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语言文学
东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语言文学
5000+ 人选课
更新日期:2025/05/18
开课平台智慧树
开课高校华东师范大学
开课教师尹松吴红哲尤海燕唐权
学科专业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类
开课时间2025/01/21 - 2025/07/20
课程周期26 周
开课状态开课中
每周学时-
课程简介
《东亚文化视野下的日本语言文学》这门课,首先通过追溯汉字东传日本的历程,从文字、音韵、词汇的角度谈谈同属“汉字文化圈”的中日语言间的接触与交流。接下来进入古典文学世界,探寻日本文学作为古代东亚文化世界的一部分是如何与中国文学同步和成为其镜像的,又是如何在大陆文化的浸润中实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最后引领大家进入中国古典的世界,探寻前人如何通过日语寄语这一形式来学习日语和理解日本的。
课程大纲

在线教程

章节简介教学计划
日语与中国汉字的邂逅
学习资料 登录后可预览视频
文字的产生与汉字传入日本
尹松
中国汉字在日本
中国汉字的读音 — 古音 吴音 汉音 唐音 近代音
尹松
日本汉字的读音 — 音读 训读
尹松
日本汉字的读音 — 重箱读、汤桶读、熟字训
尹松
日本造汉字 — 国字
尹松
中日两国汉字的字量与异同
尹松
中国汉字变假名
各种各样的假名
尹松
假名拼写法
尹松
送假名
尹松
日语识字歌语音图
尹松
日语的音节
尹松
学习资料
中国汉字读音对日语音韵的影响
尹松
日语语音习得困难点
音拍
尹松
有声音无声音
尹松
日语的声调
尹松
日语的语调
尹松
相吸相融的中日汉字词
学习资料
日语词汇的词种构成与汉日同形词
日语词汇的词种构成
吴红哲
汉日同形词的数量
吴红哲
汉日同形词的范围
吴红哲
汉日同形词的形成与意义用法比较
汉日同形词的形成
吴红哲
汉日同形词的意义用法比较
吴红哲
西学东渐与新词创造(中国)
明末清初
吴红哲
鸦片战争前后到清末民初(1)
吴红哲
鸦片战争前后到清末民初(2)
吴红哲
西学东渐与新词创造(日本)
兰学兴起与新词创造
吴红哲
兰学到洋学
吴红哲
转型期汉译西书的影响
吴红哲
清末民初日源词的传入和国人的反应
日源词的输入途径
吴红哲
国人对日源词的反应
吴红哲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问题
关于现代汉语中日语借词的数量
吴红哲
日语借词的词源考证与认定标准
吴红哲
从共享到觉醒:日本古典文学
学习资料
共享大陆先进思想文化的古代东亚世界
尤海燕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
尤海燕
《万叶集》简介和山上忆良
尤海燕
敕撰诗文集
尤海燕
日本诗歌的传统(一)
尤海燕
日本诗歌的传统(二)
尤海燕
日本诗歌的传统(三)
尤海燕
古代女性文学(散文)
尤海燕
古代女性文学(韵文)
尤海燕
如何在美丽和永久之间取得平衡(一)
尤海燕
如何在美丽和永久之间取得平衡(二)
尤海燕
传统中国社会的日语受容
学习资料
从魏志倭人传到清代的“倭语”
唐权
古人对外语的态度/正史中的日语
唐权
宋元时代随笔中关于日语的记录
唐权
明代的日本寄语
背景
唐权
日本寄语的主要著作
唐权
其他方面的受容
唐权
文学作品中的日语寄语
唐权
清代的日本寄语
唐权
对日文化交流现场的语言问题
唐权
赴日清人的日本语文学
唐权
  • 第一章日语与中国汉字的邂逅

    中日两国有着2000多年的交流历史,本章从文字、语音、词汇的角度讲讲中日间的语言交流与接触。语言是人类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产生了语言。利用语言人类认知社会,交流信息、发展文化。语言具有一过性,转瞬即逝,远古时代人们的交际只能局限于此时此地。

  • 1.1文字的产生与汉字传入日本

    人类发展进化到了高级阶段,产生了记录语言的书面符号,这就是文字,文字的产生突破了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使各种信息既能送达到远方,又能把人类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形成的历史、知识、经验、技术、思想记载下来传给后人。

  • 1.2中国汉字在日本

    汉字传到日本,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融入整合到日语的语音体系中。由于汉字传入日本的时间前后不同,汉字本身在中国也有显著的地区性差异,日语汉字读音很复杂。一般认为汉字字音对日语发音的影响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就是吴音、汉音、唐音的传入,此外还有古音、惯用音、近代音。

  • 1.3中日两国汉字的字量与异同

    你想没想过中国有多少汉字呢?从历代编写的字书中可以了解大体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来,历代字书所收的字数是逐步增加的。但是如果去掉大量异体字,实际字数不会有这么多,估计在1万字左右。

  • 1.4中国汉字变假名

    本节讲日本的假名文字。日本文字除了汉字,还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假名文字是怎样产生的呢?

  • 1.5日语识字歌语音图

    学习一种语言时,要先学语音。我们在小学学汉语拼音时,有声母表、韵母表,学英语时,有26个字母表,日语也是一样的。

  • 1.6日语的音节

    说到学日语。不知大家听没听说过这个说法,学日语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是什么意思呢?这是说日语发音相对比较简单,让人觉得入门很容易,但是语法、句型越学越难。我们知道五十音图中有44个音,这也许是视觉上给我们的暗示,发音不太难。

  • 1.7中国汉字读音对日语音韵的影响

    万叶假名是用汉字的音读、训读法书写的上代文字。查看用万叶假名书写的史料,可以发现同样一个音,万叶假名用不同的汉字来表示。

  • 1.8日语语音习得困难点

    中国学习者学习日语语音时,会有哪些困难点呢?本节的内容给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问题。

  • 1.9日语的声调

    世界上的语言的声调一般分为高低声调和强弱声调。广义上讲,汉语和日语都是高低声调。但汉语和日语不一样的是,汉语在一个音节中高低起伏,有四声,而日语高低起伏是在音拍和音拍之间完成的。而且第一拍音和第二拍音的音高一定是不一样的。

  • 1.10日语的语调

    语调指一个句子句尾的音调高低配置。在陈述句中,平板表示陈述,升调表示疑问,降调表示肯定。

  • 第二章相吸相融的中日汉字词

    汉语和日语,最大的共同点就是汉字的存在,这一点我相信没有学过的中国人也都知道。以汉字为基本单位的汉语词汇,作为两国语言当中共同存在的部分,在汉语和日语之间的词汇交流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在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词汇、语法当中,词汇又是最具有活性的部分,所以在语言接触中最容易发生相互借用的现象。汉语和日语之间曾出现过大量的词汇借用现象,并且在各自的语言当中都留下了很多的痕迹,存在着大量的词形相同的汉字词就是最好的例证。

  • 2.1日语词汇的词种构成与汉日同形词

    日语词汇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汉语的非常大的影响,这一点大家可能都知道。除了汉语以外,从16世纪开始又相继受到了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德语、英语等,这几个欧洲语言的影响,输入了大量的外来词,丰富了日语的词汇。

  • 2.2汉日同形词的形成与意义用法比较

    汉语和日语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同形词。这主要是因为两国在长期交流的过程中,有着词汇相互借用的历史。但是这些汉日同形词从它的意义用法上,又有不尽相同的地方。

  • 2.3西学东渐与新词创造(中国)

    在中国,西学东渐主要有两个时期,一个是在明末清初,另一个是晚清到民初这个期间。这两个时期,伴随着欧美等地科学知识、学术思想的传入,带来了很多新的概念,汉语固有的词汇已经满足不了表达这些新事物、新的科学知识和学术思想的需求,创制新词成为必然。

  • 2.4西学东渐与新词创造(日本)

    在日本,有意识地大规模创制汉字新词开始于江户时代中期以后兴起的兰学,到了明治时代中期,差不多到19世纪80年代,以人文、科技术语为主的日语近代词汇体系初步形成。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兰学时期,大约是18世纪中期兰学的兴起到1859年横滨开港。第二个时期是,横滨开港以后大约到明治中期。

  • 2.5清末民初日源词的传入和国人的反应

    甲午战争以后,西方文明主要以日本为“中转站”快速地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日本对中国的逆影响,于是有关的日源词也大量进入到汉语,出现了所谓的汉字词从日本“逆向输入”的现象。

  • 2.6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问题

    甲午战争以后国内出现了大规模赴日留学、大量翻译日本书籍的局面,历史上第一次发生了日本对中国的逆影响,西方文明主要以日本为“中转站”快速地进入中国,相关日制新词也大量涌入到汉语,出现了汉字词“逆向输入”的现象,这一类词叫“日源词”或“日语借词”,在这一讲我们用“日语借词”这个用语。

  • 第三章从共享到觉醒:日本古典文学

    参与共享了大陆先进文化,在它由一个部落共同体成长为一个律令制国家的过程中,方方面面都浸透了中国文化的痕迹,文学当然也不例外。

  • 3.1共享大陆先进思想文化的古代东亚世界

    古代东亚特指的是古代中日两国。大家都习惯说古代日本在各方面都受到了中国根深蒂固的影响,比如都用汉字书写,用筷子吃饭,京都奈良等的古都和长安城非常相似,像“接受”、“影响”等的说法好像已经是常识。

  • 3.2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

    人们使用汉字,吸收中国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创造出了日本文学,这个传统也一直被继承了下来。日本古代文学里的中国文学元素不胜枚举,本节给选取一些片段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期抛砖引玉。

  • 3.3《万叶集》简介和山上忆良

    日本文学是在中国文学的浸润下成立和发展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八—九世纪日本举国体制大规模学习和模仿大陆文化的“汉(唐)风讴歌时代”,又称“国风(即日本本土文化)暗黑时代”,流行的是汉文学,即所谓的“汉诗汉文”,日本人模仿中国古典诗文所作的汉字诗文。

  • 3.4敕撰诗文集

    敕撰就是奉皇帝的命令编撰之意,敕撰诗文集一般是体现国家意志的国家规模的文化事业。比如《四库全书》、《全唐诗》、《太平御览》、《文苑英华》、《文馆词林》等,这些都具有大而全的总集性质,反映了截止编纂当时的诗文的总体情况,是文化统一的重大举措。

  • 3.5日本诗歌的传统(一)

    日本文学的特征在于“脱政治性”,尤其和中国文学文以载道的传统相比,这种落差是很大的。特别是日本的诗歌整体的内向性、文艺性和暧昧性,在全世界都是罕见的。但是,在古代有一位诗人无论是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高度上,都值得和中国诗人相提并论,他就是菅原道真。

  • 3.6日本诗歌的传统(二)

    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编纂完成。其特征据窪田空穗总结,有1、对时间流逝的关心和敏锐的季节感;2、人事和自然的融合;3、节奏韵律流畅自然;4、理性的修辞技巧以及抽象的、类型化的表达和构思。

  • 3.7日本诗歌的传统(三)

    除了上几节的特征,日本诗歌还有什么特征呢?

  • 3.8古代女性文学(散文)

    日本文学的细腻委婉、浪漫缠绵的女性气质,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女性作者的缘故。一个文学体量比中国小得多的国家,古代女性作家不仅人数众多,在作品质量上也能和男性作家平起平坐甚至超越男性(平安时代),这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堪称奇迹。

  • 3.9古代女性文学(韵文)

    本节以和泉式部和式子内亲王为例来看一下日本古代的和歌文学。

  • 3.10如何在美丽和永久之间取得平衡(一)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但天皇的家徽却是菊花。(此处放照片),菊纹在后鸟羽天皇时期就成为天皇家徽,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远长于樱花成为国花的时间。当然樱花被日本人喜爱始于十世纪初的《古今集》时代,她开得美丽绚烂,落得干脆壮烈,千年来“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民族的骨髓,是日本精神的象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樱花没有成为天皇的家徽?

  • 3.11如何在美丽和永久之间取得平衡(二)

    日本的国花是樱花,但天皇的家徽却是菊花。(此处放照片),菊纹在后鸟羽天皇时期就成为天皇家徽,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远长于樱花成为国花的时间。当然樱花被日本人喜爱始于十世纪初的《古今集》时代,她开得美丽绚烂,落得干脆壮烈,千年来“花是樱花,人是武士”的观念已经深入日本民族的骨髓,是日本精神的象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樱花没有成为天皇的家徽?

  • 第四章传统中国社会的日语受容

    从文化史的角度,梳理日本语和我们中国人之间在歷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各种各样的关联,也就是考察中国文化中与日语相交集的部分。说得简单点,就是中国人对于日语的受容史。

  • 4.1从魏志倭人传到清代的“倭语”

    我们的先人,在近代以前的传统社会里,他们是如何接受日语的呢?在古代,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曾经有过压倒性的影响,这一点日本也不例外。

  • 4.2古人对外语的态度/正史中的日语

    中国很早就存在如何与四周国家打交道的问题,所以在古典文献里,可以找到关于外语和翻译问题的论述。

  • 4.3宋元时代随笔中关于日语的记录

    正史里关于日本的记录,大概以唐代为一个分水岭。之前大都是倭人传或是倭国传,内容呢有点像文化人类学者撰写的民族志,对日本列岛的地理环境、风俗人情以及社会人文等方方面面都有介绍。

  • 4.4明代的日本寄语

    在中国人接受日本语的历史上,明代是一个里程碑。之前的历史文献里都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录,或者是偶尔有人对日语表现出好奇心,有体系的记录是完全没有的。

  • 4.5文学作品中的日语寄语

    中国古代的文人里面,極少有通外语之人,文学作品里把外语作为一种修辞形式加以则更是少见。日本寄语虽然在明朝时流行一时,但明人的文学作品里似乎还没有把日语语汇融入文学作品的情况。不过到了清朝以后,情况似乎有些变化。因为在清代文学里,有些作品里可以看到日本寄语被使用的情况。

  • 4.6清代的日本寄语

    就中日关系的基本形态而言,清代和明代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在外交上,清朝在1871年以前和日本签订《修好条规》之前的二百多年间,两国间一直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

  • 4.7对日文化交流现场的语言问题

    在中日间交往的现场,中国人和日本人是使用什么样的语言工具来交流的呢?

  • 4.8赴日清人的日本语文学

    近代以前中国人接受日语,所能达到的最高境地,是用日语来进行文学创作。明朝的时候出现了针对日本歌谣的翻译,但还没有人用日语来写作。曹寅虽然使用日本寄语来谱曲,但那不是真的日语。真正使用日语来写作的人,出现在18世纪以后。

  • 开始学习
  • 第一章  作业测试
    第一章 日语与中国汉字的邂逅

    1.1 文字的产生与汉字传入日本

    1.2 中国汉字在日本

    1.3 中日两国汉字的字量与异同

    1.4 中国汉字变假名

    1.5 日语识字歌语音图

    1.6 日语的音节

    1.7 中国汉字读音对日语音韵的影响

    1.8 日语语音习得困难点

    1.9 日语的声调

    1.10 日语的语调

    视频数16
  • 第二章  作业测试
    第二章 相吸相融的中日汉字词

    2.1 日语词汇的词种构成与汉日同形词

    2.2 汉日同形词的形成与意义用法比较

    2.3 西学东渐与新词创造(中国)

    2.4 西学东渐与新词创造(日本)

    2.5 清末民初日源词的传入和国人的反应

    2.6 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问题

    视频数15
  • 第三章  作业测试
    第三章 从共享到觉醒:日本古典文学

    3.1 共享大陆先进思想文化的古代东亚世界

    3.2 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中国”

    3.3 《万叶集》简介和山上忆良

    3.4 敕撰诗文集

    3.5 日本诗歌的传统(一)

    3.6 日本诗歌的传统(二)

    3.7 日本诗歌的传统(三)

    3.8 古代女性文学(散文)

    3.9 古代女性文学(韵文)

    3.10 如何在美丽和永久之间取得平衡(一)

    3.11 如何在美丽和永久之间取得平衡(二)

    视频数11
  • 第四章  作业测试
    第四章 传统中国社会的日语受容

    4.1 从魏志倭人传到清代的“倭语”

    4.2 古人对外语的态度/正史中的日语

    4.3 宋元时代随笔中关于日语的记录

    4.4 明代的日本寄语

    4.5 文学作品中的日语寄语

    4.6 清代的日本寄语

    4.7 对日文化交流现场的语言问题

    4.8 赴日清人的日本语文学

    视频数10
  • 期末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