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史(山东联盟)
中华文明史(山东联盟)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03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青岛理工大学
开课教师任颖卮邹翔邢学敏王玉喜胡鹏史倩
学科专业历史学历史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周易》中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中华民族历来就重视对过往历史的学习与总结,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新时代,我们更没有理由不学习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诚如习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文明概说
学习资料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
任颖卮
学习资料
文明形成的条件与标志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华民族的起源
任颖卮
学习资料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生态环境
学习资料
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华文明的起源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华文明的历史特质与历史地位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
学习资料
诗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
胡鹏
学习资料
风骚之始: 《诗经》与《楚辞》
胡鹏
学习资料
汉魏之力: 五言诗的兴起
胡鹏
学习资料
唐诗之盛: 诗歌的黄金时代
胡鹏
学习资料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学习资料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国青铜器的特点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国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任颖卮
学习资料
礼的起源
邢学敏
学习资料
周礼
邢学敏
学习资料
古代礼俗
邢学敏
学习资料
古代军事文明
学习资料
阵法与兵器
任颖卮
学习资料
兵书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嬗变
学习资料
早期儒学
任颖卮
学习资料
汉代新儒学
任颖卮
学习资料
宋明理学
任颖卮
学习资料
古代政治制度文明
学习资料
早期政治文明形成阶段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任颖卮
学习资料
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
任颖卮
学习资料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学习资料
“丝绸之路”的概念
王玉喜
学习资料
历代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王玉喜
学习资料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王玉喜
学习资料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学习资料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史倩
学习资料
  • 绪章文明概说

    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动乱终结之时,即是文明的起点。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及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一旦这些条件消失,即使只是其中的一项,也足以毁灭某一文明。以下种种也都可能促使文明萎亡:由于都市生活的紧张、刺激;由于社会纪律的传统因素被破坏,而又无良好的衔接,致使形成精神与伦理的沦丧;由于放纵的性生活、美食享乐、悲观或无为的哲学思想,致使世系衰颓;由于愚昧无知导致领导无能,致使狭隘的家庭将此种文化的遗毒留传后代;病态的聚敛财富,足以导致阶级斗争、分裂的革命以及财政的枯竭。因为文明不是自生的,更不是永不朽灭的,它必须经由每一世代的不断更新,如在其进程中,遭遇了任何财政上或传递上的中断,俱可导致灭亡。人类与兽类的分别仅在于教育,教育亦可视文明传导之技……
    文明是世世代代种族的灵魂。如家族的形成与持续,以及文字的记载,借使代代相传,再将衰亡之道传给后代,如此铭记与交流,再通过各种渠道多加联系,致使文明胶合,以之作为我们今后有利于世代因袭的全部文化。在我们行将离世之前,搜集我们的遗而传诸后人。

  • 0.1文化与文明的概念

    文明是与文化大体相同的一个概念,文明一词源自近代欧洲,最初用来形容人的行为方式,和有教养的、有礼貌的、开化的这一类词意思相似,法国的启蒙学者最早使用这一名词,其意思是“确指对知识进步、技术进步、道德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一种朦胧向往,也就是所谓的‘启蒙思想’”。在使用中,文明的含义逐渐由指个人的行为而具有了社会的意义,文明与野蛮相对应,用来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

  • 0.2文明形成的条件与标志

    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动乱终结之时,即是文明的起点。它包含了四大因素:经济的供应、政治的组织、伦理的传统及及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 0.3中华民族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的著名论断,提出以国家的出现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
    克拉克洪、丹尼尔《最初的文明》中认为文明形成有三条标准:第一是要有城市,第二是文字,第三是有复杂的建筑。
    目前,国内以及日本学者认为,除了文字,还要有冶金术的发明和使用。

  • 0.4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生态环境

    中国属于东亚,面朝太平洋,背俯亚州腹地,周围有明显屏障,成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平分为三大块,第一块为青藏高原,这海拔5000多米不可能有星期文明起源,第二块为西北干旱区纬变离海远,属内陆气候,到现在人口也不多,也不可能,第三块为东部,地势低离海远属季节气候带集中了8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走文明起源的最佳环境,其中最好的的是华北华中两块,分属黄河长江流域,是文明发展的中心,从旧石器时代以前就有人看准在共河长江流域,人口容集,也就有了食物压力特别是过冬,人们地种植物,用来储备,由此产生了农业,中国是两种农业的发源地,形成了两个农业体系,分别是黄河流域的小米和长江流域的大米,这为文明起源提供了广阔的基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说明中国文明不可能从外来,而且证明中国是文明独立起源之一。

  • 1.1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

    相对封闭的大陆—海岸型地理环境;以农业为主体、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经济环境;以华夏(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存的人文环境;家国同构的宗法-专制式的政治环境。

  • 1.2中华文明的起源

    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的演进过程,勾画了中华大地早期人类进化的轮廓。中华文明遍布各地,呈现了多元发展、互相渗透、融聚一体的特点。炎、黄作为传说人物成了炎黄子孙的人文始祖,反映这一时代的巨大进步。

  • 1.3中华文明的历史特质与历史地位

    法国大哲学家狄德罗在描写中国人时曾说:“这些人民在文物、艺术、聪明、才智、政策以及他们对哲学的品味等方面,优于其他任何亚洲人民。不但如此,有些作家甚至判断,就上述各方面来说,他们胜过最开化的欧洲人。”
    法国大文豪伏尔泰则说:“帝王的体制持续4000多年,而在法律、习惯、语言甚至服装式样等方面……一切都无任何显著的变化;在世界上的确难见这种至佳的制度。”

  • 第二章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

    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

  • 2.1诗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

    绪言:中国的古代文学

  • 2.2风骚之始: 《诗经》与《楚辞》

    风骚之始:《诗经》与《楚辞》

  • 2.3汉魏之力: 五言诗的兴起

    汉魏之力: 五言诗的兴起

  • 2.4唐诗之盛: 诗歌的黄金时代

    唐诗之盛: 诗歌的黄金时代

  • 第三章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青铜器是中华文明的见证,当你穿越历史,漫步在青铜文化的海洋之中时,你能穿越时空体验到美的享受和优越自豪的民族感。 
    礼乐文明是指“周公之典”。周公制作的礼乐是处理等级社会上下贵贱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伦理规范。礼的本质是差异,也就是说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的各种人之间,必须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绝对不可混肴。这种有差异的秩序叫“礼”,不可僭越。所以孔子曰:“非礼忽视,非礼忽听,非礼忽言,非礼忽动”。但是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大同,社会就不会和谐。因而周公“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乐讲和同,乐当然是指音乐,但已超越了音乐,以音乐激起人们相同的共鸣的喜怒哀乐的情绪 。
    礼乐文明中“礼”的要义有数端。其一,“礼”是人性的基础。其二,“礼”的重要作用在于规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关系。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正义。其三,“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其四,通过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礼乐文明中“乐”的要义也有数端。其一,“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其二,“乐”注重有秩序的协调。其三,“乐”也有陶乐者为同,礼者为异。”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质上是相通的。《乐记・乐论》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乐在儒家的体系中得到规范。礼”先“乐”后,礼是乐的基础,乐为礼定,乐为礼用。不仅选用乐,要按礼的规定,评价乐,也要以礼为标准。礼和乐不可偏废,礼乐不潜越,平衡与调和,就会形成和谐社会“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礼是贵贱有序,乐是对礼的调度。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

  • 3.1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夏代时,青铜制品数量不断增多,尤其是形制复杂的青铜容器,并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青铜礼器组合,反映出夏王朝的国家制度已经成熟。
    到了商代晚期,中国青铜文化进入鼎盛阶段,出现了精美的青铜礼器、武器和工具等。
    西周继承了商代青铜文化的繁盛,创造出发达的西周礼乐文明。

  • 3.2中国青铜器的特点

    青铜器大多内有铭文是我国青铜器的最大特点。

  • 3.3中国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鼎是国家的象征,极其神圣,古往今来的学者都认为黄帝是开创国家的第一人,而且是以河南三门峡灵宝铸鼎原三鼎为标记。不过,真正代表国家和王权的则是从夏朝的九鼎开始。
    慎终追远与敬天法祖祈求福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青铜器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 3.4礼的起源

    礼的起源

  • 3.5周礼

    周礼

  • 3.6古代礼俗

    古代礼俗

  • 第四章古代军事文明

    在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作战的方式曾有不同变化。在早期的战争中,决定胜负的主要作战方式是车战,进攻或防守的主要手段是战车,战争中的主力是车兵。夏代的战车尚未发现,而商代的战车已在考古发掘中出土,证明至少从商代开始我国就有了车战。
    阵法就是阵形的变化。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方阵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左、中、右排列成三个大排面。特点是队形密集、纵深单薄、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差,进退缓慢。
    古代兵器发展的历程,可以火药开始用于制造兵器的北宋为界线,分为两大阶段:从原始社会到北宋是使用冷兵器的阶段;北宋到明清是火药兵器和冷兵器并用的阶段。而在使用冷兵器的阶段中,又可以根据制造主要兵器所用材料的不同,区分为三个连续发展的较小阶段。
    第一为石器时代的兵器,指原始社会后期,主要兵器由磨制的石头制成,同时也使用木头、骨头和动物角制成的兵器。
    第二为青铜时代的兵器,指夏、商、西周、春秋时期,兵器主要是由青铜冶铸而成的。
    第三为铁器时代的兵器,战国时开始以钢铁制成的兵器装备部队,同时青铜兵器仍在继续使用;到东汉时青铜兵器就完全被钢铁兵器所代替,此后在战争舞台上表演的就只有钢铁兵器了。
    兵书,就是指我国古代专门的军事学著作。它是我国古代若干次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古代军事家对战争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

  • 4.1阵法与兵器

    战车,古代也叫戎车、兵车、武车等,按作战需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驰逐攻击的攻车;一类是用于设障碍、运辎重的守车,包括配属于这辆战车的车兵和附属的步兵。
    从战国到西汉中期,车兵已不再是战争中的主角,而仅仅是作为一个兵种以配合步兵、骑兵作战。到西汉中期,车兵就完全从战争的舞台上消失,从此在古代战场上转战驰聘的就只有步兵和骑兵了。
    殷商和西周时期是方阵的早期阶段,主要是左、中、右排列成三个大排面。特点是队形密集、纵深单薄、对地形的适应能力差,进退缓慢。

  • 4.2兵书

    古代兵书流传至今的究竟有多少,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据陆达节1933年在《历代兵书目录》中的粗略统计,就有1304部,现存者288部。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春秋末期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产生,标志着军事学已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战国时期,随着军事活动的频繁进行,从事军事学研究的人日多,涌现出大量的军事著作,著名的有《孙膑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六韬》等,成为我国历史上军事学术大放异彩的时代。
    从宋至清是我国兵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大型军事百科全书的出现。宋仁宗命曾公亮等人编成了《武经总要》。

  • 第五章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嬗变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中国古代约5000年历史中延绵不断的政治、经济、思想、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中华传统文化首先应该包括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 5.1早期儒学

    孔子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中具有卓越贡献和巨大影响的伟人。他开创的“仁”的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礼乐文明的重要根据,价值观念的是非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依,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价值。总体说来,以“仁”为核心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基础理论。

  • 5.2汉代新儒学

    汉武帝即位后,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武帝依靠文、景两代积累的财富,大事兴作。因此,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需要强化中央集权。这时黄老思想清净无为、与民休息的主张显然已不能满足政治的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和君臣等级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新儒学取得了统治的地位。

  • 5.3宋明理学

    理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

  • 第六章古代政治制度文明

    中国古代历代政权的政治制度,可以分为中央政治制度、地方政治制度和选官用官政治制度。
    中国政治历史的3大主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不断加强、人才选拔不断公正规范化。
    中央集权脉络: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郡县制)——西汉(推恩令、刺史制)——唐(节度使)——宋(收精兵、文官制)——元(行省制)——明清沿用(明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厂卫制)。
    君主专制脉络:西周(分封制)——秦(三公九卿制)——西汉(内朝尚书制)——魏晋南北朝(三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宋(二府三司制)——元(中书省制)——明(废宰相、设内阁、司礼监)——清(南书房、军机处)。
    选官用官制度脉络:西周(世卿世禄制)——秦(军功爵制)——汉(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科举制)——唐至清沿用(唐武则天首创武举、殿试,明朝开始限定考试内容为四书五经,采取八股取士)。

  • 6.1早期政治文明形成阶段

    秦王朝在确立 皇帝 尊号的同时,还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起了一套适应封建统一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这就是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 ,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 ,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三公 的职责分别为: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 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 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 ,还是 九卿 ,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汉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西汉,皇帝与丞相的冲突在武帝时达到高峰,本来汉武帝对田蚡言听计从,但田蚡得寸进尺。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 6.2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政权的制度,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着手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此后,这种政治体制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

  • 6.3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在宋代,虽然三省名义始终存在,但是已经混同为一省。同时由于枢密院、三司的设立,宰相的军权、财权被剥夺,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明初不设中书令,仍以中书省统六部,长官称左右丞相。太祖洪武十三年,诛胡惟庸,废丞相,撤销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彻底废止。

  • 6.4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自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以来,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从西汉到北宋,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一直延续不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唐中叶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表明了中央集权过程的坎坷。那么,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统治者又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它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启示呢

  • 6.5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

    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

  • 第七章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 7.1“丝绸之路”的概念

    “丝绸之路”的概念

  • 7.2历代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历代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 7.3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 第八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的伟人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 8.1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中华民族的伟人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文明概说

    0.1 文化与文明的概念

    0.2 文明形成的条件与标志

    0.3 中华民族的起源

    0.4 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视频数4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生态环境

    1.1 中华文明的生态环境

    1.2 中华文明的起源

    1.3 中华文明的历史特质与历史地位

    视频数3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

    2.1 诗的国度:中国古代文学

    2.2 风骚之始: 《诗经》与《楚辞》

    2.3 汉魏之力: 五言诗的兴起

    2.4 唐诗之盛: 诗歌的黄金时代

    视频数4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3.1 中国青铜器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2 中国青铜器的特点

    3.3 中国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3.4 礼的起源

    3.5 周礼

    3.6 古代礼俗

    视频数6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古代军事文明

    4.1 阵法与兵器

    4.2 兵书

    视频数2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嬗变

    5.1 早期儒学

    5.2 汉代新儒学

    5.3 宋明理学

    视频数3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古代政治制度文明

    6.1 早期政治文明形成阶段

    6.2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6.3 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6.4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6.5 选官制度与监察谏议制度

    视频数5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7.1 “丝绸之路”的概念

    7.2 历代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7.3 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视频数3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8.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中华文明的发扬光大

    视频数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