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课程背景-时代呼唤科学精神
介绍了本课程的开课背景、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开课方法等内容。
-
●1.1课程背景-时代呼唤科学精神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强盛。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举足轻重。
以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为导引,针对国家发展和大学生培养需求,指出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时代呼唤科学精神。2015年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率先开设《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为全校理工、经管、文法各专业素质教育公选课和理科实验班必修课,通过“开智、启迪”,深受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本课程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求实精神、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剖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以及著名企业家等社会精英群体所展示的科学精神成功典范;结合授课者近30年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术手段。
-
第二章 大学文化与当代大学生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强盛。大学生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与国际竞争力举足轻重。
以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为导引,针对国家发展和大学生培养需求,指出大学生作为国家创新人才的后备力量,其科学素质的高低对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时代呼唤科学精神。2015年秋,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率先开设《科学精神与科学研究方法》课程,作为全校理工、经管、文法各专业素质教育公选课和理科实验班必修课,通过“开智、启迪”,深受大学生们的普遍欢迎。本课程针对现代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当代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求实精神、批判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民主精神、协作精神、奉献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科学精神的主要途径;剖析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弹一星”元勋、两院院士以及著名企业家等社会精英群体所展示的科学精神成功典范;结合授课者近30年从事科研与教学的实践经验,深入浅出地论述了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常用技术手段。 -
●2.1大学与大学文化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组织,是融合了传承、研究、学术和创新于一体的高等学府,蔡元培先生曾言:“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在她上千年的历史中,古今中外的无数的教育家、思想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大学的文了化内涵,本章就让我们穿越千年,在与历史名人的对话中更加深刻地解读大学,并探讨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应如何度过大学生活,大学对于我们的人生究竟有何意义。
-
●2.2中国大学之巅——北大清华
本节通过解读北大清华的历史和校训,一窥中国大学文化之精神和内涵。
-
●2.3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
本节通过世界顶级学府-哈弗大学的文化、校训及6个优秀习惯解读哈佛大学文化精髓以及对我们的启迪。
-
●2.4将军的摇篮——西点军校
本节通过世界顶级学府-哈佛大学的文化、校训及6个优秀习惯解读哈佛大学文化精髓以及对我们的启迪。
-
●2.5失去大学你会失去什么
本节通过对当下大学生学习现状及心理状态的剖析,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大学文化、大学精神内涵的认识,尽快适应环境,转变角色,做好学业规划,培养健康、高效,牢固的好习惯。
-
●2.6如何让大学生活奇光异彩
本节将通过八个贴心实用的建议,告诉大学生如何能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让自己的大学生活焕发奇光异彩。
-
第三章科学精神与科学创新思维
本章介绍了科学精神及其内涵、科学精神培养以及科学创新思维,学术规范及道德失范。
-
●3.1科学精神及其基本内涵
科学是“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有机统一,而“精神”又是科学的灵魂,是在长期实践和其发展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准则。其基本内涵包括:求实、批判、理性、创新、民主、协作、奉献。本节就让我们对科学精神内涵的解读,一窥科学理性之美。
-
●3.2科学精神铸就人类电气化文明(1)
本节讲述了科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对电的征服和利用,以此诠释科学精神铸就了人类社会的电气化文明(1),并造福人类。
-
●3.3科学精神铸就人类电气化文明(2)
本节讲述了科学家历尽千辛万苦对电的征服和利用,以此诠释科学精神铸就了人类社会的电气化文明(2),并造福人类。
-
●3.4科学精神的培养
本节通过对不同学者、专家对科学精神的论述,结合笔者多年高校从教、科研的经历,与大家一起探讨在当前高考制度下,如何重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
●3.5学术规范与科学道德失范
本节讲述如何加强学术规范教育,恪守学术道德,揭示大学生与学术和道德失范行为的关系,预防科学道德失范及学术不端行为。
-
●3.6科学创新思维
创新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创新思维是创新的灵魂,本节通过几个科学创新实例讲述创新思维的特征、要素、方法,激励并启迪大学生努力寻找自己兴趣爱好,培养科学创新思维。
-
第四章科学精神与社会精英
本章通过商、学、农、军等不同层次和领域的社会精英的成功案例,剖析了科学精神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学习精英品质、领略精英风采的同时,学习如何将把握并运用科学精神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
●4.1科学精神与诺奖群体
本节主要讲述了典型诺贝尔获得者的科研故事以及所具有的的科学精神,让我们一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科研的远方。
-
●4.2科学精神与两弹一星群体
本节将讲述“两弹一星”科学先驱筚路蓝缕、开拓创新的的辉煌征程,教育当代大学生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紧密结合在一起。
-
●4.3隐姓埋名精忠报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观看视频:隐姓埋名精忠报国—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
●4.4科学精神与院士群体
本节主要讲述院士群体是如何在科研道路上攻坚克难,夙兴夜寐地工作,启迪学生不忘科研初心,将科学精神始终植根于心。
-
●4.5时代脊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观看视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4.6科学精神与优秀企业家群体
本节主要讲述以比尔盖茨为例的优秀企业家们创新创业的故事,科学精神同样在他们的身上熠熠生辉。
-
●4.7永远别向困难低头-比尔盖茨演讲
观看视频:永远别向困难低头-比尔盖茨演讲
-
●4.8科学精神与优秀学生群体(1)海藻变油-17岁少年惊动美国总统
本节讲述了17岁少女海藻变“油”的经历和故事,启迪年轻朋友要从兴趣出发,培养勇于探索,善于观察,执着不懈的科学精神。
-
●4.9科学精神与优秀学生群体(2)破解百年世界难题-95后中国青年荣登世界10大科学家之首
本节讲述了20岁曹原破解“世界百年难题-常温超导材料”的经历和故事,启迪青年学生应志向高远,励志笃学,将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与脚踏实地的科学神结合起来,定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开辟新的天地。
-
第五章自然科学研究基本方法
本章通过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科研选题来源与原则、科研项目立项与论证撰写阐明了科学研究过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研究方法。
-
●5.1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本节讲述了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重点阐述了发现问题与选题、资料收集与积累在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
●5.2科研选题来源与原则
“万事开头难”,科研道路上亦是如此,科研选题的的好坏直接决定研究过程的难易程度,本节讲述科研选题的来源和基本原则,启发学生如何有的放矢、确定一个正确的科研选题。
-
●5.3科研项目立项论证
本节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为例,论述了科研项目立项流程、关键点及提高命中率的技巧。
-
●5.4科研项目立项申报书示例
本节以一份国家自然基金申报书为例,讲述申报书必备部分写作方法与技巧。
-
第六章科技成果总结与发布
科技成果的总结与发布是科研工作者能力被认可的基石,是衡量一个学术团体和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媒介,同时也象征着其在该领域内的学术造诣和领先程度,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之所以被历史铭记,就是因为其成果的“首创性”,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科研工作者也必将有着出色的总结和写作能力。本章主要讲述科技成果报告、科技专著、科技论文等成果性文献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
●6.1科技成果报告撰写
本节主要讲述了科技成果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的主要结构和内容,并以《延长油田老油区提高采收率技术筛选与潜力评价》项目报告书为例,具体阐述了工作报告和技术报告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
-
●6.2科技专著写作出版
本节讲述了写好一部科技著作写前准备工作以及它书名、摘要、前沿、目录、序言、正文、结尾7个基本构成,并对内容和结尾部分进行了详细讲解。
-
●6.3科技论文写作发表
本节主要讲述了科技论文在科研中重要性及其构成,并对各个部分写作要点进行详细剖析和总结。
-
第七章师生研讨会
本章是本课程的开放环节,通过师生研讨,畅所欲言,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刻领悟社会发展与科学精神紧密联系,解答课程中的疑惑,发表不同见解,在交流和碰撞中激发更多灵感,思考更加深刻。
-
●7.1大学与大学生活
科学精神对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本节通过课堂讨论,让同学们将课堂所学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感悟,谈一谈如何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科学思维、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
-
●7.2李约瑟难题与钱学森之问
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长时间领跑世界,“四大发明”享誉国际。但李约瑟提出提问,“为什么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但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这就是后来著名的为“李约瑟难题”。同样,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老的这一感慨,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本节通过讨论李约瑟难题和钱学森之问,加强学生对这两个问题更加深刻的思考,将科学精神深植于心,培养“惟真惟实、慎思笃学”的科研精神,树立“科学报国、科技强国”的远大志 。
-
第八章后记-寄语立志科学研究的青年朋友们
寄语青年朋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
-
●8.1寄语立志科学研究的青年朋友们
寄语青年朋友“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