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文明之花——大学的历史与精神
任何一种伟大的事业,任何一种文化复兴,必定有其担纲者,而在现代社会,这种文化复兴的担纲者非大学莫属。中西方大学历史是漫长而复杂的,要确切地了解大学的历史与精神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贴近它,感受它。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中的大学,感受大学的精神。
-
●1.1穿越历史的大学
大学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体现着国家的进步。西方国家早在古希腊时期高等教育就已经萌芽了,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再到阿奎那,以及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三所著名大学的创立。在中国,夏商时期不仅设立了学校,而且有了小学和大学之分。可见,学校、大学在国家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
-
●1.2大学的精神传统
大学背负历史流变,观瞻时代变迁。大学存在的灵魂就是大学的精神。大学自其出现始,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唯其精神,使之能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
-
●1.3大学的历史意义
美国伯克利大学前校长克拉克科尔说:伟大的大学是在历史上的伟大国家的伟大时期发展起来的。世界历史的变迁大多与大学紧密相关,往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崛起,都与大学的崛起有密切联系。
-
第二章钟声悠远——西方大学的孕育建立
本章主要讲述了古希腊罗马时代学院的萌芽(阿卡德米学园的建立),古希腊罗马时代学园的发展(吕克昂学园的建立)。十字军东征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催生了人们对知识的需求。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等欧洲大学的创立都是中世纪留给人们最宝贵的财富,是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遗产。
-
●2.1古希腊罗马时代学园的萌芽
关于大学的历史,希腊可谓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和摇篮,今日西方世界无处不遗存着希腊文明的传统。在轴心时代的古代希腊时期,西方的高等教育就已经萌芽,学术风气浓厚,各种思想流派竞相发展,开始进行教育活动,普及自己的学说,培养学生,正是在这时著名的阿卡德米成立了。
-
●2.2古希腊罗马时代学园的发展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学园的发展时期,亚里士多德创办了著名的吕克昂学园,亚里士多德与其弟子首先对西方学科进行划分,形成了西方最早的完整学科体系。除了这些学园之外,伊壁鸠鲁学园、芝诺学园等也纷纷成立。
-
●2.3历史深处的中世纪
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1000年。在古希腊和罗马有高等教育却没有大学,大学、教堂和议会都是中世纪的产物。
-
●2.4中世纪大学的序幕
十字军东征使西欧直接接触到了当时更为先进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兰文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开辟了道路。在其带动下,地中海贸易圈活跃起来,为新兴城市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以经济为纽带的城市也得到发展,市民文化生活逐步建立。
-
●2.5中世纪大学的概况
主要介绍了国外几所著名的大学,例如西方最古老的大学、欧洲四大文化中心之首——博洛尼亚大学、巴黎大学。
-
●2.6中世纪大学的特征
中世纪大学的特征:国际性与开放性、自治性与独立性、宗教情怀、寂寞清静。
-
●2.7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
讲述了学位制度的发展,现在多数国家采用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但是,在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参照了行会师傅、学徒和帮工的等级制度,用来表示任教资格。
-
●2.8中世纪大学的历史发展
按照高等教育史的划分,欧洲中世纪一般指从公元5世纪的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前,历经一千多年。其发展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10世纪。此时,“教父学”占统治地位,古希腊罗马文明受到抑制和毁坏。第二阶段为11~15世纪。由于经济与理性复苏,作为人类最“黑暗时代”萌生的“智慧之花”的大学开始闪烁“一些非常耀眼的光芒”,即为史上所称的中世纪大学。
-
●2.9中世纪大学的人文主义因素
在“黑暗的中世纪”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真正意义的大学,中世纪大学成为西欧社会学校教育体系的基础,它活跃了当时的思想文化生活,对发展科学知识、推动人类文明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第三章玉汝于成——西方大学的改革转变
本章主要以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强调对人的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角度为线索,深入探讨德国大学的特点、美国大学的特点以及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
-
●3.1德国大学的科学研究
十九世纪德国大学职能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研究,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洪堡颠覆了传统大学模式,倡导“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树立了现代大学的完美典范,人们尊称它为“现代大学之母”。柏林大学的创建标志研究型大学的产生。
-
●3.2美国大学的社会服务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的社会职能又有了进一步丰富,即社会服务的职能。这一点在美国的大学中得以深刻的表现,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应考虑州的实际需要。
-
●3.3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
美国大学强调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互动,斯坦福先生在开学典礼上强调:“生活归根到底是指向实用的,你们到此应该是为了给自己谋求一个有用的职业。但也应明白,这必须包含着创新、进取的愿望,良好的设计和最终使之实现的努力。”
-
●3.4常春藤联盟中的几所大学
“常春藤联盟”(Ivy League)的说法来源于上世纪的50年代。上述学校早在19世纪末期就有社会及运动方面的竞赛,盟校的构想酝酿于1956年,各校订立运动竞赛规则时进而订立了常春藤盟校的规章,选出盟校校长、体育主任和一些行政主管,定期聚会讨论各校间共同的有关入学、财务、援助及行政方面的问题。
-
第四章源远流深——中国高等教育的早期发展
我国学校的出现大约在夏代的后期。国家机构的产生,需要培养官吏,学校的出现也是为了适应这种需求。约在公元前21世纪时建立起来的夏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初形成的国家,是奴隶主阶级建立和运用国家机器,进行阶级统治的开端。从夏经商到西周,历时1300多年,在历史上称为“三代”。
-
●4.1夏商时期的高等教育
夏代学校的设置,夏代不仅在国都设有学校,地方也有学校。国都为序。序最初是教射的场所,后来发展成以军事教育为主,兼有议政、祭礼、养老乃至教育管理职能的学校。夏校设于地方,是以习武教化为主要任务的场所。
-
●4.2西周时期的高等教育
西周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国学为贵族子弟设立,乡学为平民子弟设立。国学又根据程度的高低分为大学和小学。西周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官学,总称为乡学。
-
●4.3东周时期的高等教育
东周时期正经历着社会生活大动荡,政治集团大改组,经济制度大变革。诸侯各国不断用兵,你争我夺,烽火连年,学校遭到严重破坏,国家设立的官学日趋崩溃。在私学中逐渐形成的人文教育意识后来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理念,并渗透到半私半官或完全官办的学校教育中。
-
●4.4秦汉时期的高等教育
秦代在文教方面制定了很多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秦废百家而独重法,又讲究“以吏为师”,因此,官学和私学全面受挫。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创建太学,太学成为集中培养统治人才的教育机构,这标志着中国古代大学官办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
-
第五章明道济世——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流变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展现出其独有的特色,例如科举制度的建立,书院制度的萌芽与发展,私学色彩也逐渐明显。
-
●5.1魏晋隋唐时期的高等教育
魏晋隋唐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混乱最长久,人民生活最痛苦的时期。因此,学校开设的经学课程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僚的主要制度,但是九品中正制流弊甚多,到了隋王朝,终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建立了科举制度。从西周开始,学校分为大学和小学两类,统称“国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其中大学的教育内容主要以礼、乐、射、御为主。
-
●5.2宋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宋朝的教育制度大部分仿制唐代,其官办学校教育大体与唐类似,另外还增设了专门学习诸家兵法、战史以及前人忠义之事的武学、专门学习绘画的画学等。国子监负有双重任务:一为管理学校的机关,称国子监;一为教育学生的场所,所以又称国子学。宋代以太学最为发达,管理制度也最为完善。除此之外,最值得一提的是书院制度。
-
●5.3辽金元时期的高等教育
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广泛地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不断进行社会变革,加速了本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各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大融合。同时,为了培养本民族人才,金、元两朝还专门设立民族学校,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推动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
●5.4明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明朝的高等教育,受其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术思想(专制的学术思想)的制约和影响,无论是高等学校的设置还是高等教育的专业分类,都不及唐宋时期发达,官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有国子监、武学、宗学、医学和阴阳学,主要是两京国子监,国子监对学生的思想控制很严,在思想学术上完全没有自由发展的可能。
-
●5.5清朝时期的高等教育
相比于明朝,清朝更加重视科举而忽视学校,因此学校教育不够发达。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近代教育也经历了一个由传统步入现代,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转型过程。之后的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方针,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有不少书院为适应社会变革,自觉更新教学内容,洋务派兴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遣了留学生,翻译了一些西书,作为培养洋务人才的重要措施。
-
第六章西风东渐——中国现代大学的建立
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传统教育结束后,中国现代大学,受西风东渐的影响,按照西方大学的模式,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确立起来。
-
●6.1胡适之问
活跃在近代中国的胡适,对当时的中国大学曾经提出过一系列质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中国何以没有一所“像样的大学”?
-
●6.2教会大学
若从1876年登州文会馆宣布具有大学水准,成为最早的教会大学算起,到新中国成立后教会大学收归国有宣告结束为止,教会大学在中国存在的历史并不长,但作为在中国本土出现的近现代文化教育的一部分,不管其办学动机与目的如何,其全新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过一些积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并推动了中国的教育事业。
-
●6.3公立大学
1895年经光绪帝批准,创办了国内第一所公立大学——“北洋公学”。创建于1895年10月2日,1896年改称北洋大学堂,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为今天津大学的前身。这所学堂除名称上仍保留旧式学堂的称呼外,在教育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完全效法美国大学,以哈佛、耶鲁大学为蓝本,是在完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中国人自己摸索创办的,从此,中国公立大学陆续创办起来。
-
●6.4私立大学
中国自古就有私人兴学的传统。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设立私学,开创我国古代私人办学之先河,改变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民国以后,中国人才开始创办自己的私立大学。近代中国私立大学不仅是中国高等教育的补充,也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
●6.5中国现代大学的留学教育
清末,中国已开始有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自然科学。这些走出国门的先进分子,不仅学习接受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知识,更直接受到了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文明的熏染。在教育方面,留学生把西方大学的一些先进理念、教学内容和方法、管理经验和理论引入中国。上至政府官员,下到大学、高教界各知名人士几乎都有过留学的经历。
-
第七章师者之风——大师与大学
民国是最近的春秋,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 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大学的校园里,生活着一个优秀的大师群体。几十年间,近代中国大学以它宽阔的胸襟和气魄,吸引了众多不同学科、不同见解的学者和大师们,而他们所表现出的智慧的魅力、学术的魅力、性格的魅力、人格的魅力,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学子,他们的轶闻趣事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被一次又一次地描摹。
-
●7.1追寻大师的背影
回望历史,这些师者的卓越成就和人事过往,令人思慕感怀,而对于养成他们的特殊的时空环境,也追怀不已。今天,就让我们追寻他们的背景,走近那一代师者。
-
●7.2多元的文化背景
近代中国大学师者群体是一个特殊历史时空的产物,具有不可复制性。师者们在讲课和科学研究中都在孜孜不倦地探索中西融合,创建中国新文化的道路。这正是近代中国大学师者群体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学术开拓精神。
-
●7.3自由独立的人格
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正是大学师者群体追求科学与民主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体现。自由思想和独立人格是近代中国大学师者群体孜孜以求且奉为神圣的人生理念。这个群体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为保有自由独立之人格,有人抨击时政的傅斯年,有人直言获罪的刘文典,有以死相争的王国维。
-
●7.4孤往精神与狂者胸襟
旧时学识渊博的大家名士,大都豪气干云,狂傲不羁,或放浪形迹不合流俗,或言谈惊世思维奇特。孤往精神里的孤不是孤独,而是孤往。孤往即孤而往,明知对手是千万人,自己孤单无援,仍然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孤往精神是道德意识贯注下的大无畏精神。
-
●7.5师者风度静水流深
师者风度静水流深,将介绍清华四大导师之一的赵元任,三洲人士共惊闻的金岳霖,百年休负有涯身的何鲁、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以及北大中文四老之一的林庚。
-
●7.6书生的姿势与气节
有些姿势,是属于一个时代的。其实,坐、卧、起、立、跪,乃至作揖、鞠躬、握手,所有的动作,都是心灵的姿势,都需要一根骨头支撑。没有了骨头,卧床的身体,也只是一具皮囊。
-
第八章校长安在——校长与大学
在中国近代大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半个多世纪里,中国近代大学的校长们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开创了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辉煌;同时也为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奠定了厚实的文化底蕴。
-
●8.1马相伯——一老南天身是史
马相伯先生是复旦大学的创始人。他的一生正值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多灾多难之时,他积极奔走于国家民族之前途,为中华之崛起排忧纾难、毁家兴学而不遗余力,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
●8.2蔡元培——世上已无蔡元培
蔡元培是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是北京大学校长,他对于一个国家的大学理想、观念和制度产生了如此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致许久以来蔡元培成了中国现代大学观念的同义词,大学制度改革的象征。
-
●8.3张伯苓——巍巍南开大校长
张伯苓是南开学校的创办人,抗战期间率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西南联合大学,与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共同担任联大常务委员。生活无所要求的张伯苓对教育是极为重视的。他很在意学生的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始终把德育置于学校工作的首位。他认为大学教育不仅仅限于书本教育、知识教育,而应特别注重人格教育、道德教育;其中熏陶人格最为根本。
-
●8.4梅贻琦——中西合璧真君子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校长,他本人从来没有被称为“大师”,但在他的任内,却为清华请来了众多的大师,并为后世培养出了众多的大师。在遍布世界的清华校友心目中,提到梅贻琦就意味着清华,提到清华也就意味着梅贻琦。
-
●8.5胡适——厚德君子之风
胡适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以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他一生共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且曾经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他被国际学者公认为中国文艺复兴之父。在他还未满26岁的时候就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之后还成为北京大学的校长。
-
●8.6马寅初——硬朗的“兄弟我”
马寅初先生历经三个时代,跨越两个世纪,既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又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他的名字和中国人口问题紧密相连,半个多世纪以来,曾几次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甚至轰动了世界;他一生坚持真理,严谨治学,在经济、教育、人口理论研究及人口政策制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一生历经三个时代,跌宕起伏,极具传奇色彩。
-
●8.7郭秉文——千古长留教泽存
近代史学者梁和钧曾评价道,东南大学当时为长江以南唯一的国立大学,与北大南北对峙,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两大支柱。郭秉文即为东南大学的校长。他是中国第一部教育制度史的作者,是第一位获得留美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和唯一一个连续三届被推选为世界教育联合会副会长的中国教育家;他还是大学生“男女同校”教育的先行者,是美国大学模式的引进者。
-
第九章大学之魂——大学的精神传统
大学的精神传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不断沉淀和丰富,背负历史流变,观瞻时代变迁。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唯其精神,使之能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
-
●9.1传续不止的大学精神
大学是学者们自由追求学术,探讨高深学问,进行精神自由交往的地方,它以“象牙塔”自居,自由沉思人类社会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与文化遗产,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与批判,形成了独特的大学精神传统。关于大学精神价值的思考从未断绝。大学的传统,其实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传统。如果将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起源,从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博罗尼亚大学算起,人类的现代大学史已历经近千年。
-
●9.2大学精神传统的内涵
大学精神传统有丰富的内涵,大学是自由超越的,是远离尘世功禄的,是追求真理和至善之境的,大学精神传统的诸方面都是围绕人的教育和人的精神而展开的,尊学问、道德性与体察社会是大学精神传统中固有的主题,突出表现为:育人为本的教育精神;追求真理的学术精神;关怀社会的时代精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精神。
-
●9.3对大学精神的理性认识
大学教育的目的,最根本的是对人的教育。对于作为师者的广大知识分子而言,需要知识分子能守望大学的精神传统。事实上,大学精神传统的诸方面表现,都是围绕人的教育和人的精神而展开的。学术自由作为大学精神传统的核心,其目的也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
-
第十章大学之道——大学的历史启示
大学, 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是坚守和平的堡垒,重温大学的历史,走近大学的精神,中外大学的历史发展,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
●10.1大学是培养文明、宣扬理性的场所
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通过它,普鲁士才能赢得全德意志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从而取得真正的启蒙和精神教育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只有教育的改造,才能优化国民,获得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纳税能力,更多的理性,更多的忠诚,更少的犯罪,更好的官员。
-
●10.2大学是抑制物欲、提升精神的机构
凡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核心是内在的文化,即一种超越性的观念体系,这个观念体系,给个体以普遍的规则认同,终极的精神归宿,由此凝聚为社会群体。这种文化信念,让人们从现实的困难中看到希望,在当下的痛苦中得到解脱,在本能的欲望上得到约束,在实际的行动中获得智慧,在成功的快乐里得到升华。
-
●10.3大学是伦理教化、文化传承的支点
在世界古老的文明当中,有的已经夭折;有的发生了断裂;只有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保持了历史延续性。这是为什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有一个文化核心,不断维持着它的生命。
-
●10.4大学是民族觉醒、民智开启的先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是现代经济、政治、生活方式与传统宗教、伦理教化难以协调,甚至背道而驰。 技能教育只是传授具体的科学知识、职业技能以及制度规范,却不能对全体公民进行深层的文明教化,不能给人们心灵信仰、文化修养。 只有大学才可以完成这样的使命。
-
●10.5大学是国家崛起、时代发展的动力
抗日战争时期,通往境外的陆海交通被封锁,物质生活极端贫乏,物价飞涨,师生们生活水平每况愈下。但人们精神十分饱满。教授们教的认真,学生学的努力,以此警告敌人,中国的文化不是其飞机大炮可以摧毁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一样可以造就了一大批科学文化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