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章传承军工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是被称为“人民兵工第一校”的中北大学建校80周年。为纪念这一重要时刻,重温党领导人民军工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传承红色基因,争当时代新人。
-
●0.1传承军工精神,争做时代新人
我们作为军工精神的传人,要成长为能担当民族复大任的时代新生,必须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我们相信真正具有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军工信仰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军工报国、甘于奉献、为国争光、勇攀高峰”的军工精神的中北追梦人,只要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就能在为祖国的奉献中体现价值、展现风采,不负时代重托、不负青春韶华!
-
第一章“艰难起步”——土地革命时期白手起家的人民军工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7.15汪精卫分共”爆发,无数中国共产党党员被捕牺牲,南昌起义爆发,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第一枪。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共产党要站起来,就必须有自己的武器,就必须建设属于自己的人民军工。
-
●1.1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
-
●1.2依靠人民创建党的军事工业
人民军工创立初期一穷二白,依靠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造枪造炮,才最终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工业。
-
●1.3人民军工的“鼻祖”——官田兵工厂
1931年10月,中央红军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央革命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原有修械所和修械处的基础上,组建一个规模较大的兵工厂,官田兵工厂由此诞生。
-
●1.4军工访谈:党对太原兵工厂工人运动的领导
1898太原兵工文化产业园是中国兵器中兵勘察设计研究院依托国家工业文化遗产一一太原兵工厂建立的文化产业园区,是国内唯一厂址未变、军工制造性质未变的百年军工企业。目前国内保持如此传承的民族工业企业、军工企业尚属首家,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工业遗产。
-
●1.5红色研学:走进红军官田兵工厂旧址
官田兵工厂 位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城东部45公里的兴莲乡官田村,旧址群由总务科、枪炮科、弹药科、利铁科和工人俱乐部组成。中央红军官田兵工厂是红军时代的总兵工厂,兵工厂内称“中央军委兵工厂”,外称“中央红军兵工厂”或“中央苏区红军兵工厂”,它的创建,标志着我党独立创办的第一家综合性大型兵工厂的形成和人民军事工业的发端。
-
第二章“星星之火”——抗日战争时期团结御辱的人民军工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开赴抗日前线,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使游击战争不缺乏军火,最后战争敌人,必须壮大发展自己的军事工业。
-
●2.1兵民是胜利之本
毛泽东于 1938 年 5 月在著作《论持久战》中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全新命题,开启了人民战争的新篇章。
-
●2.2克服困难重建党的军事工业
抗战伊始,八路军挺进敌后时,武器装备质量低劣,数量严重不足。那么怎么战胜敌人?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动群众,二是要有武器。
-
●2.3战斗在太行山上---“黄崖洞精神”永放光芒
巍巍太行,雄壮黄崖。坐落在山西黎城县黄崖洞镇赤峪村的黄崖洞兵工厂是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基地,当时年产的武器弹药可装备16个团,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孕育产生了“以国家安危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自觉奉献精神,以民族图强为特质的艰苦奋斗精神,以集成攻关为实践的科技创新精神”为核心的黄崖洞精神。
-
●2.4军工访谈:专访1898太原兵工文化园项目办主任刘贵红
太原兵工厂和火药厂共有设备3800部,职工1.5万人,其规模堪与全国最大的汉阳兵工厂、沈阳兵工厂相媲美。1928年8月,蒋介石为削弱他人计,以北伐胜利为由召开编遣会议搞裁军。 阎锡山投其所好,复改太原兵工厂为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以伪对假,而其内部组织依旧。军火生产有增无减。从1928年至1930年间,太原兵工厂的月产量为:轻重炮35门,迫击炮100门,步枪3000支,机枪15挺,冲锋枪900支,炮弹1.5万发,迫击炮弹9000发,子弹420万发。
-
●2.5红色研学:走进“人民兵工第一校”旧址
旧址由教室,教务室,通讯室,政治室等八个部分组成,并在二层设有教室,教室对面设有一个小门,以便师生在危急时刻撤离。旧址内的图文介绍由蓬勃发展的军工企业、从特科大队到干训队、创办工业学校、工校的几番变迁、坎坷中坚韧图存、从工学院到中北大学六个部分。
-
第三章“燎原之势”——解放战争时期保障前线的人民军工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前线的胜利,我党我军加强军事工业建设,使人民兵工获得大发展。
-
●3.1将革命进行到底
解放战争是两个中国命运的生死较量,为了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中国共产党誓将革命进行到底。
-
●3.2党领导的人民军工产能极速扩大
我军军工生产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服务,以生产炸药、炮弹、手榴弹为重点的军事工业急速发展,成为战争胜利的决定条件之一。
-
●3.3山西军工支援全国解放事业
山西是解放战争重要的战略后方,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运动以及对阎锡山兵工厂的接管,都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
-
●3.4军工访谈:专访中国军工文化学会特聘专家刘建军
和中国军工文化学会特聘专家刘建军老师一起追寻过去的兵工故事。
-
●3.5红色研学:走进黄崖洞兵工厂旧址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部兵工部奉朱德总司令和左权副总参谋长的命令,将原先设立在榆社县韩庄村的兵工厂总部修建所转移到黄崖洞,并且扩建为当时华北敌后我八路军最大的兵工厂,这就是著名的黄崖洞兵工厂。在这里,我八路军将士依靠黄崖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要,进行了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英勇抗击来进犯的日本侵略者。现在黄崖洞兵工厂遗址上建立了纪念场馆,由黄崖洞景区负责维护。
-
第四章“保家卫国”——新中国成立初期快速发展的人民军工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国内外形式,毛泽东下定决心,必须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和为之服务的现代国防工业。人民军工快速发展,提前完成“一五”规划目标。
-
●4.1中国必须建设强大的国防军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防工业建设方面的主要举措与毛泽东的军工思想。
-
●4.2支援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抗美援朝战爆发后人民军工的贡献与发展。
-
●4.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工生产布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军工生产布局与兵器工业的快速发展。
-
●4.4军工访谈:在朝鲜的难忘岁月,专访抗美援朝老前辈王世发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020年7月2日报道,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
●4.5红色研学:走进刘伯承工厂旧址
解放战争时期,南石槽兵工厂生产的82探测击炮弹质量好、数量多、成本低,名列各兵工厂前茅。军工部命名南石槽兵工厂为刘伯承工厂,并授予锦旗一面。民国1936年(1947)至1937年,晋冀鲁豫边区军工系统开展争创刘伯承工厂生产竞赛运动。1938年,根据刘伯承提议,取消“刘伯承工厂”这一名号。现该厂为淮海机械厂的九分厂。刘伯承工厂厂部、生产部及炮弹仓库旧址基本保存完好。
-
第五章“民族骄傲”——托起“两弹一星”大国脊梁的人民军工
20世界五十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与核威胁,是促使中国发展自己核武器的重要因素。
-
●5.1美帝国主义的核威胁与核讹诈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周边安全形势,可谓是东南西北,虎视眈眈。为此,党中央不得不着手调整国防工业布局,迅速提出和部署“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等具有重大意义。
-
●5.2“两弹一星”研制的艰辛历程
1955年1月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中国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的“两弹一星”研制开始了艰巨而又伟大的历程。
-
●5.3“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群体
“两弹一星”事业为中华民族孕育了宝贵的 “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我们更需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
●5.4军工访谈:追忆中国战略导弹第一团
岁月峥嵘,忠诚无悔。中国战略导弹“第一团”,倚天万里砺长剑 。让我们来听听老兵的诉说。
-
●5.5红色研学:探秘青海原子城
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原子城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故称为“原子城”。"原子城"是原"青海221厂"所在地 。
-
第六章“备战转移”——“三线建设”时期自强不息的人民军工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新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周边安全形势,可谓是东南西北,虎视眈眈。为此,党中央不得不着手调整国防工业布局,迅速提出和部署“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等具有重大意义。
-
●6.1“准备打仗”--中国周边安全局势的恶化
中国的周边国家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美、苏、印度、台海地区等方向的压力一起袭来,可谓东南西北,虎视眈眈。
-
●6.2调整国防工业布局---“三线建设”战略的提出
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党中央不得不着手调整国防工业布局,迅速提出和部署“三线建设”。
-
●6.3“三线建设”的伟大意义与“三线精神”解读
“三线建设”对于提高中国的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凝聚形成“三线精神”等具有重大的意义。
-
●6.4军工访谈:鲜为人知的“红旗光学仪器厂”
听“红旗光学仪器厂”老兵聊聊过去的事情。
-
●6.5红色研学:走进神秘的816地下核军工旧址
816工程遗址,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紧邻乌江,背靠武陵山。1966年由中央军委、周恩来总理批准建设,该工程打山洞用时8年,安装设备用时9年,总投资7.46亿元人民币。先后投入6万多人参与建设,工程历经急建、缓建、停建和转产4个阶段,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2002年国防科工委同意对816工程解密。
-
第七章“军民结合”——改革开放初期砥砺前行的人民军工
主要介绍改革开放初创时期和改革开放推进时期党领导人民进行军民结合的必要性、措施和取得的成就。
-
●7.1军民结合--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主要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为什么实行军民结合的方针。
-
●7.2调整、改革促进军民结合
主要介绍国家为了促进军民结合所采取的措施。
-
●7.3军工行业二次创业取得丰硕成果
主要介绍国家在实行军民结合之后各军工行业所取得的成就。
-
●7.4军工访谈:朵英贤院士谈“军工精神”
从朵英贤院士的视角了解军工精神。
-
●7.5红色研学:走进军工龙头企业---重庆长安望江集团
公司一九三三年成立于广东省清远县,距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其前身系国民政府第五十兵工厂、国营望江机器制造厂、望江机器制造总厂。公司曾经在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抗美援越战争中立下了不朽功勋。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公司继续肩负着国防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
-
第八章“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路上奋发有为的人民军工
本讲重点讲述从改革开放初期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的历史性变革。
-
●8.1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本节重点讲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定位下,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逐步走向协调发展的历史背景。
-
●8.2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深入调整
本节重点讲述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由集中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的管理体制和生产工作组织管理模式向专业企业管理模式过渡的历程。
-
●8.3人民军工向世界五百强进军
本节重点讲述进入新千年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生产体系坚决向专业企业化转型的历程。
-
●8.4军工访谈:张锡祥院士谈“军工精神”
从张锡祥院士的视角了解军工精神。
-
●8.5红色研学:走进新中国火炮摇篮,山西北方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山西北方机械控股有限公司,隶属于中国兵器工业第一机械集团,是新中国首批156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之一。其前身山西机器局,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的1898年。
-
第九章“走进新时代”——伟大复兴征程中再铸辉煌的人民军工
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对治国建军规律进行长期理论和实践探索得出的基本经验,是实现国家安全与发展兼顾、富国与强军统一的根本途径,是兴国之策、强军之本、发展之要,是确保我国赢得未来大国竞争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国家战略。
-
●9.1“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作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把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纳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总体设计、统筹推进,开创了军民融合新局面。
-
●9.2人民军工积极践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9月22日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不仅对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而且把进一步促进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防和军队重大改革任务,从国防和军队建设上为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推动国防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要遵循。《意见》发布后,人民军工积极践行军民融合国家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9.3人民军工在建国70周年大阅兵中的震撼亮相
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喜迎70华诞,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首次国庆大阅兵,也是人民军队全面改革重塑后的首次整体亮相。此次参阅规模和水平均创历次国庆阅兵之最,反映出在军队改革重塑后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和捍卫世界和平、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的战略能力的提升。
-
●9.4军工访谈:李魁武院士谈“军工精神”
从李魁武院士的视角了解军工精神。
-
●9.5红色研学:走进见证新中国70年辉煌的阅兵礼炮
我国国家庆典活动鸣放礼炮一般采用28响,寓意自1921年建党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28年艰难而辉煌的历程。国庆35、40、45周年庆典时鸣放礼炮28响,国庆50、60周年庆典分别鸣放50响、60响。今年9月3日阅兵当天,将鸣放礼炮70响,为历次庆典及纪念活动鸣放礼炮最多的一次。70响寓意自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至今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