流传地。但也有学者考察,白蛇传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也就是现在的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那么,白蛇传的传说,到底发源于哪里呢?
作为中国古代流传最广的传说故事之一,它的形成过程可以说是非常的复杂,流传地域也十分的广泛。
-
●7.2 《白蛇传》人物形象解读
在《白蛇传》传说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白蛇的形象是在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凶恶吃人的妖怪,不断演变成美丽善良、多情勇敢,并且具有反抗精神的白娘子形象,越来越符合不同文化环境中大众审美的需要。其实,不仅是白娘子的形象在故事演变的过程中发生着变化,传说中的其他主人公也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的。本节,我们一起来解读白蛇传传说中主要的人物形象。
-
●7.3《白蛇传》故事中情与理的冲突
《白蛇传》这个传说流传千年,依然活跃在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里,究其原因,除了白娘子和许仙浪漫的“人妖恋”引起人们强烈的兴趣,白娘子这个形象寄托了人们心目中对理想女性的美好想像之外,还跟这个故事中演绎出来强烈的“情”与“理”的冲突有很大关系。本节,我们一起来探讨白蛇传故事中“情”与“理”的冲突。
-
●7.4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通过《白蛇传》故事中白蛇对许仙及家人的报恩行为所反映出来中国老百姓朴素的报恩情结,以及这种朴素报恩情结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引导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父母师长对社会要有感恩之情。
-
第八章一曲化蝶舞,千载书院情——《梁祝化蝶》
本章主要讲解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梁祝化蝶,通过本章对凄美梁祝传说的学习,重点了解“梁祝”故事梗概,掌握中国丰富的梁祝传说;熟悉《梁祝》传说的文学演绎过程,直观感受到文化对文学的重要影响;了解中国古代书院文化及其当代价值。
-
●8.1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
“梁祝”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流传极广,不同的地方结合本地情况不断丰富与发展其故事情节,因而就形成了梁祝的不同版本,古往今来,无数人被梁、祝的悲剧爱情所感染,他们的生死恋情、荡气回肠,历经千秋万代,几经变化,仍魅力四射。
-
●8.2梁祝文化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文化机构。从它的命名可以看出,书院与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的包括藏书、读书、教书、校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的场所。中国书院萌芽于唐,形成于宋、废改于清末,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书院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聚徒讲学、藏书刻书、学术研究、祭祀等。在如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教育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针对现代教育的缺陷,人们期待从古代书院中寻找摆脱高等教育困境的良药,以此解决现行高等教育的弊病。中国传统书院文化中蕴含许多宝贵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可以启发我们从传统中吸取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
-
●8.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主要讲述我国古代书院重视德育的优良传统,及新时期我国高校改革的尝试与探索。使同学们正确认识“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
-
第九章古代文人的隐与仕——《封神演义》
《封神演义》,是一部以武王伐纣故事为背景的小说,在整部《封神演义》故事中,姜子牙是灵魂人物,姜子牙钓鱼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究其原因,是因为早年穷困潦倒,到晚年才建功立业的姜子牙,在士人的眼中,是命运坎坷、壮志晚酬的典型。这和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心理和抱负是分不开的,垂钓磻溪的姜子牙,正是用他的智慧,得到了周文王的重用。
-
●9.1封神演义及姜子牙钓鱼的故事
作为演绎了太多精彩故事的姜子牙,其历史记载其实十分有限,相反,文学演绎却泱泱不绝。本章节内容,主要提炼姜子牙人物形象的历史记载,勾勒姜子牙在文学演绎里的故事形象,并通过二者比较,对于命运多舛、晚年得志的姜子牙有所认知和了解。
-
●9.2“垂钩直钓”——以隐求仕的人生追求
相对于姜子牙的其它故事,姜子牙晚年垂钓磻溪得遇文王的故事流传最广,这反映了文人什么样的心理呢?本章节从这一故事开始探源,剖析姜子牙垂钓磻溪的真正用意和独特智慧,剖析文人对这一故事反复引用不断演绎的文化心理,从而挖掘中国古代文人对于隐与仕的真正态度,揭示中国文人家国天下的抱负和心理。
-
●9.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我们从《姜太公钓鱼》故事中感受姜子牙始终如一的立身报国理想,并结合当下,传承强国有我、筑梦出发的时代精神。
-
第十章渡人与渡己的智慧——《八仙过海》
《八仙过海》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广泛,为老百姓所熟知。其实,这个故事有着不同的版本,既有浪漫的神仙版《八仙过海》故事,又有令人心酸的民间版故事。就是为广大百姓所喜爱的八仙也有着不同的组合和不同的身世。《八仙过海》这个故事本身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对现代人的生活和为人处世方面更有着非常大的启发。
-
●10.1《八仙过海》和八仙的前世今生
本节主要讲述了《八仙过海》故事的具体内容,并对神仙版和民间版的《八仙过海》故事进行了梳理,对八仙组合的来历及八仙的不同身份进行了介绍。
-
●10.2《八仙过海》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启示
《八仙过海》故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中国文化印记,比如渡己渡人的智慧、出世与入世的追求等;这个故事中八仙和龙王双方的大战及战后的结果也给现代人许多启示:面对强大的敌手和日常的困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我们每个人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团队优势得到最大发挥......
-
●10.3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通过探究八仙过海故事背后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带给现代人的启示,也为该故事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提供了解读的视角。
-
第十一章重诺信义的侠客精神——《干将莫邪》
本章通过对神话传说故事《干将莫邪》的解读,向人们展示《干将莫邪》故事中所蕴含的侠客精神和侠义情怀,从而理解侠客精神的民族内涵。那就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有一种侠客情怀,一直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流淌。
-
●11.1《干将莫邪》的传说
《干将莫邪》的传说最早出现在西汉刘向的《列士传》与《孝子传》中,后来又被其他的历史典籍摘录和引用,现在我们熟知的最流行的版本是《搜神记》中所记载的《干将莫邪》的故事。
-
●11.2“铸剑”与“弑君”的历史
“铸剑”当为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于吴越之地的多次铸剑历史的集中演绎;“复仇”的原型是某次成功的“弑君”事件。两者连缀在一起,就形成了最为读者所熟悉的《干将莫邪》传说的基本情节。
-
●11.3《干将莫邪》故事的演变过程
《干将莫邪》的故事经历了各个不同朝代的演绎,不断完善,故事愈发变得生动,人物形象越来越丰满。
-
●11.4《干将莫邪》文化解读
《干将莫邪》故事的神奇魅力在于,它生动塑造了一个重诺轻生,侠肝义胆的侠客形象。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所孜孜追求的“侠义精神”的代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有一种侠客情怀一直在我们民族的血液里流淌。
侠义精神既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精神。从现实意义来讲,侠义精神就是:
善良厚道、诚实守信的人格精神;
知难而进、勇于开创的进取精神;
惩恶扬善、见义勇为的斗争精神;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 -
●11.5课程思政
本节课程思政,我们通过《干将莫邪》中侠客的故事所带给我们的精神启示,以及侠义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传承,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用课程思政的方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勇敢追求“自由、公平、正义”。
-
第十二章结语
本课程选讲的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炎帝神农、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干将莫邪、牛郎织女、姜太公钓鱼、白蛇传、八仙过海、梁祝化蝶等神话故事,既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中的精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类型多样、纷繁复杂、浪漫温情的特征。他们所承载的人类历史和意识、民间信仰和文化等,让神话传说故事在神秘多变的面纱下,始终或直观、或侧面、或逆向地反映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历程和心路历程。
当然,因为内容所限,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神话传说故事,无论是作品种类还是作品内容,都远远不是它的全貌。它只是主流神话和社会俯仰的一些重要场面,只是神话传说故事的汪洋大海里不时激起的几朵浪花。但这些,已经足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和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 -
●12.1结语
本课程选讲的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炎帝神农、嫦娥奔月、孟姜女哭长城、干将莫邪、牛郎织女、姜太公钓鱼、白蛇传、八仙过海、梁祝化蝶等神话故事,既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中的精华,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神话类型多样、纷繁复杂、浪漫温情的特征。他们所承载的人类历史和意识、民间信仰和文化等,让神话传说故事在神秘多变的面纱下,始终或直观、或侧面、或逆向地反映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记载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历程和心路历程。
当然,因为内容所限,本课程所涉及到的神话传说故事,无论是作品种类还是作品内容,都远远不是它的全貌。它只是主流神话和社会俯仰的一些重要场面,只是神话传说故事的汪洋大海里不时激起的几朵浪花。但这些,已经足以让我们看到中国神话传说故事经久不息的艺术魅力和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