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刺法灸法
针灸治疗是个综合过程,涉及针具、手法、治疗环境、精神、病证、地理位置等多个因素。本章主要学习《内经》、《难经》有关针灸治则、针灸补泻的原则及意义,逆顺、迎随的概念及方法,针刺浅深的生理病理基础与气血的关系等主要内容。
-
●1.1针灸治则
选摘《灵枢》、《素问》和《难经》相关原文,讨论针灸法天则地,治神、治未病,持针之道,针刺环境,患者体质,补虚泻实,候气得气、针灸禁忌等多个方面,如此操作之审慎、诊察之细腻、思考之缜密,医者必对生命持充分之尊重,体现生命之至高无上。
学习要点:
《内经》针灸治疗基本原则,“粗守形,上守神”、“持针之道,坚者为宝”、“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以意和之”、“深居静处,占神往来”、“上工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刺血络”、“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等。
重点难点:
归纳理解针灸治疗原则。 -
●1.2针法补泻
选摘《灵枢》、《素问》和《难经》有关针法补泻原文,《内经》记载了许多针刺操作方法,通过捻转、提插、徐疾、轻重、迎随、开阖等运针手法,配合调神、调息等功法,达到通调经气、补虚泻实、治病保健的目的。
学习要点:
①《内经》针灸补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②针刺补泻手法的综合效应及临床运用。
重点难点:针灸补泻迎随原则和方法。 -
●1.3针刺深浅
针刺深浅是构成针刺操作要领的核心问题。针刺深浅的依据涉及气血的深浅、形体的胖瘦差异、四时的生长收藏特性、疾病的病性、病位等密切相关问题。
学习要点:
①《内经》针法深浅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②针刺“浅深”的生理病理依据;
③浅深与气血的关系的含义及临床运用。
重点难点:
《内经》针刺深浅的理论基础、原则及应用。
-
第二章经络腧穴
本章学习《内经》、《难经》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础理论,讲述内容包括关阖枢、标本根结理论、六经皮部等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经络辨证,以及特定腧穴的内涵,如五输穴、原穴和俞募穴的概念和作用。
-
●2.1经络、气血、营卫
本节是《内经》和《难经》有关经络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针灸推拿学的理论基础。
学习要点:
①关阖枢的概念,经络的标本根结理论,六经皮部的名称、功能、主病及意义;
②络脉与经脉的关系及其意义;
③营气、卫气的生成、运行、生理功能和病理意义;
④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及病候特点;
⑤三焦的主要功能及其特点;
⑥宗气、卫气、营气分布;
⑦孙络、溪谷的概念作用。
重点难点:
建立经络辨证思维方式。
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关阖枢、根结理论的概念及其临床意义。 -
●2.2经络病候及辨证
本章选自《灵枢》、《素问》和《难经》,主要阐述经络的病候及辨证:十二经脉病候、十五络病候、奇经八脉病候、十二经筋病候和十二皮部病候。
学习要点:
掌握《内经》、《难经》有关经络病候及经络辨证的主要规律,提高对经络辨证的理论认识和临床运用能力。 -
●2.3五输穴、原穴和俞募穴
本节学习《内经》有关腧穴理论,认识腧穴的理论内涵,讨论特定穴如五输穴、原穴、俞募穴的理论。
学习要点:
①《内经》中有关腧穴的名词及其概念;
②原穴与原气和三焦的关系;
③五输穴的阴阳五行属性及临床意义,井穴补泻的原则及方法;
④俞穴与募穴的生理、病理及临床意义。
重点难点:
五输穴,原穴与原气、三焦、脏腑的关系
-
第三章经络调治
本章主要讨论《内经》《难经》中有关经络预防和治疗的理论,阐述中医对复杂人体结构的认识,以五脏为中心的经络系统结构,并讨论经络调理和治疗的理论及其应用。
-
●3.1五脏证治
本章选自《灵枢》、《素问》,主要阐述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失常后的常见疾病。《内经》提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结构,经络维络联系全身,是中医学认识复杂人体结构的重要部分。
学习要点:
①《内经》藏象的基本概念及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
②五脏功能逆乱时常见病证及经络治疗;
③疾病发生和治疗的经络机制。
重点难点:
以五脏为中心并与外部息息相关的经络脏腑系统结构,藏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及疾病变化。 -
●3.2六腑证治
本章选自《灵枢》、《素问》,主要阐述六腑常见病症及针灸治疗原则。
学习要点:
①《内经》六腑病症表现及“合治内府”的原理;
②多穴配合治疗疾病的意义;
③经脉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邪气侵犯机体入里入腑的发病规律;
“中于阳则溜于经”“中于阴则溜于腑”的规律;
经脉病症和内腑病症的辨别和取穴原则。 -
●3.3疟、痹、痿证治
本章选自《灵枢》、《素问》,主要阐述疟、痹、痿、厥、腰痛的主要症状及其针刺治疗,特别指出痿证、痹证等的分类,提出“治痿独取阳明”等的治疗原则。
学习要点:
①《内经》痿痹等证的证治,拓展学习痿证与痹证的区别与联系;
②“治痿独取阳明”治疗原则的意义;
③《内经》治腰痛的辨证原则和方法。
难点重点:
疟、痹、痿、厥、腰痛的不同经络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