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狂人日记》
从重读《狂人日记》的价值为前提,以小序入手,让我们看到从“看与被看”到“吃与被吃”转变中的悲剧。
-
●1.1为何要重读《狂人日记》
思考讨论在一个被我们命名为“小时代”的今天,我们重读这篇小说的价值和意义何在?从理解鲁迅到《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来看,这些都值得我们去重读这篇文章
-
●1.2“有意味”的小序
从结构上来看鲁迅的《狂人日记》实际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正文部分,也就是狂人的13则日记。而在正文前面还有一段大概200字左右的小序,它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且与正文部分常常形成某种参差对照的关系。
-
●1.3从“看与被看”到“吃与被吃”
从“看与被看”到“吃与被吃”的转变揭示人内心中深埋的欲望与小说的悲剧性。
-
第二章《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中的离愁与乐观蕴含着徐志摩的诗性人生,本节将走进诗人的康桥情结,分析诗中的两个面相与欣赏诗歌的三美。
-
●2.1徐志摩的诗性人生
徐志摩诗性人生中对爱、美、自由的终极信仰。
-
●2.2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徐志摩一生对康桥魂牵梦萦,他的康桥生活完全是一种自在的存在,他浓郁的“康桥情结”就是他“自为”人生的见证。
-
●2.3“寻梦”与“告别”:《再别康桥》的两个面相
“寻梦”与“告别”是人生永恒的主题,它让我们陷入一次又一次的轮回。
-
●2.4“三美”原则与《再别康桥》的诗美艺术建构
“三美”原则是新月派格律化诗论的核心,并对新诗美学建构具有示范性的意义。《再别康桥》完美地诠释了新月派的美学观点,体现了 “三美”原则。
-
第三章《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处于时代背景中略显拘谨作者,面对千年前流淌进文人墨客灵感中那条秦淮河,还是用灵动的笔触描绘出了它醉人的桨声灯影之景。
-
●3.1秦淮史话
秦淮河是南京古老文明的摇篮,是一条意义特殊的河。它背负着一代盛名,带着金粉荟萃、十里珠帘、艰难跋涉,缓缓地流过一个又一个朝代。
-
●3.2桨声灯影
一样的灯彩月影,一样的欢歌泛舟,在朱自清和俞平伯的笔下写的是各有异彩。但他们不能像古代一些文人一样放浪形骸,只能是乘兴来,惆怅归......
-
●3.3艺术之美
作者笔下的秦淮河如诗、如画、如梦一般,且其紧扣河夏夜的特点,表现了华灯映水,灯月交辉的独特意境,使读者也能品出许多新异的滋味。
-
第四章《骆驼祥子》
进城谋生的祥子,泼辣的虎妞,身世悲惨的小福子每个特点鲜明的人物集聚《骆驼祥子》,打响了老舍职业创作的“第一炮”。
-
●4.1老舍职业创作的“第一炮”
《骆驼祥子》被老舍视为视为影响自己人生轨迹、影响自己人生走向的作品。
-
●4.2祥子:农民工的故事
祥子的故事实际上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反映出的是20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的一种生存境遇。
-
●4.3虎妞与小福子:“魔鬼”与“天使”
《骆驼祥子》中出现了两个非常出彩也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一个是“魔鬼”虎妞,一个是“天使”小福子。
-
第五章《边城》
《边城》塑造出一个田园诗般世外桃源,塑造出一个精灵般的翠翠,但秀景背后的隐伏的悲痛与蕴藏的热情同样值得我们的深思。
-
●5.1田园诗的杰作
《边城》不仅是一篇小说,更像是一首长诗,给人一种非常纯粹的阅读体验,并塑造出来了一个理想的世界,一个田园牧歌般充满诗意的世界。
-
●5.2翠翠:湘西的精灵
在茶峒如世外桃源般的优美环境里,人物自然也是美的。而翠翠便是这茶峒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从里到外,都得自于这青山绿水的自然,与之和谐一致。
-
●5.3《边城》的背后:隐伏的悲痛,蕴藏的热情
在本节我们将体会作者在清新的故事和朴实的文字背后隐藏的哀痛与蕴藏的热情。
-
第六章《围城》
钱锺书,1940年代开始创作小说,著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这些作品初步显露了钱锺书的讽刺才华和人性批判取向。最能体现钱锺书讽刺艺术才华和人性批判特色的作品就是《围城》。本章将从《围城》的多重意蕴入手,深入讽刺艺术,了解该小说的分裂与补救办法。
-
●6.1《围城》的三重意蕴
本节将用三个层次来概述《围城》的批判锋芒和言近旨远的分析思路。
-
●6.2讽刺艺术的是是非非
在艺术创造上,钱锺书独出心裁地运用了反仿、反讽和悖论,鞭辟入里地讽刺了摩登时尚的变态与现代文明的病态,把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及存在体验表达得深入浅出、传神入微。
-
●6.3《围城》的分裂与补救
《围城》出现了严重分裂,前半部分多见过火的讽刺和趣味的文字游戏,后半部分书抒叙“深厚有味”的人生困境体察。面对分裂钱锺书极其识时务地借西方存在主义文学思潮对颓废主义文学取向等方法进行补救,歪打正着地重返现代中国文学“为人生”的重要传统。
-
第七章《金锁记》
童年经历家族败落的张爱玲渐渐成长为一个疏离于家国、游离于社群、淡然于责任的孤独个体,一个如她自己所坦承的“自私的人”。在她的文章当中有一类着力揭示庸常生活里的人物心性之变态。本章所讲的《金锁记》便属于这一类,展示了如何对现代时期中国人性隐秘心思的切入探索。
-
●7.1殖民都市里隐秘心思
《金锁记》的故事发生在半殖民地都市上海的一个旧家庭姜公馆里,小说在金钱和情欲两大主题的相互交错中推进叙事进程,这类叙事源于张爱玲对扭曲、异化和变形的人生的精微观察。
-
●7.2走向虚无的文学与人生
《金锁记》对金钱关系和变态情欲的叙写高度集中了张爱玲的生命体验,同时该小说也是张爱玲将自身所有的负面体验高度集中一点上的精品。
-
第八章《青春之歌》
我们知道十七年文学是当代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段,在那个时期,作家们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要求,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艺术素养,创作出了一批“红色经典”。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部。本章我们将通过该文走进那个年代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
●8.1自叙传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青春之歌》完全可以视为杨沫的情爱忏悔录,是她的自叙传。
-
●8.2言情小说
《青春之歌》很大程度上它记载了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情爱故事,读者可以将它当作一部言情小说来读。
-
●8.3政治寓言
《青春之歌》作为十七年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男女情爱是为了小说明确而严肃的政治主题服务的。
-
第九章《茶馆》
《茶馆》被认为是最能代表老舍戏剧创作成就的经典之作,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小说突出之处就在与时代“共名”契合的同时,作家调动了丰富的生活资源,展现出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通过他们的生存与挣扎展现了一副广阔的时代画卷,揭示了旧时代的黑暗与反动。
-
●9.1小人物演绎的时代挽歌
《茶馆》共有三幕,每一幕表现一个时代。并且《茶馆》是现代中国历史的一个缩影,是小人物体现出来的大历史。
-
●9.2话剧民族化的典范
《茶馆》是话剧民族化的典范,它的典范性首先体现在浓郁的北京特色,深沉的历史感。其创造出一种独具“中国风”与现代性的话剧形式,创造出新的民族化剧诗形态。
-
●9.3独特的悲喜剧美学
老舍在《茶馆》中凭着他独具的幽默才能,将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创造性地融合起来,在喜剧的形式中注进浓重的悲剧成分,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
第十章朦胧诗与舒婷《致橡树》
本章我们将走近朦胧诗的世界,了解其出现的过程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并以《致橡树》为钥匙,打开朦胧诗的大门。
-
●10.1“朦胧诗”名称的由来
作为新诗潮的潮头和中坚,“朦胧诗”是个无以命名的命名方式,更主要的是靠自己的作品,而不是靠招牌和宣言留存在文学史上的。
-
●10.2“朦胧诗”出现的过程特点及其文学史地位
朦胧诗是在七八十年代思想解放运动中浮出历史地表的,它的突兀转折造成了诗届的裂变。
-
●10.3舒婷的《致橡树》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宣言,同时也是对自我独立人格的确认。这种看来很抒情的个性表达其实也是正在萌发中的“现代反抗意识”的显现。
-
第十一章《平凡的世界》
本章将跟随路遥走进他的生活与具有陕北特色、男女性区分鲜明的《平凡的世界》。
-
●11.1路遥和《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小说,“全景式反映中国[在1975-1985年间]转变” ,气势恢宏、人物众多,情节复杂。
-
●11.2把陕北英雄化和男性化
《平凡的世界》的地理原型是陕西省,路遥把陕北和游牧民族、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这两个方面的历史传统联系起来,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愉悦感和英雄典范。
-
●11.3把城市女性化
路遥把城市看作女性,认为城市和城市女性柔弱、浮夸、堕落、官僚化。他还认为,城市需要来自外部的力量的管理和改造,这个力量就是进城的农村群体。
-
●11.4男性对女性的依赖和女性特质的有限回归
路遥把城市女性看作城市及其生活方式的负面象征。很多农村女性,成为男性英雄们享受温暖、保持节俭、寻找信心、获得道德支持的家园。且这些女性可悲的结局,是改革开放时期她们为女性特质的回归而付出的代价。
-
●11.5路遥“制造”的陕北的影响力
在国家的需要、路遥自身远大抱负与陕北的作用影响下,路遥及其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
●11.6总结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反映了毛泽东的一些哲学观念和文艺理论,继承了毛泽东的宏观视野、奋斗精神、和对社会底层的重视。但《平凡的世界》,语言平淡,远远不如作者前期短篇和中篇小说的语言恢弘雄壮。
-
第十二章《白鹿原》
陈忠实丰富的生命体验帮助他构建了《白鹿原》中的传统大家族,家国一体的情怀也使这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传统中国,且小说的叙事结构更是一种审美的独创。
-
●12.1生命体验:构建形而上的“桥梁”
陈忠实那种生命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文学精神,促使他以其个性的文笔承载痛苦,深化孤独,超越死亡。
-
●12.2家国情怀:写家喻国的多重象征
《白鹿原》是一部全面构建家族——国家关系复合母题的优秀长篇小说,且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结构中,家与国是同质的。
-
●12.3审美独创:史今同构的叙事结构
《白鹿原》借鉴交融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多种创作方法,开创了家国同构、虚实共济、阴阳转换的审美范式。
-
第十三章《红高粱》
本章通过《红高粱》去体会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的魅力。
-
●13.1莫言的文学世界
莫言是一位多产的作家,又一个具有较高辨识度的作家。多年来,他在坚持自己创作独特性的基础上,努力建构他的文学世界,以自己的故乡——山东高密为地理基点,透过这片贫瘠而又神奇的土地,折射乡土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变迁。
-
●13.2“民间”与“启蒙”:解读红高粱的两个关键词
《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了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在叙事策略,围绕着启蒙而展开,主要聚焦于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
●13.3新历史主义与《红高粱》的艺术成就
《红高粱》被视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起源,并在其独特的叙述视角、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等方面展现了小说的艺术成就。
-
第十四章《秦腔》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贾平凹无疑是一位至关重要的作家。长篇小说《秦腔》,无疑是他创作生涯上,极具标志性的一部力作。本章我们将走进贾平凹“半世乡情”,并一同思索既熟悉又陌生的农村、农民,在呼啦啦的现代化进程中的命运沉浮。
-
●14.1《秦腔》的故事主题
《秦腔》是一部展示当代乡村变革的小说,通过当代乡村农民生存状态展现故事的主题。
-
●14.2贾平凹的半世乡情
《秦腔》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关于故乡的长篇小说。贾平凹的“半世乡情”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爱恨交织的。
-
●14.3《秦腔》的价值
《秦腔》抛开了现实主义“典型化”的提炼与概括,采取了左拉自然主义的写实手段和《红楼梦》式的“千门万户”的结构方法,在疯子张引生的“不确定”叙述下,呈现出了魔幻与现实交织的莽苍而混乱的“清风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