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
了解中国建筑的历史地位,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国建筑的影响,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
●1.1中国古代建筑的多样性与延续性
多样性:指横向的比较,地域的差异。延续性:指纵向的比较,时间轴。多样性指
1、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如窖洞、江南民居、草原毡房等。
2、建筑材料的多样性,木结构、砖石构、生土结构等。
3、建筑结构形式的多样性,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混合式等。
延续性指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又具有延续性特征,即: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大部少数民族地区最大量使用的建筑是木构体系。 -
●1.2中国古代建筑分类
主要分为宫廷府第建筑、防御守卫建筑、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陵墓建筑、苑囿建筑、祭祀性建筑、桥梁及水利建筑、宗教建筑、民居建筑、娱乐性建筑。
1.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都是一些比较大型的建筑,这些宫廷府第建筑尽管是建于唐宋元明清明清时期的,可是它们依然影响着现代的许多建筑。
2.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 隘、长城、烽火台等。这些用来抵御外敌入侵的建筑。例如长城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3.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鼓楼、过 街楼、牌枋、影壁等。为纪念有功绩的或显赫的人或重大事件以及在有历史或自然特征的地方营造的建筑或建筑艺术品。这类建筑多具有思想性、永久性和艺术性。
4.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 王陵寝宫殿等。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5.苑囿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造园活动的国家之一,最早的园林便是皇家苑囿。财富的积累,使历代帝王在构建华美宫室之外,兴建各种园林、围场,开成皇室独享的御花园。皇家苑囿满足了帝王之家的琴、棋、射、骑等宴游之乐,在掇山理水之间,构筑了华美殿宇,其装修彩绘,无一不是斥资无数的瑰丽建筑,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极致表现。
6.祭祀性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 祠宇等。祭祀天地诸神和祖宗神灵的礼制建筑,封建社会公众或某阶层为共同祭祀先贤而修建的建筑群,宗法制度下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也是家族议事,履行族法、家法之地。
7.桥梁及水利建筑: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 码头等。
8.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 、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
9.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 院落等。
10.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 -
●1.3中国古代建筑结构及空间特征
结构特征: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2. 保持构架制原则;3. 创造斗拱结构形式;4. 实行单体建筑保准化;5. 重视建筑组群平面布局;6. 灵活安排空间布局;7. 运用色彩装饰手段。
空间特征:1.以柔克刚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2.柔性的框架结构:墙倒屋不塌;3.整体浮筏式基础、斗栱、榫卯:抗击地震的关键 。
-
第二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了解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建筑的发展历程,认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规律,重点掌握各个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
-
●2.1原始社会建筑特征
原始建筑是人类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其是在原始的巢居和穴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基本形式是利用固体材料来建造空间,以满足于人的居住和需要。
1. 窑洞——最早的建筑形式
2. 半穴居——深约1米浅坑
3. 地面建筑——室内室外地面平齐
4. 干阑式——木桩木板木柱梁 -
●2.2奴隶社会建筑特征
奴隶社会建筑的特征是茅茨土阶、瓦屋、高台建筑。
奴隶社会时期建筑的演变特点:1、从构筑技术看,夯土技术已经达到成熟阶段,并创造了大体量的台榭建筑;2、在木构技术方面,已经开始运用斗拱;3、屋顶形式已有两坡顶、攒尖顶和“四阿重屋”;4、建筑装饰在涂饰、彩绘、雕刻、壁画等方面都有进展。 -
●2.3封建社会前期建筑特征
战国:城市建设到达高潮,宫室、高台建筑逐渐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
战国:1、城市建设达到高潮,城市不再是诸侯间的堡垒,而是工商业的大都会。2、建造宫室,多为高台建筑;3、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广泛使用——榫卯更精细;瓦广泛使用(筒瓦、板瓦),出现砖;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
三国、晋、南北朝: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 -
●2.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特征
隋、唐:表现形式体现“和”,唐风是向上的、完美的、和谐的。唐拥有完美、成熟的建筑体系,结构、构造达到和谐状态,形式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建筑色彩以暖色为主,温润明朗。
北宋:建筑的发展趋向定型化、制度化,是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也限制之后建筑的发展。
辽、金:在北宋纤丽的传承下,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
南宋:园林:与环境结合,形成因地制宜的造园手法。
城市:对南方城市发展有促进作用。
-
第三章古代城市建设
了解古代城市的起源、分类、地位和作用,掌握城市的基本型制和主要城市的布局特点。
-
●3.1概说古代城市发展史
1.城市的初生期2.里坊制确立期3.里坊制极盛期 4. 开放式街市期
1.城市的初生期
从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城市的发展经历了从氏族社会的居住聚落到君主制的城堡,最后到城市的过程。
2.里坊制确立期
秦汉时期,城市体系形成都城与地方城市两大类。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郡设郡制,县设县制,从职能上划分出地方城市。
3.里坊制极盛期
三国至隋唐
4. 开放式街市期
宋至清,社会经济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对城市的管理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形成了城市史上的重要转折,即里坊制瓦解,里坊制瓦解及造成里坊制瓦解的社会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宋以后城市类型的丰富多样。 -
●3.2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
汉长安、隋大兴、唐长安、宋东京、元大都与明清北京。
一、汉长安
1.选址:先从大环境考虑“四塞以为固,被山带河,金城万里。”
小环境:利用秦兴乐宫发展
利用龙首原高地
2.布局:革新特色
3.形制:轮廓不规则“斗城”
二、隋大兴、唐长安
1.选址:宏观考虑:因统治需要而定都关中
异地重建:一是汉长安因战乱破坏无法修复,二是附近水质严重盐碱化,无法饮用;三是汉长安在城市布局上不够合理;四是渭水河道的变动使汉长安处于洪水侵扰的威胁之中。
2.布局:规整的长方形,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宫城 之南为皇城,集中布置官署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城市功能分区明确。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里坊。
3.道路系统:中轴线对称,规整的方格网;全市性的干道及里坊内部 的地区性道路。
三、宋东京
1.概况
2.选址:交通便利,水运中心
3.布局特点:采用三套城,宫城居北
四条水系,交通以水路为主
里坊、市坊解体,城市道路形成街巷系统,整个城市呈开放型结构。
建立厢制
四、元大都与明清北京
1.大都概况
北京:燕下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北移,利用金的离宫
2.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道路:大道+胡同
形制:三套城
3.突出成就:科学的水系设计
将水面与大片苑囿结合,创造一个山水城市
城市空间立体形象的塑造
4.明清建设
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为便于防守,将大都北面五里较荒芜地带放弃,城墙南移1里余,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但只筑南城,呈凸字形。
-
第四章古代居住建筑
了解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对中国各地传统住宅与聚落地域特征的影响,重点掌握中国古代各地区代表民居建筑的形制及特征。
-
●4.1概说古代住宅发展史
简介:住宅的概念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南北朝隋唐逐渐完善,并于宋代发展至高潮。
1.大量性:与广大农民、小市民、小手工业者相关联的建筑,是最大多数人的建筑,建造数量也最多。
2.地域性:特定的地质、地形;特定的气候、生态;特定的民族习俗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方性的建筑材料,不象官式建筑那样呈现全国大一统的模式化。
3.多样性:木构架建筑体系自身的地域性差异;
木构架建筑体系之外:干阑式、井 干式、窑洞、土楼、碉楼等
4.活化石:吻合生态、适应环境、就地取材、运用低技术、粗材细作、展现民风民俗。 -
●4.2各地民居实例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等
2、竹木构干阑式:广西、海南、贵州等侗族
3、木构井干式:东北、云南林区
4、砖墙承重式:山西、河南、河北、陕西
5、藏碉楼:西藏
6、土楼:福建、广东
7、窑洞:豫西、晋中、陇东、陕北
8、毡包:内蒙古、新疆
-
第五章宫殿建筑
了解宫殿建筑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以故宫为代表的宫殿基本型制和特点。
-
●5.1故宫
故宫分为外朝、内廷,功能齐全,结构严整。
外朝: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
内廷:帝室生活、居住区
故宫的处理手法:
一是以门为媒介,贯穿整体秩序中,起空间限定、转换与渗透作用,同时门的型制也体现等级秩序;
二是以廊庑为辅助,起功能划分、交通引导及衬托主体等作用;
三是通过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尊卑秩序,强化专制气氛。
四是形体的大小、空间的开合对比反衬。竖向空间加横向广场,“一横一竖”,阴阳两极对比反衬,有节奏感的艺术,让人渐入佳境。
-
第六章坛庙建筑
了解坛庙建筑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以天坛为代表的宫殿基本型制和特点。
-
●6.1天坛
位置:以阴阳五行思想确定,“凡祀分阴阳者,以天地则天阳地阴,以日月则日阳月阴,以宗庙则昭阳而穆阴。”建筑按性质分四组:1、祭天的圜丘、皇穹宇2、祈祷丰年的祈年殿3、斋宫4、饲养牲畜的牺牲所和舞乐人员居住的神乐署。
1、阴阳定律——祭天于南郊,就阳位祭天圜丘,取其因高之义。威严、崇高、旷达
2、天圆地方——“盖天说”认为“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
墙平面的上圆下方
内外坛墙的内圆外方
单体建筑采用圆形平面,重复使用,强化天的涵义
3、坛而不屋——天地本性纯朴自然,不尚华饰,所以人们应该依照天地的本性用最自然纯朴的东西来表达对神灵的诚意。于是积土为坛,不加雕饰。
-
第七章陵墓建筑
了解陵墓建筑的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以唐乾陵、明十三陵为代表的宫殿基本型制和特点。
-
●7.1唐乾陵、明十三陵
乾陵是唐代帝王陵墓中唯一发现有双重城垣的墓葬,内城象征京城长安的皇城,外城相当于官员和土民居住的郭城,反映了当时中国古代都城的整体格局。
明十三陵依山而筑,分别建在东、西、北三面的山麓上,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明代术士认为,这里是"风水"胜境,绝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选为营建皇陵的"万年寿域"。
唐乾陵继承:1. 秦汉特点 四周神墙,正中开门
2.南北朝:神道
3. 合葬制
4.因山为陵,凿山为穴,以山为阙
5.重视绿化,利用自然
明十三陵选址与风水:1、合葬——选兆域大的陵区,气候好,形胜也不错——聚气藏风,山环水抱2、单体都有宝城宝顶和祭祀建筑3、共用神道4、运动过程中,山水成为祭祀5、单体型制: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
第八章宗教建筑
了解宗教对建筑的影响,了解宗教建筑的类型及主要特点,重点掌握佛寺的布局特点、佛塔的类型及重要实例。了解石窟的分布及主要特点。
-
●8.1概说宗教建筑发展史
佛教是在东汉初期由古印度经中亚(西域)传到中国内地。最早见于记载的佛寺是洛阳白马寺,方形庭院,佛塔在寺院中央,仿照印度及西域的形式所建。
道教建筑一般称为宫、观,其建筑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而是依照我国传统的宫殿、寺庙体制,一般为中轴线布局。
早期清真寺受外来影响很大,建筑上保留高耸的光塔、洋葱头形尖拱门和半球形穹窿结构等外来特征。较晚的清真寺,除了神龛和装饰题材外,建筑结构和外观都采用中国传统木构架形式。 -
●8.2佛寺、道观及清真寺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种类有寺院、石窟寺、佛塔等。佛寺有以突出佛塔为主的“前塔后殿”布局形式;“舍宅为寺”的以殿堂为主的佛寺也很多;隋唐、五代到宋是中国佛教大发展时期。隋代佛寺仍然以“前塔后殿”为主要形式;唐代佛寺是以佛殿为寺院核心,佛塔在侧。宋代律宗寺院中出现了戒坛;明清时期佛寺仍然是中轴线对称布局,明代普遍在轴线西侧建鼓楼。
道观以元代中期所建的山西芮城永乐宫为代表。主要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山门、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和邱祖殿。
传统清真寺包括大门、墓祠、礼拜寺、教经堂、墓地、浴室、水池、庭院和阿匐住所等。
-
第九章园林与风景建设
了解园林及风景建设的基本特点、主要类别、构成要素、造园思想及基本设计原则和手法。
-
●9.1概说园林发展史
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主要阶段
1. 原始社会末期到春秋战国时期,是园林发展的雏形。利用自然到人造假山
2. 造园大发展:秦汉时期开创了自然山水园林 -
●9.2明清江南私家园林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 本与自然,高于自然
2. 建筑美和自然美的融合
3. 诗画的情趣
4. 意境的蕴涵
-
第十章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术
掌握古代木构的外观形式、构架体系、构件作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型制,重点掌握古代建筑的详部特征和主要术语。了解宋式、清式建筑大木作、小木作及彩画作的做法,重点掌握大木作各种构件的作用和做法。
-
●10.1古代木构建筑的特征与详部演变
掌握古代木构的外观形式、构架体系、构件作法和细部装饰的基本型制,重点掌握古代建筑的详部特征和主要术语。了解宋式、清式建筑大木作、小木作及彩画作的做法,重点掌握大木作各种构件的作用和做法。
-
第十一章中国近代建筑的技术特征
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及中国近代建筑师的活动情况和创作思想及技术体系发展情况。
-
●11.1建筑类型、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类型、建筑结构、施工技术、青岛城市建设
了解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脉络及中国近代建筑师的活动情况和创作思想及技术体系发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