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绪论 课程概述
介绍本门课的授课内容,即人与农业,人与自然,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课程主题,即遵从自然,利用资源,创新技术,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授课方式及教学团队。
-
●1.1课程概述
介绍本门课的授课内容,即人与农业,人与自然,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课程主题,即遵从自然,利用资源,创新技术,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授课方式及教学团队。
-
第二章大自然的智慧与农业发展
自农耕时代起,人们就依托自然资源,发展种植、养殖和农副产业,利用秸秆资源发展畜牧业,将畜禽粪便还田以培肥地力,开展休耕轮作让土地休养生息。逐渐形成了“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文明观。新时代,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促进农业、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和谐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资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维系当代人福祉和保障子孙后代永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
●2.1自然的存在与演化
自然界不仅存在着,而且生成并消逝着。生成与消逝的不断更替,便构成了自然界的演化链条。自然界的发展主要包括:(1)宇宙和天体的演化;(2)地球的演化;(3)生命的起源和演化。
-
●2.2生命的起源与进化
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和学者承认的生命起源假说是化学进化论,也称为新生论说。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产生的,生命的诞生是物质不断运动变化的结果。从生命起源到人类出现,生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曾经有过多次重大突破,以适应生存的环境。
-
●2.3农业的起源与发展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和文明起源并列为世界考古学的三大战略性课题。探讨农业起源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农业产生的原因;地点和时间。而世界农业主要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三个发展阶段。
-
●2.4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贯穿于人类文明发展的全过程,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阶段,正在努力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伴随着文明的演进,人与自然环境的伦理关系也在不断演进和发展。
-
第三章地球关键带与你我他
本章介绍地球关键带的特征、利用与保护,并以国内外关于土壤和水资源利用的典型案例为重点,阐述农业生产对自然资源和人类文明的影响,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辨别相关农业政策和技术的能力。
-
●3.1地球关键带
教学基本内容:1、地球关键带的组成及范围;2、地球关键带的重要性;3、地球关键带面临的水、土、气、生问题。重点:地球关键带的组成及相互关系。难点:地球关键带为什么“关键”。本节主要教学要求:理解地球关键带的概念和空间范围;认识地球关键带与日常生活的息息相关性;了解地球关键带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3.2地球的皮肤-土壤
教学基本内容:1、土壤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不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造成土壤退化甚至毁坏;3、合理的耕作制度是保护和培育农业土壤的关键。重点:传统耕作制度导致土壤侵蚀和退化。难点:在利用中保护土壤,实现“用养结合”。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传统耕作制度导致土壤侵蚀、肥力退化的过程,理解保护性耕作制度的关键环节和作用机理。
-
●3.3地球的血液-水
教学基本内容:1、沙特小麦生产和华北平原发展冬小麦导致的水资源危机;2、从农业角度缓解华北水资源危机的技术途径。重点:不合理的农业政策和技术导致水资源危机,甚至导致人类文明危机。难点:根据水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地开展作物布局和农业规划。本节主要教学要求:认识水资源对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初步学会在农业发展规划和作物布局中根据水资源条件“量体裁衣”。
-
第四章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地球环境剧烈变化导致系列自然生态灾难发生,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本部分首先讲述全球变化的基本内涵,分别介绍每个圈层和圈层之间的变化。接着,针对气候变化,重点介绍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影响。最后,针对气候变化的人类应对措施进行介绍。通过本部分内容学习,将对全球变化、气候变化,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知识,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
●4.1全球变化
本部分内容重点讲述全球变化的基本内涵,分别针对水圈的淡水缺乏和海水酸化, 生物圈多样性丧失,大气圈臭氧洞增大、温室气体增加,冰冻圈的海冰融化等各圈层及圈层之间发生的变化做介绍。通过本节学习,对全球各圈层变化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
●4.2气候变化
本部分内容重点讲述气候变化的基本内涵,以IPCC历次报告为例,对比讲解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同时,介绍以全球变暖为显著特征的气候变化怎么影响人类生存。最后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高温和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发生,对作物生产造成了显著的影响,威胁着粮食安全。通过本节学习,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
●4.3人类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本部分首选讲述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理,理解这一原理是制定应对措施的前提。针对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谈判,世界主要国家的措施是什么样子的?具体到每个个人,应该怎么做? 通过本节学习,对气候变化的原因、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有相对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理解国家为什么大力倡导低碳生活。
-
第五章陆地利用与农作制
本章教学目的是通过回顾全球不同区域的农作制度,来探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作制度,如何同时实现粮食安全、资源高效与环境可持续。
-
●5.1农作制的历史发展及成因
教学基本内容:1、人类与陆地利用;2、农作制的历史发展;3、农作制的成因。重点:不同区域农作制的历史发展难点:分析不同地区农作制的成因本节主要教学要求:了解农作制的历史发展和现状,学习不同类型农作制的特点和差异,能够结合相关因素(游牧民族冲击、土地制度、耕作农具以及农业种植结构等)分析不同农作制的成因。
-
●5.2间套作协同粮食、资源与环境
教学基本内容:1、间套作与典型体系;2、间套作与粮食、资源和环境;3、未来可持续间套作农业重点:不同地区间套作与典型体系难点:间套作与粮食、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本节主要教学要求:对不同地区传统精耕细作的间套作进行案例剖析,来理解间套作如何同时实现粮食安全的要求,并为未来可持续间套作农业提供理论依据,充分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来协同实现粮食增产、资源高效与环境可持续。
-
●5.3现代农作制与可持续农业
教学基本内容:1、科学家的探索;2、种植企业家的探索;3、养殖企业家的探索。重点:分析对比不同案例中的可持续农业难点:总结经验设计未来的可持续农业本节主要教学要求:在可持续农业大背景下,探讨科学家与企业家如何思考与探索未来可持续的农作制度,理解分析世界范围内不同的可持续农业的典型案例,吸取借鉴相关理论与技术来设计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农业。
-
第六章育种技术革新与农业进步
本章从作物品种角度,探讨科学与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贡献,诠释“通过技术革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具体包括三方面内容:(1)作物品种的驯化和遗传改良;(2)人类所需“理想品种”的性状特征;(3)现代育种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
●6.1作物品种驯化与遗传改良
本节简要介绍作物从野生种驯化到农家种,再经过遗传改良形成现代品种的过程。其中,重点关注杂交育种和半矮化育种,及其对农业生产的贡献。
-
●6.2“理想”作物品种
本节简要介绍优良作物品种的性状特征,重点关注用以满足人类需求的高产、优质性状,以及作物适应环境的抗逆、养分高效等性状。
-
●6.3现代育种技术
本节简要介绍各种现代育种技术基本原理(包括基因测序与分子育种、转基因与基因编辑技术等),及其在培育优良品种中的重要作用。
-
第七章农业技术革新与我国农业生产发展
本章介绍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历程,作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农业生产工具及技术变革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第一性生产,本章内容重点围绕作物生产展开。具体内容分作物与农业生产、我国传统作物生产技术形成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作物生产技术的进步、我国作物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四个方面。阐明农业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
●7.1作物生产与农业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作物与概念与分类、我国种植作物类型及主要产品功能,作物生产的概念与内涵,作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农田作物生产系统中作物-措施-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作物生产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强调作物生产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根本。作物生产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至关重要。
-
●7.2我国传统农业技术革新与生产
本节内容重点介绍我国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传统农业形成与发展历程。我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可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等几个阶段,随着生产工具的变革及作物栽培技术进步,我国农业生产由原始农业始期的刀耕火种、撂荒种植逐渐发展为以土壤耕作、多熟种植、复种轮作、用地养地、合理密植等精耕细作种植。简述了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保持5000年地力不衰的奥秘所在。
-
●7.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本节介绍了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作物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的技术变革。如上世纪50-60年代的总结农民经验、作物栽培体系的建立、大面积丰产技术,特别是“农业八字宪法”提出;70-80年代的多熟种植、高产栽培、新技术应用;90年代的高产、优质,轻简化生产,进入21世纪,作物生产向高产、高效、环境友好及机械化、智能化等现代农业技术方向发展。
-
●7.4我国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节重点介绍我国未来作物生产技术的方向和目标,就是绿色、机械化、智能化、多目标,包括作物生产功能的扩展,如生态服务和旅游观光等,其中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作物生产的根本目标。未来重点发展的作物生产技术有:高产、优质、功能化;产量与效益同步协调提高;抗逆减损丰产;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
-
第八章畜牧业的发展:环境与人类健康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了解畜牧业发展历史,认识人类活动对畜牧业发展的主要作用,在明确畜牧生产、资源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基本关系基础上,对实现未来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与途径有初步的了解
-
●8.1家畜驯养与驯化历程
本小节重点内容包括家畜驯养与驯化的历程,人类祖先在早期畜牧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强调了畜牧业发展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
-
●8.2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驱动力
本小节重点内容包括近现代畜牧生产发展的过程与现状,以及畜牧业快速扩张的主要社会与科技驱动力,进一步加深人类活动对畜牧业发展影响的认知
-
●8.3畜牧业生产与环境
本小节重点讲解畜牧业发展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又是如何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主要涉及土地利用、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从科技层面,着重介绍了饲料高效利用、粪污资源化利用和环境减排阻控技术,以及对应效果评价
-
●8.4畜牧业生产与消费
本小节重点讲解通过改变消费行为,在满足人类需求同时,能否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生产;重点涉及动物消费行为的改变,即发挥“废弃物转化”的本能,其次是人类饮食消费观念的改变
-
第九章农业发展的环境代价
本章教学目的是通过讲述我国过去农业集约化发展给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从水体、土壤、大气三方面建立一定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介绍我国主要的水土气治理政策及取得的效果,使同学们掌握我国环境治理相关法律法规。
-
●9.1土壤
教学基本内容:1、土壤酸化;2、土壤重金属污染;3、地膜污染。重点: 土壤污染有哪些类型;我国土壤污染现状。难点: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如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掌握什么是土壤酸化、土壤重金属污染、地膜污染,了解土壤污染类型以及污染物来源,提高学生环保意识。
-
●9.2水体
教学基本内容:1、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2、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重点: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有哪些。难点:我国水资源污染现状,以及如何有效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水污染现状,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特点以及如何有效应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提高保护水资源环境的意识。
-
●9.3大气
教学基本内容:1、氨排放对PM2.5影响;2、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农业源对氨气和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及其大气环境效应。 难点:如何降低种植业和养殖业氨气排放。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农业源对大气氨气和温室气体的影响及主要的减排措施。
-
●9.4水土气保卫战政策措施
教学基本内容:1、“大气十条”相关内容;2、“土十条”相关内容;3、“水十条”相关内容。重点:我国目前出台的水土气相关法律法规有哪些及主要实施效果。难点:如何有效实施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本节主要教学要求:了解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制度,提高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
第十章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的协调途径
介绍本门课的授课内容,即人与农业,人与自然,农业与环境的关系;课程主题,即遵从自然,利用资源,创新技术,改造自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授课方式及教学团队。
-
●10.1国内外粮食安全现状及存在的环境问题
教学基本内容:1、粮食安全的重要性;2、我国粮食安全历史及现状;3、我国当前农业生产方式产生的环境压力。重点:粮食安全的重要性。难点:辩证看待我国粮食生产现状。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粮食安全的重要性;理解在实现粮食安全的同时,保证环境安全的必要性。
-
●10.2如何协同实现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
教学基本内容:1、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协同实现的策略。2、协同实现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策略的落地途径。重点: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协同实现的三步走策略。难点:教学案例。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协同实现的策略,熟悉粮食安全与环境安全策协同实现的落地模式(如科技小院)。
-
●10.3未来农业发展道路
教学基本内容:1、不同国家粮食安全现状;2、未来农业发展目标与方向。重点:不同国家粮食安全现状及要努力的方向。难点:大面积实现绿色高质高产的技术创新与应用。本节主要教学要求:理解世界范围内粮食安全发展现状;掌握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理解中国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树立的榜样。
-
第十一章食物系统与绿色食品
人类发展有赖于充足的食物供给,其本质是物质和营养素供给;营养物质多始于肥料养分,沿食物生产、加工、销售、消费链条影响人体营养与健康。食物系统与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有密切的交互影响或调节过程。全球已有20多亿人超重;另一方面,世界依然有8亿多人吃不饱肚子;不合理饮食还导致疾病。此外,疯牛病、镉大米、瘦肉精等食物安全事件为食物系统敲响警钟。绿色、发达、高效的食物系统攸关人类生存与发展,因此,必须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经验、构建中国特色的农业绿色发展体系,促进食物系统绿色发展,保障人民食物与营养安全。
-
●11.1食物系统
重点介绍食物系统的基本要素、特征、挑战;
-
●11.2政策与认证推动食物系统绿色化
介绍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标准化生产、辉煌成就,国际食物绿色生产的系统认证;
-
●11.3对标国际绿色食品发展
介绍荷兰高效、集约、绿色的设施农业,特别是番茄生产技术,以及法国久负盛名的葡萄酒生产;介绍以色列、丹麦等国际农业绿色发展典范的优势、技术创新及其先进经验。
-
第十二章农业、食物与人类健康
本章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食物与人类营养健康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的认知,理解农业、食品工业如何保障食物的供应,掌握膳食的结构与转变趋势,以及膳食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等知识点。
-
●12.1食物对人类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基本内容:1、食物中的能量;2、食物中的必须微量营养素;3、食物中其他生物活性成分。重点:食物中必须微量营养素和人体营养健康的关系。难点:食物中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的作用。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食物中宏量营养素、能量和必须微量营养素的区别和功能;理解食物不仅提供营养素和能量,其中含有的其他生物活性成分对人体健康也至关重要。
-
●12.2农业与食品工业发展对保障人类营养健康的重要性
教学基本内容:1、农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保障人类营养健康的贡献;2、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及其对保障人类营养健康的贡献。重点: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如何保障人类的营养健康。难点:农业和食品工业的发展规律。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农业和食品工业快速发展的历程,两者如何影响人类的营养和健康;理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规律;了解我国以营养健康为目标的农业和食品生产、消费模式的转型。
-
●12.3食物消费及其对人类营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基本内容:1、食物消费现状;2、饮食结构改变对人类营养健康的影响;3、饮食结构改变对环境的影响。重点:饮食结构与人体营养健康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难点:饮食结构的变化带来的营养健康和环境问题。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全球和我国食物消费和饮食结构现状,以及饮食结构的转变趋势;理解饮食结构改变对人类营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了解饮食结构改变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
●12.4如何兼顾人体营养健康与环境保护?
教学基本内容:1、全球农业食物系统面临的挑战;2、如何应对食物系统的挑战和问题。重点:如何保障食物系统各个环节的可持续发展。难点:怎样权衡食物系统带来的营养健康问题和环境问题。本节主要教学要求:掌握食物从农田到餐桌的各环节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形成绿色食物系统的概念;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应对当前中国食物系统的问题,怎样保障农业食物系统的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