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1万+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4/30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对中华民族卫生保健事业和繁衍昌盛做出巨大贡献的国粹之花,他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几千年来早已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并指导着衣食住行,寻常起居,养生保健,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课程中最主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研究和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必经之路。本课程主要是针对中医学专业、针灸推拿专业、中医康复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及具有一定自学能力的中医爱好者开设的一门中医入门必修课。本课程以真实地史料、经典的古籍记录、上千年的临床实践为依据,用通俗的语言、科学的态度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思维等,并结合临床医案与现代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果。通过58个知识点的学习,快速熟悉中医理论的思维方式、理论结构;能够掌握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及中医的养生防治方法等;同时能够培养学习者独立运用中医理论知识的能力。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走进中医基础理论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中医起源于什么年代
朱爱松
中医经历了哪些演变
朱爱松
为什么中医又叫杏林
朱爱松
学中医你的必读书目
朱爱松
为什么中医把《黄帝内经》奉为神书
朱爱松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朱爱松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整体思维
朱爱松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象思维
朱爱松
走近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谈“中和医派”
朱爱松
话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初识阴阳学说
傅丹青
谈谈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傅丹青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傅丹青
初识五行学说
朱爱松
谈谈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朱爱松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朱爱松
话藏象
藏象概述
王颖
心的生理功能
刘玉良
心的生理特性
刘玉良
肺的生理功能
刘玉良
肺的生理特性
刘玉良
脾的生理功能
朱爱松
脾的生理特性
朱爱松
肝的生理功能
刘玉良
肝的生理特性
刘玉良
肾的生理功能
朱爱松
肾的生理特性
朱爱松
六腑
黄建波
奇恒之腑
傅丹青
话气血津液
初识气
王颖
气的功能与分类
王颖
初识血
王颖
初识津液
张俊杰
谈谈气与血的关系
张俊杰
话经络
十二经脉
张俊杰
奇经八脉
张俊杰
话体质
初识体质
傅丹青
谈谈体质的分类
傅丹青
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谈九种体质
朱爱松
话病因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余涛
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 六淫(风寒湿)
余涛
外感病因 六淫(暑燥火)、疠气
余涛
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余涛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余涛
痰饮瘀血
余涛
名家面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光霁教授谈病因“瘀毒郁互结”
朱爱松
话发病
发病原理
张天星
话病机
病机概念
张天星
邪正盛衰
张天星
阴阳失调
张天星
气的失常
张天星
血的失常
张天星
津液代谢失常
张天星
内生五邪
张天星
走近973首席科学家、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谈“上火”
朱爱松
话养生与防治
养生
黄建波
治未病
黄建波
治则
治则(一)
姜涛
治则(二)
姜涛
治则(三)
夏梦幻
治则(四)
夏梦幻
治则拓展篇(上)
许大剑
治则拓展篇(下)
许大剑
终篇
东西方医学杂谈
许大剑
  • 绪章走进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以临床实践为主,集理、法、方、药为一体的理论体系,是专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和防治以及养生康复等的理论,具有明确的医学科学特性,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同时,中医学重视以人为本,凝结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医学理论体系,因而又具有社会学属性和人文学科的属性。

  • 0.1中医起源于什么年代

    据史料考据,中医学理论体系在战国至秦汉时期已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显著发展是中医学形成的环境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家、道家、易学、佛教思想等是中医学形成的文化基础。此外,长期医疗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是中医学理论形成的实践基础。

  • 0.2中医经历了哪些演变

    中医学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体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战国至秦汉时期,是中医药发展极其重要的阶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陆续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的确立;晋代、隋唐时期,中医理论在脉学、证候学、病因学等领域逐步完善;宋金元时期,百家争鸣,各大医学流派兴起,充实了中医理论体系;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得到发展、完善;到了近、现代,出现了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科学化思潮,为中医学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 0.3为什么中医又叫杏林

    东汉时期,瘟疫横行,民不聊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高超医术的杰出医家。其中,董奉、华佗与张仲景齐名,共同被称为建安三神医。董奉治病救人,不求名利,每年以杏换得粮食,用来帮助生活艰苦的老弱贫病以及流浪之人。据记载,董奉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2万余人,董奉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被人们传为佳话,千秋流传,后人称之为“誉满杏林”。久而久之,“杏林”一词便成为中医界的誉称和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

  • 0.4学中医你的必读书目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要学习好中医学,一定要了解中医学发展中各个时期的代表医家并认真研读历代中医各家的医籍著作。首先,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四部医书奠定了中医学从理论、实践、辨治、方药等各个方面的基础,是学习中医必须要读的著作。其次,我们要阅读历代医家的代表著作,学习金元四大家、温病学家、中西医汇通派以及中医内外妇儿各科代表医家的学术思想。基于中医发展沿革,学习各时期代表医家的著作有助于把握中医学发展源流以及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知识。

  • 0.5为什么中医把《黄帝内经》奉为神书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的发展基础。两千余年来,历代医家正是在《内经》所提供的理论原理、应用技术及其所采用的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使中医学术得到持续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以及人民的身体健康作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基于以上成就,2013年3月《黄帝内经》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它作为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

  • 0.6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理论的指导思想,其发源于我国古代哲学万物同源和普遍联系的观念。整体观念主要体现在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以及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可以说这三个方面囊括的含义有很多,包括了生命的进展、疾病的变化和养生康复,整体观念不仅可用于诊断与防治,更是一种传统哲学思想。

  • 0.7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整体思维

    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世界万物由混沌一体的元气化演变而来,气分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生五行之气,五行之气生万事万物。整体思维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 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 以求天、地、人的和谐统一与人体-自然-社会统一的有机整体。整体思维是把认识对象作为系统,研究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系统和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综合考察认识对象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方式,指导着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融汇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措施中。

  • 0.8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象思维

    思维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方法和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能动、间接、概括的反映。象思维起源于《周易》,《周易》以“象”为基本观念,观察各类事物的不同形象、征象,归纳为天下深邃之道。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意象思维和应象思维的抽象和提炼,据象归类事物,整体分析世界,从而实现了中医学对自然、社会和人体整体功能动态之象相互关系和统一性的认识,是临床诊疗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 0.9走近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谈“中和医派”

    孙光荣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临床学家和文献学家。孙老从小熟读经典,师出名门,长期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的临床学术观点,提出了“中和辨证-中和组方-中和用药”,是中和医派的创始人。孙老的“中和”学术思想理论包括了“天人合一”的养生思想、调和阴阳的治疗思想、五脏相生理论的运用等,将“中和”学术思想不断完善、充实、扩展。

  • 第一章话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是人们通过对各种自然和社会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发展而成的关于世界最一般的运动规律的宇宙观。中医学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探究宇宙的物质性和变化规律的思维模式,并总结归纳医学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构建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 1.1初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独特思想,属唯物辩证、对立统一的古代哲学理论。阴阳学说认为,宇宙的万事万物,是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产生,也是由于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发展、不断变化。阴阳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用来阐释生命活动规律、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临床诊断和对疾病的防治等各个方面。

  • 1.2谈谈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自然界对于万物的生长、发展和变化中的作用和意义。阴阳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即阴阳的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和相互转化。

  • 1.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广泛应用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用药。人体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对立统一的整体,可根据阴阳的属性进行划分。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可用阴阳关系阐述具体的生理功能。同时,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关系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失去相对平衡的结果。在诊治方面,阴阳学说是指导辨证用药的理论基础。

  • 1.4初识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特性以及生克制化规律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相互关系的方法论。五行学说引入医学领域后,作为一种重要的说理工具,用以解释人体内脏之间的相互关系、脏腑组织器官的属性、运动变化及、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并用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 1.5谈谈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制化、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母子相及四个方面。其中五行相生相克是指五行间存在着动态有序的资生和制约关系。五行制化是五行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维持着五行系统的平衡与稳定。五行相乘相侮和母子相及是五行之间异常的生克变化,用以阐释自然界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平衡关系失调的异常现象。

  • 1.6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引入中医学,作为中医学重要的说理工具,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归纳人体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和精神情志等各种功能活动,构建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并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养生康复等。

  • 第二章话藏象

    藏象学说,是在中医整体观的指导下,研究人体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气血津液等内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本章节包括了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各个脏腑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等内容。

  • 2.1藏象概述

    藏象是指人体脏腑的结构、功能、活动规律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中医的藏象理论是在形态解剖的基础上,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观察、分析和研究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及其与脏腑的关系和脏腑生命活动的规律,并将这些观察结果用阴阳五行学说加以归纳,形成的独特的“藏象”理论。中医藏象的概念,涵盖了形态、结构、功能等各个方面,是整体系统概念。

  • 2.2心的生理功能

    心的生理功能包括心主血脉和心藏神。心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于脉中,流注全身,循环不休,发挥营养和濡润作用。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指心具有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等生命活动和精神、意识、思维等活动的功能。

  • 2.3心的生理特性

    心的生理特性包括心气通明和心火宜降两个方面。心为阳脏而主通明。心位于胸中,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故称为阳脏,心以阳气为用。心之阳气又称为君火,肾之阳气称为相火。心火应下行以温肾阳,使人体上部不热、下部不寒,维持心肾两脏的水火阴阳协调。

  • 2.4肺的生理功能

    肺的生理功能包括肺主气、司呼吸、肺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三个方面。肺主宰呼吸之气和一身之气,具有主持呼吸运动以及调节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作用。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肺通过呼吸调节全身气机,进而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具有助心行血的作用。

  • 2.5肺的生理特性

    肺的生理特性包括肺为娇脏和肺气宣降两个方面。前者是指肺为清虚之体,不耐寒热,易受邪气侵袭;后者是指肺气的运动以向上、向外的宣发和向下、向内的肃降为特点,以此维系人的呼吸运动并参与人体气血津液的输布。

  • 2.6脾的生理功能

    脾具有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包括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腐熟,经过脾气的推动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上输心肺,化生为气血。同时,脾在消化饮食物基础上,吸收、输布水液,保持水液代谢的协调平衡。脾气的特点以上升为主,包括向上输布水谷精微以及向上升托内脏的作用。

  • 2.7脾的生理特性

    脾的生理特性是脾气宜升,喜燥恶湿。脾气既能升清,也能升举,脾气健旺则脾气升。脾为太阴湿土,湿邪容易困阻脾气,脾虚不运时,也容易生湿。土气本湿,故不论内外之湿都容易伤脾。

  • 2.8肝的生理功能

    肝的生理功能包括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两个方面。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具体体现在调畅气机、调畅血液、疏通三焦、调畅情志、促进脾胃运化、调畅胆汁分泌排泄、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几个方面。肝主藏血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

  • 2.9肝的生理特性

    肝脏具有主升发、喜条达恶抑郁的生理特性。肝属木,木性升发、通于春气,上扬而外展。肝气的条达对全身脏腑、经络、形体的功能活动等具有重要调节作用。同时,肝为刚脏,具有易亢易逆的生理病理特性,表现为肝气刚强躁急的特性。

  • 2.10肾的生理功能

    肾的生理功能包括肾主藏精、肾主水液、肾主纳气三个方面。肾藏精是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人体精气的作用,推动脏腑气化、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肾主水液指肾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主司津液代谢的各个环节。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以保持呼吸深度,协助肺完成正常呼吸的功能。

  • 2.11肾的生理特性

    肾的生理特性是肾气封藏。肾主藏精,精是宝贵的生命物质,宜藏而不宜泄。肾的封藏作用,具体体现在人体的藏精、纳气、固摄冲任及胎元、二便、男子精液等方面。肾气封藏则精气盈满,人体生机旺盛;若肾气封藏失职,则会出现多尿、遗尿、滑精、早泄、女子经带异常等病证。

  • 2.12六腑

    六腑,是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的总称。六腑共同的生理功能特点是受盛传化水谷,即主导饮食物的受纳、消化、吸收和糟粕的传导排泄。从胃的受纳到小肠的吸收、大肠的传导、膀胱的排泄等,完成饮食物以及水液的代谢。六腑的功能特点是“实而不能满”,具有“通”和“降”的特性。

  • 2.13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是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的合称。由于形态多中空有腔而似腑,但功能主要贮藏精气而类脏,又不与饮食物直接接触,除胆以外与五脏均无表里配合,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奇恒之腑。本节仅论述脑和女子胞。

  • 第三章话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津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到古代哲学思想中朴素唯物论的影响,还与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更紧密的关系。气、血、津液学说,主要研究构成人体的基本生命物质的生成、输布、代谢、功能以及相互关系,从整体角度揭示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物质基础。

  • 3.1初识气

    气的含义有哲学和医学之分。古代哲学的气学说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及其物质本原的抽象认识,认为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继承发展了中国古代哲学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结合古人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的观察和体悟,形成了中医学关于气的基本理论,专门研究人体之气的概念、生成、分布、功能及其与脏腑、精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 3.2气的功能与分类

    人体之气多种多样,根据其生成过程、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类型。其中,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由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化生,可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丹田以资元气。营气和卫气同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具有卫外防御、温煦机体的作用。

  • 3.3初识血

    人体之气多种多样,根据其生成过程、分布部位和功能特点的不同,主要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不同类型。其中,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由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化生,可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丹田以资元气。营气和卫气同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营气行于脉中,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卫气行于脉外,具有卫外防御、温煦机体的作用。

  • 3.4初识津液

    中医学的津液理论,是研究人体内津液的概念、生成、运行、排泄、功能及其与脏腑、精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学说。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主要来源于饮食水谷,津液的代谢主要涉及肺、脾、肾、三焦、膀胱为主的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对人体具有滋润营养、化生血液、调节阴阳、运载气血等生理功能。

  • 3.5谈谈气与血的关系

    气、血都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都有赖于肾的先天之精和后天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不断补充。气、血在脏腑的功能活动中,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转化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表现在生理上的相互依存、协调制约,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累及。

  • 第四章话经络

    经络是人体组织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遍布全身,彼此相贯,并有着内在循行分布规律的复杂网络系统。其降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器官连接成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运行气血、感应传导、调节平衡,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本章主要讲述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生理功能、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以及奇经八脉的概念、循行特点、基本功能等内容。

  • 4.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沟通机体表里内外的主要联络通道,也是运行气血的主要通道,因而是经络系统的核心部分。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一定的循行部位和交接顺序,在肢体的分布及走向有一定的规律,和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相互之间也有阴阳表里关系。十二经脉具有加强内脏之间的联系、加强内脏与五体、官窍的联系等功能。

  • 4.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之外的重要经脉,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与脏腑直接络属,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八条经脉,它们的分布部位与十二经脉纵横交互,故有联络、统帅、调节十二经脉的功能。

  • 第五章话体质

    体质,又称“素质”、“禀质”,不同个体在形质功能、神志与情志及其相关心理活动上存在着各自的特殊性。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体质的概念、构成、特点、分类、差异规律及其对疾病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影响,并以此指导疾病的诊断、防治和康复的理论。体质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问题的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体质问题,不仅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个体的生命特征,而且有助于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对疾病诊断、治疗、预防以及养生康复等均有重要意义。

  • 5.1初识体质

    体质是人体在生命过程中,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所决定的表现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特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性,是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体质的形成、发展、变化受到机体内外环境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先天禀赋是体质形成的基础,决定着体质的相对稳定性和特异性,是体质强弱的前提条件。而体质的形成、发展与强弱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 5.2谈谈体质的分类

    古今医家从不同角度对体质进行了分类。包括有阴阳分类法、五行划分法、形态功能分类法、心理特征分类等。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及其功能的差异和经络气血之偏颇,导致了个体之间在生命活动中表现形式的某种倾向性和属性上偏阴偏阳的差异性,从而决定了人类体质的多样性,因此,运用阴阳分类方法是体质分类的基本方法。从阴阳角度划分,人体正常体质多分为阴阳平和质、偏阳质、偏阴质三种类型。

  • 5.3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谈九种体质

    王琦教授把人分为九种体质。分别是平和质、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一般健康人多具有平和质,阴阳没有过度偏颇。气虚质的人往往不耐劳力,阴虚质的人易生内热,阳虚质的人畏寒怕冷,痰湿质的人常形体肥胖、多痰湿,湿热质的人往往舌苔黄腻,内有积热,气郁质的人常常情志不畅,郁郁寡欢,血瘀质者舌质紫暗,体内多瘀,特禀质者平素容易过敏。

  • 第六章话病因

    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中医学论述的病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戾气染易、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跌打金刃等致病因素;另一方面指继发于其他病变过程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包括痰饮、瘀血、结石等。综合历代医家对病因分类的认识,现代通常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和其他病因四类。

  • 6.1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六淫又称“六邪”,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因的总称。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常见的六种气候变化,又称为六气。当六气的变化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或人体正气不足,不能适应六气变化,就会导致疾病发生,这个时候则称为“六淫”邪气。六淫致病具有季节性、外感性,且与工作、生活地区的环境密切相关。六淫既可单独致病,也可以同时侵袭人体。在一定条件下,六淫所致病证的性质也可以发生转化。

  • 6.2外感病因

    外感病因是指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存在于自然界的致病因素,又称外邪,主要包括六淫和疠气。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因的总称。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病邪的统称。外感病因引起的疾病一般具有发病急、病位浅、病程短、传变快等特点。

  • 6.3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七情内伤,是因七情过激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发生的一种常见致病因素。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对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情志反应。当情志异常变化超出机体适应范围,或者个体情志调节能力较弱的情况下,七情才成为致病因素,多发为情志疾病。

  • 6.4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都是内伤性病因。其中,饮食失宜是指不合理的膳食会导致疾病发生,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饮食偏嗜等。以上都会影响脾胃的生理功能,并可累及其他脏腑而生病。劳逸失度包括劳累过度和安逸过度两个方面,是指长时间过于劳累或过于安逸静养,都不利于健康,会损伤机体而引发疾病。

  • 6.5痰饮瘀血

    痰饮瘀血都属于病理产物性病因,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病理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的运行失常及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潴留在体内,成为新的致病因素,进一步影响脏腑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一类病因,既能加重原有病情,又会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又称“继发性病因”。其中,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是体内血液停积或血行滞缓而形成的病理产物。

  • 6.6名家面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光霁教授谈病因“瘀毒郁互结”

    中医的病因根据邪气传入方式,基本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病因主要有六淫、疠气,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除此,还有病理产物性病因(痰饮、瘀血、结石)以及其他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等)。许多病因作用于人体,往往形成瘀-毒-郁互结的病理产物,尤其在胃癌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尤为显著。

  • 第七章话发病

    发病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的途径、类型、规律及影响发病诸因素的基本理论。发病学说的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影响发病的因素、发病途径、发病类型等。由于中医病因学已经将病因和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加以讨论,因此本章节只讨论发病的基本原理、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和发病类型的内容。

  • 7.1发病原理

    疾病发生的原理虽然错综复杂,但从总体而论,是指邪气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交争过程。正气不足是决定发病的内在因素,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斗争的胜负决定发病与否。除此以外,疾病的发生,还受环境、体质、精神状态、先天遗传和胎传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发病类型,是邪正相搏交争的结果反映。

  • 第八章话病机

    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病机学说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和规律的学说。它是以临床实践观察为依据,以阴阳五行学说、天人相应学说等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学说。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疾病发生的机理、病变的机理和疾病演变的机理三个部分。病机学说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和认识方法。

  • 8.1病机概念

    中医病机概念肇始于«内经»,“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以及六气病机的理论基础。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深入阐述了外感病六经病机及其演变的规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是最早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金元时期,中医病机学有颇多发展。刘完素倡“六气皆从火化”,李东垣确立“阴火”病机,朱丹溪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等等。现在普遍以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机理作为病机的基本概念。

  • 8.2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正气之间相互斗争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斗争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而且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同时也决定着病证的虚实变化。

  • 8.3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邪正双方的斗争,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协调而出现的病理过程。阴阳失调,主要表现在阴阳的偏盛偏衰和由此而引起的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 8.4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指由于气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生理功能减退及气的运行失常所导致的各种病理变化。气的失常表现为气虚和气机失调两大类。气虚是指一身之气不足,气的功能减退。气机失调,指气的升降出入失常而引起的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气脱等病理变化。

  • 8.5血的失常

    血的失常,一是因血液的生成不足或耗散太过所引起的血虚;二是血液运行失常而出现的血瘀、出血等病理变化。血虚以后,常常表现为全身或局部的失荣失养、功能活动减退等虚弱证候。血瘀常使气血运行不畅,阻滞脏腑经络。出血常见于气不摄血、血热妄行、脉络受损等。

  • 8.6津液代谢失常

    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必须由多个脏腑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正常。津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的作用最为密切。如果肺、脾、肾等有关脏腑生理功能异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去平衡,则会导致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过程障碍,出现津液生成不足、耗散排泄过多,或输布排泄障碍,形成水液潴留、停阻、泛滥等病理现象。

  • 8.7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属于内伤病机,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常,脏腑功能紊乱所形成的类似风、寒、湿、燥、火外邪致病的病理状态。因病起于内,故分别称之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和“内火”。内生“五邪”是由于脏腑及精气血津液功能失常而产生,所致病证多为里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

  • 8.8走近973首席科学家、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谈“上火”

    首届全国名中医、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中医药大学原校长范永升教授,作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曾带领团队历经5年时间研究“上火”的机理与防治,丰富了中医“火”的病机理论。“火”的来源不外乎三点:外感、饮食、情志。范教授团队提出:上火一分实火与虚火,二要分脏腑之火。阳热过盛,发为实火;津液不足,发为虚火。此外,五脏六腑功能紊乱、也可出现“上火”。因此,辨识“上火”首要辨别病性虚实,其次要辨病位脏腑。

  • 第九章话养生与防治

    中医重视“治未病”,养生、防护对维系健康极为重要。本章包括了中医治未病、正治和反治、治标和治本、扶正祛邪、三因制宜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

  • 9.1养生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药学的中医组成部分,有着独特的理论知识、丰富多彩的养生方法和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对于丰富中医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9.2治未病

    未雨绸缪,预防在先,是中国人遵守的古训之一。“治未病”是医学追求的最高境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预防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和愈后防复四个方面。

  • 9.3治则

    治则就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中医治疗疾病的主导思想和核心思想就是治病求本,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体现,位于治则治法理论体系的最高层次。本节重点阐述正治与反治、治标与治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脏腑、调理精气血津液、三因制宜等基本治疗原则。

  • 第十章终篇

    终篇 东西方医学杂谈 通常所说的“西医”,其实是指近现代西方医学,发展至今大概400多年了,是伴随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受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和还原论观点影响,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医学。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时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二者是两种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可借鉴现代医学的工具,丰富发展中医“术”的层面。

  • 10.1东西方医学杂谈

    终篇 东西方医学杂谈 通常所说的“西医”,其实是指近现代西方医学,发展至今大概400多年了,是伴随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是一门受机械唯物主义思想和还原论观点影响,从生物学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医学。中医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阴阳五行等哲学理论为指导,经过长时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二者是两种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学可借鉴现代医学的工具,丰富发展中医“术”的层面。

  • 开始学习
  • 绪章  作业测试
    绪章走进中医基础理论

    0.1 中医起源于什么年代

    0.2 中医经历了哪些演变

    0.3 为什么中医又叫杏林

    0.4 学中医你的必读书目

    0.5 为什么中医把《黄帝内经》奉为神书

    0.6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

    0.7 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整体思维

    0.8 中医学的主要思维方式——象思维

    0.9 走近国医大师——孙光荣教授谈“中和医派”

    视频数9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话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1 初识阴阳学说

    1.2 谈谈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3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4 初识五行学说

    1.5 谈谈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1.6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视频数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话藏象

    2.1 藏象概述

    2.2 心的生理功能

    2.3 心的生理特性

    2.4 肺的生理功能

    2.5 肺的生理特性

    2.6 脾的生理功能

    2.7 脾的生理特性

    2.8 肝的生理功能

    2.9 肝的生理特性

    2.10 肾的生理功能

    2.11 肾的生理特性

    2.12 六腑

    2.13 奇恒之腑

    视频数13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话气血津液

    3.1 初识气

    3.2 气的功能与分类

    3.3 初识血

    3.4 初识津液

    3.5 谈谈气与血的关系

    视频数5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话经络

    4.1 十二经脉

    4.2 奇经八脉

    视频数2
  • 第五章  作业测试
    第五章 话体质

    5.1 初识体质

    5.2 谈谈体质的分类

    5.3 走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王琦教授谈九种体质

    视频数3
  • 第六章  作业测试
    第六章 话病因

    6.1 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6.2 外感病因

    6.3 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

    6.4 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6.5 痰饮瘀血

    6.6 名家面对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张光霁教授谈病因“瘀毒郁互结”

    视频数7
  • 第七章  作业测试
    第七章 话发病

    7.1 发病原理

    视频数1
  • 第八章  作业测试
    第八章 话病机

    8.1 病机概念

    8.2 邪正盛衰

    8.3 阴阳失调

    8.4 气的失常

    8.5 血的失常

    8.6 津液代谢失常

    8.7 内生五邪

    8.8 走近973首席科学家、首届全国名中医范永升教授——谈“上火”

    视频数8
  • 第九章  作业测试
    第九章 话养生与防治

    9.1 养生

    9.2 治未病

    9.3 治则

    视频数8
  • 第十章  作业测试
    第十章 终篇

    10.1 东西方医学杂谈

    视频数1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