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以史为镜看艺术
全面小康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的社会主要矛盾将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了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提升审美感受能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本章主要介绍中国经典美术的发展历史、文化背景,课程的意义。通过对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等的不同的欣赏方法导入,让同学们拥有轻松学习各画种的流派、风格和艺术特色等美术知识的一把钥匙,从而为后面解读东西方系列经典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
●1.1探索艺术史
科学是强调分析和实证的;而艺术审美寻求的是美学理解,注重情感与直觉,重点在于通过视觉与听觉的交流唤醒心灵的感悟。所以艺术赏析是具有差异性和多样化的体验感受,本节课重点讲述教学目标。
-
●1.2两晋时期
本节从曹植的《洛神赋》与画痴·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来举例讲解文学与艺术学的联系。结合春蚕吐丝描的艺术手法对画面的内容和构图方式进行重点讲述。
-
●1.3隋朝
本节从隋朝的社会背景导入,简介展子虔的生平简介和其代表作品《游春图》的画面内容、青绿山水的艺术特色,帮助同学们了解《游春图》在中国绘画史的重要地位。
-
第二章追问古代东方文明
本章主要讲述了敦煌有“当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之美誉的原因,通过重点讲解《簪花仕女图》的画面内容和作者生平帮助同学们理解富贵、开放的唐代背景下仕女绘画的风格走向了“丰颊而肥”的趋势。而《韩熙载夜宴图》重彩描绘了五代南唐时期韩熙载家中的一场奢靡的宴会场景,其背后的故事也耐人寻味。
-
●2.1千年瑰宝
本节主要从莫高窟的地理优势、形成过程、艺术特点、掠夺与保护的故事几个方面来讲述了其在艺术史上具有的不可取代的重要位置。“经变画”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深奥的佛教经典内容,影响深远。
-
●2.2盛世唐朝
本节以《簪花仕女图》为例,讲解了唐代仕女画的社会背景、画面人物特点、服装化妆风格等内容。周昉作品有“周家样”之称,是重要的宫廷的画师,通过讲解他的生平故事我来一起认识一下他在中国绘画史的地位。
-
●2.3五代十国
本节通过对五代十国的社会背景导入讲解了画家顾闳中创作《韩熙载夜宴图》背后的故事。由奉诏而画的这幅图中细细品味首段“听乐”,二段“观舞”,三段“暂歇”,四段“清吹”,五段“散宴”的具体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
第三章宋元明朝经典美术作品
自宋代以来,中国绘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巨大价值体现在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着重人物的精神状态及思想情绪的表现等。本章主要遴选宋元明时期的经典绘画作品,梳理其历史背景,艺术特色,文化传播及社会影响,尤其阐述了宋元明三代在绘画艺术上的代际沿袭、交流融汇及技艺传承,促进同学们掌握该时期经典绘画作品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关联,领会经典作品所承载的历史印记、时代精神和审美追求,力求提升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传承意识。
-
●3.1宋朝
本节主要为同学们介绍北宋时期的三幅经典绘画作品: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以及苏轼的《枯木怪石图》,重点讲解每幅作品创作的历史背景,创作者生平,作品艺术特色以及文化传承故事等。促进同学们在领会作品意蕴及艺术造诣同时丰富对作品的立体认知,深化作品的时代启迪价值。
-
●3.2元朝
本节主要为同学们介绍元朝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书画双绝的百代之师—赵孟頫的经典绘画作品,再现作品创作的历史渊源、艺术特征、对后世创作影响以及收藏轶事等,深化同学们对艺术家创作理念的领会,产生对作品精神品格的认同感,促进珍贵艺术遗产的传承发展。
-
●3.3明朝
本节主要为同学们介绍明朝仇英的《汉宫春晓图》和唐伯虎的《王蜀宫妓图》,通过对艺术家的生平简介和剖析作品的历史背景,艺术特色,帮助同学们理解仕女画的不同流派。前者通过重彩技法表现宫廷日常生活,后者表现出作者在欣赏中流露出对身份卑贱的弱女子的同情。
-
第四章近代中国经典美术赏析
本章从清朝到民国时期以中国画绘画语言的演变为主要内在线索,采用"由点及面"的方式,通过对郎世宁、齐白石等代表性画家和画作的介绍,勾连起整个近现代中国美术发展的生动历史。同时通过对建筑、园林布局的主要形式和木结构特色的讲解,帮助同学们理解东方的传统文化对园林景观有的深刻影响。
-
●4.1清朝
本节通过对清朝社会、政治、经济的背景的导入介绍了郎世宁其人的生平故事,重点剖析《百骏图》及《乾隆大阅图》这两幅代表作品,让同学们体会西洋画法揉合中国绘画技法的独特韵味,学习他这种顽强生命的韧性。
-
●4.2民国
中国绘画,人物重神态,花鸟重情趣,山水重情韵。本节通过对齐白石从小木匠到大师的勤勉学习之路讲述了他在艺术道路上遇到的困难与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希望同学们能脚踏实地的练习,不断创新,追求自己内心的艺术。
-
●4.3中国经典建筑赏析
讲述儒、道、佛三教的哲学思想的影响了东方建筑和园林的含蓄、内敛、清幽、淡泊的审美趣味。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建筑,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
-
第五章从雕塑到油画
通过简述古希腊美术发展的四个时期帮助同学们理解西方美术崇尚的典范模式,庄重的品格和严谨的写实精神。通过对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的雕塑作品《大卫》、拉斐尔的《圣母定婚》等经典名作的赏析帮助大家理解短缩透视法的特色,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创作思路的转变。
-
●5.1欧洲古代世界
古希腊悠久的神话传说是古希腊雕塑艺术的源泉。本节通过对《女子像》《掷铁饼者》《拉奥孔》《胜利女神》等雕塑作品的介绍明确古希腊艺术的特点就是把神人化。
-
●5.2古希腊的辉煌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是西方文明的摇篮。通过对古希腊建筑结构的三类梁柱式讲解帮助大家认识古希腊建筑的特点:非常理性,注重比例,注意采光,雕刻精美。
-
●5.3文艺复兴
通过对列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文艺复兴三杰的经典绘画作品、雕塑作品的介绍,明白他们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对明暗关系和色调关系也有了准确的把握。
-
第六章西方美术风格演变
本章介绍了印象派把关于色彩的科学原理运用到绘画中去,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或印象,反对因循守旧,主张艺术的革新,从而引导了近代艺术史上第一次对传统艺术的革命。这种叛逆精神刺激着艺术现代化的进程。印象派又分离出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随后,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各种艺术流派、艺术思想层出不穷,西方艺术的面貌被彻底的改变了,由客观再现走向了主观表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6.118世纪印象主义美术
本节介绍印象派的由来、表现方法、艺术主张,以及印象派对西方现代绘画的重要贡献。重点介绍了印象派的代表人物莫奈,分析了他的代表作品。
-
●6.2后印象主义
本节先介绍了印象主义的三个不同流派,和后印象主义与传统的决裂,开启了现代派艺术的萌芽。然后重点介绍了后印象派的杰出代表人物梵高。讲述中,围绕梵高的生活状态来分析他的作品,更有利于同学们对艺术的启迪。
-
●6.3表现当代
本节介绍了超现实主义的诞生背景。通过对达利依靠做梦来绘画的介绍,让同学们认识到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艺术家,启迪同学们对艺术创新的领悟。
-
●6.419世纪现当代美术
本节介绍了马塞尔.杜尚和他的达达主义。达达主义对传统的反叛,提出的前所未有的艺术观点,让人们认识到观念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仍然具有指导作用。
-
第七章近现代外国美术鉴赏
二十世纪西方现代艺术蓬勃发展,艺术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体现在从客观的外部世界转向了艺术的内部和艺术本身。野兽派画家马蒂斯,所再现的是完全对自然色彩在主观意识上的重新定位。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将商品艺术化,将艺术通俗化。波洛克强化了创作的行为与过程在艺术作品中的意义。这一切的艺术观点、思想都在推陈出新,对“创新”的崇拜也就成了现代艺术的主体。没有任何审美的法则,没有终极目标,有的只是不断的创新和实验。所以,实验性也就成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总的特征。
-
●7.1近现代
本节介绍了亨利.马蒂斯的艺术经历,通过对其代表作的分析,让同学们了解野兽派与传统写实绘画艺术在表现形式及观念上的巨大差异,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充满激情与创新精神,是探索艺术之路的成功秘笈。
-
●7.220世纪
安迪沃霍尔的波普艺术将艺术通俗化,将艺术变成流行,又将流行变成艺术,表现了当代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社会中人们内在的感情。它促进了商业与艺术的融合,为我们今天的艺术与生活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
●7.3美国抽象表现主义
通过对波洛克绘画过程的了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方式——行动绘画,感觉、动作与表演手法构成了波洛克绘画的艺术美学特色,它强化了创作的行为与过程在艺术作品中的意义,这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好的启迪。
-
第八章东西方艺术发展历程对比
东与西方美术存在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主要是由于宗教信仰和统治阶层的区别,也有技法和材料种类的不同,还有画者的立场和阶层的不同等原因造成的。本章从地理位置、发展时期、古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述,帮助同学们深刻理解这种差异形成的因果,从当代人的视角审视不同时代的审美趋势。
-
●8.1艺术发展时期对比
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体现的是中西画家绘画时对空间的不同理解。东方艺术重表现;西方艺术重再现。以建筑为例对比了东西方艺术创作的哲学观念。
-
●8.2艺术发展时期对比
本节讲述了绘画流派形成的两种情况,对比东方和西方绘画流派的形成异同,结合线的节奏、笔情墨趣和光影韵律、丰富色彩来对比东西方艺术的风格特点,以及其形成、发展、消失都离不开的时代精神文化。
-
●8.3古今影响对比
创作灵感的心理特征,在经典美术作品赏析的过程 中更容易被引导、激发出来。人不可能凭空创造东西,只能根据已经有的东西或者概念来做“变形”而已。通过摸索规律帮助同学们学以致用,洋为中用,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