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中医的特点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
●1.1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自身以及人与环境联系性和统一性的思想
-
●1.2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
第二章中医中的哲学
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底蕴,气、阴阳、五行学说融合贯穿与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理论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构建中医理论和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
-
●2.1气一元论
气一元论是中国古代最根本、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和自然科学思想,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自然观
-
●2.2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基本内涵,以及阴阳之间的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解释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哲学理论。
-
●2.3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要素的特性及其“相生”和“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是探求宇宙自然规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
第三章中医理论的核心—藏象
中医“象”思维,以整体观念为理论指导,通过运用“有诸内必形诸外”的思维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活体”人内在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以及人体本身和人与自然界的整体联系,实现了在认识上的从实体到功能的转变,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藏象系统。
-
●3.1藏象概述
藏象学说,即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之间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相互关系的理论。
-
●3.2心系统
心居胸腔,肺之下,横膈之上,外有心包护卫
-
●3.3肺系统
肺居胸腔,左右各一,上通过气道与喉、鼻相通。
-
●3.4脾系统
脾居中焦,位于隔膜之下,形如刀镰
-
●3.5肝系统
肝位于隔膜下,右胁内
-
●3.6肾系统
肾居腰部,脊柱两侧,左右各一
-
第四章人体的生理物质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
●4.1气
气是人体内一种细小难见,运动迅速,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
-
●4.2血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
-
●4.3津液
津液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
●4.4精
精是生命之源
-
第五章经络
经络现象从动态的角度揭示了人体内外上下有机联系的特殊通路,是中医学把人体作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加以认识的重要的生物学基础
-
●5.1经络
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生命活动发挥着信息传递等重要作用。
-
第六章人为什么会生病
当身体的动态平衡遭到某种程度的破坏,而机体又不能自行调节以恢复是,人体就会发生疾病。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是病因。
-
●6.1六淫
由于邪气从自然界而来,侵袭人体的途径也是由外至内,引起的病证多为外感病,称为外感病因。六淫即是外感病因之一。
-
●6.2七情内伤
内伤性致病因素与外感性致病因素不同,其致病病因不是来自外邪侵袭,而是源于自身的七情失宜等。
-
第七章病机——人体内的战争
任何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是正气与邪气之间的斗争所决定的,这是贯穿疾病全过程的基本矛盾
-
●7.1虚实变化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正气和邪气之间不断地进行斗争,必然会导致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从而形成疾病的虚实病机变化。
-
●7.2阴阳失调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从而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等的病理状态。
-
●7.3气血失常
脏腑经络一旦发生病变,可以影响气血的化生和运行,从而导致气血失常;而气血的失常也会影响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出现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
第八章学习如何诊病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诊断经验,形成了中医学完整的诊断体系。
-
●8.1望诊
望神对于判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望面部色泽之所以能判断疾病,其原理是因为面部血脉分布丰富,且易于显露,便于观察。望舌是中医分部望诊的重点内容,也最能体现中医诊断学特色。
-
●8.2闻诊
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和嗅气味以了解患者病情的诊察方法。
-
●8.3问诊
问诊是医生通过对病人或陪诊者进行有目的地询问,以了解病情的一种诊察方法。
-
●8.4切诊
切诊分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是医生用手对病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
-
●8.5辨证
辨证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四诊收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辨别、分析、综合,判断其证候类型的思维过程。
-
第九章从中医临床认识中药
立足于中医临床,从中药定义、命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维度,探讨传统中医是如何认识中药。
-
●9.1什么是中药
中药概念的鉴定,与相似名词的区别与联系。
当前中药存在的形态 -
●9.2中医认识中药的维度
探讨认识中药维度的源由、内涵、用途。
-
第十章从方剂中体悟中医思维
以方剂的配伍规则,以及传统名方形成、应用为着眼点,体悟中医思维是如何贯彻于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得以升华。
-
●10.1方剂配伍原则——君臣佐使框架思维
中药配伍而成方剂的初衷。
君臣佐使框架结构的概念及应用。 -
●10.2逍遥散中木郁达之、既病防变的思维
从逍遥散的病机洞察既病防变的思维。
从逍遥散的方解探究木郁如何达之。 -
●10.3补中益气汤中甘温除大热的思维
从补中益气汤的创作背景、病因病机、效用特点体悟甘温除大热之思维
-
●10.4镇肝熄风汤中中西医结合的思维
从镇肝熄风汤主治病症、效用特点体悟中西医结合思维——衷中参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