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组织学绪论
本章以诺贝尔化学奖、苹果等震撼或日常所熟知的事物导入讲解主题,讲述了组织学的研究内容、主要的研究技术、学习组织学的意义和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1)知识目标:
掌握组织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组织学的常用技术(光镜技术、电镜技术)。
掌握嗜酸性、嗜碱性、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
(2)能力目标:
1)培养组织学与生理学、病理学及解剖学等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的横向融合。
2)逐渐培养组织学理论与临床问题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纵向融合。
3)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3)素质目标: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1.1概述
知识点1.1 概述
(1)知识目标:
1)掌握组织学的研究内容;
2)理解学习组织学的意义;
3)理解学习组织学的方法。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通过3个疑问展开了“概述”内容:学什么?以组织学发展历程引出组织学的学习内容—应用显微镜观察机体的微细结构,研究其相关功能;为何学?以食管癌与正常食管黏膜图片对照,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组织学的意义;怎样学?即“四结合”: 平面与立体、结构与功能、静态与动态、综合与比较。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一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章 组织学绪论 节介绍”。
(3)思考题:
在卓越医师视角下谈一谈为什么要学习组织学? -
●1.2组织学技术简介
知识点1.2.1 光镜技术
(1)知识目标:
掌握HE染色中嗜酸性、嗜碱性的含义。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以苹果为例,通俗易懂地导入观察机体微观世界的方法,然后介绍了石蜡切片及常用的染色方法。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一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章 组织学绪论 节介绍”。
(3)思考题:
如何在HE染色图片中区分嗜酸性、嗜碱性的结构?
知识点1.2.2 电镜技术
(1)知识目标:
掌握两种电子显微镜的不同用途。掌握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的基本概念。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以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导入讲解主题“电镜技术”,然后对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逐一介绍。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一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章 组织学绪论 节介绍”。
(3)思考题:
如何在透射电镜图片中区分电子密度高、电子密度低的结构?
-
第二章上皮组织
本章知识点的讲解是以构建+升华的方式进行的:完成组织学知识体系构建后,通过基础和临床课程相互融合的方式将所述内容升华。
(1)知识目标:
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
掌握上皮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能够分辨各种被覆上皮。
2)能够理解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3)促进组织学与生理学、病理学及解剖学等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融合。
(3)素质目标: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2.1概述
本章知识点的讲解是以构建+升华的方式进行的:完成组织学知识体系构建后,通过基础和临床课程相互融合的方式将所述内容升华。
(1)知识目标:
掌握上皮组织的特点。
掌握上皮组织的分类、结构特点、分布及功能。
掌握微绒毛和纤毛的概念。
(2)能力目标:
1)能够分辨各种被覆上皮。
2)能够理解正常组织结构损伤对机体的影响。
3)促进组织学与生理学、病理学及解剖学等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融合。
(3)素质目标: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2.2被覆上皮
知识点 2.2.1单层上皮
(1)知识目标:
掌握各种单层上皮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采用构建+升华的授课方式:构建---单层上皮知识体系。升华---以慢性胃炎致单层柱状上皮→肠上皮化生,以吸烟致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鳞状上皮化生,促进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融合。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1)名词解释:内皮、间皮
2)如何分辨四种不同类型的单层上皮?
知识点2.2.2复层上皮
(1)知识目标:
掌握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的分布、结构特点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采用构建+升华的授课方式:构建---复层上皮知识体系。升华---以频繁使用去角质产品对复层上皮的危害,引导学生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正确树立健康的理念。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1)结合功能和分布讨论两种复层上皮的结构特点。
2)试讨论在光镜下如何区分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和变移上皮? -
●2.3细胞表面的特化结构
知识点2.3.1上皮细胞游离面特化结构-微绒毛
(1)知识目标:
掌握微绒毛:包括定义、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由“秋季腹泻”案例导出讲解主题“微绒毛”,从微绒毛的定义、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讲解,最后以微绒毛损伤与秋季腹泻案例症状的关系,促进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融合。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讨论小肠上皮微绒毛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2.3.2上皮细胞游离面特化结构-纤毛
(1)目的要求:
掌握纤毛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2)掌握内容简介:
由“禁烟”视频引出讲解主题“纤毛”,从纤毛的定义、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多方面展开讲解,最后以吸烟与机体组织结构损伤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吸烟对健康的危害,远离烟草,珍爱健康。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比较微绒毛与纤毛的异同点。
-
第三章结缔组织
本章以问题导入→讲解→解决问题的模式讲述了疏松结缔组织中四种主要细胞的光镜形态、电镜结构和功能。
(1)知识目标:掌握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能够识别四种主要细胞。
2)能够将四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联系,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内在关联。
3)能够将四种细胞与其它基础课程、临床课程结合,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的横向融合以及基础与临床课程的纵向融合。
(3)素质目标: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3.1疏松结缔组织
知识点3.1.1 巨噬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巨噬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授课过程:
1)引入:由“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分生孢子”视频引出巨噬细胞。
2)介绍巨噬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科研进展:介绍巨噬细胞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相关研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三章课程资料”内的“第3章 结缔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结合功能阐述巨噬细胞的结构。
知识点3.1.2 成纤维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成纤维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授课过程:
1)引入:由日常生活中伤口愈合的经历引出成纤维细胞。
2)介绍成纤维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引导学生认识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科研进展:介绍成纤维细胞与人类皮肤修复的相关研究,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结合功能阐述成纤维细胞的结构。
知识点3.1.3 肥大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肥大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授课过程:
1)引入:介绍邓丽君哮喘发作导致死亡的事件。
2)介绍哮喘发作时机体结构的病理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原因。
3)介绍肥大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4)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认识肥大细胞与炎症反应及哮喘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基础课程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试述肥大细胞如何启动炎症反应。
知识点3.1.4 浆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浆细胞的光镜、电镜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授课过程:
1)引入:由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管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能够抵御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从而引出黏膜免疫。
2)介绍浆细胞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3)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认识浆细胞与黏膜免疫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基础课程之间以及基础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结合功能阐述浆细胞的结构。
-
第四章血液
本章以临床案例(再生障碍性贫血、足底外伤感染)导入主题内容,讲述了血液的构成及各种成分的正常值,红细胞、血小板的结构特点及功能,白细胞的分类及中性粒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最后以所述内容分析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知识目标:
掌握血细胞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了解各种血细胞在血液中的正常值。
掌握白细胞的分类原则、分类及中性粒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能力目标:
1)能够理解血常规报告单中各项指标的意义。
2)能够辨别各种白细胞。
3)理解各种白细胞在炎症反应、过敏反应、免疫应答等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的横向融合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纵向融合。
(3)素质目标: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4.1概述
知识点4.1 血液概述
(1)知识目标:
掌握血细胞的分类、结构特点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授课过程:
1)引入: 再生障碍性贫血案例。
2)介绍血液的组成、分类;
3)简要介绍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4)知识构建:介绍血常规中基本指标及临床意义,引导学生构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渗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四章课程资料”内的“第4章 血液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血液的组成及分类。
2)单核细胞为无粒白细胞,其胞质内有无颗粒?试阐述之。 -
●4.2白细胞
知识点4.2 中性粒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中性粒细胞的结构、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授课过程:
1)引入:由“足底外伤感染”案例引出中性粒细胞。
2)介绍中性粒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3)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认识中性粒细胞与炎症反应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基础课程之间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四章课程资料”内的“第4章 血液 节介绍”。
(3)思考题:
试述炎症时中性粒细胞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第五章软骨和骨
本章以临床案例(老年性骨质疏松并腰椎压缩性骨折、肢体延长术、股骨干骨折)导入主题内容,讲述了骨组织四种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破骨细胞的位置、光电镜结构和功能;长骨的结构。
(1)知识目标:
掌握骨组织四种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掌握长骨骨干的结构。
(2)能力目标:
1)理解骨组织四种细胞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理解四种细胞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促进基础课程之间的横向融合以及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纵向融合。
3)能够理解长骨骨干的结构及其与骨折临床表现的关系,明确基础理论与临床表现的密切联系。
(3)素质目标: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5.1骨
知识点5.1.1 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1)引入:由“肢体延长术”视频引出问题:骨折愈合涉及哪些组织学结构?
2)介绍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3)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认识“骨折愈合”这一临床问题与机体组织结构的关系,引导学生构建基础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理念渗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五章课程资料”内的“第5章 软骨和骨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成骨细胞的来源、结构和功能。
2)试论述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细胞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结构的相关性。
知识点5.1.2 破骨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破骨细胞的光镜、电镜结构与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1)引入:由“老年性骨质疏松并腰椎压缩性骨折”案例引出破骨细胞。
2)介绍破骨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3)知识构建:引导学生认识“骨质疏松”这一临床问题与机体组织结构的关系,使学生主动构建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试述破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知识点5.1.3 长骨
(1)知识目标:
掌握长骨骨干的结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授课过程:
1)引入:由临床案例“股骨干骨折”导入主题“长骨”。
2)介绍长骨骨干、骨骺和骨膜的结构和功能。
3)知识构建:以所述长骨骨干的理论解释骨折的相关临床表现,体现了基础理论与临床的密切联系。
掌握内容简述:同前。
(3)思考题:
1)试述长骨骨干的结构。
2)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30 岁,主因右股骨干骨折术后3 年骨折不愈合入院。
患者3年前因车祸伤致右股骨干骨折,在天津市某院行右股骨干骨折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术,术后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术后门诊复查X-Ray 示骨折延迟愈合,遂行右股骨干髓内钉远端螺钉取出术,术后对症治疗,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连续服用仙灵骨葆胶囊及金天格胶囊健骨治疗,并定期门诊复查,术后两年患肢仅能部分下地行走。3月前患者复查X-Ray 显示骨折不愈合。
试以组织学相关理论讨论该患者右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及为进一步进行治疗可采取何种措施。
-
第六章肌组织
本章以临床案例(肌萎缩、心肌炎)导入主题内容,讲述了骨骼肌、心肌的光镜结构和超微结构。
(1)知识目标: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
掌握心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
(2)能力目标:
1)光镜和电镜下能够区分骨骼肌、心肌。
2)能够以骨骼肌和心肌纤维的组织学理论,解释其常见的临床临床,促进基础理论与临床表现的密切联系,促进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的相互融合。
(3)素质目标:
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6.1骨骼肌
知识点6.1.1 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1)知识目标: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肌萎缩”导入讲解主题“骨骼肌纤维的光镜结构”,从骨骼肌的概述,骨骼肌纤维的胞体、胞核、胞质特点进行了讲解,提出了肌节的概念及意义,阐明了从骨骼肌到肌节的组成层次。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六章课程资料”内的“第6章 肌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骨骼肌为横纹肌,为什么?试解释之。
知识点6.1.2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1)知识目标:
掌握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与上节共用一个临床案例,从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三方面进行了讲解,阐明了骨骼肌纤维从肌节到蛋白的组成层次以及骨骼肌纤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最后探讨了临床案例中肌萎缩恢复的内在机制。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六章课程资料”内的“第6章 肌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1)肌原纤维、横小管与肌浆网,试阐述该三种微细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2)案例分析:
患者,女,28岁,骨折治疗期间左下肢变细。于2月前骑自行车时不慎摔倒,致左胫骨骨折。经及时复位、石膏固定治疗后,卧床休息。几天前到医院复查,骨折愈合良好,遂拆去石膏,但左下肢明显变细,肌力下降,不能支撑身体重量。体检:心率、呼吸、血压正常,血肌酶谱正常。
问题:
患者左下肢变细的原因是什么?能否恢复?恢复过程中肌组织结构发生怎样的变化? -
●6.2心肌
知识点6.2 心肌
(1)知识目标:
掌握心肌纤维的光镜和超微结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心肌炎”导入讲解主题“心肌”,讲解了心肌的光镜结构,又从肌原纤维、横小管和肌浆网讲解了其超微结构,最后以所述心肌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心肌炎的一些临床表现。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六章课程资料”内的“第6章 肌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比较骨骼肌纤维与心肌纤维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2)案例分析:
患者,男,47岁,以突发心前区闷痛急诊住院。两天前清晨走路时出现心前区闷痛,伴气短、出汗,经休息及含服速效救心丸10粒后症状缓解。今晚饭后,突发心前区闷痛,伴大汗、呼吸困难,遂呼120,入住我院。心电图检查:Ⅱ、Ⅲ、AVF导联ST段明显抬高。血生化:肌钙蛋白T 6.77ng/ml,肌酸激酶3124.1U/L,肌酸激酶同工酶定量测定155.3ng/ml。
问题:
患者可能患何种疾病?为什么?若为进一步确诊,需做何种检查?
肌钙蛋白T的功能是什么?其增高意味着什么?
-
第七章神经组织
本章讲述了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突触的定义、结构和功能;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功能;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要求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突触的定义、结构和功能;掌握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功能;掌握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掌握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
●7.1神经元
知识点 7.1神经元
(1)知识目标:
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视频“冰桶挑战”导入讲解主题“神经元”,从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理论解释了视频中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临床表现。
本节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七章课程资料”内的“第7章 神经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论述神经元的特征性结构。 -
●7.2突触
知识点 7.2突触
(1)知识目标:
掌握突触的定义、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问题“毒品有什么魔力”导入讲解主题“突触”,从突触的定义、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理论解释了毒品的“魔力”,警示远离毒品。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七章课程资料”内的“第7章 神经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化学突触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脑科学研究发现:①脑突触的数量越多,智商越高。人的智商不取决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取决于脑突触的数量。②突触数量越多,人脑的反应速度越快。
问题:试以组织学的理论分析并论述上述观点。 -
●7.3神经胶质细胞
知识点7.3神经胶质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视频“神经胶质瘤”导入讲解主题“神经胶质细胞”,主要从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和功能进行了讲解,最后了解与之相关的临床疾病“神经胶质瘤”,促进“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七章课程资料”内的“第7章 神经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胶质细胞的分类及功能。
2)试述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有何不同? -
●7.4有髓神经纤维
知识点7.4有髓神经纤维
(1)知识目标:
掌握有髓神经纤维的结构特征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 “多发性硬化”导入讲解主题“有髓神经纤维”,从有髓神经纤维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理论解释了多发性硬化的的一些临床表现。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七章课程资料”内的“第7章 神经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试比较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有髓神经纤维的异同点。 -
●7.5神经末梢
知识点7.5神经末梢
(1)知识目标:
掌握神经末梢的分类、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 “末梢神经炎”导入讲解主题“神经末梢”,从神经末梢的分类、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理论解释了末梢神经炎的一些临床表现。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七章课程资料”内的“第7章 神经组织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感觉神经末梢的分类和功能。
2)当手无意中触及燃烧的蜡烛时,会快速收手。试以组织学理论阐述上述反应过程。
-
第八章神经系统
本章主要描述了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的大脑皮质、小脑皮质、脊髓灰质、血-脑屏障,及周围神经系统的神经节和神经的结构与功能。而本在线课程重点讲述的为血-脑屏障的相关内容。要求掌握血-脑屏障的基本定义、结构和功能。
-
●8.1血-脑屏障
一.目的要求:
掌握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二.掌握内容简介:
(一)基本定义:中枢神经系统的血液和神经组织之间存在的结构。
(二)结构: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神经胶质膜组成。脑和脊髓的毛细血管为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之间以紧密连接封闭,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
(三)功能:可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三.思考题:
1、简述血-脑屏障的结构及功能。
2、许多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能很好地救治,多数原因不是缺乏高活性的药物,而是由于无法递送到脑内,绝大部分失败的中枢靶向药物的开发皆止步于此。
(1)因此您认为中枢靶向药物研发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2)如何才能在脑内聚积到足够的治疗量而产生中枢性治疗效果?
-
第九章眼和耳
本章以临床案例(角膜溃疡穿孔) 或者临床现象(夜盲症、色盲)为切入点,从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来讲解角膜、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并利用所述的组织学理论讨论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要求掌握角膜的组织结构。掌握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结构及功能。
-
●9.1眼
知识点9.1.1 角膜
(1)知识目标:
掌握角膜的组织结构。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角膜溃疡穿孔”为内容的切入点来讲解“角膜”,从角膜的五层结构:角膜上皮、前界层、角膜基质、后界层和角膜内皮,角膜无色透明的原因来讲解;并结合角膜的组织结构讨论了角膜移植的必要性。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九章课程资料”内的“第9章 眼和耳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角膜的组织学结构。
2)案例分析:
患者女,52岁,因“双眼渐进性视力下降20年余”就诊于我院,不伴其它眼部不适。
眼科检查:右眼视力:0.02,不能矫正,光定位明确;左眼视力:0.02,不能矫正,光定位明确。裂隙灯检查见双眼角膜上皮粗糙,全基质层雾状混浊、增厚,角膜中央瞳孔区浅层斑块状灰白色混浊,并累及角膜缘。眼压:R 12mmHg,L 14mmHg。
初步诊断:双眼斑状角膜营养不良。
讨论:以组织学理论,并结合本案例,从正反两面分析论述角膜的生理结构有助于双眼的视力。
知识点 9.1.2视杆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视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夜盲症”为切入点,从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三方面讲解,并结合所述理论解释“夜盲症”的发生机制。
掌握内容:同前。
(3)思考题:
1)简述视杆细胞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试以组织学的相关内容论述夜盲症发生的内在机制。
知识点9.1.3视锥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视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色盲”为切入点,从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三方面来讲解。并结合所述理论解释“色盲”的发生机制。
掌握内容:同前。
(3)思考题:
1)简述视锥细胞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2)案例分析:
患者钟某,女,20 岁。双眼视力差,畏光,无辨色力,视物仅有黑、白、灰深浅之分。自觉在暗处视物较亮处稍清。多年来眼部症状无明显发展。同胞共三兄妹,其兄患同样眼病,妹妹正常,父母为近亲婚配。否认父母及家族中其他成员有同类眼病。
全身体检无异常。眼部检查: 视力右眼0.1,左眼0.1。双眼球呈水平震颤,外眼及眼前节正常。屈光间质清晰。眼底检查: 双眼视乳头边界清, 较正常稍小,色正常,视网膜血管稍细,走行正常,黄斑中心光反射存在,网膜未见渗出、 出血及水肿。双眼眼压正常。
诊断:先天性典型杆体
-
第十章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管系统组成,本章主要讲述了心血管系统,其内容包括心壁的结构,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分布,大动脉的组织结构,中动脉的组织结构。要求掌握心壁的结构;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和分布;掌握大动脉和中动脉的组织结构。
-
●10.1心脏
知识点10.1 心壁的结构
一.目的要求:
掌握心壁的结构。
二.掌握内容简介:
心壁由心内膜、心肌膜和心外膜组成。
(一)心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为结缔组织,分内、外两层。内层薄,为细密的结缔组织,外层也称心内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心室的心内膜下层含有普肯耶纤维。
(二)心肌膜:主要由心肌纤维构成。心肌纤维大致分为内纵行、中环行、外斜行三层。在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致密结缔组织形成心骨骼。
(三)心外膜:即心包的脏层,为浆膜。外表面为间皮,间皮下为疏松结缔组织。
三.思考题:
1、试述心壁的结构。
2、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男,60岁。
主诉:持续胸痛4小时。
病史:患者4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胸痛,疼痛部位以心前区为主,疼痛范围约手掌大小,呈压榨样疼痛,伴全身大汗、心悸、肩背部及咽喉部放射痛,无恶心、呕吐,无胸闷、气短、乏力,无咳嗽、咳痰、咯血,自服“速效救心丸”后症状无缓解,急来本院,门诊行心电图检查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初步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讨论:骨骼肌和心肌相较,后者梗死更容易发生,为什么?试以组织学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
●10.2毛细血管
知识点 10.2毛细血管
一.目的要求:
掌握毛细血管的分类、结构及分布。
二.掌握内容简介:
(一)一般结构:内皮、基膜,之间可见周细胞。
(二)毛细血管的分类及电镜结构:电镜下,毛细血管可分为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和血窦。
1、连续毛细血管:管壁是连续的、完整的,其内皮细胞、基膜是连续的,内皮细胞之间为紧密连接封闭。内皮细胞胞质内含许多吞饮小泡,为连续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基础。它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外分泌腺、神经系统、胸腺和肺等处。
2、有孔毛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内皮窗孔,孔上常有隔膜封闭。有孔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基础为内皮窗孔及其隔膜。它主要分布于胃肠黏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
3、血窦:又称窦状毛细血管。形状不规则,管腔较大;内皮细胞间隙大。窦状毛细血管物质交换的主要结构基础为内皮细胞间隙。它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等处。
三.思考题:
1、毛细血管的主要功能为物质交换,试以毛细血管的微细结构理论论述之。 -
●10.3动脉
知识点10.3.1大动脉
一.目的要求:
掌握大动脉的结构。
二.掌握内容简介:
(一)大动脉又称弹性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
2、中膜:由40~70层弹性膜组成,弹性膜间有大量弹性纤维,还有平滑肌纤维、胶原纤维。
3、外膜:较薄,由结缔组织组成。
三.思考题:
1、心脏规律地舒缩,将血液断续地射入动脉,但动脉的血流是持续的。为什么?试以组织学相关理论加以说明。
知识点10.3.2中动脉
一.目的要求:
掌握中动脉的结构。
二.掌握内容简介:
(一)中动脉又称肌性动脉,管壁由内膜、中膜和外膜组成。
1、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组成。内皮为单层扁平上皮,内皮下层较薄,在与中膜交界处有1~2层明显的内弹性膜。
2、中膜:由10~40层环形平滑肌纤维组成。
3、外膜:与中膜厚度几乎相等,在中膜和外膜的交界处有外弹性膜。
三.思考题:
1、试比较大动脉与中动脉结构的异同点。
-
第十一章皮肤
11章 皮肤
本章内容描述了表皮、真皮及皮肤附属器的结构和功能,重点介绍了表皮,故在线课程将讲解的重点聚焦于表皮。本章以临床案例导入讲解主题,从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过程。要求掌握皮肤表皮的分层及角化过程。培养组织学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基础与临床的纵向融合;促进组织学与生理学、病理学等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基础与基础的横向融合;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强化医德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
●11.1表皮
知识点11.1 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1)知识目标:
掌握角蛋白形成细胞的分层及角化过程。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急性泛发性扁平苔藓”导入讲解主题“表皮”,从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5层结构阐述表皮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最后以所讲表皮的组织学理论论述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皮肤由浅层的表皮和深层的真皮组成,并借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相连。其表皮由角质形成细胞和非角质形成细胞组成。厚表皮,其角质形成细胞从上皮的基底部向游离面依次可分为5层,即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1)基底层:
光镜:呈矮柱状,胞质嗜碱性;
电镜:富含游离核糖体、散在或成束的角蛋白丝(张力丝)
细胞间以桥粒、与基膜间以半桥粒相连;
功能:基底细胞幼稚,有活跃的增殖能力,可分化为表皮浅层细胞。
2)棘层:位于基底层上方,由4~10层多边形的棘细胞构成。
光镜:细胞表面有许多棘状突起,胞质弱嗜碱性;
电镜:较多游离核糖体
角蛋白丝束逐渐增多
胞膜增厚(外皮蛋白沉积)
板层颗粒
细胞间以桥粒相连
功能:可分化为颗粒层细胞;保护作用;参与角蛋白的形成。
3)颗粒层:位于棘层上方3~5层梭形细胞构成。
光镜:富含强嗜碱性透明角质颗粒;
电镜:富含透明角质颗粒
角蛋白丝束不再增多
较多板层颗粒
胞核、胞器开始退化
细胞间以桥粒相连
功能:可继续分化为透明层细胞;保护作用;参与角蛋白的形成。
4)透明层:2-3层扁平细胞。
光镜:强嗜酸性透明均质状;
电镜:核与细胞器消失
原透明角质颗粒形成均质状物质
平行排列角蛋白丝浸埋于均质状物质
细胞间以桥粒相连
功能:可继续分化为角质细胞;保护作用;构成角蛋白。
5)角质层:位于皮肤的表面,较厚。
光镜:嗜酸性均质状;
电镜:同透明层;浅表部位桥粒消失。
功能:保护作用;构成角蛋白。
(3) 思考题:
1)试描述表皮各层细胞的结构及角化过程。
2)试以组织学理论阐述角质形成细胞的保护作用。
-
第十二章免疫系统
本章以临床案例导入讲解主题,从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本章主题内容包括免疫系统的概述、淋巴组织、脾和淋巴结。要求了解免疫和抗原的基本概念及免疫系统的功能;掌握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功能;掌握淋巴结和脾的结构和功能。
-
●12.1概述
知识点12.1 概述
(1)知识目标:
1)了解免疫与抗原的概念。
2)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
3)掌握免疫系统的组成。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主要概述了免疫系统的基本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及组成,并介绍了本章重点内容覆盖的范围,最后通过罗列免疫系统经常发生的一系列疾病,提醒医学生责任重大,以增强学习本章内容的使命感。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2章 免疫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人体免疫系统的构成繁多而复杂,其组分通常散在分布,但行使功能多是统一行动。请阐述您对上述观点的理解。 -
●12.2淋巴组织
知识点12.2 淋巴组织
(1)知识目标:
掌握淋巴组织分类、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气管上段B细胞淋巴瘤”导入讲解主题“淋巴组织”,从淋巴组织一般结构,淋巴组织种类、结构及功能等多方面对淋巴组织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淋巴组织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B细胞淋巴瘤的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2章 免疫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描述淋巴组织的结构与功能。
2)小肠壁含淋巴组织,试分析其结构与功能。 -
●12.3淋巴器官
知识点12.3.1 淋巴结
(1)知识目标:
掌握淋巴结的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甲状腺肿物”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导入讲解主题“淋巴结”,从淋巴结一般结构,淋巴结实质包括皮质和髓质的结构及功能对淋巴结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淋巴结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淋巴结肿大的机制,及淋巴结的变化对疾病诊断和治疗所起的重大作用。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2章 免疫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淋巴结的结构与功能。
2) 案例分析:
患儿,女6岁,体重16千克。 以喉咙疼5天、发热1天就诊。
体格检查:T 38.5oC,双侧扁桃体II° 肿大,表面未见脓性分泌物;颈部可扪及成串肿大淋巴结,最大约 1 cm×1.5 cm,质软,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心肺腹(-)。
辅助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总数13×109/L,其中中性粒细胞占87%,杆状核中性粒细胞7%。
问题:试述以组织学理论分析论述上述颈部淋巴结肿大的机制。
知识点12.3.2 脾
(1)知识目标:
掌握脾的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脾弥漫性B细胞淋巴瘤”导入讲解主题“脾”,从脾一般结构,脾实质包括白髓和红髓的结构及功能对脾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脾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2章 免疫系统 节介绍”。(3)思考题:试比较淋巴结和脾结构和功能的异同点。
-
第十三章内分泌系统
本章以临床案例(垂体微腺瘤、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或临床症状和体征(地方性甲状腺肿、甲亢、皮质醇增多症)导入讲解主题,从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要求掌握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掌握甲状腺滤泡、肾上腺及垂体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掌握下丘脑和垂体的关系。
-
●13.1概述
知识点13.1 概述
(1)知识目标:
掌握内分泌腺的一般结构,包括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主要概述了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组成,内分泌腺的一般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最后通过罗列内分泌系统经常发生的一系列疾病,显示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增强学习本章内容的使命感。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三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内分泌腺的一般光镜结构和电镜结构。
2)含氮激素分泌细胞内有分泌颗粒,而类固醇激素细胞则无分泌颗粒,为什么?试分析之。 -
●13.2甲状腺
知识点13.2 甲状腺滤泡
(1)知识目标:
掌握甲状腺滤泡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地方性甲状腺肿、甲亢的典型临床体征(图片)及相关症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讲解主题“甲状腺”,从甲状腺滤泡,特别是滤泡上皮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对甲状腺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组织学内容探讨了地方性甲状腺肿、甲亢等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三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原料。摄入过少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地方性克汀病等,碘缺乏导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促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刺激甲状腺滤泡增生肥大,发生甲状腺肿大,使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
但如果碘摄入过量,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又会怎样?请查阅文献,以及利用已经学习的组织学理论分析之。 -
●13.3肾上腺
知识点13.3 肾上腺皮质
(1)知识目标:
掌握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一些列典型临床体征(图片)及经典的症状(简图)导入讲解主题“肾上腺”,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肾上腺皮质,包括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对肾上腺皮质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起始所提及的症状和体征,即皮质醇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三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肾上腺皮质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2)案例分析:
患者,女,11 岁。因全身多毛、阴蒂肥大8 年、声音增粗3 年入院。
体检:四肢肌肉粗壮,全身皮肤多毛,尤以双下肢及会阴部明显,双侧乳腺未发育。阴毛类成年女性,阴蒂约3.5 cm×1.5 cm×1.5 cm,双侧大小阴唇、尿道外口无异常,阴道口较同年龄组为小。
辅助检查:染色体检查:核型为46,X X。MRI 检查示:左侧肾上腺肿物,约5.2cm×5.0 cm×4.6 cm,边界清楚,有包膜。子宫发育不良。术后病理:肾上腺皮质腺瘤。
诊断:左侧肾上腺皮质腺瘤,女性男性化。
问题:试以组织学理论分析上述女性男性化发生的内在机制,并描述病变所在部位应有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
●13.4垂体
知识点13.4.1 腺垂体
(1)知识目标:
掌握腺垂体的光镜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垂体微腺瘤”导入讲解主题“腺垂体”,从腺垂体一般结构,远侧部、结节部和中间部,特别是远侧部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等多方面对腺垂体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腺垂体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三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腺垂体远侧部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2)分析腺垂体远侧部的靶细胞有哪些?为什么?择其一论述其光镜、电镜结构与功能。
知识点13.4.2 神经垂体
(1)知识目标:
掌握神经垂体的光镜结构及其分泌的激素。
掌握神经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关系。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外伤性中枢性尿崩症”导入讲解主题“神经垂体”,从神经垂体一般结构及其构成,其无髓神经纤维的来源和结构,赫令体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及神经垂体与下丘脑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对神经垂体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神经垂体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三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3章 内分泌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试以组织学理论阐述下丘脑和神经垂体之间的关系。
-
第十四章消化管
本章以临床案例导入讲解主题,从光、电镜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本章主题内容包括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胃和小肠。要求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掌握胃粘膜(胃底腺细胞组成及主、壁细胞结构与功能);掌握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
●14.1概述
本章以临床案例导入讲解主题,从光、电镜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本章主题内容包括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胃和小肠。要求掌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掌握胃粘膜(胃底腺细胞组成及主、壁细胞结构与功能);掌握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
●14.2胃
知识点14.2胃黏膜之主细胞和壁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胃底腺细胞组成及主细胞、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与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导入讲解主题“胃黏膜”,然后主要介绍了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恶性贫血形成的机制。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四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4章 消化管 节介绍”。
(3)思考题:
1)论述主细胞、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41岁。因“面色苍白,疲乏无力1年,加重10天”入院。1年前便有上腹部胀满、嗳气、进食差,并逐渐消瘦、面色苍白、乏力等,服用“多酶片、肝铁糖衣片、维生素C”等治疗,效果不明显。
查体:眼睑、口唇黏膜苍白。心肺腹部(-)。
辅助检查:血常规示RBC 2.01×1012/L,MCV 98.7fl,Hb 79g/L。胃镜检查:胃体黏膜红白相间,大部分黏膜以白为主,并见丝状血管,黏膜中度萎缩,伴有轻度增生。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问题:请以组织学理论分析其贫血的原因,并论述相关细胞正常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
●14.3小肠
知识点14.3 小肠
(1)知识目标:
掌握小肠的结构及其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吸收不良综合征”导入讲解主题“小肠”,然后重点介绍了小肠的黏膜层和黏膜下层,介绍了其结构与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最后以所述小肠的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四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4章 消化管 节介绍”。
(3)思考题:试以小肠的结构论述小肠消化吸收的功能。
-
第十五章消化腺
本章以临床案例导入讲解主题,从一般结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要求掌握胰腺与肝实质的结构与功能。
-
●15.1胰腺
知识点15.1.1 胰腺的外分泌部
(1)知识目标:
掌握胰腺外分泌部的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导入讲解主题“胰腺外分泌部”,从外分泌部一般结构腺泡和导管,特别是胰腺泡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及胰腺腺泡的特征性结构等多方面对胰腺外分泌部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胰腺外分泌部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五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5章 消化腺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胰腺外分泌部的结构特点。
2)急性胰腺炎是多种病因导致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试以组织学理论分析急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并论述相关细胞正常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15.1.2 胰腺的内分泌部
(1)知识目标:
掌握胰岛的细胞组成、结构特点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糖尿病的典型临床体征(图片)及相关症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讲解主题“胰腺内分泌部”,从内分泌部一般镜结构,特别是内分泌部的细胞组成及其光镜结构和功能,对内分泌部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组织学内容并结合前沿进展探讨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其治疗措施。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五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5章 消化腺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胰腺内分泌部的细胞组成及功能。
2)机体血糖水平的调控与哪些细胞有关?试选择2种描述其结构和功能。 -
●15.2肝
知识点15.2.1 肝小叶1
(1)知识目标:
掌握肝小叶的组成。
掌握肝细胞的微细结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慢性乙型肝炎”导入讲解主题“肝小叶”,讲述了肝小叶一般结构,着重描述了中央静脉和肝板,特别是肝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最后以所述肝小叶的该部分理论探讨了案例中胆红素升高的内在机制。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五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5章 消化腺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肝小叶的一般结构。
2)肝细胞与胆汁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是()
A.滑面内质网、微体
B.滑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C.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
D.粗面内质网、溶酶体
请以组织学理论分析并阐述上述选择的原因。
知识点15.2.2 肝小叶2
(1)知识目标:
掌握肝血窦、窦周隙、胆小管的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再以临床案例“慢性乙型肝炎”导入讲解主题“肝小叶”的另一部分内容,讲述了肝小叶的肝血窦、窦周隙和胆小管,描述了它们的构成、结构和功能,最后以所述肝小叶的该部分理论探讨了案例中黄疸形成的内在机制。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五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5章 消化腺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贮脂细胞的光镜结构、电镜结构和功能。
2)案例分析:
患者,男, 44岁,黄疸病史两月, 伴全身皮肤瘙痒。
查体:神志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肝、脾肋缘下未触及。
辅助检查:总胆红素125.5μmol/L,间接胆红素64μmol/L。腹部CT 示:壶腹部占位,胆道梗阻;B 超报告:壶腹部一实性包块,大约2cm ×1 .5cm ×1 .5cm ,肝内肝外胆管扩张。
诊断:壶腹部肿物待查,阻塞性黄疸。
问题:试以组织学理论分析阻塞性黄疸致全身皮肤黏膜黄染的内在机制。
-
第十六章呼吸系统
本章以临床案例或社会热点导入讲解主题,从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或热点问题。本章主题内容包括气管、肺泡、气-血屏障的相关结构和功能。要求掌握气管壁的结构;
掌握肺泡的结构;掌握肺泡上皮细胞的类型、结构和功能;掌握气-血屏障的的定义、结构与功能。 -
●16.1气管
知识点16.1 气管
(1)知识目标:
掌握气管壁的结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原发性气管腺样囊性癌”导入讲解主题“气管”,从气管壁的分层、结构及功能对气管进行了阐述,最后以所述气管壁的相关结构探讨了案例中部分临床症状的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六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6章 呼吸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气管的组织结构。
2)试据所学内容阐述形成气管黏液性屏障的微细结构。 -
●16.2肺
知识点16.2.1 肺泡
(1)知识目标:
掌握肺泡的结构,肺泡上皮细胞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导入讲解主题“肺泡”,主要介绍了肺泡的构成、两种肺泡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最后以所述肺泡上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六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6章 呼吸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试比较Ⅰ型肺泡细胞和Ⅱ型肺泡细胞的光镜、电镜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16.2.2 气-血屏障
(1)知识目标:
掌握气-血屏障。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社会焦点问题 “PM2.5超标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导入讲解主题“气-血屏障”,主要介绍了气-血屏障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影响气-血屏障的有害因素。
掌握内容简介:见“课程资料”中“第十六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6章 呼吸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名词解释:气-血屏障。
2)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减少或成分异常、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是急性肺损伤、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问题:试以组织学理论分析论述上述观点。
-
第十七章泌尿系统
本章以临床案例或社会热点导入讲解主题,从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要求掌握肾小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掌握肾小管的组成,近端小管和远端小管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掌握滤过屏障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球旁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
●17.1肾
知识点17.1.1 肾小体
(1)知识目标:
掌握肾小体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透析机用于治疗尿毒症”的临床事例导入讲解主题,从肾小体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最后联系透析机在尿毒症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探讨了肾小体的部分结构和功能。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七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7章 泌尿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蛋白尿是儿童肾脏疾病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在其发生和进展的分子机制中,足细胞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足细胞相关分子已经被证实与蛋白尿发生的机制相关。
问题:试述足细胞的结构、功能与蛋白尿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17.1.2 滤过屏障
(1)知识目标:
掌握滤过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肾病综合征”导入讲解主题,从滤过屏障的结构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理论探讨了案例中蛋白尿、血尿的形成。
掌握内容:同上。
(3)思考题:
1)名词解释:滤过屏障。
2)试述以组织学理论阐述原尿的形成。
知识点17.1.3 肾小管
(1)知识目标:
掌握肾小管的组成,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的光、电镜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尿崩症”导入讲解主题,从肾小管的结构及功能等方面对肾小管进行了阐述,最后以所述理论探讨了案例中尿崩症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简介:同上。
(3)思考题:
1)试用组织学理论解释尿崩症的机理。
2)试述近曲小管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知识点17.1.4 球旁复合体
(1)知识目标:
掌握球旁复合体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球旁细胞瘤”导入讲解主题,从球旁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相关症状的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同上。
(3)思考题:
1)名词解释:球旁复合体
2)案例分析:
患者,女,26 岁。因发现血压升高2年,于2014年4 月1 日收住院。未服药时血压140~150/110~90 mmHg,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下降不明显;继予厄贝沙坦( 络活喜) 后,血压降至120 ~110 /80~70 mmHg。
体格检查: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CT示双侧肾上腺未见异常,肾动脉未见狭窄;左肾中下极占位,考虑左肾癌。MRI 示双侧肾上腺未见异常
-
第十八章男性生殖系统
本章以临床案例或学科前沿导入讲解主题,从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要求掌握各级生精细胞的结构特点和排列规律;掌握支持细胞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掌握睾丸间质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掌握血-睾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
●18.1睾丸
知识点18.1.1 生精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各级生精细胞的结构和排列规律。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原发性不育(圆头精子症)”导入讲解主题并讲解。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十八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8章 男性生殖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试以组织学理论阐述精子发生。
知识点18.1.2 支持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支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保姆细胞”导入讲解主题并讲解。
掌握内容:同前
(3)思考题:
1)试述支持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试以支持细胞的结构阐述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的作用。
知识点18.1.3 血-睾屏障
(1)知识目标:
掌握血-睾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免疫性不育”导入讲解主题并讲解。
掌握内容:同前。
(3)思考题:
1)试述血-睾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2)男性免疫性不育是指由男性自身对抗精子的免疫反应所引起的不育。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大约10%的不育男子存在抗精子抗体(AsAb), 其发病率占所有不育夫妇病因的3%左右。
问题:试述免疫性不育的组织学基础。
知识点18.1.4 睾丸间质细胞
(1)知识目标:
掌握睾丸间质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睾丸间质细胞瘤”导入讲解主题并讲解。
掌握内容:同前。
(3)思考题:
1)试述睾丸间质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2)案例分析:
患者,男,26岁,已婚。因婚后半年不育就诊。患者8岁时身体发育突然增快,9岁时开始出现喉结、阴毛、腋毛,阴茎发育增粗;11岁时身高己接近150cm,此后身体发育基本停止。
查体:无男性乳腺发育,阴茎发育可,阴毛分布正常,双侧睾丸小,左侧约2.0cm×1.0cm×1.5cm大小,右侧约2.0cm×1.0cm×1.0cm大小,双侧睾丸均可触及结节,质硬,与附睾界限不清,无触压痛;左侧结节大小约1.0cm×0.5cm×0.5cm,右侧结节大小约0.5cm×0.5cm×0.5cm。
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甲胎球蛋白(AFP)3.4 ng/ml,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单位(β-HCG)1500 ng/ml。精液检查示无精症。影像学检查双侧睾丸体积小,双
-
第十九章女性生殖系统
本章以临床案例或社会热点导入讲解主题,从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等多方面讲解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组织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本章主题包括卵泡的发育与成熟,黄体的结构和功能及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要求掌握各级卵泡的结构特点;掌握黄体的组成、结构及功能;掌握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
-
●19.1卵巢
知识点19.1.1 卵泡发育
(1)知识目标:
掌握各级卵泡的结构特点。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多囊卵巢综合征”导入讲解主题“卵泡发育”,从卵泡的体积、结构、内部细胞的变化、相关结构的形成等方面对各级卵泡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卵泡发育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九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卵泡的生长发育
2)卵巢颗粒细胞瘤属于激素活性恶性肿瘤,发生早期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由于其具有分泌雌激素的特点,临床表现也与雌激素分泌过多有关,儿童经常表现出性早熟或溢乳,青少年或成年人出现激素相关性症状,如不规则出血或乳房增大,绝经后妇女出现绝经后不规则出血等。
问题:为何卵巢颗粒细胞瘤咳分泌过多雌激素?试述卵巢分泌雌激素的组织学基础。
知识点19.1.2 黄体
(1)知识目标:
掌握黄体的组成、结构及功能。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黄体功能不全型不孕或习惯性流产”导入讲解主题“黄体”,从黄体的形成和退化等方面对黄体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黄体的相关理论探讨了黄体功能不全型不孕或习惯性流产的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九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黄体的结构及功能。
2)案例分析:
患者,女,4岁7个月,因“发现乳房包块半个月,间断性腹痛伴阴道分泌物增多1周”入院。入院后3天出现阴道出血如月经血。
妇科检查:外阴阴唇色素沉着,阴道口可见较多白色粘稠分泌物;肛诊:右侧附件区可触及一包块,约5cm×7cm×7cm,质中,活动可,无压痛,左侧未及明显异常。
辅助检查:三大常规及肝肾功能正常。肿瘤标志物CA-12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正常。血清性激素:雌二醇(E2)13454.4pmol/L,睾酮(T)0.0867 nmol/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孕酮(P)、催乳素(PRL)均正常。盆腔彩超提示右附件区囊肿(4.9cm×4.2cm×4.5cm)。盆腔磁共振:右侧卵巢分布区占位性病变,考虑囊腺瘤可能性大。术后病理:(右)卵巢间质黄体瘤。
问题:试以组织学知识分析该患儿雌二醇(E2)显著增高的内在机制。 -
●19.2子宫
知识点19.2.1 月经周期
(1)知识目标:
掌握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及其周期性变化。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卵巢巧克力囊肿”导入讲解主题“月经周期”,从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和周期性变化对月经周期进行了讲解,最后以所述月经周期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卵巢巧克力囊肿的形成机制。
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十九章课程资料”内的“第19章女性生殖系统 节介绍”
(3)思考题:
以典型月经周期28天计,试述月经周期第20(或11)天在腺垂体何种细胞分泌何种激素的作用下,卵巢和子宫内膜各有哪些结构特点。
-
第二十章胚胎学绪论
本章以视频(胚胎的发生发育)为切入点,讲述了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要求掌握胚胎发育的分期。了解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及意义。培养组织学与其他基础医学、组织学与临床课程相结合的能力,促进基础与基础、基础与临床的相互融合;强化形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
●20.1胚胎学的内容和意义
知识点20.1 胚胎学的内容和意义
(1)知识目标:
1)掌握胚胎发育的分期。
2)了解胚胎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视频(胚胎的发生发育)导入讲解的主题,从胚胎在子宫发育所经历的时期、胚胎学的分支学科和学习胚胎学的意义来讲解,并结合试管婴儿和克隆这两项成就来突显学习胚胎学的意义。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1)胚胎在子宫的发育经历两个时期:
①胚期:从受精卵形成到第8周末。受精卵由单个细胞经过迅速复杂的增殖分化,历经胚的不同阶段,发育为各个系统、器官和外形都初具雏形的胎儿(堪称袖珍人)。
②胎期:第9周~出生。胎儿逐渐长大,各个器官、系统继续发育,多数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
2)胚胎学的分支学科:描述胚胎学、比较胚胎学、实验胚胎学、分子胚胎学、畸形学和生殖工程学(试管婴儿和克隆是该领域中最著名的成就)。
3)学习胚胎学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
②临床应用。
(3)思考题:
1)简述胚胎在母体子宫发育所经历的两个时期。
2)试管婴儿和动物克隆是生殖工程学中最著名的成就。简述试管婴儿和动物克隆的临床意义和发展前景。
-
第二十一章胚胎发生总论
本章以临床案例(不孕不育、异位妊娠、葡萄胎)、先天性畸形(畸胎瘤、无脑畸形、脊髓裂)或者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产前检查--羊水检查、异父同母的双胎、艾滋病)为切入点,从受精、卵裂和胚泡的形成、胚泡的植入、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外胚层的分化、绒毛膜的形成及演变、胎盘屏障、双胎、多胎和联胎的形成等方面讲述了胚胎的发生发育和分化的过程,并利用所述胚胎学理论讨论了案例中的病例或者先天性畸形的发生的内在机制。要求掌握受精的定义、时间、部位、条件及意义,熟悉受精的过程。掌握卵裂及胚泡的形成。掌握植入的定义、时间、条件和部位,熟悉植入的过程。掌握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掌握原条、脊索的形成及出现的意义,掌握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掌握外胚层(表面外胚层和神经外胚层)的形成和分化。掌握绒毛膜的结构和绒毛膜的演变。掌握胎盘屏障的定义、结构和功能。掌握单卵孪生的成因,了解双胎、多胎和联体双胎。
-
●21.1受精
知识点21.1 受精
(1)知识目标:
掌握受精的定义、时间、部位、条件及意义;熟悉受精的过程。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不孕不育--男性不育)导入讲解的主题,从受精的定义、部位、时间、过程、条件和意义来讲解受精,并结合受精的条件解释少精、弱精等可导致男性不育。
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受精:
1)定义: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2)部位:输卵管壶腹部
3)时间:精子在女性生殖管道内的受精能力一般可维持1d;卵子排出后12-24h退化。
4)过程:含顶体反应 、透明带反应
①溶解放射冠
②穿过透明带
③精、卵结合。
5)条件:
①精子发育正常,数量足够。
②精子必须成熟和获能。
③卵子处于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
④精子与卵子在限定时间内相遇。
⑤男、女性生殖管道通畅。
6)意义:
①恢复二倍体,促进遗传多样性;
②决定性别;
③激活卵子,启动卵裂。
(3)思考题:
1)简述受精的定义、时间、部位、条件及意义。
2)案例分析:
患者,男,38岁,结婚12年未育。曾在当地某医院做2次人工授精,但均未成功。精液常规化验显示:精子浓度为10×106/mL,精子活率30%。精液不液化,患者本人无不适感觉。在医生建议下试用了试管婴儿技术,并于产下一健康女婴。
初步诊断:少精症、弱精症
讨论:结合本案例,用胚胎学理论阐述该患者不育的基本原理;简要叙述如今男性不育发病率增高的原因。 -
●21.2胚泡形成和植入
知识点21.2.1 卵裂和胚泡形成
(1)知识目标:
掌握卵裂及胚泡形成。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阿司匹林对胚泡发育的影响”导入讲解的主题,从卵裂、胚泡的形成来讲解内容,最后探讨了阿司匹林导致受孕率降低是通过影响胚泡的发育来实现的。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1)受精卵形成后,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在分裂过程中,细胞数目不断增加,体积逐渐减小。受精卵的这种特殊的有丝分裂称为卵裂,其产生的子细胞称卵裂球。受精后第三天,形成12-16细胞构成的实心胚,外观如桑葚,故称桑椹胚。
2)受精后第四天,桑椹胚进入子宫腔,细胞继续分裂,当卵裂球达到100个左右时,细胞间出现腔隙,最后合成一个腔,胚呈现囊泡状,故称胚泡。胚泡的结构包括滋养层、胚泡腔和内细胞群三部分;滋养层主要吸收营养,胚泡腔内含有胚泡液,内细胞群是形成胚胎的原基。
(3)思考题:
1)卵裂与一般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2)简述胚泡的形成过程。
知识点21.2.2 植入
(1)知识目标:
掌握植入的定义、时间、条件和部位,熟悉植入的过程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异位妊娠”导入讲解的主题,从植入的定义、时间、过程、条件和部位来讲解植入这个概念,并结合植入的过程和部位解释异位妊娠--宫外孕的发生机制。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1)定义: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植入或着床。
2)时间:开始于受精后第5-6天,受精后第11-12天完成。
3)过程:黏附;溶解;侵入;修复。
4)条件:
①子宫内膜处于分泌期;
②胚泡适时进入宫腔;
③透明带消失。
植入后的子宫内膜称蜕膜,根据蜕膜与胚的位置关系,将其分为基蜕膜、包蜕膜和壁蜕膜
5)部位:通常在子宫体和底部,最多见于后壁。
(3)思考题:
1)简述植入的定义、时间、条件和部位。
2)案例分析:
患者,女性,27岁,以“停经55天,阴道流血14天,下腹隐痛1天”主诉入院。
查体:Bp:129/55mmHg,P:86次/分,查体合作,心肺听诊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部轻压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妇检:外阴发育正常,阴毛呈女性分布,阴道通畅,少量暗红色血迹,宫颈光,肥大,宫颈举痛、摇摆痛(-);子宫前位,略大,质软,轻压痛,双侧附件区增厚,轻压痛,未触及明确包块。
辅助检查:B超:右侧附件混合性包块,大小23×22mm,左侧卵巢囊 -
●21.3胚层的形成
知识点21.3.1 二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
(1)知识目标:
掌握二胚层胚盘及其相关结构的形成。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结合优生优育、羊水检查为切入点,从二胚层胚盘和相关结构的形成讲解内容,并结合羊膜的形成来解释羊膜穿刺的基本原理。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1)在第2周胚泡的植入过程中,内细胞群增殖分化为圆盘状的二胚层胚盘。邻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位于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两个胚层紧贴,中间有基膜。胚盘是人体发生的原基。
2)在上胚层邻近滋养层侧出现羊膜腔,腔内液体为羊水。贴靠细胞滋养层的一层上胚层细胞称成羊膜细胞,它们形成最早的羊膜。成羊膜细胞与上胚层的其余部分共同包裹羊膜腔,形成羊膜囊;下胚层的周缘细胞向腹侧延伸,形成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围成的卵黄囊。
3)胚泡腔内出现松散的星状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充填于细胞滋养层和卵黄囊、羊膜囊之间,形成胚外中胚层,继而在胚外中胚层细胞间出现腔隙,腔隙逐渐增大形成胚外体腔。随着胚外体腔的扩大,二胚层胚盘和羊膜囊、卵黄囊与细胞滋养层之间仅有少量的胚外中胚层,这部分胚外中胚层称体蒂,以后发育为脐带的主要成分。
(3)思考题:
简述二胚层胚盘及其相关结构的形成。
知识点21.3.2 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
(1)知识目标:
掌握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畸胎瘤”导入讲解的主题,讲解三胚层胚盘及相关结构的形成,并结合原条的演变解释畸胎瘤发生的内在机制。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1)原条的形成:第3周初,部分上胚层细胞增殖较快,在上胚层正中线的一侧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原条头端略膨大为原结,原条中线出现浅沟称原沟,原结中心出现浅凹称原凹。原条的出现决定了胚体的头尾方向;原条是胚体发育的中轴,也是三胚层形成的基础。
2)三胚层的形成:原沟深部的一部分细胞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周边扩展迁移,在上、下胚层之间形成一个夹层称胚内中胚层;另一部分进入下胚层,全部置换形成胚内胚层;此时,原来的上胚层改称外胚层。三个胚层都起源于上胚层。
3)脊索的形成:原凹向头端增生迁移,在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一条单独的细胞索称脊索。脊索在早期胚胎起支架作用,将来可诱导外胚层的分化。
若原条残留可形成畸胎瘤,脊索退化形成髓核。
(3)思考题:
1)简述三胚层胚盘的形成。
2)试以胚胎发生 -
●21.4三胚层的分化
知识点21.4 外胚层的分化
(1)知识目标:
掌握外胚层的分化。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先天性畸形—无脑畸形和脊髓裂”导入讲解的主题,从神经管的形成、神经外胚层的分化、表面外胚层的分化来讲解,并结合神经管的形成和分化来解释无脑畸形和脊髓裂的发生机制。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在脊索的诱导下,其背侧中线的外胚层增厚形成神经板,此时外胚层分化形成表面外胚层(不含神经板部分)和神经外胚层(含神经板部分)。神经板继续增长,继而在神经板中央沿长轴向脊索凹陷,形成神经沟;沟两侧的边缘隆起称神经褶;神经褶在神经沟中段靠拢并融合,最后在头尾两端留有一开口,分别叫前、后神经孔,在第四周闭合后形成神经管;如果前、后神经孔没有闭合将形成无脑畸形和脊髓裂。神经管是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可分化为中枢神经系统的脑、脊髓,还可分化形成松果体、神经垂体和视网膜等。
神经板外侧的细胞进入神经管壁背侧,很快从管壁迁移出来,形成位于神经管背外侧的两条纵行细胞索,称神经嵴。神经嵴是形成周围神经系统的原基,可分化为脑神经节、脊神经节、自主神经和周围神经,还可分化成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表皮的黑素细胞等。
表面外胚层将分化为皮肤的表皮和附属器、角膜上皮、晶状体及腺垂体等。
(3)思考题:
1)简述神经外胚层的发生及发育。
2)案例分析:
患者,女,3岁,出生时发现腰骶部存在直径约6厘米类圆形的包块,手按无疼痛感,无红肿热痛,质软、不可移动,随后三年包块没有生长,曾经在当地医院就诊,建议回家观察,3月前来到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腰椎核磁共振检查:腰5-骶1脊柱裂伴有脊髓栓系
初步诊断:腰5-骶1脊柱裂伴有脊髓栓系
讨论:结合本案例,利用所学的胚胎学理论分析该病发生的内在机制。 -
●21.5胎膜和胎盘
知识点21.5.1 绒毛膜的形成及演变
(1)知识目标:
掌握绒毛膜的结构和绒毛的演变过程。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葡萄胎”导入讲解的主题,从绒毛膜的结构、形成和演变来讲解,并结合绒毛膜的结构形成和演变解释葡萄胎形成的发生机制。
本节掌握内容:见“课程资料”中“第二十一章课程资料”内的“第21章 胚胎发生总论 节介绍”。
(3)思考题:
1)简述绒毛膜的发育和形成。
2)患者,刘某,停经40余天,用早孕试纸自测怀孕,不规则少量出血15天,未见胚芽组织流出。 超声检查: 病人子宫大小101mm×72mm×47mm,肌层回声均匀。宫腔内未见胎囊结构,可见72mm×82mm×27mm低回声区,内可见密集小囊性无回声区。给病人清宫,清理出许多水泡状结构 。
诊断:葡萄胎
讨论:结合本案例,利用所学的胚胎学理论解释该病的发病机制。
知识点21.5.2 胎盘屏障
(1)知识目标:
掌握胎盘屏障的定义、结构组成和功能。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艾滋病”作为内容的切入点,通过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引出胎盘屏障,然后从胎盘屏障的定义、结构和功能三方面来讲解,并结合胎盘屏障的结构和功能解释艾滋病病毒为什么能够通过垂直传播而传染给胎儿。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胎盘屏障,即胎盘膜:
1)定义:胎儿血与母体血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2)结构组成:
发育早期:①合体滋养层;②细胞滋养层及基膜;③薄层绒毛结缔组织;④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
发育后期,细胞滋养层在许多部位消失,合体滋养层变薄,胎盘膜仅由薄层的合体滋养层、绒毛毛细血管内皮及两者的基膜组成。
3)功能:①屏障作用;②有利于物质交换;③内分泌功能。
(3)思考题:
1)简述胎盘屏障。
2)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男,35岁,10年前为摆脱贫穷,只身闯荡,并加入了卖血的行当。在一次卖血中,王某染上了艾滋病病毒。王某并不知道,回到家乡后娶妻、生子。2000年,一次偶然的“感冒”使王某查出患有艾滋病! 其妻也已被传染,又经母婴传播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了儿子。王某久病难治,撒手人寰。其妻子于2001年遭受同样厄运,不久幼子也离开了人世。
讨论:结合本案例,利用所学的胚胎学理论解释王某的儿子为什么也被传染了艾滋病? -
●21.6双胎和联胎
知识点21.6 双胎(单卵孪生、双卵孪生)和联胎的形成
(1)知识目标:
1)掌握单卵孪生的发生机制。
2)了解双胎、多胎和联胎。
(2)授课过程与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湖南卫视《爱的妇产科》第二季”出现的异父同母双胞胎导入讲解的主题,从双胎、多胎和联胎来讲解,并结合双卵孪生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异父同母双胞胎这种现象。
本节掌握内容简述如下:
1)单卵孪生:由一个受精卵发育形成两个胚胎。由于来源于一个精子,因此相貌、血型、遗传特征等都相同。
单卵孪生的成因:
①从受精卵发育成两个胚泡,然后分别植入,两个胎儿形成各自的羊膜腔和胎盘。
②一个胚泡内出现两个内细胞群,各发育为一个胚胎,他们位于各自的羊膜腔内,但是共享一个胎盘。
③一个胚盘上出现两个原条和脊索,形成两个神经管,发育为两个胚胎,两个胎儿位于同一个羊膜腔内,也共享一个胎盘。
2)双卵孪生:两个精子分别与两个卵子结合形成两个受精卵,其相貌、血型、遗传特征等等同于一般的兄弟姐妹。
(3)思考题:
简述单卵孪生的内在机制。
-
第二十二章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22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本章以临床案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先天性室间隔膜部缺损、新生儿持续性胎儿循环、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等)导入讲解主题,以模式图和视频动态讲解了主题内容,最后以所述胚胎学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畸形发生的内在机制。本章主题内容包括心血管系统发生中原始心房、原始心室的分隔过程,胎儿的血液循环及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心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主要的发育畸形—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要求掌握原始心房、原始心室的分隔。掌握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及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掌握法洛四联症。 -
●22.1心脏的发生
知识点22.1.1 原始心房的分隔
(1)知识目标:
掌握原始心房的分隔。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导入讲解主题“原始心房的分隔”,从第一房间隔、第二房间隔的形成,特别是结合视频对房间隔的发生和第一房间孔(原发孔)、第二房间孔(继发孔)及卵圆孔的形成对进行了动态的讲解,最后以所述原始心房分隔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房间隔缺损即继发孔型的房间隔缺损发生的内在机制。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二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22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原始心房的分隔。
2)案例分析:
患者,王某,男,19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20余天入院。
查体:血压108/67mmHg,脉搏92次/min;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92次/min,律整,胸骨左缘二、三肋间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亢进伴固定分裂;腹软,无压痛, 肝脾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房26mm,右心房47mm,左心室43 mm,右心室40 mm , 房间隔中部回声失落约25mm×30mm ,失落处可见左向右分流。
诊断:先天性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问题:试以原始心房分隔的理论阐述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形成的内在机制。
知识点22.1.2 原始心室的分隔
(1)知识目标:
掌握原始心室的分隔。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先天性室间隔膜部缺损”导入讲解主题“原始心室的分隔”,从室间隔肌部、膜部的形成,特别是结合视频对膜部的发生和主动脉肺动脉隔的形成对进行了动态的讲解,最后以所述原始心室分隔的相关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缺损发生的内在机制。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二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22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述原始心室的分隔过程。
2)试以原始心室分隔的理论分析阐述室间隔缺损类型及其缺损的机制。 -
●22.2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变化
知识点22.2.1 胎儿的血液循环
(1)知识目标:
掌握胎儿的血液循环途径。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新生儿持续性胎儿循环”导入讲解主题“胎儿的血液循环”,从脐静脉起以模式图和视频形象地讲述了胎儿的血液循环及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最后以所述胎儿的血液循环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循环缺陷。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二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22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阐述胎儿血液循环的特点。
2)试述妊娠第6个月,母体血中的营养物质经何种组织结构和途径营养胎儿下肢的发育。
知识点22.2.2 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1)知识目标:
掌握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导入讲解主题“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以模式图讲述了脐静脉闭锁、.脐动脉闭锁、.静脉导管闭锁、动脉导管闭锁、.卵圆孔关闭,最后以所述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变化的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循环缺陷及其临床表现。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二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22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有哪些?
2)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的变化主要由何种原因所致?试分析之。 -
●22.3主要畸形
知识点22.3.1 法洛四联症
(1)知识目标:
掌握法洛四联症
(2)授课过程及掌握内容简介:
本节以临床案例“先天性心脏病法洛四联症”导入讲解主题“法洛四联症”,以视频和模式图介绍了法洛四联症的发生根本原因和四种缺陷,及缺陷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以所述理论探讨了案例中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掌握内容简述:见“课程资料”中“第二十二章课程资料”内的“第22章 心血管系统的发生 节介绍”。
(3)思考题:
1)试简述法洛四联症。
2)法洛四联症,其“联”字作何解释,试阐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