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包括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它们是古人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学会运用精气、阴阳、五行等学说来阐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
●1.1阴阳学说
本节主要介绍阴阳的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2五行学说
本节主要介绍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第二章藏象
藏象是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介绍脏腑、形体与官窍、神与志等相关知识,是中医思维模式建立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了解藏象的概念、内涵以及五脏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表现出来的外在的征象,为将来进行四诊及辨证打下坚实的基础。 -
●2.1藏象的概念
本节主要介绍了藏象的概念及具体内含,同时解释了中医脏腑与现代医学脏器之间的区别,为具体脏腑知识学习做以铺垫。
-
●2.2五脏——心
本节主要介绍心主神志和心主血脉两个生理功能,明确心的生理功能正常时人体外在的表现,以及心的生理功能异常时人体的病理变化。
-
●2.3五脏——肺
本节主要介绍肺主气司呼吸、肺主宣发肃降、肺主行水、肺朝百脉四个生理功能,明确肺的生理功能正常时人体外在的表现,以及肺的生理功能异常时人体的病理变化。
-
●2.4五脏——脾
本节主要介绍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脾主统血三个生理功能,明确脾的生理功能正常时人体外在的表现,以及脾的生理功能异常时人体的病理变化。
-
●2.5五脏——肝
本节主要介绍肝主疏泄、肝藏血两个生理功能,明确肝的生理功能正常时人体外在的表现,以及肝的生理功能异常时人体的病理变化。
-
●2.6五脏——肾
本节主要介绍肾藏精、肾主纳气、肾主水三个生理功能,明确肾的生理功能正常时人体外在的表现,以及肾的生理功能异常时人体的病理变化。
-
第三章气血津液
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生成、输布及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脏腑的生理功能密不可分。作为人体的精微物质,精气血津液具有不同的性状、分布及生理功能,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为用。由脏腑功能所化生的精气血津液同时也是脏腑、经络、官窍、四肢百骸实现各自生理功能的物质基础,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精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生理功能及香花关系,加深对藏象理论、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的理解。 -
●3.1气
本节主要介绍气的生成、运动、功能、分类。
-
●3.2血
本节主要介绍血的生成、循行、生理功能。
-
●3.3津液
本节主要介绍津液的概念、代谢。
-
第四章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以古代的针灸、推拿、气功等医疗实践为基础,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结合当时的解剖和藏象知识,并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形成的。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分布规律;掌握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流注次序和各自的大体循行路线;掌握奇经八脉的概念、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及各自功能。 -
●4.1十二经脉
本节主要介绍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十二经脉的命名。
-
●4.2奇经八脉
本节主要介绍奇经八脉的概念、生理特点、生理功能、循行和功能。
-
●4.3经络学说的应用
本节主要介绍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第五章病因
中医学中的病因学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以及其他病因。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可以了解在中医学理论中,都有哪些发生疾病的病因,以及这些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以判断病因致病后,会产生怎样的临床特征。 -
●5.1外感病因
本节主要介绍了外感病因之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和火邪。
-
●5.2内伤病因
本节主要介绍内伤病因之七情内伤、饮食适宜和劳逸适度。
-
●5.3病理产物性病因
本节主要介绍了病理产物性病因之痰饮和瘀血。
-
第六章病机
病机,揭示了疾病发生、发展与演变全过程的本质特点及其基本规律,是疾病的临床表现、发展、转归和诊断治疗的内在依据。研究病机就是认识疾病本质的关键、也是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的前提。
通过对病机的学习了解发病的机理和疾病的基本病变机理,并能运用发病机理及基本病机阐释疾病发生、发展及传变的内在机理。 -
●6.1病是怎样得的?
本节主要介绍的发病的机理和发病的类型。
-
●6.2疾病演变
本节主要介绍病位传变规律、病性传变规律以及疾病转归。
-
第七章养生和预防原则
养生是研究人类的生命发展规律和各种保养身体的原则及方法。预防是采取各种防护措施和手段,避免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治则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对临床处方、用药等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原则。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养生、预防、治疗理论和原则,在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养生及防止原则,并运用养生的原则指导养生,以及运用防治原则能指导临床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
●7.1养生原则
本节主要介绍中医养生学的概念、意义和养生的基本原则。
-
●7.2预防原则
本节主要介绍预防的概念、意义和预防的基本原则。
-
●7.3治疗原则
本节主要介绍治则的概念、中医治疗观和基本治则。